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核聚变装置
icon
搜索文档
年度主线-核聚变及新型核能- 美国封锁涉核设备,近期行业热点事件全点评
2025-07-16 14:13
纪要涉及的行业 核聚变、核裂变、核电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看好核聚变板块年度级别发展 - 核聚变是与两年前的人形和之前的算力基建同等重要的板块,代表世界和国家发展大趋势的科技大赛道,不会只有一次性行情 [1] - 全球主要参与主体全面加入聚变赛道角逐,终极能源对各国诱惑力强,没有国家愿意放弃其发展,如欧盟、美国等均发布相关战略 [3] - 我国核聚变发展虽进展有限,但逻辑不断强化,如BEST核非BEST装置5月1日启动总装,成都新南合股理研究院环球三号突破10的20次方接近发电条件 [4] 核聚变商业化曙光渐明 - 全球主要国家均对标2030 - 2035年实现商业化,目前处于先导试验堆阶段,若2025年左右商用需经过先导试验堆、工程师范堆以及商业示范堆三代次以上迭代 [3][5] - 国外公司拿到大额融资,行业发展迅速,大部分国家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点火 [17][18] 投资机会显现 - 链主企业价值量占比不断提升,目前处于小市值状态,如国光电器、核断智能、联创光线等,未来有较大增长空间 [8] - 电源、电开关、电晶宫旗舰领域部分企业加热量占比相对较高,处于投资中早期,如四创电子、虚光电子、英杰电器等 [9] 行业催化因素增多 - 国产期待和反制:美国暂停核设备向中国发电企业出售产品许可,类似光刻机领域,我国在光刻机上已取得重大突破,相关企业有发展潜力 [2] - AI驱动的核能需求:Meta与美国核能公司签署20年核能采购协议,美国发布加快核能审批行政令,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受关注,适合企业或散热中心使用 [12][14][16] - 核聚变进展: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聚变时间点提前,我国核聚变发展也有新进展,如BEST装置总装启动、环球三号突破等 [4][17][18]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我国核聚变行业发展进展目前还未进入兑现期,国内催化链或行业发展进展相对较少 [4] - 核聚变产业链支出增长迅速,2024年全球核聚变功用链支出约是2023年的两倍,2025年预计持续增长 [24] - 合肥核聚变装置招标活跃,预计今年整体招标规模达50亿以上,大部分在下半年,决定企业收入和利润确认 [25] - 德国仿星器路线取得突破,其稳定性更强,更适合商业化 [23] - 科技企业开始布局核聚变,除投资传统核裂变外,谷歌支持TAE装置,OpenAI创始人奥特曼投资Helium等 [13][24]
核聚变BEST装置正式总装,提前两个月启动
2025-05-06 23:27
纪要涉及的行业 核聚变行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政策支持与发展机遇**:国家首次将核聚变纳入超长期特别国债使用范围,显示对该产业高度重视和未来发展预期,已批准总投资达1110亿元,接近算力基础设施投资规模,预示产业迎来战略性发展机遇[1]。 - **发展路径与赛道成型**:核聚变技术发展路径与2022年人形机器人相似,美国BEST装置第七代原型机点火及中国多地大量招标中标,预示赛道成型[1][4]。 - **投资规模与趋势**:2025 - 2030年平均年度投资约185亿人民币,远超过去几年全球累计投资额,今年开始达到百亿级别且明年预计更高,标志投资进入加速期[3][11]。 - **项目进展与成果**:BEST工程总装提前完成,预计2027年全部建成,总投资从45亿追加至150亿,今年预计释放超50亿招标量;成都环流3号首次实现双亿度参数;江西星星一号混合堆预计总投资超200亿等[1][3][8]。 - **产业链企业关注**:产业链上值得关注的企业包括链主企业(国光电气等)、电源类企业(旭光电子等)、超导磁体相关企业(九盛电器等)、材料类企业(安派科技等)[6][9]。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企业进展**:新奥集团氢硼聚变技术取得进展,“核龙2号”预计2027年建成;上海能量起点建成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红王70”;陕西西安循环聚能公司、成都汉海聚能公司等也有相关计划和进展[15][16]。 - **技术突破**: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在高温超导磁体技术上取得突破,磁场强度提升至20特斯拉以上,建成国内首条自动化产线[3][17]。 - **地区发展**:上海地区在超导材料产业形成集群式发展态势,成为重要的核聚变产业基地;安徽合肥、成都等地也有相关企业和项目发展[18][19]。 - **国有资本参与**:国有资本在核聚变领域参与度较高,如安徽巨元新能获中石油昆仑资本投资,成都线锯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获国光电器参与[19][20]。
中国首批核聚变创业者谭熠:它总在你绝望时又给你希望|TECH TUESDAY
晚点LatePost· 2024-07-30 21:15
核聚变行业发展现状 - 2021年起核聚变行业迎来创业热潮,美国公司Helion实现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加热,CFS开发出高温超导磁体,技术突破推动商业化进程[2] - 全球资本密集涌入,硅谷科技名流和机构累计投资超30亿美元,远超美国政府历史拨款总额[2] - 中国首批核聚变创业公司星环聚能、能量奇点成立,分别获得数亿元和4亿元人民币天使轮融资[2] - 核聚变工业协会报告显示,5家公司计划2030年前实现发电,21家定在2035年前[3] 技术路线与突破 - 磁约束路线为主流,高温超导技术可将磁场强度提升4次方,显著缩小装置尺寸并降低成本[18] - AI技术可优化等离子体稳定性,提升性能30%以上,通过数据拟合弥补理论空白[19] - 商业公司采用差异化技术路径:ITER路线(巨型托卡马克)、强场托卡马克(高磁场)、球形托卡马克(高磁场利用率)[20] - 星环聚能选择球形托卡马克路线,通过脉冲重复运行解决传统加热难题,成本较同行降低66%(12亿 vs 35亿)[25][40] 商业化进展 - 星环聚能首代装置279天建成并点亮等离子体,温度达1700万度,完成技术验证的20%进度[6][36] - 下一代装置计划2027年建成,目标Q值>10(输出能量达输入10倍),较当前最高纪录(JET装置5.2秒)跨越式提升[38][39] - 潜在应用场景包括数据中心供电、电动汽车充电、船舶动力等非电网领域[42] 行业挑战与机遇 - Scaling Laws(定标律)在JET装置以上存在数据空白,商业公司需验证技术路径延续性[39] - 资本支持仍不足,星环聚能需12亿元建设资金,当前融资缺口需说服投资人接受非主流技术路线[10][41] - 历史经验显示,等离子体常在技术瓶颈期出现意外突破,如1982年发现"高约束模式"[16][17] 研究历程与趋势 - 核聚变研究70年历经三阶段:1950s亢奋期→1990s低谷期(拨款降至峰值25%)→2010s复兴期[14][17] - "永远50年"说法源于冷战后期投入不足,当前资金与技术创新推动预期缩短至"10年内"[17] - 商业机构效率显著高于政府项目,ITER耗资200亿美元、2035年投运,而企业目标更激进[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