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沧渊号盾构机
icon
搜索文档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十四五”时期这些“大国重器”出圈了
央视网· 2025-10-26 08:50
大国重器项目与工程 - “江海号”盾构机最大开挖直径达16.64米,总长150米,重量超过5000吨,是为海太长江隧道项目定制的“钢铁巨龙”[1][3][5] - 海太长江隧道连接江苏省南通海门区和苏州太仓市,过江隧道长11.185公里,其中盾构隧道段长9315米,是目前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5] - 隧道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时速100公里,建成后过江通行时间将由1小时压缩到10分钟[5][7] - 项目采用“江海号”与“沧渊号”两台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同步掘进,“沧渊号”开挖直径达16.66米,整机总长176米,总重量超过5650吨[1][18] 技术突破与创新 - “江海号”装配了直径达8.6米的世界最大直径整体式主轴承,主轴承寿命按两万小时以上设计,富余系数提升至2倍以上[12][14] - 研制团队攻克超高水压(超过7.5bar)下换刀难题,创新研制成功常压换刀技术,为每把可更换刀具加装高压闸门[14][15] - 设备应用主轴承全状态实时监控、超前地质预报、管片构件智能拼装机器人等几十项新技术,自动化与智能化程度高[16] - 盾构机在软土层掘进需严格控制地层扰动,沉降控制在毫米级,操作仅需两名技术人员[15] 行业发展与市场地位 - 中国盾构机全球市场占有率已达到70%,产品远销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 - 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产业在“十四五”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形成全产业链产业化发展能力[20][22] - 行业应用场景从地铁、公路隧道向穿江越海通道、深层地下空间、能源通道等领域延伸,掘进方向涵盖水平、斜向、竖向甚至拐弯[22][23] - 国产盾构机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赶超领跑,摆脱了过去对国外进口品牌的依赖[18][20] 研发方向与未来展望 - 研发依托过去上千台盾构机研发制造和施工作业的海量数据积累,正在研发最新的盾构机数字孪生大模型技术[25] - “十五五”时期盾构机将朝向更大开挖直径、更快掘进速度、更深掘进深度、更多应用场景发展,目标为更高端、更智能、更绿色[25]
更大直径、更快速度、更深地层!中国盾构机未来五年这样做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26 06:12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核心观点为“十五五”时期需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并以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江海号”和“沧渊号”为例,展现中国在“大国重器”领域已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1][7][8] “江海号”盾构机技术规格与项目背景 - “江海号”由中铁十四局和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联合打造,最大开挖直径达16.64米,重量超过5000吨,整机长度150米,内部高度超过5层楼 [1][2] - 该盾构机专为海太长江隧道项目定制,该项目连接江苏省南通海门区和苏州太仓市,过江隧道全长11.185公里,其中盾构隧道段长9315米,是目前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 [2] - 隧道设计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时速100公里,建成后过江通行时间将从1小时压缩到10分钟 [2] “江海号”面临的技术挑战与创新解决方案 - 主要技术挑战包括超长距离掘进(9315米)对主轴承可靠性的极高要求,以及最大埋深75米、水压超过7.5bar(相当于指甲盖面积承受7.5公斤压力)下的高压换刀难题 [3][4] - 针对主轴承,研制团队选用了直径8.6米的世界最大直径整体式主轴承,设计寿命超过2万小时,富余系数提升至2倍以上,远超工程实际需求 [3] - 针对高压换刀,团队攻关两年多,借鉴深海钻井平台技术,创新研制成功常压换刀技术,为每把刀具加装高压闸门 [5] - 设备装配精度以“丝级”计算(一丝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6),并需在软土层掘进时将沉降控制在毫米级 [3][5] “江海号”与“沧渊号”的智能化与数字化水平 - “江海号”创新应用了主轴承全状态实时监控系统、超前地质预报系统、管片构件智能拼装机器人等几十项新技术,是一台高度自动化和数字化的智能盾构机 [5] - 设备配备成千上万个传感器,产生的海量数据实时汇聚至主控制室和地面控制平台 [5] - 负责左线隧道的“沧渊号”由中交天和研制,开挖直径达16.66米,整机总长176米,总重量超过5650吨,核心零部件及智能化程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应用了约20多项新技术 [5][6] 中国盾构机行业发展历程与全球地位 - 经过二十年自主创新,国产盾构机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赶超,目前中国盾构机全球市场占有率已达到70%,产品远销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 [7] - “十四五”时期,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直径14米及以上)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呈现出数量快速增长、技术迭代加速、应用场景深化的特点 [7] - 应用场景从地铁、公路隧道向穿江越海通道、深层地下空间、能源通道等领域延伸,掘进方向也从水平向斜向、竖向甚至拐弯掘进发展 [7] 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 行业未来将朝着更大的开挖直径、更快的掘进速度、更深的掘进深度、更多的应用场景持续发力 [8] - 技术研发方向包括基于海量数据积累的盾构机数字孪生大模型技术,目标是使设备更高端、更智能、更绿色,在技术领域持续实现世界领跑 [8]
焦点访谈|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十四五”时期这些“大国重器”出圈了
央视网· 2025-10-25 21:40
项目核心参数 - “江海号”盾构机最大开挖直径达16.64米,整机长150米,重量超过5000吨,高度超过5层楼 [1][3][5] - “沧渊号”盾构机开挖直径达16.66米,整机总长176米,总重量超过5650吨 [18] - 海太长江隧道盾构隧道段长9315米,是目前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设计时速100公里,过江通行时间将从1小时压缩到10分钟 [5][7] 技术创新与工程挑战 - “江海号”装备了直径达8.6米的世界最大直径整体式主轴承,主轴承寿命设计超过2万小时,富余系数提升至2倍以上 [12][14] - 团队创新研制常压换刀技术,以应对隧道最大埋深75米、水压超过7.5bar的超高压环境 [14][15] - 设备装配精度以“丝级”计算,一丝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6,工程要求地层沉降控制在毫米级 [12][15] 智能化与自动化水平 - “江海号”应用主轴承全状态实时监控、超前地质预报、管片构件智能拼装机器人等几十项新技术,是一台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盾构机 [16] - 设备装配成千上万个传感器,海量数据实时汇聚至主控制室和地面控制平台,操作如此精密的庞然大物仅需两名技术人员 [15][16] 行业地位与发展历程 - 中国盾构机全球市场占有率已达到70%,产品远销全球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 - 国产盾构机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在“十四五”期间超大直径盾构机产业形成全产业链产业化发展能力 [18][20] - 行业应用场景从地铁、公路隧道向穿江越海通道、深层地下空间、能源通道等领域延伸,掘进方向涵盖水平、斜向、竖向甚至拐弯掘进 [22][23] 未来发展方向 - “十五五”时期,中国盾构机将朝着更大开挖直径、更快掘进速度、更深掘进深度、更多应用场景持续发力 [25] - 行业将基于过去上千台盾构机的海量数据积累,研发最新的盾构机数字孪生大模型技术,向更高端、更智能、更绿色的方向发展 [25]
飞驰吧 向着科技强国
经济日报· 2025-10-23 06:10
高速轨道交通 - 复兴号CR450运营时速达到400公里,可实现北京至上海3小时通达 [1] - 中国高铁已从追赶者成功迈向领跑者 [2] - 京津冀地区形成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和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 [2] 航空航天 - 第一座中国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运营 [1] - 祝融号首次登陆火星,长征七号运载天舟九号实现3小时太空物资闪送 [1] - 商业航天破茧成蝶,全产业链正在形成 [1] 高端装备制造 - C919大飞机划破长空,爱达·魔都号扬帆启航 [2] - 沧渊号超大直径盾构机不断刷新工程掘进纪录 [2] - 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 [3] 深海探测 - 奋斗者号实现万米潜海,标记人类勇闯深渊新坐标 [3] - 梦想号正式入列,助力科学家探索深海奥秘 [3] 科技创新与产业 - 十四五期间新兴产业加速壮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突破 [4] - 越来越多的产品装上中国芯 [4] - 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研发人员队伍,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第一位 [4] 整体发展态势 - 中国正从全球科技参与者、贡献者向开拓者、引领者加速转变 [5] - 五年奋进,创新潮涌,从跟跑到领跑 [5]
