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种植

搜索文档
青年入乡站点引实践 浙理学子探石斛兴乡策
中国食品网· 2025-07-25 17:09
青年入乡实践站点建设 - 浙江省将"青年入乡实践站点"纳入2025年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实事 旨在吸引青年返乡创业并赋能乡村振兴 [1] - 站点提供"1+N"一站式服务 包括人才招引 就业指导 创业孵化 技能培训 技术服务 政策咨询等 解决青年入乡的实际需求 [2] - 浙江理工大学实践团以站点为基地 在温州乐清市大荆镇开展乡村振兴实践 发挥青年专业优势 [1][8] 铁皮石斛产业升级 - 实践团调研龙头企业浙江铁枫堂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发现其在标准化管理 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及线上营销拓展等方面存在痛点 [3] - 团队提出"青春智汇"方案 推动铁皮石斛产业实现"接一产种植 连二产加工 融三产文旅"的融合发展新格局 [3] - 慢方适公司致力于石斛种植基地精致化升级与文旅价值挖掘 打造集种植示范 科普研学 休闲观光 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斛香田园" [6] 小微企业与文旅融合 - 实践团深入探访家庭作坊 小微加工厂与特色手工作坊 记录其生存发展挑战与亮点 强调乡村振兴需关注产业链各环节 [4] - 团队为慢方适公司制作高质量科普短视频与手册 献策打造沉浸式"斛香田园"综合体 提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6] - 实践团与乐清市农业农村局 团市委等政府部门座谈交流 围绕铁皮石斛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获得领导高度肯定 [6][8] 青年参与乡村振兴 - 实践团通过深度调研与创新方案 证明青年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力量 其专业优势与青春活力可有效推动乡村发展 [8] - 青年入乡实践站点为团队提供坚实调研环境与生活保障 成为青年深度参与乡村建设的桥梁 [8] - 未来将继续吸引更多青年加入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共同绘制"青"村共富蓝图 [8]
“三金”筑基,“三产”融合:铁皮石斛解锁浙南共富密码
中国食品网· 2025-07-25 17:03
科技赋能产业升级 - 智能苗圃精准模拟雁荡山崖壁生态系统,采用雾气调控系统保障石斛在近野生环境中生长 [2] - 区块链溯源技术实现从种苗到成品的全程数据可追溯 [2] - 物理设计与环境调控专利技术提升种苗抗逆性,年销售优质种苗达2000万元 [2] - "五化种植模式"(品种多样化、种植立体化、生产标准化、管理数字化、品质追溯化)推动经验种植向数据化管理跨越 [2] 三产融合与产品创新 - 非遗匠人通过十九道工序将鲜条加工成"龙头凤尾"枫斗,价值提升十倍 [2] - 铁枫堂开发冻干原浆、石斛面膜、精酿啤酒等50余种衍生品,拓展美妆和食品赛道 [2][5] - 艺术盆景通过嫁接虬曲奇石实现单品售价逾万元 [2] - 铁定溜溜文化园年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提供石斛香皂制作、石斛豆花品尝等体验项目 [2] 共富机制创新 - "三金模式"通过土地租金、园区就业薪金、产业分红股金实现村民三重收入保障 [3] - 植然方适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模式,支付农户土地租金并提供就业岗位 [3] - 村集体获得固定分红,生产基地优先雇佣本地村民 [3] 青年与产业创新 - 浙江理工大学团队为企业提供标准化管理优化方案,协助制作科普手册提升公众认知 [4] - 乐清市搭建"1+N"青年服务体系,提供创业孵化和技能培训支持 [4] - 95后传承人开发石斛月饼、时尚饼干等健康食品 [4] - 青年通过盆景艺术化设计提升产品附加值,应对市场竞争 [4] 产业挑战与应对 - 经济波动导致盆景销量起伏,需持续创新设计提升竞争力 [5] - 老龄农户担忧枫斗加工技艺传承断层 [5] - 小微加工企业受限于资金技术,深加工能力待突破 [5] - 区块链溯源体系抵御假冒伪劣冲击,延伸产业链增强抗风险能力 [5]
