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核聚变装置
icon
搜索文档
中金:核聚变核心部件国产化推进 关注产业化配置关键窗口期
智通财经网· 2025-11-07 15:48
全球核聚变产业政策与支持体系 - 中国将核聚变纳入“十五五”及未来产业重点方向 [1] - 美国、日本、英国等国通过专项立法和资金引导加快产业落地节奏 [1] - 全球已形成从顶层设计到产业实践的全链条支持体系 [1] 全球核聚变产业发展现状 - 2024年全球托卡马克装置占比50%,其他技术路线如仿星器、激光器装置等多元化存在 [2] - 欧洲以ITER项目为核心进行国际合作,中国坚持自主研发,北美以私营企业为主体 [2] - 截至2025年中,全球商业核聚变产业累计融资总额达97.66亿美元,创近三年最高年度增幅 [2] 核聚变装置成本结构与产业趋势 - 在ITER项目中,核聚变装置核心价值集中于磁体、包层、真空室、偏滤器四大系统 [1][3] - 设备成本占比最高的部分为磁体系统28%、容器内部件17%、建筑14%和真空室8% [1][3] - 短期产业节奏由核心部件国产化推进主导,长期竞争力取决于成本控制能力与跨学科技术融合 [3] 产业链核心设备与相关公司 - 重点推荐核聚变产业链核心设备公司,包括中核科技、兰石重装、景业智能、西部超导 [4] - 建议关注科新机电 [4]
中金 | 核聚变之光02:能源革命的下个纪元
中金点睛· 2025-11-07 08:07
文章核心观点 - 核聚变能正从实验室研究走向工程化验证与示范堆导入的关键阶段,产业化配置窗口期已至 [1] - 全球主要经济体通过政策与资金持续加码,私营资本加速涌入,推动核聚变商业化进程显著缩短 [3][11] - 技术路径以托卡马克装置为主导,高温超导等关键技术的突破与成本下降是决定核聚变未来在能源结构中权重的核心因素 [16][19] 全球核聚变发展态势 - 核聚变具备环境友好、资源充足、能量密度高及自限性反应机制等优势,被视为终极清洁能源 [3][4] - 氘氚聚变是主流路径,在50家企业中有36家选择该路径,因其能量产出高且所需实现温度相对较低 [6] - 2025年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国家点火装置创造了纳秒级8.6兆焦耳的能量输出 [4] 政策与资本支持 - 中国将核聚变纳入“十五五”及未来产业重点方向,美国、日本、英国等国通过专项立法和资金引导加快落地 [3][9] - 截至2025年中,全球商业核聚变产业累计融资总额达97.66亿美元,创近三年最高年度增幅,私人资本贡献89.71亿美元 [3][11] - 超半数公司预计首台核聚变机组将在2035年前实现并网供电,美国Helion与微软、谷歌与CFS已签署电力采购协议 [12] 技术路径与装置 - 托卡马克装置是目前主流方案,2024年全球占比50%,其他路线如仿星器、激光器装置等多元化存在 [3][16][19] - 全球形成多元示范项目格局:欧洲以ITER为核心进行国际合作,中国推进CFETR-DEMO自主路线,北美以私营企业为主体 [3][14] - ITER项目预估成本220亿美元,其装置成本中磁体系统占比最高,达28% [3][41] 关键技术与成本分析 - 高温超导磁体是关键演进方向,能提升功率密度并缩小聚变堆体积,其对装置整体成本影响显著,占比可达20%-40% [19] - 上海超导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单价从2022年的360元/米降至2024年的241元/米,降幅33%,成本控制能力增强 [22] - 据MIT报告测算,核聚变电站建设成本是决定其渗透率的关键,若成本从11300美元/kW降至2800美元/kW,装机潜力将显著释放 [19] 主要工程项目进展 - ITER项目采用多国合作模式,中国承担了极向场线圈导体、包层第一壁等关键设备的设计与制造任务 [25][27] - 美国CFS公司的SPARC计划预计2025年完成主体建设,2027年实现能量增益大于1的目标,累计融资额接近30亿美元 [33][35][37] - 中国规划在2025年推动中国聚变工程试验堆立项,2035年建成该试验堆,2050年建设商业示范电站 [37][39] 核聚变装置核心系统 - 托卡马克装置核心价值集中于磁体、包层、真空室、偏滤器四大系统 [3] - 包层系统第一壁主流材料为钨,偏滤器面临瞬时热流密度高达10MW/m²,需采用钨或钨铜合金等高热导率材料 [44][45][47] - 中国在超导材料加工、真空系统制造等领域具备较强本土化能力,降低了建设与运维成本 [41][42]