走近大国工程丨“蛟龙”穿江探访在建的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
项目概况与战略意义 - 海太长江隧道是“十四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过江通道,也是目前世界最长的公路水下盾构隧道 [6] - 隧道连接南通海门区和苏州太仓市,全长11.185公里,盾构段长9.315公里 [8] - 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南通与苏南、上海“1小时经济圈”高效互通,过江通行时间从1个多小时压缩至10分钟 [6][7] 技术挑战与装备创新 - 项目面临“长、大、高、深”四大挑战:超长隧道(11.185公里)、超大断面直径(超过16米)、超高水压(最高7.5巴)、深厚覆土(最大埋深41米)[8] - 专为项目量身打造两台超大直径盾构机“江海号”和“沧渊号”,最大开挖直径均超过16.6米,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7][8] - “江海号”总长145米,总重约5000吨,装配了直径达8.6米的主轴承,为目前全世界盾构机领域最大直径的整体式主轴承 [8][9] 智能化施工与效率提升 - “江海号”整机由数万个零部件构成,装配成千上万个传感器,实时感知各系统运行状态 [11] - 数据实时传送到地面控制平台和南京总部智慧管控中心,可实现智能计算、预警提醒和参数优化 [12] - 创新应用主轴承全状态实时监控、超前地质预报、管片智能拼装机器人等几十项新技术 [12][13] - “江海号”已顺利掘进超过2200米,正以平均每天16米的速度向前推进 [10] 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实践 - 项目创新采用风、光、储一体化清洁能源供电系统,预计年发电量约为2400万千瓦时 [14] - 清洁能源系统可节约标煤92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4万吨 [14] - 着力打造我国首条“零碳隧道”,在隧道全寿命周期实现近零碳排放 [14] - 施工泥浆经分离后,废水循环利用,渣土“变废为宝”作为路基原料等进行综合开发利用 [15] 行业影响与工程意义 - 项目体现了中国在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建设领域的技术实力,是“中国名片”的又一亮丽展现 [17] - 重大交通工程项目闪耀科技创新的光芒,技术创新大大提升了建设效率 [17] - 项目建设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为行业提供了“低碳”甚至“零碳”工程的示范 [17]
数说十四五丨40.5万亿元工业增加值 工业家底更厚实
央广网· 2025-10-10 09:13
工业整体表现 - 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40.5万亿元大关,年均增长5.4% [1] - 2025年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增长6.2%,对国内生产总值贡献率达36.3% [1] 创新投入与研发 - 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超过1.6% [1] - 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 [1] 高端装备与重大工程 - “沧渊号”盾构机在“海太长江隧道”工程中以日均12米速度掘进 [1] - 盾构机核心驱动系统实现全寿命周期在线检测,保障140万平方米隧道滴水不漏 [1] 高端制造业增长 - 2020年至2024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9% [2] - 同期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7% [2] - 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比重分别提升至34.6%和16.3% [2] 绿色低碳产业 - 江西新余锂电企业订单旺盛,某公司8月锂电池月产量同比增长72% [2] - 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风电等产业市场规模全球领先 [2] 产业结构转型 - 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加速转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 [2] - 新质生产力相关产品产量逐年跨越式增长 [2] 数字经济发展 - 建成全球最大覆盖最广的网络基础设施,5G基站达459.8万个 [3] - 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加速融合 [3] 未来发展展望 - “十四五”成果为“十五五”工业经济阔步前行打下坚实基础 [3] - 将以系统性、前瞻性举措强化工业经济增长韧性 [3]
