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聚变能源
icon
搜索文档
中信证券:短期投资驱动 建议围绕聚变产业链关键材料及装置环节布局
快讯· 2025-05-23 08:26
中信证券研报表示,近年来海外可控核聚变发展提速,商业化聚变项目倒逼国内产业加速推进。中信证 券认为短期实验堆投资推动相关公司业绩增长,混合堆在材料及工程要求、燃料成本上占据优势,商业 化后可作为长期过渡方案,建议围绕聚变产业链关键材料及装置环节布局。 ...
人类未来能源的终极答案,可控核聚变全球竞赛加速
Wind万得· 2025-05-23 06:44
全球核聚变技术最新进展 -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完成世界最大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建造,标志着可控核聚变能源迈出关键一步 [3] - 中国EAST装置实现1亿摄氏度下1066秒稳态运行创世界纪录,中国环流三号实现"双亿度"等离子体运行 [4] - 美国NIF装置实现Q=4聚变增益,SMART装置产生首束等离子体验证新构形 [4] - 法国WEST装置在5000万摄氏度下维持等离子体1337秒刷新稳定时间纪录 [5] 核聚变技术路径 - 磁约束核聚变:物理基础成熟、稳态运行潜力大,但装置规模庞大,代表项目ITER和中国CFETR [7] - 惯性约束核聚变:物理过程快但能量利用效率仅约1%,代表项目美国NIF [7] - 磁-惯性约束核聚变:装置规模较小,代表企业加拿大General Fusion [7] 核聚变优势 - 原料资源丰富:海水中氘储量达45万亿吨,氚可通过锂6增殖 [9][10] - 能量密度高:1克氘氚聚变能量相当于8吨石油,是核裂变4倍 [10] - 安全环保:反应可控停止,生成物主要为无害氦气,不产生温室气体 [10][11] - 经济潜力大:未来发电成本有望显著下降,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11] 可控核聚变产业链 - 上游:超导磁体材料、特种钢材、稀有金属等 [12] - 中游:核聚变技术研发及设备制造 [12] - 下游:未来商业化发电应用 [12] - 市场规模预测:2030年达4965亿美元,2050年突破万亿美元 [14] 可控核聚变发展趋势 - 技术突破加速:AI应用使控制稳定性验证可能提前至2025-2026年 [15] - 商业化进程加快:54.2%企业认为2035年前具备商业可行性 [16] - 企业参与度提高:全球总投资超70亿美元,45家企业参与 [16] - 政策支持增强:中、美、德、韩等国加大核聚变投资 [19] 主要核聚变企业进展 - Commonwealth Fusion:融资超20亿美元,计划2030年代初投产400MW电厂 [18] - TAE Technologies:融资12亿美元,目标2025年证明净能量产出 [18] - Helion Energy:估值超54亿美元,与微软签订2028年50MW购电协议 [18] - Tokamak Energy:中国球形托卡马克企业,计划2030年代初商业运行 [18]
可控核聚变近期进度更新及市场展望
2025-05-20 23:24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可控核聚变行业 - **公司**:美国 CFS 公司、中国聚变新能公司、西部超导、北特科技、西电集团、荣信电子、保定天威、科聚变、巨能科技、科业电气、金一电器、安泰公司、东方钽业、尼索思、合肥聚能、合肥科业、法国 Ambion、Tales 公司、一重、二重、东方电气、上海电气、合肥核段智能、安必平、THALES 公司、南南资源公司、能量基点、信恳智能、新奥集团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技术进展**:激光聚变已突破科学可行性阈值,迈向工程可行性;托卡马克磁约束未完全达到科学可行性阈值,中国环流器十三号接近阈值但距 Q 值上限有差距,美国国家点火装置净能量增益 Q>5,验证实验装置优化可行性,但成本降低和商业应用仍需努力[1][3] - **项目进度**:ITER 项目进度推迟,预计 2040 