招商证券:核聚变产业化提速 维持行业投资评级“推荐”
智通财经网· 2025-11-05 10:06
行业产业化进程 - 可控核聚变产业化进程加速从实验验证迈向工程示范,步入多路线竞速与资本共振新阶段[1] - 磁约束托卡马克路线主导产业化,惯性约束与混合路线并行发展,BEST装置预计2027年实现聚变能发电演示(Q>1)[1] - BEST装置关键部件完成落位安装,标志着总投资近200亿元的主体建设全面启动[1] 技术瓶颈与突破 - 材料性能突破是技术路线可行性的核心瓶颈,核聚变关键设备整体国产化率超96%[1] - 第一壁/偏滤器材料需兼具高熔点、抗辐照与热疲劳性能,超导材料向高温超导升级推动磁场强度提升至20T以上[2] - 国内企业如安泰科技、西部超导、联创光电等已在钨铜偏滤器、超导线材等环节突破国外垄断,但材料可靠性验证与规模化成本控制仍是产业化痛点[2] 产业链机遇 - 产业链多环节迎来增量市场,能源装备龙头企业布局初具规模,核心部件研发与产业化路径清晰[3] - 超导、第一壁、偏滤器材料企业相关业务受益显著,军工企业凭借高精度制造能力向民用领域延伸[3] - 各地牵头公司如国光电气、合锻智能、联创光电卡位优势卓著,或显著受益地方支持[3] 相关公司 - 建议关注国光电气、合锻智能、联创光电、西部超导、四创电子、王子新材、派克新材、安泰科技、永鼎股份、旭光电子、斯瑞新材、中洲特材、久立特材等[4]
十五五展望:未来产业七行业投资策略(附58页PPT)
材料汇· 2025-10-19 21:48
低空经济 - 2025年将成为低空经济从前期规划转向产业落地的核心年份,国内eVTOL主机厂载人型号的TC将于2026-2027年逐渐落地,预计2027年开启规模化运营 [4] - 2025年将实现全国低空通信导航系统全覆盖,低空基建围绕低空安全展开,包括飞行安全(空管平台)、数据安全(飞行服务平台)以及反无及奥地安全(雷达及反无装备) [4] - 低空经济在2024年最先实现规模化市局发展,展现了其在新质生产力中的地位,预计在十五五规划中有望得到布局,后续财政和政策支持可期 [4] 深海科技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深海科技"并将其对标"商业航天",深海建设已上升至国家战略 [5] - 深海科技涵盖深海防护、深海探测、深海资源开发等内涵,具有万亿级市场容量,预计将成为"155"重点布局领域 [5] - 中央和地方政策有望持续下达,产业融资价值将持续凸显,深海科技产业1-10有望加速展开 [5] 光热发电/熔盐储能 - 光热发电可以实现连续、稳定、可调度的高品质电力输出,较光伏发电自带储能且出力更稳定,可作为基荷能源 [6] - 2025年新型塔式光热电站的发电成本有望降至约0.55元/千瓦时,在储能时长大于等于6小时场景下,光热+熔盐储能的发电成本显著低于其他储能组合 [6] - 据技术招股书预测,2026-2030年年均新增规模将超过3GW,2031-2035年年均新增规模将超过16GW,未来"三塔一机"等多塔多机构型组合有望提升光电转化效率 [6] 脑机接口 - 脑机接口通过直接解析大脑神经活动信号实现人与外部设备双向通信,被视为下一代人机交互的底层革命性技术 [7] - 医疗康复为首个落地场景,未来将拓展至娱乐、军事等多产业生态,潜在市场空间达千亿美元级 [7] - 国家已发布脑机接口相关规划及收费标准,加速产业商业化闭环,国产替代十分可期,脑芯片是突破冯・诺依曼瓶颈的核心引擎 [7] 人形机器人 - 人口老龄化加速人形机器人发展,2024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15.6%,净增347万人,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10.25万元 [10] - 据预测,2025年中国劳动力供给缺口为600万人,2030年将达2000万人,全球主要国家如欧盟、美国、日本、韩国2030年劳动力缺口分别为1650万、650万、644万、380万人 [10] - 到2029年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预计达324亿美元,中国产业规模预计达750亿元人民币 [10] 商业航天 - 2024年全球共执行263次航天发射任务,同比增长18%,商业航天发射任务达175次,同比增长41%,发射占比从56%上升至68% [32] - 国内低轨卫星组网进入规模化阶段,预计2028年将达成"百箭千星"计划,2035年将完成每年近2500颗卫星的发射 [32] - 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扩大至商业航天,预计市值不低于40亿元,蓝箭航天及地信航天已启动IPO流程 [34] 深空经济 - 深空经济涵盖资源开发、能源、生物、运输等十大产业方向,据预测,2024年全球深空探索和技术市场规模为125亿美元,2040年全球深空经济规模将达到万亿美元 [37] - 深空经济首次提出,旨在加快月球等深空资源开发,目标是从月球、火星等天体获取能源和资源,带动地面产业技术升级 [36] - 太空计算卫星需求旺盛,我国首个整航互联的太空计算星座"三体计算星座"已完成首发12颗星发射,互联后具备5POPS计算能力和30TB存储容量 [38] 核聚变 - 核聚变上升至国家安全战略地位,BEST装置主机关键部件杜瓦底座研制成功并交付,直径约18米、高度约5米,总重400余吨,将承载总重约6700吨的主机 [59][60] - 预计BEST装置两年后建成,并在全球首次实现聚变能发电演示,2030年有望通过核聚变点亮第一盏灯 [60] - 在试验堆ITER中,磁体占比28%,堆内构件、真空室等主要结构件占比25%,其他辅机占比33%,建筑占比14% [54] 量子信息技术 - 量子信息技术是国家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量子计算领域,直接推动超导量子比特实用化 [65][69] - 据测算,2027年专用量子计算机将实现性能突破,2028-2035年市场规模继续扩大,2035年量子计算总市场规模有望达8170亿美元 [67] - 量子计算与AI及云计算融合是大势所趋,量子计算上云可显著降低使用门槛,混合算力平台将任务划分为经典部分和量子部分处理 [74][75]
可控核聚变专家会解读“2025年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聚变能大会
2025-10-16 23:11
行业与公司 * 行业为可控核聚变能源行业[1] * 涉及的公司和机构包括:中国核工业集团(中核集团)[3]、中国聚变公司[3]、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1][3]、成都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7]、MIT(Spark项目)[16][18]、TAE公司[16]、蓝威等美国公司[6]、瑞典诺瓦特伦和F4E等欧洲机构[6] 核心观点与论据 中国核聚变发展战略与目标 * 中国在国家层面明确聚变能战略地位 制定了清晰的时间表:2027年进行燃烧实验 2030年具备工程实验堆设计研发能力 2035年建成首个工程实验堆 2045年建成首个商用示范堆[1][4] * 中国通过设立国际原子能机构协作中心 旨在掌握行业主动权 制定技术标准 推广质量体系 形成技术壁垒[1][8][9] * 成都成立"可控核聚变产业发展计划"和"聚变科创城" 定位为中国聚变能源产业创新基地 聚焦技术研发 成果转化和产业链集聚[1][12][13] 全球核聚变发展现状与趋势 * 全球核聚变装置分布不均 亚洲(以中国为主)有64个实验装置和7个在建电厂 北美(主要是美国)有44个实验装置和11个在建电厂 欧洲有31个实验装置和8个在建电厂[5] * 全球装置中 运行或规划中的装置占比59% 建设中占10% 规划中占30% 托克马克型装置占比接近一半[4] * 私营资本投入大幅增长 2024年支出较2023年的2.5亿美元增长73% 达到4.34亿美元 预计2025年继续增长20%-30%[2][14] * 行业正从实验装置走向工程化 标志着工程化元年 驱动因素从事件催化转向订单催化[2][15] 国际合作模式转变 * 国际合作模式从ITER等项目驱动转向生态共建和价值共享 鼓励多元技术路线并行[1][10] * 新合作范式强调和平利用和民用安全 避免地缘政治干扰 鼓励全球广泛参与 包括巴基斯坦 泰国及拉美地区[10] * 中国与巴基斯坦原子能委员会签订可控核聚变领域谅解备忘录 并有多个中法 中英 中意等双边合作项目[3][7] 技术路线与商业化进展 * 美国方面 FRC 蓝威等公司计划在2030年左右具备供电条件 TAE公司计划在2028年提供供电[6][16] * MIT主导的Spark项目采用高温超导技术 目标产生超过10特斯拉甚至20特斯拉的磁场强度 有望成为紧凑型托克马克装置[16][18] * 中国技术路线包括合肥的超导托克马克和成都的常温托克马克 