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工程
搜索文档
济南这处穿黄隧道掘进突破三千米,世界最大水下盾构隧道建设提速
齐鲁晚报· 2025-07-18 15:39
工程建设进展 - 济南黄岗路穿黄隧道掘进突破3000米,占盾构段总长度的90%,标志着世界最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建设进入加速冲刺阶段 [1][3] - 项目采用单管双层双向6车道设计,设计时速60公里,全长约5755米,其中盾构段长约3290米 [3] - "山河号"盾构机创造了月进尺426米的17米级盾构掘进世界纪录 [7] 技术创新与设备优化 - 针对"钙质结核"地层占比大的特点,项目团队对盾构机进行针对性优化设计,包括刀具镶嵌金刚石贴片、前仓门加装鄂式破碎机等 [3] - 项目团队与山东大学联合研发"五官一脑"智能系统,搭载超前地质预报、地层界面识别等智能化装备系统 [5] - 采用单洞双层设计节省地下空间,减少约15%投资 [7] 施工管理与效率提升 - 创新性设计上层车道板浇筑移动式液压台车,预留下层运输通道,实现内部结构施工与盾构掘进的"双线并行" [7] - 项目团队克服夏季连续高温挑战,调整作业时间,发放防暑降温物资,加强一线作业人员体检 [9] 项目意义与区域发展 - 隧道建成后将助力济南主城区与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互联互通,推进起步区建设全面提速 [9] - 项目是济南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标杆性工程 [3] - 将促进济南从"大明湖时代"迈向"黄河时代",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9]
世界最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完成黄河段掘进
快讯· 2025-06-22 10:55
工程建设进展 - 济南市黄岗路穿黄隧道6月22日顺利完成黄河段掘进任务,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突破 [1] - "山河号"盾构机已顺利完成掘进1376环、2752米,施工进度达83% [1] 技术创新与解决方案 - 项目团队通过增大盾构机刀盘开口率并安装大流量中心冲刷系统,有效防止了刀盘结泥饼 [1] - 通过优化刀具配置,有效应对不规则分布的钙质结核 [1] - 创新采用"絮凝+提浓+压滤"组合工艺,每小时处理废浆近600立方米,废浆处理效率提高50%,滤饼含水率降至30%以下 [1] 项目特点 - 该隧道是世界最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 [1] - 工程针对黄河流域特有地质条件进行了专项技术优化 [1]
乐高乐园超9000万税惠背后:上海税务如何支撑2400亿元重大项目?
新浪财经· 2025-06-12 13:23
上海乐高乐园项目 - 项目由超过8500万块乐高积木构筑,预计7月正式迎客 [1] - 项目初期面临跨境涉税业务复杂性困扰,涉及设备进口和对外支付等 [1] - 金山区税务局提供定制化跨境税收解决方案,编制47项涉税风险点指引 [1] - 完成15笔对外支付备案,累计扣税650余万元 [1] - 分三批申请留抵退税超8500万元,享受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近25万元 [1] - 税务部门组建志愿服务队,解决219名员工综合所得汇算清缴问题 [2] - 辅导企业参与"乐企"应用平台直连试点,满足开园后大量开票需求 [2] 格思航天科技 - 公司位于松江G60科创走廊,打造长三角首个卫星互联网产业基地 [3][4] - 税务部门指导完善研发项目管理制度,2024年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4026万元 [4] - 享受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1850万元,增值税留抵退税3200万元 [4] - 资金投入"一箭18星"等核心技术研发,卫星年产能达300颗 [4] - 二期工厂建成后将实现吨级卫星量产能力 [4] 上海隧道工程 - 承建全长68.6公里的机场联络线项目,将两大机场通行时间从90分钟压缩至40分钟 [5] - 项目地质条件复杂,2023年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近1.9亿元 [5] - 资金用于"骐跃"号盾构机等核心装备研发 [5] - 税务部门规范跨区域涉税事项管理,助力项目高效推进 [5] 联影医疗 - 在嘉定工业区建设总投资45亿元的生产研发基地 [5][6] - 项目旨在突破高端医疗设备"卡脖子"技术 [5] - 税务部门梳理税费优惠政策体系,形成税收风险政策指引 [6] - 联合建管委开展跨部门协作,做好重点涉税事项提示提醒 [6] 上海市重大工程 - 2024年计划安排正式项目186项,预备项目35项 [6] - 全年投资计划达2400亿元 [6] - 税务部门将风险防控融入定制化服务,为企业营造良好税收营商环境 [6]
春风隧道主线通车,这条“单洞双层”隧道有哪些科技狠活?
