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黄芩
icon
搜索文档
山东发布应对连阴雨天气加强中药材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齐鲁晚报· 2025-10-24 16:00
增强植株抗逆能力。目前,丹参等深根系药材由于根系长时间浸泡受损,植株生产停滞,指标性成分合 成减少,药材品质受到严重影响,增强植株的抗逆性,加快恢复生长,是提升药材品质的关键一招。应 首选叶面追肥,可喷施0.2%~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配合芸苔素内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每7~10天 喷施1次,连喷2~3次,以增强叶片功能,促进植株恢复。待植株明显恢复生长后,可酌情轻施一次速 效性肥料。以磷钾肥为主,氮肥为辅,可采用穴施或条施,避免大面积撒施造成浪费和再次伤根。 全力控制病虫害发生。及时清除田间病死植株、枯枝落叶,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对已出现根腐病的 地块,可用恶霉灵、咯菌腈等药剂灌根或拌细土撒施。全田喷施广谱性保护剂,如代森锰锌、甲基硫菌 灵等,预防叶部病害。对于已发病田块,针对具体病害选择治疗性药剂。药剂选择应遵循中药材生产的 相关规定,合理安排喷施时期及用量,确保农药无残留,药材质量不受影响。 全力做好排水散墒。目前,大部分在田中药材的土壤湿度接近饱和状态,全力做好排水散墒是当前田间 管理的重中之重。及时疏通沥水沟,加速深层土壤水分渗出,防止根系因长时间浸泡缺氧而腐烂。对于 部分积水地块,必要时可采取 ...
山西临汾:电力脉动黄土地 乡村振兴药香浓
中国新闻网· 2025-09-26 13:10
产业发展现状 -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县底镇庞杜村发展千亩药材基地,地黄种植户十亩地收入至少能达到48000元[1] - 县底镇作为"药材产业核心区",凭借土壤和气候优势成为地黄、黄芩、柴胡等药材的优生区,中药材种植面积已扩展至万亩规模[1] - 当地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开发多种深加工产品,带动农户年均增收显著,实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1] 电力支撑服务 - 国网临汾供电公司组织团队在药材种植区开展"地毯式"特巡,运用红外测温、无人机巡检等科技手段排查线路隐患[3] - 公司建立"网格化"服务机制,为每个片区配备专属客户经理,通过微信群实现"线上响应+线下上门"双轨服务,在采收季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3] - 截至目前累计开展田间用电巡检28次,解决种植户用电问题12项,电力抢修队伍随时待命确保突发故障随叫随到[4] 产业与电力融合模式 - 供电公司创新推行"电力+产业"融合发展模式,针对药材种植特殊需求量身定制用电方案[4] - 为育苗基地安装智能温控系统,为烘干车间升级电气化设备,为冷藏仓储提供双电源保障,这些精准服务提升了药材品质并延长产业链条[4] - 从智能育苗到自动灌溉,从冷链物流到精深加工,稳定电能贯穿药材产业链全过程,促进人才回流和产业复苏[4]
“枣”到乐趣,第22届大枣采摘季开启
新京报· 2025-09-10 17:11
核心观点 - 中华名枣园开启第22届大枣采摘季 活动时间为9月13日至10月12日 园区通过优化枣树品质 探索立体复合种养模式 并融合多元业态以提升游客体验 [1] 园区产品与服务 - 园内拥有百余枣类品种 包括长辛店白枣 冬枣 郎家园枣 蜜罐枣以及葫芦枣 磨盘枣等观赏类枣果 [1] - 园区新增25亩中药材种植区 套种桔梗 黄芩 松果菊等高附加值品种 [1] - 园区开辟15亩特色番薯示范区 引进红肴 普薯32 烟薯25等优质品种 [1] 活动与业态 - 园区推出直播带货 亲子研学等互动项目 [1] - 园区携手"北宫有艺思"系列活动 为广大游客奉上30余场文化娱乐盛宴 包括星光音乐会 草坪露天电影 落日市集 "艺启健康跳操" 百姓大舞台等 [1]
扬子江药业集团:设定质量硬指标 打造晋药新名片
人民日报· 2025-09-05 06:16
