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零售
搜索文档
西贝、百果园输掉的这场舆论战,真的证明公关很重要
36氪· 2025-09-16 09:14
文章核心观点 - 消费品行业公关危机频发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对公关职能的认知偏差和管理缺陷 包括职能错位 向上管理失效 情绪管理缺失等多重系统性因素 [1][2][4][7] 公关职能认知现状 - 多数消费品企业不设立公关总监职位 业绩下滑时优先裁撤公关团队 [2] - 部分企业将公关职能异化为销售支持 要求公关团队承担电商卖货的KPI考核 [2] - 即使设立公关岗位 人员流动率极高 多数公关从业者难以长期留任 [2] 向上管理困境 - 公关人员需具备与强势老板沟通的技巧 但媒体背景出身者普遍缺乏相关心理能量和说服能力 [4] - 成功企业家因创业经历形成绝对自信 构成"成功者的诅咒" 导致难以接受不同意见 [5] - 外部媒体人为获取利益往往迎合老板 使其陷入信息茧房无法获取真实反馈 [4] 企业家情绪管理 - 高端品牌创始人通常口才出众且自我价值鲜明 但情绪化表达易引发舆情灾难 [7][8] - 公关需承担老板情绪管理器角色 但缺乏心理学专业能力难以处理情绪爆发 [9] - 商学院教育缺乏企业家心理课程 导致情绪管理能力系统性缺失 [11] 沟通能力管理 - 企业家常混淆表达欲与沟通能力 陷入情绪应激性表达 [13][14] - 真正沟通需要良好倾听能力 而非单方面滔滔不绝的表达 [15] - 产品与自尊心绑定的企业家易启动防御模式 无法接受产品批评 [15] - 群体沟通比个体沟通复杂得多 需了解群体心理并保持平视心态 [16] 内外部认知统一 - 品牌存在内部视角(自我认知)与外部视角(消费者认知)的割裂 [18][19][20] - 外部视角定义品牌真实形象 内部认知需与外部体验保持一致 [21][22][23] - 产品实际价值需大于消费者感知价值 否则必然导致公关翻车 [25][26] - 当产品缺乏绝对优势却定价高端时 会产生严重误判 [27] 危机管理理念 - 公关应从事前预防入手 而非事后救火 扮演保健医生而非急救医生角色 [28] - 需建立内部自检体系 在潜在危机爆发前进行预警和干预 [30] - 历史更认可治已病者(扁鹊)而非治未病者(扁鹊兄长) 反映社会认知偏差 [30] 企业家IP管理 - 企业家个人IP将个人言论与品牌风险高度绑定 一旦出事必然牵连品牌 [31] - 建议企业家撤回幕后 建立个人与品牌间的防火墙机制 [31] - 慎用高端定位和个人IP 避免反噬效应 [32] 品牌故事构建 - 品牌故事应聚焦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 而非编造虚构故事 [33] - 企业应定位为社会企业 承担社会责任和历史担当 [33] - 参考胖东来模式 用经营成果为社会提供向善的解决方案 [33]
水果礼盒也有 “无忧”售后了|XIN消费
搜狐财经· 2025-09-12 03:15
公司新服务功能 - 百果园在小程序平台推出"礼品无忧送,不满意随心退"功能 允许消费者选择"送好友"选项并触发礼品售后权益同步送达 [1] - 系统生成带有祝福语的电子礼品卡并通过微信分享 同时打印实物礼品售后无忧卡随礼盒配送 收礼者可扫描二维码直接申请售后 [1] - 该服务打破传统礼品"送出即终结"模式 使水果礼盒从"面子工程"转变为具备实际售后保障的消费体验 [1] 消费者体验案例 - 北京消费者9月11日通过百果园小程序为上海亲友订购广彩非遗联名水果礼盒 使用"送好友"功能完成跨区域礼品赠送 [1] - 消费者认为该功能解决了以往赠送水果时担心品质问题和口味偏好的痛点 实现了赠送双方安心体验 [1] - 收礼方无需通过赠送者即可直接联系百果园进行售后 简化了传统礼品售后流程 [1]
盐田区委书记李忠一行参观亚洲国际果蔬展 鼓励百果园走向国际
搜狐网· 2025-09-05 10:39
据了解,百果园成立于2001年,目前总部坐落在深圳盐田区。20多年来,受深圳良好营商环境助力及政 策支持,快速成长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水果连锁企业,业务深耕全产业链各个环节。在零售端,百果园在 全国170多个城市开设4300多家门店,为9000多万会员提供水果消费服务,带动20000多人就业,属于盐 田区重点民生企业。 全球果蔬人盛会"第十八届亚洲国际果蔬展"正在香港举行。9月4日,深圳市盐田区委书记李忠一行在香 港出差期间,前往展会关心百果园、茂雄等深圳企业参展情况,并与百果园集团常务副总裁朱启东亲切 交谈,鼓励百果园继续创新开拓,深耕国内市场的同时,将国产优质水果品牌推向海外。 ...