年左右完成,比原计划推迟至少五年;各国同步研发小型化和新技术应用,未来一两年推进高温超导材料应用成熟化和进一步降本等关键节点[1][5] - **商业化趋势**:由私人资本主导,集中于小型化单项技术研发;磁约束寻求资金支持,磁惯性约束侧重中子源研究,纯惯性约束因高精度和激光器数量难以民用[1][6][7] - **国内项目情况**:由国家队主导,西南物理研究院计划广泛融资,2028 年后建设新一代工程堆;合肥等离子体研究所的 EAST 和 WEST 装置力争成为首个 Q>1 的托卡马克,早于美国 CFS 完成示范性工程堆[1][2][8] - **技术优势与挑战**:优势是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可实现更长时间、更高强度的等离子体约束,高温超导材料应用逐渐成熟;挑战是极高精度控制、巨额资金投入和复杂系统协调[1][9] - **商业化时间节点**:预计 ITER 项目 2027 年建成,2025 - 2030 年可能达到工程目标阶段,2030 - 2035 年建设工程堆,最乐观估计 2040 年第一个商业堆完全商业化[3][26][27] - **核聚变电站成本与规模**:建设成本高昂,磁体系统占比约 35%;为达经济效益,热功率建议在两吉瓦左右,电功率 80 - 100 万千瓦之间,总投资目标压缩在 300 亿元人民币[3][14][29] - **超导材料应用**:低温超导在降本和良率方面更成熟,工程示范堆阶段 70%超导材料预计采用低温,30%采用高温[34]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各公司研究方向**:上海公司复刻 CFS 研发方向,建造“洪荒 70”装置,未来有望成顶级磁体供应商;清华大学团队新环装置验证磁重联加热的重复重联运行模式[10][11] - **裂变聚变混合堆技术**:能更快实现能量增益,但存在核废料半衰期长、后处理及安全防护问题,是中间产物,非最终目标[13] - **核心设备和材料**:磁体系统材料主要是稀土,包括低温和高温超导材料,西部超导是主要供应商;加热、电源、真空室、燃料增值等系统也有各自技术要求和供应商[14][15][17][19] - **核聚变与商用核电**:可参考商用核电配套设施,基本原理和方向一致,但不能完全采用;核聚变燃料消耗远低于裂变燃料[23] - **加热装置**:回旋加速器、中性束和微波装置用于加热等离子体,组合使用提升等离子体温度[25] - **试验装置功率**:最佳试验装置功率约 50 兆瓦[28] - **核聚变国家标准**:核安全仍是首要考虑因素,安全要求比核裂变低;真正用于发电标准预计 2030 - 2035 年间形成,与核裂变标准体系有十年差距[31] - **中国聚变公司项目**:托卡马克装置 3 号升级改造进行中,后续关注中心磁体加工钢超导材料招标,确保 2027 年总装完成;其他项目如能量极点二代机型和新奥公司高温超导装置也在推进[33] - **超导材料在其他系统应用**:在真空室、电源等系统方面低温与高温超导无显著差异,各系统需达到商业化水平实现整体功能[35] - **电气设备供应**:中国电气设备供应能力强,参与核聚变项目玩家众多[36]
机械行业研究:可控核聚变专题:“十五五”资本开支加速,“人造太阳”渐行渐近
国金证券· 2025-05-20 08:35
可控核聚变——未来发电能源的优选 可控核聚变性能优异、核心指标 Q 值持续提升、产业化资本加速,是未来发电能源的优选。可控核聚变发电的模 式兼具高能量密度、原料易得、布置灵活、安全环保等优点,相较于其他主流发电方式优势显著;从核聚变的商 业化落地来看,Q 值的大小决定了商业化落地的进程,近年来 Q 值不断提升、已经大于 1,实现能量的盈亏平衡; 目前国内多个核聚变 Q 值目标持续提升,商业化落地进程有望持续推进。此外,国际资本也处于加速阶段,根据 《核聚变 2024 行业报告》,多数核聚变公司预计核聚变商业发电在 2031-2035 年实现,2024 年行业累计融资金 额已经超过 71 亿美元,同比 23 年增加 9 亿美元。 25 年可控核聚变产业技术突破+招标加速,"十五五"期间板块进入密集资本开支期 产业链核心价值量主要在中游设备,磁体环节价值量最大 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设备主要包括磁体、偏滤器、第一壁、真空室等;参考国际最大的核聚变项目 ITER 项目的 成本构成来看,磁体、真空室、供电环节、制冷环节成本占比分别为 28%、8%、8%、5%;其中磁体为核聚变产业 链价值量最大环节,高温超导磁体有望贡献更 ...
