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可控核聚变能源
icon
搜索文档
可控核聚变成资本新宠 “人造太阳”商业化渐近
中国经营报· 2025-08-09 03:55
核聚变行业投资热潮 - 国内民营核聚变公司诺瓦聚变完成5亿元天使轮融资,创下国内民营核聚变单笔融资纪录 [3] - 中国聚变能源作为"国家队"企业获得114.92亿元战略投资,投资方包括中核集团、中国核电等央企和地方资本 [3] - 全球核聚变行业总投资额从2021年19亿美元增至97亿美元,企业数量从23家增至53家,增长143% [4] 国内核聚变产业格局 - 国内形成"国家队"和"民营队"并举格局,聚变新能注册资本从50亿元增至145亿元 [5] - 民营核聚变企业能量奇点完成两轮融资合计8亿元,红杉资本、昆仑资本等明星机构参与投资 [5] - 安徽省和四川省出台专项政策支持核聚变产业发展,明确商业应用时间表 [7] 技术路线与政策支持 - 全球主流技术路线为磁约束(托卡马克和仿星器),美国呈现"百花齐放"态势,中国以托卡马克为主 [6] - 科技部等七部门2024年发文加强核聚变关键技术攻关,生态环境部规范辐射安全监管 [6] - 场反位形(FRC)路线因结构简单、成本低受OpenAI、微软等公司青睐 [6] 商业化进展与挑战 - 全球35家企业预计2030-2035年建成商业示范电站,28家计划同期接入电网 [8] - 美国Helion公司计划2028年为微软数据中心供电,国内企业预测10年内实现示范电站 [8] - 商业化面临技术障碍(材料辐照损伤、加热控制等)和成本问题(装置及运营成本高) [9] - 行业存在人才短缺、供应链不完善等瓶颈,需构建完整产业链推动商业化落地 [9]
“人造太阳”照进商业化征程
经济日报· 2025-07-31 06:20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成立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于7月22日在上海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国将核聚变从科研探索纳入国家战略性产业布局的关键一步 [1] - 公司定位为推进我国聚变工程化、商业化的创新主体,重点布局总体设计、技术验证、数字化研发等业务 [1] - 公司将建设技术研发平台和资本运作平台,形成"技术+资本"双轮驱动模式 [3] 可控核聚变技术特点 - 可控核聚变通过模拟太阳的聚变机制,以受控方式释放能量,具有能量密度大、原料资源丰富、放射性污染低、安全性好等优势 [1] - 与核裂变相比,可控核聚变被视为人类能源终极解决方案,可提供近乎无限的清洁能源 [1] 核聚变商业化加速背景 - 我国1983年提出"热堆—快堆—聚变堆"核能三步走发展战略,当前进入最重要战略机遇期 [2] - 过去10年全球核聚变研究迎来"黄金窗口期",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进入关键装配阶段,欧美私营聚变公司实现多项技术突破 [2] - 聚变能可提供稳定低碳的基荷电源,是国家能源安全的"压舱石"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终极武器" [2] - 美国、德国、英国等已发布聚变能国家战略,我国组建"国家队"旨在未来能源格局中占据主动权 [2] 公司股东结构与功能 - 控股股东中核集团拥有丰富工程经验和强大资源整合能力,为聚变商业化提供坚实支撑 [3] - 股东包括中国石油昆仑资本、上海未来聚变、中国核电等,形成技术研发、工程建设、资本运作、产业应用全链条生态体系 [3] - 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分散研发风险,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初创企业,形成"大企业主导、中小企业协同"生态格局 [3] 商业化挑战 - 可控核聚变技术仍处发展初期,技术突破需长期研究和巨额资金投入(千亿元级),不确定性强 [4] - 产业化周期长,短期内实现盈利可能性低,存在商业化落地失败风险 [4] - 需要科研持续攻关、企业风险抵御能力和政策长期稳定支持 [4]
核聚变行业简析
