Workflow
微短剧
icon
搜索文档
南京微短剧联盟“成团出道”,定义千亿赛道“实力派”
扬子晚报网· 2025-10-20 20:45
扬子晚报网10月20日讯(记者王夕悦)世界文学之都南京,正在书写一场关于"好故事"的产业变革。近年来,面对微短剧这个千亿级赛道,南京企业频繁"亮 剑",以又"爽"又"飒"的姿态全面切入。10月20日下午,南京微短剧产业联盟成立仪式暨产业链资源对接活动在南京星空剧场举行,为南京微短剧产业高 质量发展注入全新的动能。 得益于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才资源、产业生态、数字技术、创新实力与政策红利所形成的"比较优势",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在微短剧领域成为一个实打实 的"六边形战士"。目前,南京已集聚近260家微短剧及相关企业,2022-2024年间累计出品微短剧1500余部,营收达40亿元,《何苦相思煮余年》《神兽河 行纪》《司法所里的故事》等爆款短剧、精品短剧迭出。全市微短剧产业初步形成了上游IP孵化、中游影视制作、下游精准分发的全链条布局,涌现出花 笙书城、百川文化、北斗智影等一批"链主企业"。 南京微短剧产业联盟的成立,标志着南京微短剧产业实现从"快速生长"向"精品深耕"的关键一跃。联盟秘书处负责人周正表示:"联盟将进一步整合全市 产业配套资源,联动产业载体实现'48小时场景响应'服务,推动南京微短剧产业形成'全链条赋能 ...
多城打造微短剧名城,郑州短剧人才需求位列TOP1
第一财经· 2025-10-20 18:34
"竖店"人才需求旺盛。 微短剧则是适合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解压的"情绪快消品",给消费者提供甜、宠、爽等情绪,成为内容 消费领域的重要增长极。近年来,多个城市相继出台了微短剧产业发展方案,打造短剧重地,对相关人 才的需求也快速增长。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5年三季度人才市场热点快报》(下称"报告")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短剧相关 人才需求同比增长26%,折射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分析其主要招聘的职业,剪辑师以15.9%的职位占比 居首位。短剧生产节奏紧凑、主要以情节驱动,单集时长压缩倒逼高效剪辑、特效适配等后期工作成为 重中之重。 《2024年中国微短剧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攀升至505亿元,首次超过 全年电影票房收入,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34.3亿元,2027年达到856.5亿元。 如此大的市场空间以及短视频天然的流量效应之下,不少城市都想要赶上短剧的风口,诸多城市都相继 出台了短视频产业发展方案,打造短视频发展的重地。 其中,近年来,郑州市深入贯彻落实河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全产业链发展微短剧、"打造微短剧创作之 都"的重要部署。今年7月,郑州市发布《郑州市打造"微短剧创 ...
建好“中国坞”,开启微短剧出海“下半场”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20 06:28
在内容层面,要善用"中国IP+本土化"策略,提炼具有全球共识的叙事模式,再通过本地演员、场景等 元素增强代入感。东南亚的家庭伦理、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西方的吸血鬼传说等,都已成为可嫁接的 故事土壤。比如中国短剧平台ReelShort坚持在东南亚等地采用本土编剧、启用当地演员、扎根当地摄制 与推广,很好地融入了目标市场。 在文化表达上,应聚焦美食、宠物、非遗等具有天然亲和力的符号。要避免刻意猎奇,突破"霸道总 裁""甜宠"的单一套路,转向更普世的奋斗逆袭、反抗霸权等母题,拓宽内容边界。此外,美食、宠 物、非遗技艺等符号,观众大都是喜爱的,但彼此又有差异,往往能交流互鉴,以实现真诚的跨文化对 话。 技术赋能也不可或缺。AI正从剧本创作、虚拟制片延伸到翻译配音与算法推荐,大幅提升制作与传播 效率。比如DramaBox平台将AI应用到剧本创作、角色设计、场景搭建、视频剪辑和特效生成等各个环 节,尤其在广告植入与技术服务中,AI帮助快速提供本地化翻译和适配建议,提高广告效果。这不仅 大幅提升产能,更通过算法推荐精准触达目标人群。 值得注意的是,生态建设必须辅之以制度规范。目前有部分平台直接复制国产剧的剧情、镜头与造型, ...