深度| 万亿可控核聚变赛道群雄逐鹿,中国“人造太阳”商业化曙光初现
第一财经· 2025-05-10 14:37
可控核聚变行业进展 - 国内可控核聚变项目预计主流技术路线2035年进入示范阶段,2050年左右实现商业化发电 [1] - 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工程总装提前两个月启动,计划2027年完成 [1] -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完成世界最大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组件建造 [1] - 新奥集团"玄龙-50U"球形环装置实现兆安级氢硼等离子体放电,温度达4000万度 [5] - 中科院EAST装置实现上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运行 [8] - 中核集团"环流三号"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度、电子温度1.6亿度 [8] 技术路线与突破 - 当前主流技术路线包括重力场约束、激光惯性约束和磁约束核聚变 [6] - 磁约束装置中托卡马克和球形环是主要类型,球形环结构更紧凑 [6] - 新奥计划2026年在玄龙-50U实现氢硼聚变反应,2030年在"和龙-2"实现全面热核聚变 [5] - 高温超导磁体技术可提高磁场效率,降低建造成本 [15] - AI技术可优化等离子体控制参数组合,加速实验验证 [15] 商业化进展 - 全球核聚变公司数量从2022年33家增至2023年45家 [16] - 2023年全球核聚变产业吸引投资71亿美元(约514亿人民币) [16] - 中国形成三股主要力量:初创企业、国家队和民营企业 [16] - 中信证券预计2030-2035年全球核聚变装置市场规模达2.26万亿元 [18] - 新奥集团自2017年以来聚变研发投入达40亿元 [5] 企业动态 - 东方财富可控核聚变板块5月6日收涨6.11% [1] - 雪人股份、海陆重工等概念股涨停,联创光电、西部超导等多股跟涨 [1]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获中国核电、浙能电力合计17.5亿元投资 [16] - 西部超导从ITER项目供货商拓展至医疗、半导体等领域 [18]
贝佐斯投资的核聚变公司陷入资金短缺困境
财富FORTUNE· 2025-05-09 21:03
图片来源:Getty Images—Samir Hussein/WireImage 特温尼表示:"当前融资形势之严峻远超以往,投资者与各国政府都在应对瞬息万变且充满变数的政治 和市场环境。"(财富中文网) 译者:中慧言-王芳 在财富Plus,网友们对这篇文章发表了许多有深度和思想的观点。一起来看看吧。也欢迎你加入我们,谈谈你的 想法。今日其他热议话题: 加拿大初创企业通用核聚变公司(General Fusion Inc.)得到了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的支持。在成 功筹集逾3亿美元资金用于推进恒星能量利用系统研发后,该公司正向投资者发出呼吁。 该公司首席执行官格雷格·特温尼(Greg Twinney)在周一的一封公开信中写道:"我们已准备好执行计 划,但当前的经济和地缘政治环境迫使我们等待时机。如今,我们亟需的,仅是推进此项工作的资金支 持。" 根据公开信内容,通用核聚变公司正积极与投资者、采购方及多国政府探讨战略方案。 据该公司发言人格蕾丝·皮奇(Grace Peach)称,由于资金短缺,该公司已解雇了至少四分之一员工, 并着手缩减运营规模。通用核聚变公司还在寻求筹措1.25亿美元额外资金,以完 ...