核心观点 - 公司在山西省晋中市建立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 通过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模式提升中药材质量和产业效益 推动当地乡村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 [1][2][3][4] 种植技术创新 - 引入"公司+合作社+农户"生产经营新模式 与农户签订保底协议 实行统一选种 科学轮作 统一管理和统一销售 [2] - 在亩均化肥用量减少的情况下实现种植药材量质齐升 有效保障种植户利益和中药材质量 [2] - 酸枣仁基地亩产量从60公斤提升至100公斤 采收效率提高2-3倍 通过地膜加固和科学配比有机肥等技术解决坐果率低和根腐病问题 [4] 质量管控体系 - 制定81份质量管理文件 对施肥 病虫害防控 采收和加工等环节进行明确规定 [3] - 建立全流程透明可追溯机制 覆盖从种植源头到成品出厂的全过程质量检验 [3] - 定期抽样检测药材有效成分含量和农药残留指标 确保符合国家标准 目前质量管控体系已推广至全国80多个规范化种植基地 [3] 产业规模与效益 - 在平遥和灵石建设规范化种植基地5000余亩 带动周边农户就业2000人次 [4] - 在晋中地区建立5个规范化种植基地 涵盖北柴胡 黄芩和酸枣仁等道地药材 [4] - 通过技术共享模式推动中药材种植成为惠民大产业 实现产业振兴 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4]
开学第一课 广东名中医为小学生讲述“抗战中的中医药”
中国新闻网· 2025-09-04 08:50
中医药历史贡献 - 抗战时期中医药在药品和人才短缺情况下发挥重要作用 使用艾草 金银花 当归等常见中草药为战士解除病痛[1] - 医务工作者就地取材采用麻黄 甘草 党参 大黄 桔梗 柴胡等中草药 通过土方土法治疗伤病员[3] - 抗疟药物奎宁供应不足时 军队使用常山 柴胡 黄芩等中草药治疗疟疾 并经临床试验验证疗效显著[3] 中医药具体应用 - 采用燃烧艾草的土法驱蚊防蚊 解决专业灭蚊药物匮乏问题[4] - 使用黄连 黄芩治疗痢疾 并推广马齿苋 雄黄 大蒜等民间验方 有效控制痢疾流行[3] - 云南白药作为止血圣药在战场救护中起关键作用 其配方被爱国人士无偿捐献国家[4] 中医药价值传承 - 中医药承载祖先对生命和自然的智慧思考 不仅是吃药治病更包含文化传承[4] - 中医药智慧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抗战精神与中医药都需代代传承[4] - 中医药教育激发学生职业理想 有学生课后表达成为医生的意愿[4]
“苦”药材变“甜”产业
金融时报· 2025-08-26 10:34
行业政策与金融支持 - 同心县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种业贷款总额25.6亿元 贷款余额18.5亿元 其中中药材贷款2279万元 支持103家中药材市场主体[1] - 中国人民银行吴忠市分行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中药材专属信贷产品 在利率、期限、抵押物方面提供优惠 解决融资渠道单一问题[3] - 当地农商银行通过"小微通"信贷产品为泉蚨种植专业合作社提供90万元流动资金循环贷款 解决100万元资金需求[3] 中药材种植规模与产值 - 同心县中药材留床面积达3.9万亩 其中银柴胡为全国唯一主产区 获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认证[2] - 2025年预旺镇规划中药材留床面积2.5万亩 总产值突破3600万元[2] - 2024年预计采挖中药材7600亩 亩均产值5400元 总产值4104万元[4] 产业链发展与企业合作 - 北京同仁堂与同心县签约年采购10吨银柴胡协议 计划建设1000亩标准化种植基地和种质资源基地[2] - 争取闽宁协作资金606万元建成1600亩规范化种植基地 引进河北企业建设初加工生产线实现就地分拣切片[2] - 采用"基地+合作社+农户+金融机构"模式 合作社带动178户参与种植 319户脱贫户发展庭院经济[3] 就业与增收效益 - 马自林家庭农场种植600亩黄芩 解决40户农户就业问题[1] - 预旺镇中药材产业带动350多名群众家门口就业[2] - 合作社示范带动198户种植 户均年增收6000元 380多名群众在14家合作社务工 户均年增收3200元[4] 地理优势与种植特色 - 同心县年均日照3024小时 昼夜温差15℃以上 砂质土壤有机质含量1% 病虫害少无污染[2] - 银柴胡生长期与7-9月集中降雨期高度吻合 形成优质药材生长环境[2] - 黄芩、板蓝根等药材种植形成特色产业 推动旱塬地资源转化[1]
甘肃通渭:多元产业铺就增收振兴路