红果短剧创作服务平台成立,为行业全链条从业者提供支持
搜狐财经· 2025-10-16 16:00
行业背景与平台成立目的 - 微短剧行业整体规模已突破500亿元,带动超64万就业岗位,成为网络视听领域新的增长引擎 [1] - 行业发展暴露出资源错配、信息流通不畅、工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制约创作端效率与内容创新 [1] - 红果短剧创作服务平台正式成立,旨在搭建行业交流平台,汇聚产业资源,提升协作效率,构建开放高效的服务型生态 [1] - 平台以提升行业撮合效率、服务广大创作者为核心目标,助力构建规范化、可持续的创作环境 [1] 平台服务内容与目标用户 - 平台面向编剧、演员、制作方等全链条从业者,提供分层、分类的创作支持 [2] - 服务覆盖从剧本生产到短剧上线再到收益结算的全流程,包括IP选取、剧本选取、演员合作、生产管理、数据复盘、签约结算等 [2] - 平台帮助有潜力的新人快速进入行业,支持成熟创作者实现能力升级,为出品方拓展优质创作者资源库 [2] - 平台持续发布扶持政策,目标是提升短剧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障创作收益 [2] 已实施政策与初步成效 - 平台已推出“剧本合作政策”与“演员合作计划”,显著提高编剧保底金额与分成比例,并对编剧工作室纳新、带新进行扶持激励 [2] - 平台引入专业演员运营机构,为演员提供分账激励、项目匹配及系统性成长支持,并向全行业开放演员档期合作 [2] - 相关政策发布后反响热烈,已有众多编剧工作室展开新人培训,多所演员运营机构签约头部演员入驻,部分传统经纪公司积极展开合作洽谈 [2] 平台发展现状与未来规划 - 红果短剧创作服务平台已完成内部测试,即将面向全行业开放入驻 [3] - 平台未来将持续优化合作政策,整合产业资源,通过专业化服务为创作者拓宽发展路径 [3] - 平台致力于携手行业各方共同建设开放、多元、高质量的短剧新生态 [3]
中文在线一微短剧APP近乎暂停投放,下载量大跌,资源挪至新APP?
36氪· 2025-10-16 10:05
Sereal+运营活动显著收缩 - 7月下旬之前Sereal+日均投放素材量保持在1500组左右,但7月下旬起大幅下跌至日均仅几十组,8月底至今进一步降至个位数,基本停止投放[2] - Sereal+全球市场双端日预估下载量在7月中下旬多保持在8万次左右,8月上旬开始大幅下滑,目前日下载量仅为3000次左右[4] - Sereal+在美国App Store免费娱乐应用榜排名从高点第119名跌至7月25日的第470名,之后跌出前500名,应用最后更新时间定格在7月下旬的2.2.3版本[5] 中文在线战略重心转向FlareFlow - 公司强调"国际优先"战略,FlareFlow作为新的"全球破局者"成为海外短剧业务战略中心,上线3个月覆盖全球177个国家地区,月充值收入增速超500%[5][6] - FlareFlow采用"国际化选题+本地化改编"策略,结合不同市场文化进行语境适配,使其内容更贴近目标观众审美,便于全球化发展[6] - 相比之下,Sereal+和UniReel具有明显地区色彩,分别重点验证纯付费模式在东南亚市场及深耕日本市场,在战略转移背景下已完成地区探索使命[5][6] 产品变现模式与数据表现对比 - Sereal+长期采用IAP模式面临挑战,东南亚用户付费能力有限,北美市场受竞品挤压,其关联的香港公司处于亏损状态[7] - FlareFlow采用混合变现模式,既覆盖高付费意愿用户也吸引价格敏感型用户,平台多部作品充值收入突破百万美元[7] - FlareFlow日投放素材量从7月初的5000组左右上涨至10月初的1万组左右,全球日下载量从7月的15万次左右上涨至9月底最高的45万次左右,远超Sereal+[9][12] 海外短剧行业进入调整阶段 - 行业跑马圈地时代结束,中国微短剧出海进入调整阶段以实现进一步增长,字节旗下专攻日本市场的PikoShow近期也已停止投放[12][13] - 纯IAP模式逐渐让位于混合变现及IAA模式,海外市场复杂性要求对免费及付费受众进行精细化运营[13] - 聚焦单一非欧美市场风险加剧,高价值人群成为当下更好选择[14]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丨“微短剧之都”西安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0-15 21:26
行业现状与规模 - 西安微短剧产业具有显著先发优势,产量曾一度占据全国60%以上,被业内称为"微短剧之都"[1][2] - 2023年全国微短剧中超过60%出自西安,爆款产品中八成由西安团队承制[2] - 西咸新区已搭建5个拍摄基地,聚集50多家微短剧及相关配套企业,是陕西微短剧企业数量最多、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地区[5] - 十里沣河影视基地拥有300余个拍摄场景,旺季时平均每天迎来12个剧组[1] 发展驱动因素 - 西安信息流广告公司较多,其剧情类广告的内在逻辑与微短剧相似,转型顺畅[4] - 作为"西部电影"策源地,深厚的人才积淀为发展微短剧提供了有力支撑[4] - 政策精准发力,陕西省广播电视局发布《关于支持微短剧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并拿出真金白银鼓励精品创作[4] - 西安多个区域培育拍摄基地,招引企业形成规模效应[4] 行业转型与挑战 - 微短剧行业在外部管理和内生发展逻辑驱动下回归理性,逐渐从视听"产品"向"作品"转变,进入2.0时代[6] - 内容题材从"爽"感刺激的浮夸剧目向现实题材转变,例如团圆、医护和"三农"等主题[6] - 平台和制作方开始抛弃"唯流量论",转向追求直抵人心的内容价值[9] - 行业竞争加剧,郑州、金华等更多城市发力微短剧赛道,对西安形成压力[9] 未来展望与赋能效应 - 推动微短剧从"情绪快餐"向"价值共鸣"升级,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和现实主义题材是关键[9] - 微短剧破圈赋能效应明显,在西咸国际文创小镇涵盖创作、投流、宣发等上下游环节,并成为带动XR等产业发展的新引擎[10] - 西咸新区累计创作1000余部微短剧,带动群演5000人次以上,微短剧经济圈逐渐兴起[10] - 超七成用户通过剧作提升了对取景地的好感,微短剧是讲好各地故事,带动文旅、非遗、美食等的良好载体[12]