在舆论风暴中,运用传播的逻辑去思考和生活
新京报· 2025-09-02 12:33
百果园舆情事件分析 - 公司董事长公开表示"不会迎合消费者"并强调"教育消费者成熟"的商业模式引发舆论热议 [1] - 相关话题"月薪两万吃不起百果园"在社交媒体平台形成广泛传播 对品牌形象造成冲击 [1] - 历史水果品质与食品安全问题被重新提及 股价出现波动 [1] 受众心理与传播机制 - 89%消费者表示消费行为受网络评论影响 但仅6%用户实际撰写评论 形成少数影响多数的传播格局 [3] - 社交媒体时代个体情绪易受群体思维影响 "信息茧房"效应取代传统"议题设置"成为主流引导方式 [3] - 情绪化传播具有低成本、强共鸣和明确归属感特征 成为品牌营销的重要突破口 [3] 营销策略分类 - 感性营销阵营(游戏/鞋服/化妆品/文旅)侧重场景化营销促进即时消费 典型案例包括短视频与直播带货 [5] - 理性营销阵营(健身/培训/书籍/金融)注重价值塑造引导延迟满足 通过包装理性需求实现转化 [5] - 两种策略本质均为企业营销手段 消费者往往难以区分真实需求与营销创造的需求 [5] 品牌叙事体系构建 - 优秀品牌故事需具备宏观愿景与微观构建 包含人物冲突、细节呈现及困境突破的叙事弧线 [10] - 有效传播需建立在不同群体(政府/行业/用户/媒体)的差异化话语体系基础上 [10] - 品牌建设应视为长期投资而非成本支出 重点在于培育与消费者的价值共鸣连接 [10] 舆情管理方法论 - 社会化媒体时代负面舆情控制难度提升 危机处置需从"捂盖子"转向主动应对模式 [10] - 舆情部门最高价值体现在防患未然 次优策略为快速识别危机并抢占处置先机 [10] - 真诚担当的应对态度优于法律手段 技术层面可采用自嘲式公关等柔性化解方式 [10]
“消费刺客”退烧
创业邦· 2025-08-27 23:31
核心观点 - 消费市场风向转变 高溢价品牌面临严峻挑战 百果园因品质信任危机和错误的市场定位导致业绩大幅下滑 反映整个消费升级泡沫正在破裂 [8][12][14] - 供需结构变化驱动行业转型 供给端过度扩张导致同质化竞争 需求端因居民资产负债表衰退和储蓄率上升而趋向理性消费 性价比成为竞争核心 [16][17][21][23] - 消费品行业向两极分化发展 一端是效率驱动的成本竞争型模式 另一端是价值壁垒驱动的体验型模式 中间定位品牌面临双重挤压 [25][27][28] 百果园业绩与问题 - 2025年上半年收入43.76亿元 同比下降21.8% 净亏损3.42亿元 门店数量减少27%至4386家 [8] - 品质信任危机频发 2022年曝光腐烂水果制作果切事件 导致品牌溢价基础动摇 [9] - 高成本结构难以为继 核心商圈租金 冷链运输和庞大员工体系推高价格 但品质不稳定加剧消费者流失 [10] - 创始人"教育消费者"言论暴露品牌与客群心理错位 进一步削弱消费者信任 [12] 行业趋势与案例 - 新茶饮赛道头部品牌降价 喜茶基本停售30元以上产品 奈雪推出"轻松喝"系列转向大众化定价 [12] - 咖啡行业价格战激烈 瑞幸和库迪以9.9元咖啡拉低消费者价格预期 行业向日常消费品转型 [14] - 现制饮品行业过度扩张后收缩 过去一年奶茶店净减少3.92万家 咖啡店净增仅1.6万家 超20万家门店消失 [19] 供需结构变化 - 供给端高度拥挤 2021年新消费领域融资超千亿元 催生大量同质化品牌 导致产能过剩和价格压缩 [16][17] - 需求端理性化加剧 北京上海社零增速跑输全国 居民储蓄率高位运行 消费偏好转向性价比 [21] - 2024年社零增速波动 1-6月累计增长5.0% 但6月单月增速回落至4.8% 多数品类增速低于上半年平均 [22] 消费品竞争格局重构 - 效率驱动型模式代表 山姆和Costco通过会员制压降毛利率 瑞幸和蜜雪冰城依托万店规模降低采购成本 [25] - 价值驱动型模式代表 社区烘焙坊依靠产品独特性 精品咖啡馆依靠社群归属感 避开价格战 [27] - 中间市场品牌面临双重压力 百果园在价格战中缺乏成本优势 在高端市场缺乏体验独特性 便利性不足以构成护城河 [28]
“消费刺客”退烧
虎嗅APP· 2025-08-26 21:44
