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微短剧
icon
搜索文档
小屏唱大戏,抢滩“顶流”产业
新华日报· 2025-07-11 06:56
微短剧行业发展趋势 - 微短剧用户规模达5.76亿占整体网民52.4%显示行业持续火爆[1] - 免费短剧和平台精品短剧崛起推动盈利模式从单一内容付费向品牌植入演艺电商等多元化转型[6][7] - 行业已形成版权制作分销投流电商等环节清晰的产业链垂直领域不断细分[7] 武进区政策扶持 - 武进区发布10条专项政策涵盖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发行推广产业链培育等全流程[1] - 设立5000万元专项基金构建全周期扶持体系包括最高200万元文化产业项目奖励和20万元文旅联动奖励[2] - 推出"武享拍"计划免费开放景区并创新实行单次收费无限转场拍摄模式[2] 西太湖产业优势 - 天然置景资源丰富配套服化道完善拍摄成本低至每人每天90元吸引大量制片方[1] - 拥有6个专业影棚5万平方米民国实景及300余个联动场景满足多元化拍摄需求[6] - 电商产业基础雄厚集聚300余家企业2024年营收达80亿元为"影视×电商"融合提供支撑[4] 星渊文化商业模式创新 - 创新"电商流+短剧流"闭环通过沉浸式直播带货实现"所见即所买"的即时转化[4] - 手握3000多个品牌资源与院校合作培养主播由消费者票选剧情走向精准匹配消费画像[5] - 正在建设意式总裁室等前沿拍摄空间预计7月底完工将提升制作能力[5] 产业融合成效 - 去年吸引40余个剧组5万余名游客并成立签约近400家单位的城市影视外拍场景联盟[7] - 爆款短剧《觅渡》《爱上特种兵》在此拍摄验证区位优势[7] - 通过"内容即广告流量即销量"模式微短剧八成产值来自投流价值远超影视本身[7]
河南微短剧产业火了,然后呢?
河南日报· 2025-07-08 07:37
微短剧产业爆发式增长 - 河南省微短剧制播量连续两年位居全国前三,占全国约四成产能 [5] - 2024年全省备案微短剧超5000部,其中557部作品共1465次跻身全国短剧热力榜 [5] - 郑州打造"微短剧之都",产业呈现集群化发展,超千家微短剧企业、14家规模化拍摄基地、日均近百个剧组运转 [10] 产业集聚与资源吸附效应 - 郑州聚美空港竖屏电影基地建成近一年产出近500部微短剧,预约排期达10天后,日均接待8-9个剧组 [6] - 废弃厂房和闲置资源被盘活,如新郑市郭店镇拍摄基地日租金3000元仍供不应求 [9] - 全产业链配套完善,可实现"十分钟找齐灯光组,一小时调拨百套戏服" [10] 成本优势与人才储备 - 郑州场地租赁和人力成本较低,主角日薪2000-10000元,配角800-1500元,吸引"北漂"演员回流 [7] - 超70%从业者为30岁以下青年,核心工种月薪破万元 [10] - 高校深度参与产业链,如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构建"产业导师+真实项目+企业标准"培养体系 [14] 产业链升级与转型 - 企业从单一网文订阅转型全链条开发,如郑州天桥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年产值破10亿元,平台用户超200万 [9] - 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工业化制作,计划建设古装影视基地打造"古装短剧黄金拍摄圈" [14] - 产业链覆盖剧本创作、拍摄、后期制作、宣发及海外发行,形成闭环生态 [10] 政策支持与区域竞争 - 河南省政府提出"支持郑州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郑州市出台剧本创作、取景拍摄、精品奖励等扶持政策 [11] - 登封市借助"少林功夫"品牌设立奖优机制,新乡市出台企业入驻和拍摄补贴措施 [11] - 面临北京、杭州、成都等地的资源争夺,亟需建设集约化总部基地巩固领先地位 [15] 内容升级与可持续发展 - 精品化趋势显现,《又见鸾鸟起舞时》等作品入选国家广电总局推荐剧目 [13] - 行业呼吁构建健康生态圈,通过科技赋能、文脉IP和高端人才提升长期价值 [15] - 微短剧带动周边经济,群演日薪150元,保洁月均增收4000元,激活餐饮、住宿等衍生需求 [9]
新华视点|“1胎99子”?微短剧何时告别野蛮生长?