合肥的BEST和成都未来的4号装置均为紧凑型超导托克马克[17] * 混合堆概念(在托克马克上增加裂变材料包层)集成聚变和裂变优势 但面临废料处理等工程难题 中国在2030年实现混合堆商业并网发电的目标较为乐观[17][19][20] 其他重要内容 商业化挑战 * 核聚变商业化面临高温超导材料稳定性 废料处理及辐射屏蔽 发电成本经济性 能量约束时间 设备耐久性等关键技术挑战[21] * 实现全面商业化仍需3至5年甚至更长时间[21] 具体技术成果与产业措施 * 国内实现长达1,000多秒的长脉冲运行记录[3] * 成都推动成果转化从单一非标定制型向通用型解决共性问题转变 并延伸发展等离子体技术应用 光学 电力设备等配套产业[12][13] * 《国际原子能机构2025年世界巨变展望》报告提供了详细的供应链目录 细分了原料循环 专业材料 加热测量 真空设备和电子行业等领域[14]
“人造太阳”照进A股:核聚变冲刺商业化引热炒 合锻智能9天5板
华夏时报· 2025-10-11 08:29
股市表现 - 截至10月10日,核聚变板块年初至今整体上涨60.62%,主力净流入达20.41亿元 [5] - 多只成分股股价翻倍,其中中洲特材涨幅达271.94%,合锻智能上涨247.15%,永鼎股份上涨200.39% [2][5] - 10月9日,万得核聚变指数单日上涨7.82%,核电指数上涨6.46% [5] - 合锻智能在近9个交易日收获5个涨停板,股价从16.96元/股涨至23.78元/股 [2][5] 市场驱动因素 - 板块热度受到核聚变工程化与商业化加速消息的持续发酵,以及合肥BEST装置建设进展的推动 [2][5] - 新能源和AI算力对电网需求日益增加,核聚变板块大涨受到电力需求增长,尤其是“AI的尽头是电力”观点的催化 [6] - 核聚变单次反应释放的能量密度相较于现有能源体系有千万倍量级的提升,优势明显 [6] 技术与政策进展 - 2025年3月,中国环流三号装置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摄氏度、电子温度1.6亿摄氏度的“双亿度”突破 [7] - 2025年9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子能法》颁布,首次将聚变核反应纳入法律条文,明确国家鼓励和支持相关技术开发 [7] - 我国可控核聚变正处于实验堆建设、工程堆验证阶段,单个实验堆投资金额在几十亿元到上百亿元体量 [8] 产业链与公司参与 - 可控核聚变反应堆成本主要来自建筑结构、磁体、真空室等环节,其中国际ITER反应堆中磁体价值量占比最高,达28% [8][9] - 合锻智能承接了合肥BEST项目一半的真空室研制订单,该部件是容纳核聚变反应发生的外部装置 [2][9] - 永鼎股份子公司的高温超导带材已通过ITER认证,是约束等离子体的关键材料;哈焊华通为核聚变设备提供高质量焊接材料 [9] - 2025年9月,中核集团下属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宣布将在上海建设新一代聚变实验装置中国环流四号,并计划增资额超过100亿元 [8]
“人造太阳”照进A股:核聚变冲刺商业化引热炒,合锻智能9天5板
华夏时报· 2025-10-10 21:39
核聚变板块市场表现 - 截至10月10日,核聚变板块年初至今整体上涨60.62%,主力净流入达20.41亿元 [4] - 多只成分股股价翻倍,中洲特材涨幅达271.94%,合锻智能上涨247.15%,永鼎股份上涨200.39% [2][4] - 10月9日万得核聚变指数单日上涨7.82%,核电指数上涨6.46% [3] - 合锻智能在近9个交易日收获5个涨停板,股价从16.96元/股涨至23.78元/股 [2][3] 板块上涨驱动因素 - 板块热度受核聚变工程化与商业化加速消息及合肥BEST装置建设进展推动 [2] - 新能源和AI算力对电网需求增长是重要催化因素,尤其是“AI的尽头是电力”观点 [4] - 核聚变单次反应释放能量密度相较于现有能源体系提升千万倍,优势明显 [4] 核聚变技术进展与政策支持 - 2025年3月,中国环流三号装置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摄氏度、电子温度1.6亿摄氏度的“双亿度”突破 [5] - 2025年9月《原子能法》颁布,首次将聚变核反应纳入法律,明确国家鼓励和支持相关研发 [5] - 中核集团旗下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计划建设中国环流四号装置,并获得多方投资,计划增资额超过100亿元 [6] 产业链与公司参与情况 - 可控核聚变反应堆成本主要来自建筑结构、磁体、真空室等,其中国际ITER反应堆中磁体价值量占比28% [7] - 合锻智能承接了合肥BEST项目一半的真空室研制,订单已进入制造交付阶段 [2][7] - 永鼎股份子公司高温超导带材通过ITER认证,哈焊华通为核聚变设备提供高质量焊接材料 [7] - 位于合肥的BEST装置是世界首个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其杜瓦底座已成功落位安装 [6]