华安证券· 2025-07-28 22:0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评级为增持 [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核聚变等新兴行业值得重视,可紧跟政策扶持方向和技术突破落地方向寻找投资机会 [3] - 核聚变行业已有一定发展,部分技术研发逐步推进,期待产业应用未来落地 [4] - 若产业相关技术逐步突破,核聚变行业未来有望迎来较好发展前景,军工板块相关标的有西部超导等企业 [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1 核聚变简述 - 可控核聚变是可控且能持续进行的核聚变反应,由质量小的原子在超高温和高压条件下聚合生成新原子核并释放巨大能量,氘氚反应最易实现 [15] - 核能能量密度高、稳定可靠、清洁无污染,核聚变能比核裂变能更具优势,如能量密度更高、更清洁安全、燃料充足可持续 [19] - 实现可控核聚变的途径有引力约束、惯性约束及磁约束,磁约束核聚变是有效途径 [23] - 核聚变通常需满足温度、密度及能量约束和时间等条件,聚变三乘积公式用于评价聚变研究堆离实现自持核聚变的距离 [24] - 高温超导材料有Bi系、Y系、Tl系、Hg系等四类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临界温度在77K以上,可在液氮温区工作 [34] - 稀土钡铜氧化物(REBCO)带材具有高超导转变温度、高载流能力、高不可逆场以及采用廉价生产原料等优势 [40] 2 部分文献中对核聚变行业的描述 - 核聚变技术研究受多国关注,自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聚变三乘积数值增长,技术不断进步 [51] - 国内外诸多核聚变项目持续推进,“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ITER)”由七方共同参加,各国也在启动本国相关项目建设 [52] 3 核聚变已经受到多方关注 - 资本方面,海内外多个核聚变项目获得融资,投资方式改变利于行业发展 [74] - 技术路线方面,惯性约束聚变装置研制逐步推进 [80] - 政策方面,核聚变全行业及细分领域均有相关政策,官媒适时发声,高温超导产业政策、核聚变发展及相关项目进展受重视 [88] - 其他方面,核聚变标准化在相关学术研究著作中有体现,我国在核聚变领域标准化工作取得进展 [91] 4 投资建议 - 基于核聚变当前发展趋势,若产业相关技术逐步突破,行业未来有望迎来较好发展前景,军工板块相关标的有西部超导等企业 [95]
浙能电力拟斥资7.51亿元参股聚变公司 布局核聚变能源领域
证券日报网· 2025-07-24 11:44
投资布局 - 浙能电力拟投资7.51亿元参股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5%股权,联合出资方合计投资金额约114.92亿元 [1] - 聚变公司是中核集团聚变能源产业的实施主体,采用磁约束托卡马克技术路线,按照"三步走"战略实现商业化应用 [1] - 参股聚变公司具有显著战略意义,其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与国家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战略目标高度一致 [1] 行业前景 - 可控核聚变被视为终极能源形式,燃料来源广泛、安全性高、几乎不产生碳排放,商业化后将解决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 [2] - 全球对可控核聚变的投入持续加大,技术不断突破,商业化预期增强,各国政策支持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2] - 核聚变作为清洁且近乎无限的能源,正吸引越来越多企业和资本进入,被视为未来能源结构的关键一环 [2] 公司战略转型 - 浙能电力探索从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多元化转型,2024年推动多个重点机组投产和节能降碳项目 [2] - 公司布局新型电力系统,"火电+储能"联合AGC调频项目入选浙江省储能计划,首座虚拟电厂投运规模达104.6兆瓦 [2] - 已参股浙江金七门核电站等多个核电项目,2024年联合中国核电增资中核汇能有限公司 [3] 战略意义 - 此次投资是在"双碳"背景下的前瞻布局,避免未来被"去碳时代"边缘化 [3] - 与中核集团等构建"国家级创新共同体",有望在未来技术突破时抢占先机 [3] - 参股核聚变项目不仅是技术协同,更是获取未来能源主导权的战略举措 [3]
央企与地方国资齐出手,注册资本逾150亿元中国聚变公司在沪成立
第一财经· 2025-07-23 12:21