新华社· 2025-07-06 11:17
行业现状与乱象 - 微短剧行业频繁因猎奇内容登上热搜,如"1胎99子"设定微博阅读量超1亿,短视频平台播放量超4500万[1] - 行业曾出现"霸总"题材短剧,因炫富拜金、违背公序良俗被广电总局整治[2] - 行业浮躁氛围导致不断出现"恶婆婆""重生复仇"等博眼球内容[2] - 大量低成本、快产快销模式导致"剧情不合理、演技夸张"剧目充斥网络[3] - 作品深陷霸道总裁、豪门赘婿等套路,引发观众审美疲劳[3] 市场规模与发展机遇 - 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人[3] - 西安成为微短剧生产重镇,拥有200多家短视频制作公司,全国约60%微短剧在此生产[3] - 西咸新区十里沣河影视基地聚集21家微短剧公司,其中三分之一为行业头部企业[3] - 基地搭建多样化实景棚并提供一站式服务,支撑行业"短平快"特性[3] 行业瓶颈与挑战 - 剧本多源于短视频或网文改编,逻辑单薄、缺乏深度[4] - 编剧行业缺乏微短剧专门培训体系,优秀人才倾向长剧或电影[4] - 专业编剧匮乏制约内容质量提升[4] 治理与改进措施 - 国家广电总局强调微短剧创作要"爽"而有度[4] - 2025年3月至4月,全网累计下架或拦截违规微短剧超1200部[4] - 建议建立编剧培训机制,推动高校与影视公司合作[4] - 提出设立剧本孵化计划、制定制作标准等提升内容质量方案[4]
微短剧岂能靠离谱博流量
经济日报· 2025-07-04 06:08
行业现状 - 微短剧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 2024年市场规模已超过500亿元 首次超过全年电影票房收入 [1] - 微短剧凭借单集2分钟至5分钟的轻量化形态和短拍摄周期的工业化生产创造了市场瞩目的增长速度 [1] - 资本加速涌入微短剧行业 相关企业注册量已超过2万家 [1] 行业问题 - 微短剧存在"剧情离谱"现象 "脱离现实""抽象低俗""价值观扭曲"成为主要槽点 [1] - 制作方为留住观众刻意强化戏剧冲突 将"反转密度"置于叙事逻辑之上 设置大量"离谱剧情" [1] - 评价机制单一 唯流量论迎合资本逐利属性 形成扭曲的创作指挥棒 [1] - 成本几十万元的"狗血"短剧能收获千万元分账 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行业生态 [1] 平台机制影响 - 短视频平台算法以"点击量""评论数""完播率"为主要指标 不能准确衡量艺术水平和审美层次 [2] - 算法推荐机制更易形成"越离谱越推荐"的恶性循环 [2] - 平台和创作者认为只要能吸引流量就能获得商业成功 导致"离谱短剧"在流量驱动下广泛传播 [2] 行业影响 - 微短剧传播速度快 受众范围广 负面内容易产生乘数效应 [2] - 长期接触低质量作品可能降低受众审美要求 对离谱剧情产生麻木和接受态度 [2] - 急功近利的创作导向不利于行业可持续发展 一味追求短期利益会让微短剧沦为快消品和残次品 [2] 行业建议 - 微短剧创作者应有更高艺术追求 不能迷失在流量狂欢中 [2] - 应以精良制作展现艺术水平高标准 通过微短剧呈现人性光辉 社会温暖和时代进步 [2]
里程碑:年薪200万+的短剧编剧岗,出现了
36氪· 2025-07-02 18:26
微短剧编剧行业薪酬现状 - 微短剧编剧薪酬两极分化严重 普通编剧年薪约7万 资深编剧13-20万 头部编剧30万以上 未计入项目分红及奖金[2][4] - 7月单日招聘数据显示 月薪50K以上岗位189个(含32个海外岗) 月薪20-50K岗位261个(含46个海外岗)[4] - 60%基层编剧月薪6-15K(年薪7-18万) 爆款作品编剧月薪15-25K(年薪18-30万) 头部编剧/工作室年收入可达100万[4] - 行业收入天花板为年入200万+ 目前仅不到20家编剧/工作室能达到该水平[4] 骏乐影视人才战略 - 推出"赤兔计划" 包含个人编剧的"赤兔觉醒计划"和工作室的"赤兔驰骋计划" 最高提供200万年薪+公司分红[5][15] - 总编岗年薪200万起+分红 主编/S级编剧岗年薪100万起+分红 A级编剧年薪30万起+分红[8] - 提供S+级IP库 百万级制作预算 