建筑与工程点评:核聚变再迎突破,关注相关工程企业
长江证券· 2025-10-10 07:30
投资评级 - 行业投资评级为“看好”,并予以“维持” [8] 核心观点 - 核电、核聚变领域迎来多重消息催化,构成近期相关公司股价上涨主因 [1][6] - AI技术快速发展拉动电力需求持续提升,核电作为稳定基荷能源有望充分受益 [11] - 建议关注建筑板块中与核电、核聚变工程相关的企业,如中国核建和利柏特 [1][11] 事件描述与市场表现 - 2025年10月8日,港股核电股涨幅显著,中核国际(02302.HK)大涨22.4%,中广核矿业(01164.HK)上涨7.82%,中广核电力(01816.HK)跟涨 [6] 行业催化因素 - **国际突破**:2025年9月30日,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 (CFS)的SPARC聚变装置核心组件环向场磁体通过美国能源部性能测试,并获得DOE“里程碑式聚变发展计划”800万美元拨款,为该计划迄今最高额单项拨款 [11] - **国内进展**:2025年10月1日,合肥BEST项目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的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落位装配,标志着BEST主机安装即将开启 [11] - **行业盛会**:第30届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大会(FEC 2025)将于2025年10月13日至18日在成都举办,旨在促进全球聚变能研发交流 [11] AI驱动电力需求 - 根据华为报告,预计到2035年全社会算力总量将增长10万倍 [11] - 核能(包括裂变与聚变)被视为满足AI能源需求增长的解决方案之一;例如,由OpenAI的Sam Altman等支持的Helion Energy公司已于2025年7月开始建设计划中的核聚变发电厂,目标在2028年前为微软数据中心供电 [11] 重点关注企业 - **中国核建**:被视为核电建设龙头企业,代表国内核电工程建造最高水平;2024年全年实现核电工程新签合同551.44亿元,同比增长43.61%;截至2024年末,已累计建设96台核电机组,即将迈向建造100台机组的历史性跨越 [11] - **利柏特**:作为高新技术企业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注于核工程等领域的装置模块制造及管道预制业务;2025年2月13日,其全资子公司上海利柏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标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宁德二期5BDA、7BUG模块建造安装工程及临时泊位工程”项目,中标价格2.26亿元,该项目首次将模块化技术应用于“华龙一号”核电站柴油机厂房建安一体化综合建造安装工程 [11]
年度主线-核聚变及新型核能- 美国封锁涉核设备,近期行业热点事件全点评
2025-07-16 14:13
纪要涉及的行业 核聚变、核裂变、核电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看好核聚变板块年度级别发展 - 核聚变是与两年前的人形和之前的算力基建同等重要的板块,代表世界和国家发展大趋势的科技大赛道,不会只有一次性行情 [1] - 全球主要参与主体全面加入聚变赛道角逐,终极能源对各国诱惑力强,没有国家愿意放弃其发展,如欧盟、美国等均发布相关战略 [3] - 我国核聚变发展虽进展有限,但逻辑不断强化,如BEST核非BEST装置5月1日启动总装,成都新南合股理研究院环球三号突破10的20次方接近发电条件 [4] 核聚变商业化曙光渐明 - 全球主要国家均对标2030 - 