公司动态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为中核集团直属二级单位,重点布局总体设计、技术验证、数字化研发等业务,并建设技术研发平台和资本运作平台 [1] - 公司股东包括中核集团、中国核电、昆仑资本等七家机构,合计投资约114.92亿元,增资后注册资本超过150亿元 [2] - 中核集团以40.29亿元投资额持股50.35%成为第一大股东,中国核电以10亿元投资额持股6.65% [2] - 昆仑资本以30.06亿元投资额持股20%成为第二大股东,此前已投资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 [2] - 上海聚变、浙能电力、国绿基金、四川聚变分别持股11.81%、5%、3.19%和3% [4] 技术路线 - 公司采用磁约束托卡马克技术路线,按照先导实验堆、示范堆、商用堆"三步走"发展,最终实现聚变能商业化应用 [1][4] - 托卡马克装置通过螺旋形磁场加热等离子体实现核聚变,是目前全球主流核聚变装置 [5] 市场反应 - 可控核聚变概念股表现活跃,东方电气、雪人股份、国机重装等股涨停,常辅股份涨近13% [1] 政策支持 - 中国将可控核聚变纳入顶层设计,多项政策文件明确支持其研发和国际合作 [6] - 2023年国务院国资委将可控核聚变视为未来能源唯一方向,资本加速涌入 [6] - 2024年《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将可控核聚变列为重点支持领域 [6] 行业前景 - 可控核聚变被视为人类"能源终极解决方案",全球竞相布局 [6] - 中信建投指出我国可控核聚变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招标采购加速开展 [6] - 建议关注超导带材/磁体、堆内构件、结构件、电源系统等产业链环节 [6]
“人造太阳”引巨头争抢!中国核电、浙能电力重金入局
格隆汇· 2025-07-23 00:34
核电巨头投资聚变能源公司 - 中国核电拟投资10亿元获取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6.65%股权 [1][2] - 浙能电力计划投资7.51亿元获取5%股权 [1][2] - 中核集团牵头多家机构共同增资114.92亿元 中核集团持股从100%降至50.35% [5] - 中国核电表示此举是为响应国家未来产业战略 落实核能"三步走"战略 [6] - 浙能电力希望通过前瞻性布局核聚变能源领域保持竞争力 [6] 聚变能源行业现状 - 可控核聚变板块2025上半年累计涨幅达41.78% 跻身A股十大热门板块 [10] - 国际原子能机构预计2030年全球可控核聚变市场规模达4965亿美元 2050年或突破万亿美元 [12] - 我国EAST装置实现1亿度1066秒稳态运行 创造世界纪录 [11] - 中国环流三号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度突破 [11] - 我国首台商业化直线型聚变装置7月实现等离子体点亮 [11] 政策支持与市场预期 - 国家将可控核聚变纳入"十四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12] - 2023年国务院国资委将其列为未来能源重要方向 [12] - 国家能源局表示将大力支持核聚变等前沿技术研发攻关 [12] - 长江证券认为获得先发优势的企业有望受益于核聚变景气赛道 [12] - 中信证券对核电和聚变产业链高度看好 保持积极推荐 [13] 公司合作历史 - 中国核电与浙能电力过去12个月内曾共同增资中核汇能有限公司 [9] - 此次投资进一步加深了双方在新能源赛道的协同关系 [9]
可控核聚变行业专题报告:核聚成能,众志成城
长江证券· 2025-06-03 13:16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可控核聚变是安全高能的能源,能解决终极能源问题,有惯性约束和磁力约束等技术路径;核聚变装置从铜基磁体向高温超导演进,中美欧日韩竞争合作推动商业化;当前应关注聚变装置中游构件及上游环节 [12][52][9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可控核聚变安全高能解决终极能源问题,惯性约束和磁力约束多条技术途径并进 - 可控核能是安全、清洁、低碳、高能量密度的战略能源,核裂变是重核分裂,核聚变是轻核聚合,均释放巨大能量 [14] - 可控核聚变是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燃料来源丰富,潜在燃料储量能支持人类数万年能源需求 [18] - 能量平衡是可控核聚变商业化关键指标,未来能量增益指标或超10,美国国家点火装置多次点火成功,靶增益创新高 [22] - 地球上目前最易实现核聚变条件的是D - T反应,需满足高温、高密度、长约束时间的劳逊条件 [27] - 实现可控核聚变的可行技术路径有惯性约束和磁力约束,引力约束目前无法实现,磁约束中托卡马克研究领先,惯性约束中Z箍缩有潜力 [31][33] - 全球聚变研究集中在磁约束和惯性约束,磁约束代表项目有ITER,惯性约束有美国国家点火装置 [35] - 托卡马克是实现可控核聚变的主流装置,世界各国除合作建设ITER外,都有自己的托卡马克示范堆发展规划 [38] - 仿星器是磁约束聚变研究的重要方向,运行无需等离子体电流,德国W7 - X验证了其概念可行性 [42] - 惯性约束的激光约束和直线箍缩装置适合基础物理研究,直线箍缩结构简单,快Z箍缩有望为惯性聚变能提供能量源 [47] 核聚变装置从铜基磁体到高温超导演进,中美欧日韩竞争又合作推动商业化进程 - 全球多数国家将2050年定为建成并运行核聚变示范型反应堆的关键节点,各国在核聚变研究上有不同进展 [54] -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是最大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之一,我国深度参与,目标是验证和平利用聚变能的可行性 [59] - ITER项目将实现氘 - 氚反应并产生500MW聚变能,预计2039年开始氘氚反应,有明确的建设节点 [62] - 早期铜基托卡马克装置中,美、欧、日、中取得一些试验成果,如美国TFTR、欧洲JET等项目 [68] - 低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将低温超导材料用于磁体,节省电力,提升能源转化效率,如我国EAST、韩国KSTAR等 [73] - 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降低研发成本和技术难度,推动商业化进程,相关研发由国内外商业公司驱动 [78] - 我国磁约束聚变有近期、中期、远期目标,2035年前建设运行工程实验堆,2050年前探索商用电站 [86] - 2025年初“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双亿度”,我国可控核聚变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87] - 2025年5月,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工程总装比原计划提前两个月启动 [92] 现行关注聚变装置中游构件及上游环节,典型项目各环节价值量拆分及标的梳理 - 可控核聚变产业处于实验堆及工程堆阶段,关注聚变装置及上游材料环节,产业链包括上游原材料、中游核心组件、下游科研装置等 [100] - 超导材料和钨材料是核心受益方向,高温超导体能推动核聚变装置小型化,钨铜复合材料可解决偏滤器技术难题 [103] - 托卡马克装置的中游包括磁体、包层、偏滤器、真空室、杜瓦和冷屏六大构件,各有其作用 [110] - ITER实验堆成本占比最高的是磁体系统,DEMO示范堆高温超导设计降低磁体成本,真空室成本也降低 [111] - 国内核聚变产业链上游相关公司有上海超导、中钨高新等,中游有联创光电、西部超导等,下游有华中科技大学、新奥能源等 [114][117]
刚刚,A股异动!一则消息,突然引爆!
券商中国· 2025-05-26 14:29
核能概念股市场表现 - A股核能概念股集体异动,哈焊华通、保变电气、融发核电等近20只个股涨停或涨超10% [1] - 港股中核国际盘中一度大涨超180% [1] - 可控核聚变方向领涨,板块指数单日大涨超5%,5月以来累计涨幅超20% [5] 美股政策联动效应 - 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推动美国核能产业改革,包括扩大核能规模、缩短审批周期等 [1] - 美股核能概念股同步大涨,Lightbridge涨42.59%,NANO Nuclear涨超30% [1] - 新政目标未来25年内将核能电力产量提高4倍,并要求2030年前开工建设10座大型反应堆 [3] 全球核电发展前景 - 中国2019年复批核电机组后,全球核电复苏周期持续深入,发展中国家推动新机组建设 [3] - 天然铀供需偏紧格局或将强化,远期需求增长预期显著 [3] - 中国今年核准10台核电机组,预计年均建设投资达1600亿—2000亿元 [4] 核电技术优势与政策支持 - 核电机组年发电利用小时数超7000小时,清洁安全高效特性突出 [4] - 国常会核准浙江三门三期等5个核电项目,政策支持未来每年8—10台核准节奏 [4] - 核能应用扩展至海水淡化、制氢、医疗等领域 [4] 核聚变技术进展 - ITER完成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制造,标志可控核聚变关键突破 [6]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获中核、浙能电力增资17.5亿元,加速商业化进程 [6] - 托克马克技术快速发展,实验堆落地推动上游设备产业链受益 [7] 行业催化剂 - 核聚变板块进入密集催化期,后续关注BEST、CRAFT等项目招投标 [7] - 中核工程承担ITER真空室模块焊接任务,展现国际竞争力 [6] - SMR供电项目论证或加速行业发展 [6]
可控核聚变“燃爆”A股!哈焊华通20CM狂飙,产业链风口正劲?