市场分析报告等全流程支持[10][20][23] - 首创"伯乐预分账"机制 按剧本交付量预付分账金额 最高可达140万元[19] 行业竞争加剧原因 - 平台方与影视机构争夺优质编剧资源 推高行业薪资水平[29] - 付费微短剧市场萎缩 免费平台崛起导致内容需求变化[29] - 微短剧出海需本地化改编 对编剧能力要求提升[30] - 内容精品化趋势明显 女频题材持续强势 观众对创新内容需求增加[30] 编剧工作室合作模式 - 合作工作室需满足月供6本剧本 单剧本保底价最高8万/本[18] - 提供15%版权收益分账 预分账机制分四档(5-20本交付量对应5-140万预付)[18][19] - 五大扶持政策包括IP优先权 爆款项目护航 数据赋能 厂牌化运营 人才推荐[21][25][27]
快评丨打造微短剧“友好城市”,韶关下了一招“好棋”
南方农村报· 2025-07-02 16:04
韶关微短剧产业扶持政策 - 韶关宣布出台网络微短剧产业系列扶持政策,市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剧本创作、拍摄补助及产业活动 [7][8][9] - 政策旨在贯彻落实广东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包"中15条影视政策对微短剧的重点扶持 [10][11][12] - 将督促各县区结合实际情况对属地微短剧项目予以扶持,形成上下贯通的支持链条 [13][14] 差异化竞争策略 - 提出打造微短剧"友好城市"概念,通过提升政府服务和产业环境友好度实现差异化竞争 [16][18][25] - 相比西安、郑州、横店等产业重镇,韶关在资源厚度和扶持力度上存在差距(郑州2024年市场规模23亿元,目标2027年达100亿元) [20][21][22][23][24] - 重点构建服务生态,包括产业协会联盟、取景背书、风险投资对接等要素资源整合 [37][38] 产业基础与资源优势 - 韶关拥有丹霞地貌、大峡谷等独特山水资源可作为拍摄场景加分项 [34][35] - 但微短剧对场景需求相对单一,自然资源并非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36] - 当前需补足人才缺乏、产业投资基金等薄弱环节 [32][33] 产业发展阶段判断 - 200万元专项资金精准切入产业从野蛮生长转向精耕细作的关键节点 [30][31] - 需通过持续完善服务生态使"友好城市"形成业界口碑,才能迎来产业井喷期 [38][39]
短剧大咖:当单部成本破200万,为“产品”找买家不丢人
第一财经· 2025-06-28 14:15
流量时代终结,精品化是趋势 - 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预计2027年将超过1000亿元,行业迅速崛起吸引众多玩家[3] - 小红书作为后来者上线精品短剧剧场,爆款短剧《痴人之爱》累计播放量近8千万[3] - 精品化不仅是制作预算追加,更是内容升级,用户审美倒逼平台和制作方提升品质[4] - 专业团队取代非专业团队成为行业主流,微短剧与旅游、教育等产业联动形成新生态[4][5] - 头部玩家开始着眼IP价值构建,原创IP成为未来发展方向,而非改编长剧或抄袭[5] 行业成本与收益两极分化 - 爆款短剧净利润可达成本的30至40倍,但非爆款可能成本远高于盈利[8] - 微短剧制作成本从初期一二十万上涨至普遍七八十万,部分量产成本达两三百万[9] - 行业探索可复制的爆款模型,底层创作逻辑相似但需避免单纯模仿[9] 多元化商业模式探索 - 电商内容植入成为新收益来源,爆款短剧服饰销量带来的电商流水远超预期[10][11] - 效果广告与微短剧结合,直接引导用户下单,分账收入模式为制作方提供成本想象空间[10] - 行业需平衡艺术与商业,通过盈利吸引资本流入,推动影视行业整体价值提升[10]
从北美“卷”到拉美、东南亚 微短剧出海的现状与探索
中国经营报· 2025-06-26 20:55