总编有约·“两高四着力”调研行丨山高何为先
河南日报· 2025-07-21 07:21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 嵩县通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将荒坡改造为丹参基地,成立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增收[2] - 采用片区化组团式推进乡村振兴,整合乡邻乡镇资源形成产业集群,提升整体竞争力[3] - 以叶岭村为中心发展丹参种植,面积达2.3万亩,群众亩均净利润4000元[4] - 2025年第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60.2元,增幅7.8%[5] 农业产业化升级 - 引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建成10个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6] - 依托中原药谷科创园建立7个创新中心,16个院士专家团队驻场,29项研发成果落地[6] - 标准化种植使亩均增收700多元,产业链后端实现价值跃升[7] - 建设现代化加工车间和交易中心,推动从"卖原料"向"卖产品"转型[7] 生态文旅融合发展 - 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投资1.3亿元建设环湖供排水系统,11.5亿元迁建二污工程[8] - 陆浑湖观测鸟类从186种增至273种,其中国家保护动物55种[8] - 环湖35个村庄发展特色文旅,2024年环湖片区农村人均收入增速9.3%[10] - 2024年前5个月吸引游客近300万人次,形成"中原洱海"生态文旅新业态[10]
记者手记|美国花旗参农的关税烦恼
新华网· 2025-07-17 14:29
行业概况 - 威斯康星州是美国唯一生产优质花旗参的地区,拥有125年种植历史,气候和土壤赋予其"浓郁苦味后带甜味"的独特品质 [1] - 行业鼎盛时期(1980-1990年代)拥有超过1200名种植户,年产量超260万磅(约118万公斤),带动地区经济繁荣 [1] - 当前种植户数量锐减至79户,预计未来两年再减少12户,产量降至约100万磅(约45.4万公斤) [1][2] 市场挑战 - 国际竞争加剧:加拿大等国大规模种植导致市场份额被挤压,威斯康星州产量仅占全球8% [2] - 生产成本飙升:过去40年工资/肥料/原材料成本上涨5-6倍,但批发价反降至25-30美元/磅(1980年代为40美元/磅) [3] - 极端天气风险:如2010年暴雪导致遮阳结构坍塌,大量花旗参缺氧死亡 [2] 贸易战影响 - 关税政策造成重大不确定性,干扰3-5年种植周期的产业规划 [2] - 许氏参业集团因关税导致销售额下降,裁员33%(员工减少1/3),关闭5个农场(共40个) [3] - 亚洲市场(尤其中国)占威斯康星州花旗参销量的80%,政策波动直接影响行业生存 [2] 行业衰退表现 - 价格长期停滞:当前批发价较1980年代名义下降25%-37.5%,考虑通胀后实际跌幅更大 [3] - 产业规模萎缩:种植户数量较峰值减少93.4%,产量下降61.5% [1][2] - 投资吸引力丧失:低利润导致新种植者稀缺,行业陷入恶性循环 [3]
河南淅川:河滩荒地种出致富新产业
中国经济网· 2025-07-16 12:51