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江底开工
苏州日报· 2025-08-12 09:17
项目概况 - 海太长江隧道于8月11日正式开始盾构掘进 [1] - 隧道全长9327米 是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 [1] - 项目由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局建设 中交隧道局负责施工 [1] 工程特点 - 工程具有"长 大 高 深"四大特点 [1] - 最高水压达0 75兆帕 施工难度极大 [1] - 穿越长江及两岸大堤时沉降控制要求极为严格 [1] - 江中地质勘探覆盖区域有限 存在较多不可控未知区域 [1] 技术突破 - 中交天和专门研制"沧渊号"盾构机应对工程挑战 [1] - 研发团队对刀盘刀具 主驱动 推进 同步注浆等九大系统进行创新攻关 [1] - "沧渊号"盾构机于3月26日在常熟基地下线 [1] - 设备通过分块拆解 水陆联运方式运抵南通海门施工现场 [1] - 经过66天现场组装调试后正式投入使用 [1] 行业意义 - "沧渊号"是我国装备制造领域的重大突破 [1] - 该项目标志着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全面开启穿江作业 [1]
我国直径最大泥水平衡盾构机“沧渊号”始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12 08:53
项目进展 - 海太长江隧道A4标项目左线盾构机始发 项目进入掘进施工阶段 [1] - 隧道线路全长39.07公里 连接南通市海门区与苏州市太仓市 [1] 技术突破 - 中国自主研制直径最大泥水平衡盾构机"沧渊号"投入使用 开挖直径达16.66米 [1] - 盾构机整机总长176米 总重量超过5650吨 [1] - 创新集成三大核心技术:数字大脑智慧化管控系统、智刃铁齿高效掘进技术、全球首创智慧心脏主动防护系统 [1] 战略意义 - 项目属于《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2020—2035年)》重点推动建设项目 [1] - 建成后可有效分流苏通长江大桥交通流量 提升过江交通支撑能力 [1] - 推动沿江城市群跨江融合发展 提升交通服务水平 [1]
“沧渊号”盾构机正式始发
科技日报· 2025-08-12 07:57
行业突破 - 我国自主研制的直径最大泥水平衡盾构机"沧渊号"正式始发 标志着海太长江隧道项目进入掘进施工阶段 [1] - "沧渊号"开挖直径达16 66米 整机总长176米 总重量超过5650吨 是目前国内自主研制直径最大的泥水平衡盾构机 [1] 技术亮点 - 针对超长距离 超大直径 超高水压 超大埋深等工程特点 创新集成三大核心技术 [1] - 通过"数字大脑"实现智慧化管控 采用"智刃铁齿"技术突破高效掘进瓶颈 [1] - 搭载全球首创的"智慧心脏"主动防护系统 确保施工安全高效 [1] 行业地位 - "沧渊号"代表我国在高端隧道施工装备领域取得新突破 [1]
直径最大,高端装备上新!“沧渊号”始发!
人民日报· 2025-08-11 18:19
项目进展 - 中交隧道局承建的海太长江隧道A4标项目左线"沧渊号"盾构机于8月11日始发 标志项目进入掘进施工阶段 [1] 工程规模 - 海太长江隧道横跨长江入海口 线路全长39.07公里 连接南通市海门区与苏州市太仓市 [1] - "沧渊号"盾构机开挖直径达16.66米 整机总长176米 总重量超过5650吨 [1] 技术突破 - "沧渊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直径最大的泥水平衡盾构机 体现高端隧道施工装备领域新突破 [1] - 盾构机创新集成三大核心技术:通过"数字大脑"实现智慧化管控 采用"智刃铁齿"技术突破高效掘进瓶颈 搭载全球首创"智慧心脏"主动防护系统 [1] - 多元创新技术协同应用为超长距离 超大直径 超高水压 超大埋深等复杂工况提供动态安全保障 [1] 战略意义 - 项目被纳入《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2020—2035年)》重点推动建设项目 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隧" [1] - 建成后可有效分流苏通长江大桥流量 优化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 提升过江交通支撑能力和服务水平 [1] - 项目将推动沿江城市群跨江融合发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