微短剧产业版图曝光,这些城市是赢家
36氪· 2025-10-13 10:43
微短剧市场增长与规模 - 微短剧市场规模在2024年达到505亿元,同比增长35%,预计2025年将增至670亿元 [2] - 2024年全国电影总票房(含进口电影)为425亿元,同比下降23%,微短剧市场规模已超越传统电影 [2] - 微短剧在海外市场也呈现高歌猛进态势,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出海的急先锋 [2] 主要城市产业格局与竞争 - 北京在微短剧产业综合实力城市榜中排名第一 [3] - 西安与郑州异军突起,分别位列第二,在传统影视产业版图中存在感不高但于短剧赛道表现突出 [6] - 全国100部微短剧中有60部诞生于西安,西安造梦工厂已拍摄完成450余部影视作品 [6] - 郑州已建成15家微短剧拍摄基地,总面积超16万平方米,日均开机短剧约100部 [6] - 广州与深圳在榜单中位列第四、第五,发展指数与前三名接近 [8] 政策支持与激励措施 - 陕西省发布《关于支持微短剧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计划两年内培育15家领军企业并推出200部精品微短剧 [6] - 河南省将支持郑州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列入2025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并发布相关工作实施方案 [6] - 广东省提出打造环珠江口影视产业带,鼓励利用横琴、前海、南沙等平台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9] - 广州市对影视企业投资建设数字影棚投入超1000万元的给予最高5%成本补贴,超5000万元的最高补贴10% [9] - 黄埔区推出单项目最高可获得省区叠加补贴4000万元的支持条款 [9] - 深圳市对单部微短剧最高资助可达300万元,对在深圳取景并展现城市形象的剧组给予最高200万元资助 [10] 成本优势与投资回报 - 郑州市金水区微短剧制作综合成本较一线城市低30%至40% [7] - 单部100集微短剧成本可控制在30万元至80万元,投资回报周期缩短至3个月至6个月 [7] 产业链生态与发展潜力 - 广东省至少拥有1.74万家与微短剧相关企业,包括影视制作公司、传媒机构、MCN机构等,形成完整产业链生态 [10] - 微短剧新赛道可能带来文化产业重新洗牌,广州、深圳、西安、郑州都有机会成为中国影视产业新势力 [11] - 新经济领域起点相同,微短剧赛道可能重塑中国文化产业的区域版图,呈现多点开花、去中心化的生态 [11]
建好“中国坞”,开启微短剧出海“下半场”(专家解读)
人民日报· 2025-10-13 07:19
行业战略转型 - 微短剧出海从单部作品的“内容输出”升级至产业模式的“生态共建”,是商业模式的迭代和历史性机遇 [1] - 过去“翻译+投流”的粗放模式遭遇瓶颈,表现为获客成本攀升、内容同质化和文化理解隔阂 [1] - 行业共识是必须从依赖“爆款”转向构建“中国坞”产业生态,实现从“自产自销”到“多元共建”的转变 [1] 内容与制作策略 - 采用“中国IP+本土化”策略,提炼全球共识的叙事模式,并通过本地演员和场景增强代入感 [2] - 可嫁接的故事土壤包括东南亚的家庭伦理、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和西方的吸血鬼传说等 [2] - 应聚焦美食、宠物、非遗等具有天然亲和力的文化符号,突破“霸道总裁”等单一套路,转向奋斗逆袭等普世母题 [2] 技术应用与效率提升 - AI技术应用于剧本创作、虚拟制片、翻译配音与算法推荐,大幅提升制作与传播效率 [2] - 例如DramaBox平台将AI应用到剧本创作、角色设计、场景搭建、视频剪辑和特效生成等各个环节 [2] - AI尤其在广告植入与技术服务中心帮助快速提供本地化翻译和适配建议,提高广告效果并精准触达目标人群 [2] 生态建设与规范 - 亟须建立法律保障与行业共识,通过集体倡议等形式明确规则、保护版权 [3] - 当前部分平台直接复制国产剧内容仅做浅层“在地化”包装,这种短视行为损害行业声誉并不利于“中国模式”长期输出 [3] - 生态建设必须辅之以制度规范,以确保“中国坞”的崛起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3]
奋进的河南 决胜“十四五”·郑州篇丨文旅深融合,催生几多新景
河南日报· 2025-10-10 07:40