产业发展背景 - 河南省淅川县大石桥乡石燕河村利用荒废的400亩河道湿地转型种植中药材石菖蒲[1] - 该地区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具有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天然优势[1] - 村民初期对种植中药材持怀疑态度,担心重蹈"一年鲜,两年蔫"的覆辙[1] 项目实施过程 - 驻村工作队通过经济账计算说服村民:石菖蒲亩产鲜品7000斤,加工成干药材1400斤,按现价35元/斤计算,三年亩产值可达4.9万元[2] - 第一年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试种50亩[2] - 淅川县海峡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提供保底收购协议,降低村民风险[2] 初步成效 - 50亩试验田成功抵御暴雨,菖蒲根系发达,生长状况良好[2] - 参与种植的村民通过务工已获得收入,如李大姐3天拔草挣180元[2] - 计划明年扩大种植规模,沿泉水河延伸种植[2] 县域产业发展概况 - 淅川县已发展60余个中药材种植品种,其中40多个品种实现集中连片发展[2] - 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4.7万余亩[2] - 培育80余家中药材种植企业、合作社和大户[2] - 带动近3万农户参与,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2]
日常烟火气 沉淀边民情(边城见闻)
人民日报· 2025-07-16 06:10
中越边境贸易与文化交流 - 天保口岸作为国家级一类开放口岸,2025年进出口货值达21.9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2% [9] - 口岸附近形成固定中越农特产品交易市场,进口商品包括水果、铁木菜板、橡胶拖鞋等 [9] - 越南美食街等商业业态距离口岸仅50米,越南卷粉等特色食品通过进口原料+本地配方模式经营 [8][9] 边境集市经济 - 马崩村"街天"每六天一次的赶集传统吸引中越边民,120个摊位中过半数已出租 [10] - 越南边民通过边民通道参与集市,布料批发店客户中超50%为越南人 [10][11] - 猛硐瑶族乡越南籍居民通过服装制作教学建立商业网络,带动6名当地妇女参与成衣制作 [12] 文旅产业联动 - 2025年天保国门花山节8天活动累计接待游客5万人,其中越南游客3200余人 [12] - 节日期间单日商户最高销售额达14万元人民币,中越特色商品同步销售 [13] - 文山州2024年举办30余场民间外交活动,包括跨境骑行、民歌会等 [14] 区域合作深化 - 文山州与越南缔结7对国际友好城市、35对友好乡镇,建立民间外交联席会议机制 [15] - 中越联合开发古树茶产品"中越友谊茶",进入联合国总部展示 [14] - 边境地区形成"同饮一江水、同赶一条街、同过一个节"的常态化交流模式 [5][9][12]
萧山夫妻探索“人种天养”石斛种植新模式
杭州日报· 2025-07-08 11:00
公司经营模式 - 采用"斛梨共生"模式将驯化两年的石斛苗系于梨树枝干实现拟境种植[3][4] - 创新堡坎石缝种植技术通过小石块固定苗子并定制防雨树桩解决根茎黑腐问题[5] - 实行"人种天养"原则全周期不施农药化肥不刻意除草除虫[4] 产品特性 - 拟境种植使石斛花青素含量显著高于大棚种植品种[4] - 鲜条采摘期严格控制在每年2-4月开花长苗前以保障茎干养分[5] - 终端产品形态包括鲜食、泡茶、煮汤及磨粉冲泡[5] 产能与经济效益 - 当前种植规模为梨树附生10亩+堡坎寄生5亩[6] - 石斛市场均价达600元/公斤带动年总产值预计22.5万元[6] - 创新开发盆栽式小树桩产品拓展消费场景[5] 行业推广价值 - 林药立体模式实现"不争田不争地"高效利用资源[6] - 获市区两级农技推广基金会支持拟扩大示范规模[6] - 模式具备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特色产业势能的潜力[6]
平园村石斛共富之旅:解码“仙草”背后的乡村振兴密码
中国食品网· 2025-07-07 11:03