核心观点 - 百果园因品质信任危机和创始人"教育消费者"言论引发舆论争议 导致2025年上半年收入同比下降21.8%至43.76亿元 净亏损3.42亿元 门店数量下降27%至4386家 [6] - 高溢价消费模式面临结构性挑战 消费升级故事正在被性价比趋势取代 [6][12][17] - 行业供需关系逆转 供给过剩与需求收缩共同挤压中间市场品牌的生存空间 [15][16][19] 百果园模式困境 - 标准化高品质水果模式曾通过"不好吃三无退货"承诺获取品牌溢价 但品控问题曝光后信任基石动摇 [8][9] - 2022年暗访视频曝光腐烂水果制作果切事件 引发持续品控吐槽 [9] - 高成本结构(核心商圈租金 冷链运输 员工体系)推高终端价格 但品质不稳定导致消费者耐心透支 [9] - 创始人"教育消费者"言论凸显品牌与消费者心理错位 加速信任崩塌 [10][11] 行业趋势变化 - 新茶饮赛道头部品牌如喜茶和奈雪于2022年底启动长期降价策略 主力产品降至30元以下 转向性价比竞争 [12] - 咖啡赛道受瑞幸和库迪9.9元价格战影响 行业从高端定位转向日常消费品 [12] - 奶茶行业过去一年净减少3.92万家门店 咖啡行业5.2万家门店关闭 现制饮品行业超20万家门店消失 [16] - PPI连续30多个月同比为负 生产端价格压力传导至消费端 [16] 供需结构逆转 - 供给端:2021年新消费领域融资超千亿元 催生大量同质化品牌 导致产能过剩和价格压缩 [15] - 需求端:居民储蓄率高位运行 "资产负债表衰退"(资产缩水与刚性债务)抑制消费意愿 [19] - 2024年社零增速呈现波动 6月单月同比增速降至4.8% 多数品类增速低于上半年平均水平 [19] - 就业市场追求稳定岗位 反映收入预期不确定性 进一步削弱消费动力 [19] 消费品竞争新格局 - 效率驱动型:山姆 Costco 瑞幸 蜜雪冰城通过供应链规模和极致成本控制取胜(如山姆低毛利率+会员费模型) [23] - 价值驱动型:社区烘焙坊 精品咖啡馆依靠产品独特性 情感连接和社群归属感避开价格战 [24][25] - 中间市场品牌(如百果园)面临双重挤压:便利性不足抵御价格战 标准化模式缺乏情感体验 [26][27] - 行业向两极分化:性价比与稀缺体验成为新护城河 中间定位品牌生存空间收窄 [22][27]
“消费刺客”退烧
虎嗅· 2025-08-26 08:07
百果园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收入43.76亿元,同比降低21.8% [2] - 归母净亏损3.42亿元,门店数量下降约27%至4386家 [2] - 创始人"教育消费者"言论引发舆论争议 [1][7] 商业模式问题 - 高溢价模式依赖"不好吃三无退货"的品质承诺 [5] - 2022年品控事故曝光(腐烂水果制作果切)导致品牌信任危机 [6] - 高成本结构(核心商圈租金/冷链运输/员工体系)推高终端价格 [6] 行业趋势变化 - 新茶饮头部品牌降价:喜茶停售30元以上产品,奈雪推出"轻松喝"系列 [10] - 咖啡赛道价格战:瑞幸与库迪以9.9元咖啡竞争 [10] - 现制饮品行业收缩:过去一年超20万家门店关闭(奶茶店净减3.92万家/咖啡店净增仅1.6万家) [17][18][19] 供需结构转变 - 供给端:2021年新消费领域融资超千亿元,导致同质化竞争加剧 [14][15][16] - 需求端:居民储蓄率高位运行,消费行为转向性价比导向 [24][25][26] - 宏观环境:PPI连续30多个月负增长,价格压力向消费端传导 [20] 市场竞争分化 - 效率驱动型:山姆/Costco通过会员制压降毛利率,瑞幸/蜜雪冰城依托万店规模控制成本 [32] - 价值驱动型:社区烘焙坊/精品咖啡馆通过独特体验避开价格战 [33] - 中间市场品牌面临双重挤压:缺乏价格竞争力与价值独特性 [34][36] 行业转型方向 - 消费市场向两极分化:极致性价比与稀缺体验成为主流 [30][36] - 品牌需选择明确路径:要么建立成本优势,要么形成价值壁垒 [37] - 高溢价模式需重构:需同时保障品质承诺与价格竞争力 [6][8][11]
百果园业绩会:门店网络优化已完成 下半年净开店数有望达到百家