南方都市报· 2025-05-27 17:30
春风隧道工程概况 - 深圳春风隧道主线于5月27日12时正式通车,采用超大直径单洞上下层盾构隧道设计,直径达15.8米,被业界称为"一洞藏双脉" [1] - 隧道限高3.5米,仅允许9座及以下小客车通行,禁止货车、中型及以上客车、非机动车和行人进入 [1] - 目前开通的是主线部分,隧道出入口两侧地面道路仍需施工,建议根据导航指引规划路线 [1] 隧道设计与技术特点 - 隧道采用"单洞双层"设计,上下层各为单向两车道+连续紧急停车带,全长5078米,其中隧道长4600米,设计时速60公里/小时 [2] - 地处深圳中心区,采用集约化设计整合土地资源,建立低碳、绿色、多层次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 [2] - 工程具有"大、难、险、新"特点,盾构开挖直径15.8米,全长3603米,穿越11条断层破碎带,围岩强度最高达173兆帕 [3] 施工挑战与解决方案 - 工程需克服"岩石硬度堪比钢板+断层破碎带+长距离穿越建成区老旧建筑群"等难题 [4] - 硬岩段占掘进地层80%以上,直接下穿28栋建筑,侧穿78栋建筑 [4] - 施工方采取管线调查、地面雷达扫测、建筑物保护等专业措施,实施"一环一研判"策略确保安全 [4] 技术创新与荣誉 - 采用自主研制的"春风号"盾构机,直径15.8米,攻克常压换刀、刀盘驱动等核心技术难题,获多项发明专利 [5] - 入选"2018年度央企十大创新工程",与北斗卫星全球组网、"嫦娥四号"登月等项目并列 [5] - 荣获国际隧协"2024年度重大工程项目"决赛奖 [6] 智能化建设 - 采用InSAR卫星遥感与BIM数字建模技术,构建5万多个位点的"天眼监测网",实现毫米级沉降监测 [6] - 集成盾构运行、地层变化等多维数据,实现"一环一策"的动态调整 [6] - 通过AI辅助决策与违章行为智能识别,建立全寿命周期的"智慧大脑"系统 [6]
30分钟与12年(点赞新时代)
人民日报· 2025-05-24 05:56
工程建设难度 - 高黎贡山隧道被业内称为"最难修的铁路隧道"之一,面临高地应力、高地热、富水、有害气体等风险[2] - 云南地质结构复杂,需应对溜坍、突泥涌水、软岩大变形等地质灾害[2] - 喀斯特地貌导致隧道基底位于溶洞范围,地基不稳易沉降[3] 技术创新与解决方案 - 针对溶洞问题创新施工方案,采用修桥方式在隧道底部打桩盖梁,先架"桥"再修隧道[3] - 新平隧道穿越7条断层破碎带,围岩松散破碎,施工期间发生30多次2000立方米以上的突泥涌水[3][5] 项目规模与成果 - 周坤朋参与建设的3条隧道总长72.5公里,通车后通过时间约30分钟[5] - 富宁隧道历时1800余天贯通,中老铁路新平隧道全长14.8公里[3][5] - 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2号竖井工区使用上百台机械设备在狭窄洞内施工[1] 行业影响与社会价值 - 中老铁路作为"一带一路"重点工程,通车后显著改善边疆地区铁路基础设施[5] - 铁路建设者长期驻扎深山,例如周坤朋连续工作12年[5]
中国最大直径土压/TBM双模盾构机“龙岗3号”顺利始发
科技日报· 2025-05-17 15:59
深汕铁路项目进展 - 中国最大直径土压/TBM双模盾构机"龙岗3号"在深汕铁路塘朗山隧道围岭盾构段顺利始发,标志着项目全面进入大盾构施工阶段 [1] - "龙岗3号"由中铁装备集团和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联合研制,开挖直径14.29米,总长125米,总重4250吨,是目前中国最大直径土压/TBM双模盾构机 [3] - 该盾构机是全线唯一一台超大直径土压/TBM双模盾构机,具有土压与单护盾TBM双模切换功能,支持螺旋输送机与皮带机切换通道出渣 [3] 深汕铁路工程概况 - 深汕铁路是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建设重点工程,全长125.5千米,设6座车站,双线隧道18座 [3] - 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承建的SSSG-8标段线路正线全长约9.96千米 [3] - "龙岗3号"掘进区间长度约3.41千米,地处深圳市主城区,沿线下(侧)穿16处重要建(构)筑物 [3] 技术特点与施工挑战 - "龙岗3号"配备高强度耐磨刀盘,搭载超前地质预报、刀具磨损监测、管片智能转运等系统,可实现盾构在软土和硬岩中安全高效掘进 [3] - 盾构隧道掘进距离长、人口众多、环境复杂、协调量大,是全线首个双模超大直径盾构机长距离施工的典型代表 [3] 项目战略意义 - 深汕铁路建成后将推动深汕特别合作区与深圳的一体化进程,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格局 [4] - 项目对加强粤港澳与海西及长三角地区联系,加快构建沿海高速铁路,优化深圳枢纽对外铁路通道具有重要作用 [4]
“硬核劳模”陈健:让中国大盾构技术在世界舞台扬名
齐鲁晚报· 2025-05-16 11:52
公司技术成就 - 公司副总工程师陈健带领团队实现中国大盾构技术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参与多个国家级重点项目如南京长江隧道、济南济泺路穿黄隧道等[4] - 在南京长江隧道项目中攻克六项世界级难题,包括大直径、高水压、强透水等,并首创原位劈裂试验公式,被中国工程院院士称为"国家级公式"[5] - 扬州瘦西湖隧道项目中研发硬塑黏土层高效环流及出渣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工程入选全国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7] - 武汉地铁8号线越江隧道实现常压下滚刀齿刀互换世界首创技术,创造月掘进686米世界纪录[7] - 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成功研发应用,标志公司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14] 行业影响力 - 公司牵头编写7项行业技术标准,出版专著10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研发成果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0.16亿元,新增营收380亿元[7] - 建立1900人大盾构团队,掌握十大核心技术,完成"穿越江河湖海城"五大类复杂地质条件施工任务[13] - 技术成果应用于黄河、钱塘江、珠江口等重大基建项目,如济南济泺路穿黄隧道破解"悬河"地质难题[8] 未来发展方向 - 团队正开展江域海峡高水压大直径跨江海盾构隧道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为"穿越海峡"目标提供技术储备[14] - 持续聚焦盾构机"超大直径、超高水压、超长距离、超大埋深、多复合地层"等前沿技术难题攻关[14]