中国发展网· 2025-08-18 22:03
核心观点 - 甘肃省通渭县通过构建"畜、果、药、新、织"多元化产业格局推动乡村振兴 各产业均实现显著规模扩张与产值增长 形成完整产业链闭环[1] 畜牧业 - 打造草畜循环产业园 采取"代种代养"模式带动成立4家养殖专业合作社 每家牛存栏超100头[2] - 政策补贴力度显著 典型案例显示引进130只羊和10头牛获得政府补贴9.5万元[2] - 马营牛羊交易市场运行两年累计交易额超6000万元 单头牛销售溢价达600元[2] - 总投资近6000万元的屠宰场及肉类储备库项目将于9月底投用 实现"养殖-加工-销售"全闭环[2] 果蔬产业 - 高原夏菜基地亩产8000-10000斤 亩净收入约3000元 产品销往内蒙古及山东等地[3] - 山地苹果示范基地采用"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 陇川镇3.6万亩果园年产值达1.3亿元[3] - 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8万亩 年育苗能力1亿株 贮藏能力超5万吨[3] - 建设蔬菜深加工生产线 带动产业链产值突破8亿元[3] 中药材产业 - 全县中药材种植规模达35万亩 预计年产量超16万吨 全产业链产值33亿元[4] - "通渭金银花"获绿色食品认证 "通渭黄芪"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4] - 签约中医药深加工及康养项目19个 总投资31.9亿元[4] - 中药材产业园总投资1.24亿元 联动70个合作社及23个加工车间 年交易量5.5万吨 交易额11亿元[4][5] - 推动"中医药+温泉康养"融合 计划年内推出超5个康养产品 产值破2000万元[5] 新能源产业 - 鸡川风电场总投资5.6亿元 装机容量100MW 包含18台5.6MW风机 年发电量预计2亿度[6] - 全县已建成新能源项目总装机146.24万千瓦(风电120万千瓦+光伏26.24万千瓦) 累计发电量99.4亿千瓦时[6] - 易恒宸100MW/400MWh独立储能项目可储存400兆瓦时电力 相当于十万户家庭单日用量[6] - 建设国内首个"压缩空气+锂电池"组合式储能电站 支撑定西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建设[6] 服装产业 - 西布猫公司2024年跃升规上企业 2025年获评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年产值稳定在2000万元左右[7] - 探越服饰采用"计件工资+弹性工时"模式 210名员工中75%为陪读妈妈 月收入达4000-5000元[7] - 甘肃西海金服投资800万元建成数字化生产线 与太平鸟等10余个品牌合作 人均月薪3500元[7] - 服装产业园总投资5500万元 整合37家企业 目标年产500万件以上 稳定就业1500人以上[8] - 上半年园区服装企业产值突破4亿元 带动就业超2000人 人均月收入达3500元以上[8]
山东鄄城:中药材产业开出增收致富新“药方”
中国经济网· 2025-08-06 15:54
中药材种植模式与收益 - 个人种植户采用轮作模式提升土地效益 芍药20亩 防风5亩 益母草18亩 亩收益最低3000-4000元 高时可达10000元[1] - 轮作模式减少病虫害并平衡土壤肥力 通过板蓝根/丹参/玄参等药材轮作 中草药与小麦穿插种植实现土地高效利用[1] 企业规模化种植与产业链整合 - 农业公司流转900亩土地种植麦冬/黄芩/丹参 亩产收益达5000元 与安国/亳州市场建立订单种植合作[2] - 土地流转费每亩800元 村民年均增收超20000元 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实现双份收入[2] - 加工企业拥有3800亩种植基地 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链条 产品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家[2] 区域产业规模与市场地位 - 鄄城县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15万亩 涵盖牡丹/芍药/金银花等20余品种 新增种植面积1.8万亩[3] - 建成5处300亩以上高标准种植基地 山东省舜王城市场为全国17家国家级专业市场之一[3] - 上半年市场交易额60.5亿元 获惠农贷款4亿元 形成种植/加工/销售/科研/物流全产业链体系[3]
红旗渠精神发祥地如何从贫困山区变成幸福家园?