北美微短剧市场竞争态势 - 美国现有200多个微短剧APP 但预计未来两三年将出现平台分化[1] - ReelShort在2023年8月曾登顶北美APP免费榜 超越TikTok下载量[2] - 北美用户付费能力强 微短剧订阅费用超过NETFLIX[3] - 行业从版权出海升级为生态出海 需本土化整合剧本/制作/投流/变现全链条[3][4] 内容供给与区域扩张 - 北美新剧上线速度从2023年初每周1-2部提升至当前每周5-6部[3] - 出海路径从北美扩展至日韩/东南亚/拉美/欧洲市场[5] - 柠萌影视2023年在北美推出超15部英语微短剧 2024年重点布局东南亚小语种市场[6] 商业模式演变 - 美国市场以IAP(应用内付费)为主 东南亚/拉美侧重IAA(广告变现)[6] - Crazy Maple Studio商业化路径包括会员订阅(周卡/月卡/年卡)和广告植入(电商商品道具嵌入)[6] - 行业出现混合变现模式 结合付费订阅/广告解锁/IP联动等多重手段[6] 市场特征对比 - 北美市场用户基础庞大 流媒体消费习惯成熟但竞争已趋红海[2][3] - 东南亚等新兴市场付费能力较弱 需通过本土化IP改编降低进入门槛[5][6] - 不同区域采取差异化定价策略 日本等高付费市场仍以IAP为主导[6]
“好故事”破圈 微短剧出海高歌猛进
上海证券报· 2025-06-26 02:46
行业概况 - 中国微短剧行业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并持续创新生产模式[2] - 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短剧应用内购收入达7亿美元,是2024年同期的4倍[4] - 美国市场2025年第一季度短剧收入环比增长20%至3.5亿美元,为全球最高[9] - 海外市场中国短剧App数量增至237款,同比增长近4倍[11] 公司表现 - 枫叶互动旗下ReelShort在2025年第一季度内购收入1.3亿美元,位列海外短剧应用收入榜和增长榜冠军[4] - ReelShort累计下载量近1亿次,全球累计收入达4.9亿美元[7] - 公司已实现盈利,制作产能从2022年每周1部提升至2024年底每周4部,目前每月超30个项目同时拍摄[8] - 代表作品包括狼人题材剧"Fated To My Forbidden Alpha"和浪漫剧"The Double Life of My Billionaire Husband",后者创下单剧4.19亿次播放量[4][8] 商业模式 - 采用中美共创团队模式:美国员工负责内容生产与好莱坞制作,中国团队提供技术支持与版权合作[6] - 本土化改编为核心策略,未来将复制至拉美及德语法语市场[6] - 通过注明故事来源+购书链接实现内容改编与原著导流双赢[13] - 与创作者采用收益分成制而非买断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14] 市场拓展 - 美国为基本盘,计划实现每日上线1部新剧[8] - 新设亚洲故事频道开拓亚太市场,日本为重点目标市场[10] - 针对日本市场偏好开发个人成长主线剧情[10] - 欧美用户付费意愿强,需通过高质量内容建立品牌认知[9][13] 内容策略 - 基于网文平台Kiss和游戏Chapters积累的用户数据切入短剧市场[5] - 专注竖屏内容开发,强调个性化观看体验[13] - 每周上线4部剧,全部为好莱坞本土原创制作[8] - 通过动态用户行为数据优化内容生产[13]
微短剧如何叫好又叫座
经济日报· 2025-06-25 06:10
微短剧行业现状 - 微短剧因"一胎99子"等荒诞情节被下架,引发行业关注 [1] - 行业用户规模已达6.62亿人,市场前景广阔 [1] - 存在内容同质化、质量参差不齐、导向不良等问题,影响行业形象 [1] - 作品需在短篇幅内实现情节起承转合,但部分剧集为博眼球采用夸张离奇手法 [1] 行业监管政策 - 国家广电总局自2022年起加强监管,2024年2月明确"分类分层审核"制度 [2] - 将微短剧分为"重点""普通""其他"3类,总投资不足30万元的由平台自审 [2] - 要求平台切实履行把关职责,不得为流量降低审核标准 [2] 创作方向与发展趋势 - 精品微短剧需戳中用户生活痛点与情感需求,而非迎合低俗口味 [1] - 行业进入精耕期,需摒弃赚快钱思维,坚守创作底线 [2] - 作品应扎根生活逻辑,避免违背常识,才能实现流量与质量双赢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