可控核聚变:国际堆建设及国内招标大年
2025-05-08 23:31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可控核聚变行业 - **公司**:美国 CFS 公司、中国能量基点、新奥集团、新环巨能、瀚海巨能、聚变新能、金达股份、西部超导、应流股份、安泰科技、伊力特公司、永鼎股份、联创光电、广大特材、九必特材、航天晨光、国光电器、高澜股份、雪人股份、中国核电、景业智能、中国聚变能源、浙能电力、中国石油、合端智能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全球可控核聚变产业加速发展**:多数公司预计在 2025 - 2035 年实现商用发电,打破传统“50 年建成”预期,如美国 CFS 公司预计 2026 年第一个小堆实现发电[1][15] - **中国可控核聚变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由中核集团和中科院牵头成立两大产业联盟,成员逐步扩大;BEST 项目建设进度超预期,2025 年将集中释放招标金额;国内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竞争并取得技术突破;融资活动自 2022 年以来逐步增加;多地出台政策支持核电发展,预计今年中国核聚变板块整体表现良好[1][3][5][7][9][10][17] - **国际上部分项目取得重要进展**:美国 CFS 公司搭建环向场磁体单元并选址建首座商业聚变电站;法国 ITER 项目完成超导电磁体系统全部组件建造[2][6][11] - **核聚变能源发展有明确阶段和关键参数**:从科研实验到商业应用分六个步骤,关键参数 q 值大于 1 有商业化基础,大于 30 进入商业应用阶段[13] - **核聚变产业链有高价值环节和核心企业**:超导磁体、真空相关结构和第一壁相关结构是价值量最大的三个环节,涉及西部超导、合端智能、国方电器、安泰科技等核心企业[3][16]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国内民营企业技术突破及计划**:新环巨能 2024 年 11 月实现球形托卡马克装置突破,预计 2027 年底至 2028 年初推进商业示范堆建设;新奥集团与中科大课题组合作研发的新一代科学研究装置计划 2025 年完成;瀚海巨能与西南物理研究院合作研发设施预计 2025 年建成[7] - **融资情况**:能量基点 2024 年融资金额显著攀升,巨量引擎达到 95 亿;2025 年中国聚变能源获得浙能电力和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入股;中国石油对聚变新能进行投资[9][10] - **国际竞争格局**:美国国家队侧重惯性约束,民营创业企业侧重托克马克磁性约束装置;日本 JT60 科研装置不断取得进展;英国发布大规模生产聚变极钢的文件;美国提供 1.07 亿美元资金用于核聚变创新研究引擎[12]
未知机构:中信电新聚变建设加速进行关注重点项目推进中国聚变能源研究正-20250507
未知机构· 2025-05-07 10:50
纪要涉及的行业 聚变能源行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核心观点**:中国聚变能源研究多元化快速发展,多个重点项目推进,核心零部件加速国产替代,建议关注核心产业链投资机会 [1][3][4] - **论据** - 多个重点项目推进:江西“聚变星火一号”一期投资160亿元(总投资300亿元),设计Q值突破15;中科院合肥BEST采用混合磁体技术,2027年建成并全球首次演示聚变能发电;环流3号坚持纯氘 – 氚路线,2045年左右进入示范阶段;星环聚能专注高温磁体研发,成都先觉探索激光约束路径,能量奇点(洪荒)的170规划高温超导方案值得关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CFETR与“中国聚变”项目推进后续注资,CFETR项目2035年前完成建设 [2][3] - 核心零部件加速国产替代:紧凑型托卡马克装置主要由超导磁体等构成,磁体等作为装置核心成本环节,建设成本占比超50%,聚变产业链核心涉及上游材料环节,包括特种金属和超导带材 [5][6][7]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投资策略:重点推荐精达股份、联创光电、英杰电气、爱科赛博;建议关注永鼎股份、国光电气、安泰科技、海陆重工、合锻智能 [9]
核聚变BEST装置正式总装,提前两个月启动
2025-05-06 23:27