文旅产业发展总体表现 - 2024年全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7亿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000亿元 [9] - 郑州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入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郑州记忆1952油化厂旅游休闲街区成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9] -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获评国家首批"5G+智慧旅游"应用试点项目,《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入选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 [9] 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 - 郑州拥有世界遗产2处12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3处89项,全市博物馆总数达到116家,晋升"百馆之城" [10] -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展陈面积7292平方米,系统陈列30余处遗址共1600余件(套)精品文物,运用三维交互、裸眼3D等前沿数字技术 [10] - 构建"博物馆群+大遗址公园"全景式中华文明集中展示体系,在各大考古遗址创新举办考古工地公众开放日活动 [10][11] 文旅场景焕新与集群发展 - 通过城市有机更新,积极推进老旧厂房、老街区改造,亳都·新象、阜民里、磨街、米房等20多条特色商业街区融景融城 [13] - 在东部形成以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建业电影小镇、海昌海洋公园等为支撑的主题乐园集群 [14] - 在西部形成以银基、伏羲山为主的度假区集群,在南部形成以环嵩山为主的文化康养集群,在北部形成以黄河文化公园、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主的生态旅游集群 [14] 微短剧产业与文旅融合 - 郑州集聚短剧相关企业近千家,日均开机短剧100多部,涌现出天桥、日新阅益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 [15] - 今年前8个月,郑州短剧市场规模达38.5亿元,315部作品登上全国短剧热力榜,从多维度进入全国前三 [15] - 出台《郑州市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工作实施方案(2025—2027年)》,登封市对符合条件项目给予一次性50万元的奖补 [16] 演艺经济发展 - 2024年郑州举办大型营业性演出47场,观众达96万人次,直接拉动综合消费60多亿元 [18] - 今年以来审批营业性演出约5万场,剧目700多个,个别剧场一票难求 [18] -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有21个剧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年演出超300场,建业电影小镇年观演量超120万人次 [19] 城市品牌与国际影响力 - 着力叫响"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城市品牌,今年上半年郑州入境游客同比增长18% [12][14] - 持续放大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效应,培育出蜜雪冰城、泡泡玛特等风靡全球的国民品牌 [14]
两座“最像”的万亿城市,又对上了?
新浪财经· 2025-10-07 20:23
来源:城市进化论 如何实现"区域共荣" 最近,西安和郑州,争当微短剧"霸总"的话题引发关注。 起因或源自前不久出台的《郑州市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工作实施方案(2025—2027年)》,提出了一 个雄心勃勃的目标:着力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 不过,对短剧行业有所了解的人,应该都知道,关于"短剧之都"的桂冠,西安可以说已是"十拿九稳"。 自2023年以来,各种关于西安为何成了"短剧之都"的讨论,就大量见诸媒体。 这样的背景下,郑州明确要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显然不无"叫板"西安的意味。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两座北方经济大省省会城市,本身就时常被拿来作比较。 这次又都将竞争目标对准了短剧行业的"龙头",是两市在新兴产业赛道上的正面交锋,也不啻为是两者 长期竞合关系的最新注脚。 西安与郑州,到底谁才是真正的"短剧之都"?它们的对决,又折射出城市竞争怎样的新逻辑? 这或正是西安"短剧之都"称号的由来。 当然,郑州也拿出了"后来居上"的架势。公开报道显示,截至2024年底,郑州全市微短剧制作企业已达 820多家,相较于2023年增长29.3%;从业人员规模扩大至3万多人,相较于2023年增长5倍。 同时,也提出了亮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