2035年实现商业化,目前处于先导试验堆阶段,若2025年左右商用需经过先导试验堆、工程师范堆以及商业示范堆三代次以上迭代 [3][5] - 国外公司拿到大额融资,行业发展迅速,大部分国家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点火 [17][18] 投资机会显现 - 链主企业价值量占比不断提升,目前处于小市值状态,如国光电器、核断智能、联创光线等,未来有较大增长空间 [8] - 电源、电开关、电晶宫旗舰领域部分企业加热量占比相对较高,处于投资中早期,如四创电子、虚光电子、英杰电器等 [9] 行业催化因素增多 - 国产期待和反制:美国暂停核设备向中国发电企业出售产品许可,类似光刻机领域,我国在光刻机上已取得重大突破,相关企业有发展潜力 [2] - AI驱动的核能需求:Meta与美国核能公司签署20年核能采购协议,美国发布加快核能审批行政令,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受关注,适合企业或散热中心使用 [12][14][16] - 核聚变进展: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聚变时间点提前,我国核聚变发展也有新进展,如BEST装置总装启动、环球三号突破等 [4][17][18]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我国核聚变行业发展进展目前还未进入兑现期,国内催化链或行业发展进展相对较少 [4] - 核聚变产业链支出增长迅速,2024年全球核聚变功用链支出约是2023年的两倍,2025年预计持续增长 [24] - 合肥核聚变装置招标活跃,预计今年整体招标规模达50亿以上,大部分在下半年,决定企业收入和利润确认 [25] - 德国仿星器路线取得突破,其稳定性更强,更适合商业化 [23] - 科技企业开始布局核聚变,除投资传统核裂变外,谷歌支持TAE装置,OpenAI创始人奥特曼投资Helium等 [13][24]
核聚变BEST装置正式总装,提前两个月启动
2025-05-06 23:27
纪要涉及的行业 核聚变行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政策支持与发展机遇**:国家首次将核聚变纳入超长期特别国债使用范围,显示对该产业高度重视和未来发展预期,已批准总投资达1110亿元,接近算力基础设施投资规模,预示产业迎来战略性发展机遇[1]。 - **发展路径与赛道成型**:核聚变技术发展路径与2022年人形机器人相似,美国BEST装置第七代原型机点火及中国多地大量招标中标,预示赛道成型[1][4]。 - **投资规模与趋势**:2025 - 2030年平均年度投资约185亿人民币,远超过去几年全球累计投资额,今年开始达到百亿级别且明年预计更高,标志投资进入加速期[3][11]。 - **项目进展与成果**:BEST工程总装提前完成,预计2027年全部建成,总投资从45亿追加至150亿,今年预计释放超50亿招标量;成都环流3号首次实现双亿度参数;江西星星一号混合堆预计总投资超200亿等[1][3][8]。 - **产业链企业关注**:产业链上值得关注的企业包括链主企业(国光电气等)、电源类企业(旭光电子等)、超导磁体相关企业(九盛电器等)、材料类企业(安派科技等)[6][9]。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企业进展**:新奥集团氢硼聚变技术取得进展,“核龙2号”预计2027年建成;上海能量起点建成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红王70”;陕西西安循环聚能公司、成都汉海聚能公司等也有相关计划和进展[15][16]。 - **技术突破**: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在高温超导磁体技术上取得突破,磁场强度提升至20特斯拉以上,建成国内首条自动化产线[3][17]。 - **地区发展**:上海地区在超导材料产业形成集群式发展态势,成为重要的核聚变产业基地;安徽合肥、成都等地也有相关企业和项目发展[18][19]。 - **国有资本参与**:国有资本在核聚变领域参与度较高,如安徽巨元新能获中石油昆仑资本投资,成都线锯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获国光电器参与[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