证券时报网· 2025-08-23 13:17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收入43.76亿元,同比下滑21.8% [1] - 归母净亏损3.42亿元,毛利率跌至4.9% [1] - 单店来客数同比增长12.6%,单店毛利润同比实现个位数增长 [1] 门店网络 - 截至报告期末门店数量为4386家,较上年同期净减少1639家,收缩幅度达27% [1] - 一线至三线门店占比分别为26%、36%、38%,分布更均衡 [1] - 门店网络优化已于上半年完成,预计下半年有望实现100家左右净开店 [1] 运营策略 - 推行"强流量属性大单品"和"极致性价比应季品"产品组合 [2] - 八款应季品门店客流较2024年同期增长约95.0%,销售总额同比增长约63.8% [2] - 重新升级改造门店门头,突出品牌及IP形象以提升消费者认知度 [2] 线上渠道 - 门店微信群总数增至约3万个,微信粉丝群总粉丝数量约为1800万名 [2] - 微信社群接龙销售额超过5800万元,同比增长12.9% [2] - 微信小程序用户累计达7858万人次,同比增长约13.24% [2] 新兴渠道与海外拓展 - 抖音直播间客户总数约187万,同比增长64.47%,零售销售总额5349万元,同比增长约29.32% [2] - 在印度尼西亚开设七家门店,初步建立区域市场布局 [2]
消费者教育不动!百果园上半年亏惨了……
搜狐财经· 2025-08-22 23:10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总收入43.76亿元 同比下滑21.8% [3][4] - 毛利从6.19亿元骤降至2.16亿元 降幅达65.1% [3][4] - 整体毛利率由11.1%降至4.9% [3][4] - 公司所有者应占亏损3.42亿元 同比转亏(上年同期利润8850.6万元) [4] - 每股基本及摊薄亏损23.43分 同比下滑501.9% [4] 运营数据 - 门店总数从5127间减少至4386间 半年关闭741间 [5][6] - 加盟门店占比99.7% 自营门店仅11间 [6] - 会员总数增加830万至9304.1万 但付费会员同比下降32.9%至71.9万 [5] - 零售总额从67.48亿元降至57.1亿元 降幅15.4% [5] 战略转型 - 主动关闭低效门店并调整产品策略 推出高性价比水果品类 [7] - 通过"好果报恩""天天有惊喜"等促销活动提升客流 [7] - 调整加盟商政策并优化供应链以支持转型 [7] - 公司称战略转型已于2025年上半年完成 [7] 品牌定位挑战 - 董事长"教育消费者"言论引发公众反感 被简化为"消费者无知" [8] - 高端定位与当前性价比消费趋势出现严重错配 [10] - 高价策略被消费者贴上"水果刺客"标签 [10] - 2024年3·15期间被曝光使用腐烂水果制作果切 动摇品牌信任根基 [11] 市场竞争压力 - 消费理性化趋势直接冲击门店运营效率 [5] - 高质价比战略导致毛利率大幅下滑 [7] - 门店规模缩减可能丧失规模效应并影响加盟商信心 [7] - 从高端转向性价比可能导致品牌定位模糊 [12]
百果园上半年多项业绩指标承压 公司称计划在2026年实现盈利
证券日报网· 2025-08-22 20:44
财务表现 - 上半年收入43.76亿元同比下降21.8% [1] - GMV达57.11亿元同比下降15.38% [1] - 毛利润2.16亿元同比下降65.1% [1] - 公司所有者应占亏损3.42亿元而去年同期盈利8850.6万元 [1] - 毛利率为4.9%较去年同期11.1%下降6.2个百分点 [1] 门店运营 - 截至2025年6月末门店总数4386家较2024年同期6025家下降27% [1] - 公司经历阶段性门店数量缩减且该情况在预期范围内 [1] - 计划降低政策引导及初始投入并重启门店拓展 [4] 战略调整 - 自2024年下半年起优化毛利率较低的产品阵容 [1] - 推行"高质量与高性价比水果专家与领导者"战略包括门店翻新和市场推广活动 [2] - 将继续采取积极措施提升毛利率 [1] - 调改已经完成2025年目标为盈亏平衡2026年实现盈利 [4] 市场定位 - 坚持不走低价路线绝不在品质上做让步 [2] - 认为便宜水果供大于求而好水果供不应求导致价格高 [2] - 消费者追求产品性价比同时也重视情感价值与健康属性 [2] 行业趋势 - 水果消费市场呈现理性消费、情绪消费与健康消费并行的多元趋势 [2] - 水果供应链正经历深刻的结构性调整 [2] - 零售市场呈现价格战模式与高品质高服务路线的两极化趋势 [3] - 电商环境下水果价格趋于透明化溢价空间被压缩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