中国环境报· 2025-07-24 08:25
生态转型与治理 - 林州市通过全域化、精细化、差异化环境治理策略实现生态转型,农村垃圾有效治理率达95%以上,累计调动156万人次参与清洁行动,清理垃圾86.5万吨,栽植树木48万棵,美化提升面积达52万平方米 [2] - 实施"全域植绿"计划使森林覆盖率达47%,林地面积达171万亩(含经济林30万亩),形成多层次绿化格局,重点林区配备251名专职护林员建立网格化管护体系 [2] - 创新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将传统石构件融入景观保留乡愁记忆,改造废弃宅基地累计腾退土地110公顷 [3] 生态产业发展 - 菊花经济形成全产业链布局,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2370余户增收3500余万元,产业链产值达8710万元,留林科普生态园年产量15万公斤带动600余户年均增收1.2万元 [4] - 林下经济开发"国储林+中药材"模式,东岗镇武家水村3000余亩国储林下种植药材年收入超100万元,原康镇重兴店村创新秸秆利用年节省养殖成本10万余元 [4] - 坡地经济开发中,泽林生态基地投资4000万元改造1500亩荒坡,年提供80余个就业岗位,贫困人员年均增收超万元,探索出"坡改梯+秸秆还田+农家肥"的生态种植模式 [5] 文旅融合体系 - 依托红旗渠精神构建红色教育产业链,建成红旗渠干部学院等十余处教育机构,形成品牌效应 [6][7] - 太行大峡谷景区面积89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90%,成为"北雄风光"代表,年接待游客量显著 [7] - 发展470余家特色民宿,石板岩镇南湾村通过改造成为"网红打卡地",庙荒村农家乐实现村民"家门口致富",沿东南公路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 [8] 产业升级战略 - 实施"产业兴市"战略推动装备制造与精品钢深加工双轮驱动,发展电子新材料与绿色储能新产业 [8] - 通过打造专业园区、搭建创新平台实施"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8]
潍坊安丘:“桃药共生”结硕果 富民产业悄然兴
齐鲁晚报网· 2025-07-16 23:28
农业创新模式 - 金冢子镇创新推出"林下种植中草药"立体经济模式,实现"一林双收",每亩地年增收3000元,200亩桃园林下种草药一年可多赚40万元 [1] - 采用"桃树+中草药"复合种植模式,桃树与芍药根系形成共生系统,使桃子富含多种微量元素,提升产品附加值 [1] - 该模式显著提升土地综合效益,为传统桃园注入新活力,成为安丘现代农业发展创新实践的典范 [1] 经营合作机制 - 采用"党支部+家庭农场+农户"模式,收益按村集体20%、农场20%、农户60%比例分配 [2] - 盛青禾家庭农场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农户负责日常管护,已带动200余户农户参与种植 [2] - 利用各村"四旁"闲置土地发展特色种植,种植面积达200余亩,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为村集体增收 [2] 产业多元化发展 - 培育豆丹产业特色项目,计划年内新增养殖面积300亩以上,明年扩大至1000亩以上 [2] - 构建"统一标准、资源共享、联合营销"运营模式,与山东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建立技术合作 [2] - 着力培育生态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立足"大健康"定位推动农业品牌化发展 [2] 现代农业转型 - 通过土地集约化、产业融合化、经营品牌化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3] - 以新型经营主体为示范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 [3] - 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成为展示现代农业发展成果的重要窗口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