纪要涉及的行业 核聚变行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政策支持与发展机遇**:国家首次将核聚变纳入超长期特别国债使用范围,显示对该产业高度重视和未来发展预期,已批准总投资达1110亿元,接近算力基础设施投资规模,预示产业迎来战略性发展机遇[1]。 - **发展路径与赛道成型**:核聚变技术发展路径与2022年人形机器人相似,美国BEST装置第七代原型机点火及中国多地大量招标中标,预示赛道成型[1][4]。 - **投资规模与趋势**:2025 - 2030年平均年度投资约185亿人民币,远超过去几年全球累计投资额,今年开始达到百亿级别且明年预计更高,标志投资进入加速期[3][11]。 - **项目进展与成果**:BEST工程总装提前完成,预计2027年全部建成,总投资从45亿追加至150亿,今年预计释放超50亿招标量;成都环流3号首次实现双亿度参数;江西星星一号混合堆预计总投资超200亿等[1][3][8]。 - **产业链企业关注**:产业链上值得关注的企业包括链主企业(国光电气等)、电源类企业(旭光电子等)、超导磁体相关企业(九盛电器等)、材料类企业(安派科技等)[6][9]。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企业进展**:新奥集团氢硼聚变技术取得进展,“核龙2号”预计2027年建成;上海能量起点建成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红王70”;陕西西安循环聚能公司、成都汉海聚能公司等也有相关计划和进展[15][16]。 - **技术突破**: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在高温超导磁体技术上取得突破,磁场强度提升至20特斯拉以上,建成国内首条自动化产线[3][17]。 - **地区发展**:上海地区在超导材料产业形成集群式发展态势,成为重要的核聚变产业基地;安徽合肥、成都等地也有相关企业和项目发展[18][19]。 - **国有资本参与**:国有资本在核聚变领域参与度较高,如安徽巨元新能获中石油昆仑资本投资,成都线锯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获国光电器参与[19][20]。
可控核聚变迎重大突破 多股涨停
证券日报网· 2025-05-06 19:46
可控核聚变行业进展 -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完成世界最大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全部组件建造 标志着人类向实现可控核聚变能源迈出关键一步 [1] - 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工程总装工作提前两个月启动 将在第一代EAST装置基础上首次演示聚变能发电 [2] - 2024年全球聚变投资约71亿美元 预计2031-2035年有望实现可控核聚变商业化 [3] - 当前全球可控核聚变处于由科研走向工程化的过渡期 正逐步开展规模化、系统性的聚变工程实验验证 [3] 中国核聚变项目布局 - 联创光电子公司完成国际首根百米级大电流高温超导缆线研制 并成功应用于D型超导线圈 具备为紧凑型聚变堆提供大口径高场磁体的能力 [3] - 联创超导完成国内首个基于高温超导缆线的D型线圈20K温区低温实验 验证了高温超导磁体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可靠性 [4] - 中国"星火一号"核聚变项目总投资预计超200亿元 将融合聚变和裂变技术优势 具有安全性好、装置规模小、投资规模小等特点 [4] - "星火一号"项目建造周期预计5-10年 通过高温超导技术可缩小装置体积 降低工程造价 [4] 市场反应与公司动态 - 5月6日东方财富可控核聚变板块涨幅达6.11% 概念股全部上涨 多只个股涨停 [1] - 联创光电磁体系统已进入交付阶段 正在积极推动"星火一号"核聚变项目建设 [4] - 苏州海陆重工、福建雪人集团、合肥合锻智能、江苏永鼎股份等多股涨停 安泰科技、西部超导、东方电气等大幅跟涨 [1] 技术特点与优势 - 核聚变能具有能量密度高、原料来源广泛、安全性高等优点 [3] - 高温超导技术的应用可缩小装置体积 降低工程造价 缩短建设周期 [4] - "星火一号"项目在核燃料生产、放射性废物处理、同位素生产等方面极具经济价值和应用前景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