格隆汇APP· 2025-05-23 12:27
市场表现 - A股可控核聚变板块爆发式上涨 哈焊华通20CM涨停 辰光医疗涨超18% 雪人股份、融发核电涨停 中洲特材、爱科赛博、国光电气、合锻智能等股跟涨 [1] - 港股核电、核能板块同步走强 中广核矿业大涨超7% 中广核电力涨2.51% 中广核新能源涨0.42% [2][3] - 美股核能板块盘后交易集体暴涨 Lightbridge涨幅超23% NuScale Power涨近18% [3] 政策与技术驱动因素 - 美国总统特朗普拟签署行政命令简化新核反应堆审批监管程序 强化燃料供应链体系 [3] - 国家能源局成立核电工程定额专家委员会 负责核电工程定额技术审查 [5] -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完成世界最大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建造 标志可控核聚变能源迈出关键一步 [5] 行业现状与前景 - 核能包含核裂变、核聚变和核衰变三种形式 核聚变被视为未来能源核心方向 能量密度高、燃料消耗少、几乎不产生温室气体 [4] - 全球加速布局清洁能源 美国计划2030年启动先进核能商业化部署 法国拟新建6-14座反应堆 俄罗斯计划2045年建成29台核电机组 [4] - 中国核电装机容量1.13亿千瓦 规模居世界第一 在运、在建和核准机组达102台 [5] - 国际原子能机构预测2050年全球核能装机突破11亿千瓦 小堆占比达1/4 约3亿千瓦发展空间 [6] 机构观点 - 中信证券建议围绕核聚变产业链关键材料及装置环节布局 短期实验堆投资推动业绩增长 混合堆具长期过渡优势 [7] - 招商证券指出国内核聚变研发取得多项里程碑进展 BEST项目总装启动 CRAFT计划2025年全面建成 商业化进程步入密集催化期 [7] - 华源证券认为核聚变是下一代能源革命必争之地 商业化临近将倒逼中美竞赛 产业链资本开支有望提速 [7]
可控核聚变迎重大突破 多股涨停
证券日报网· 2025-05-06 19:46
可控核聚变行业进展 -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完成世界最大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全部组件建造 标志着人类向实现可控核聚变能源迈出关键一步 [1] - 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工程总装工作提前两个月启动 将在第一代EAST装置基础上首次演示聚变能发电 [2] - 2024年全球聚变投资约71亿美元 预计2031-2035年有望实现可控核聚变商业化 [3] - 当前全球可控核聚变处于由科研走向工程化的过渡期 正逐步开展规模化、系统性的聚变工程实验验证 [3] 中国核聚变项目布局 - 联创光电子公司完成国际首根百米级大电流高温超导缆线研制 并成功应用于D型超导线圈 具备为紧凑型聚变堆提供大口径高场磁体的能力 [3] - 联创超导完成国内首个基于高温超导缆线的D型线圈20K温区低温实验 验证了高温超导磁体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可靠性 [4] - 中国"星火一号"核聚变项目总投资预计超200亿元 将融合聚变和裂变技术优势 具有安全性好、装置规模小、投资规模小等特点 [4] - "星火一号"项目建造周期预计5-10年 通过高温超导技术可缩小装置体积 降低工程造价 [4] 市场反应与公司动态 - 5月6日东方财富可控核聚变板块涨幅达6.11% 概念股全部上涨 多只个股涨停 [1] - 联创光电磁体系统已进入交付阶段 正在积极推动"星火一号"核聚变项目建设 [4] - 苏州海陆重工、福建雪人集团、合肥合锻智能、江苏永鼎股份等多股涨停 安泰科技、西部超导、东方电气等大幅跟涨 [1] 技术特点与优势 - 核聚变能具有能量密度高、原料来源广泛、安全性高等优点 [3] - 高温超导技术的应用可缩小装置体积 降低工程造价 缩短建设周期 [4] - "星火一号"项目在核燃料生产、放射性废物处理、同位素生产等方面极具经济价值和应用前景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