铁皮石斛产业发展模式 - 平园村依托独特自然条件发展铁皮石斛产业,形成"石斛共富"特色发展路径 [1] - 龙头企业植然方适农业科技展示完整产业链,从原料鲜条到保健品、护肤品等多元产品线 [2] - 采用生态种植方式模拟野生生长环境确保品质 [2] 产业运营创新机制 - 创新推行"五化种植"模式:品种多样化、种植多样化、生产标准化、管理数字化、品质追溯化 [4] - 建立"三金共富"机制:村民通过土地租赁、村集体固定分红、园区优先就业三种渠道获益 [4] - 实现"三产融合"发展格局,显著壮大村集体经济 [4] 传统工艺与产品价值 - 保留传统"枫斗"制作工艺,工序繁琐需将石斛茎条烘烤软化后缠绕定型成"龙头凤尾"状 [6] - 产品形态丰富包括鲜条、枫斗、饮品、护肤品等多种形式 [4][6] - 工艺凝聚农户匠心,体现对高品质产品的不懈追求 [6] 产业链整合成效 - 科技赋能产业升级,延伸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融合 [9] - 形成从选种育苗到日常管护再到精细化加工的完整生产流程 [2] - 成功打造铁皮石斛特色产业品牌,成为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9]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辽宁桓仁:革命老区绘就多彩乡村振兴画卷
新华社· 2025-07-04 19:38
红色旅游产业 - 桓仁县系统挖掘保护抗战遗址 包括中共南满省委机关旧址 老秃顶子抗联一军根据地遗址等 并逐步对外开放 [1] - 枫林谷景区开发50余个景点 日承载量达3.5万人 通过整合抗联遗址资源发展森林旅游 [1] - 农家院经营者王广超在旅游旺季收入达30万元 反映红色旅游带动当地民宿餐饮业发展 [2] 林下参种植与加工 - 桓仁县林下山参保护地面积达65万亩 2002年起出台多项政策扶持产业发展 [2] - 摇钱树自然屯50%以上村民种植林下山参 成立专业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 并引进龙头企业进行深加工 [2] - 山参产业示范园区生产山参粉 山参晶 山参膏等系列产品 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2] 生态农业与特色产业 - 桓仁县森林覆盖率78.94% 山参 辽五味子等中药材种植规模超万亩 [2] - 冰酒产业形成规模 秋季葡萄丰收使桓仁成为中国冰酒主产区 [2]
干出“神药”!中国最神秘的省份,被严重低估
前瞻网· 2025-07-03 16:26
云南中药材产业概况 - 云南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092万亩,产量17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800亿元,种植面积、产量与农业产值连续6年全国第一 [2] - 云南中药资源8875种,占全国一半以上,全国70%中成药依赖云南药材原料,拥有超过2000种民族药 [4] - 云南道地药材以药效卓绝闻名,如云茯苓多糖含量高达90%,云当归阿魏酸含量达0.14%-0.15%,是药典标准的3倍 [5] 地理与历史优势 - 云南立体气候和多样地形使其成为全球超级生态药库,特有药用植物种类极为丰富 [5] - 中药材种植历史可追溯至千年前,南诏国时期通过茶马古道远销西藏及东南亚,明清时期成为宫廷贡品 [6] - 明代《滇南本草》记载458种西南高原特色药物,比《本草纲目》更早 [8] 特色产品案例:松茸产业 - 云南迪庆香格里拉、楚雄南华县等产区贡献全国40%松茸产量,香格里拉松茸年均产量占全省65%,产值近1.4亿元 [8] - 松茸在日本市场售价高达3000元/公斤,被视为抗癌辅助食材 [8] - 松鲜鲜品牌开创松茸调味料新品类,以香格里拉松茸为核心原料,实现减钠不减鲜,配料表0添加剂 [9][10] 产业升级与技术突破 - 云南中药材产业从粗放种植转向"种植—加工—研发—销售"全产业链模式 [15] - 推广GAP基地建设和统一追溯码管理,实现从经验种植到精准种植的转变 [17] - 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实现灯盏乙素酵母生物合成,产量达300毫克/升 [17] 龙头企业与国际化 - 云南白药数字三七产业平台整合文山州80%以上种植基地,2023年文山州三七综合产值达352亿元 [19] - 云南4060公里边境线使其成为"中国陆上开放新门户",南亚博览会首次设立中药材产业馆推动国际化 [22] - 在"健康中国"和全球中医药热机遇下,云南有望建成"世界中医药产业高地"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