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沧渊号”刀盘下井,海太长江隧道建设加速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14 17:10
5月11日,随着履带吊缓缓下沉,重达482吨、相当100头非洲象总重量的刀盘与机身精准对接,海 太长江隧道左线盾构机刀盘顺利吊装下井,标志着国产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沧渊号"重大部件基 本组装完成,并将进入整机调试阶段,标志着海太长江隧道工程建设已迈出关键一步。 海太长江隧道工程位于江苏省长江入海口,北起南通市海门区,南至苏州太仓市,线路全长39.07 公里,其中:盾构隧道长9327米,最高水压达0.75兆帕,最大埋深约75米,具有"长、大、高、深"特 点,是迄今为止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将常压换刀功能的软土刀盘与梯度分布合金刀具相结合,构成"超硬龙齿矩 阵",能在石英砂含量约65%的地层中实现长距离掘进,大大减少掘进过程中的停机换刀时间,掘进效 率大幅提升。 海太长江隧道是我国《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2020-2035年)》重点工程,也是江苏"十四 五"重点推进的过江通道项目,计划于2028年基本建成。建成后,可以有效分流苏通长江大桥流量,对 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优化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提升过江交通支 撑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沿江城市群跨江融合发 ...
起步区到机场10分钟!济南这条穿黄隧道“启航号”盾构机始发
齐鲁晚报· 2025-05-09 20:12
项目概况 - 济南航天大道穿黄隧道工程南线盾构正式始发 采用开挖直径15 06米的"启航号"盾构机 标志着项目进入盾构掘进施工阶段 [1] - 隧道全长3888米 采用双向6车道城市主干路技术标准 设计时速60公里 中铁十四局负责的盾构段长3252米 [3] - 项目位于济南高新区和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 是连接遥墙国际机场与起步区的重要通道 [3] 工程难点 - 需穿越黄河及两岸大堤 区间地层主要为粉质黏土(占比近60%) 黏土 粉细砂及粉土 局部含钙质结核 河床最大淤积高度达4米 [3] - 黄河济南段为地上悬河 常水位高于城市地表4-5米 防洪水位高出10 12米 施工沉降控制要求严格 [3] - "启航号"盾构机开挖面积达178平方米 每掘进1环产生800方废浆 废浆处理难度大 [3] 技术创新 - 定制"启航号"盾构机 通过增大刀盘开口率 减少固定式刮刀 增加先行刀和切砼刀等措施提高排渣效率 [5] - 配置两级筛分 浓缩絮凝 板式压滤等泥浆处理设备 提升废浆处理能力至配置需求 [5] 战略意义 - 建成后济南机场至崔寨核心区域通行距离从18公里(绕行)缩短至9公里 时间从半小时压缩至十分钟 [5] - 项目响应国家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战略 将完善黄河两岸路网体系 加强快速路与高速路 交通枢纽衔接 [5]
中国中铁隧道局隧道掘进机及智能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研发团队获评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给盾构机装上“智能掘进脑”
河南日报· 2025-05-04 07:36
文章核心观点 中国中铁隧道局隧道掘进机及智能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研发团队在隧道智能建造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其“智能掘进脑”系统助力盾构机创造世界纪录,团队入选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1][2] 团队成果 - 自主研制的“领航号”盾构机搭载“智能掘进脑”系统,以“有人值守、无人操作”姿态自主掘进,创造超大直径盾构机月掘进718米世界纪录 [1] - 建成行业首个盾构TBM工程大数据平台,已服务国内外各类盾构TBM施工线路700余条 [2] - 围绕崇太长江隧道项目难题开展科技攻关,研发出行业首个盾构隧道智能管控平台,形成盾构隧道智能建造2.0技术体系 [2] 实验室情况 - 由中铁隧道局、中铁工程装备集团及郑州大学共建,是隧道掘进机领域唯一国家公共研究平台 [1] - 围绕解决极限工况下隧道掘进机科学与技术问题,开展三大方向研究,创造多个国家和行业纪录 [1] - 自主研制的首台国产盾构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64项 [1] 团队构成与目标 - 研发团队共47人,35周岁以下33人,实验室成立多个青年突击队 [3] - 青年突击队将牢记嘱托,以科技创新赋能隧道智能建造高质量发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