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变装置

搜索文档
“人造太阳”照进A股:核聚变冲刺商业化引热炒,合锻智能9天5板
华夏时报· 2025-10-10 21:39
据了解,国内外已有的核聚变项目主要属于科学实验装置,旨在验证聚变发电的科学和工程可行性,并 不在商业示范或应用范畴。合锻智能有关人士也表示,"虽然目前频繁出现新闻和招标项目,但(核聚 变)并没有结论性或实质性的进展,二级市场投的可能是预期。目前能源紧缺是迫在眉睫的问题,核聚 变是未来的必然方向,至于要像风电一样成熟应用,应该需要很长时间。" 核电个股活跃 国庆节后首个交易日,核聚变、核电概念延续了9月下旬以来的火热状态。10月9日,万得核聚变指数 (8841917.WI)上涨7.82%,核电指数(884046.WI)上涨6.46%。板块内个股普遍上涨,西部超导 (688122.SH)、中洲特材、哈焊华通(301137.SZ)实现20CM涨停,10只个股涨超10%。 10月10日,A股全天震荡调整,沪指等三大指数集体下跌,核聚变板块则延续涨势,当日上涨0.19%。 合锻智能和中国核建(601611.SH)实现10CM涨停。至此,合锻智能收获9天5板,从16.96元/股涨至 23.78元/股,中国核建实现两连板,从8.85元/股涨至10.71元/股。 从年初至10月10日,核聚变板块整体上涨60.62%,主力净流 ...
建筑与工程点评:核聚变再迎突破,关注相关工程企业
长江证券· 2025-10-10 07:30
投资评级 - 行业投资评级为“看好”,并予以“维持” [8] 核心观点 - 核电、核聚变领域迎来多重消息催化,构成近期相关公司股价上涨主因 [1][6] - AI技术快速发展拉动电力需求持续提升,核电作为稳定基荷能源有望充分受益 [11] - 建议关注建筑板块中与核电、核聚变工程相关的企业,如中国核建和利柏特 [1][11] 事件描述与市场表现 - 2025年10月8日,港股核电股涨幅显著,中核国际(02302.HK)大涨22.4%,中广核矿业(01164.HK)上涨7.82%,中广核电力(01816.HK)跟涨 [6] 行业催化因素 - **国际突破**:2025年9月30日,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 (CFS)的SPARC聚变装置核心组件环向场磁体通过美国能源部性能测试,并获得DOE“里程碑式聚变发展计划”800万美元拨款,为该计划迄今最高额单项拨款 [11] - **国内进展**:2025年10月1日,合肥BEST项目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的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落位装配,标志着BEST主机安装即将开启 [11] - **行业盛会**:第30届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大会(FEC 2025)将于2025年10月13日至18日在成都举办,旨在促进全球聚变能研发交流 [11] AI驱动电力需求 - 根据华为报告,预计到2035年全社会算力总量将增长10万倍 [11] - 核能(包括裂变与聚变)被视为满足AI能源需求增长的解决方案之一;例如,由OpenAI的Sam Altman等支持的Helion Energy公司已于2025年7月开始建设计划中的核聚变发电厂,目标在2028年前为微软数据中心供电 [11] 重点关注企业 - **中国核建**:被视为核电建设龙头企业,代表国内核电工程建造最高水平;2024年全年实现核电工程新签合同551.44亿元,同比增长43.61%;截至2024年末,已累计建设96台核电机组,即将迈向建造100台机组的历史性跨越 [11] - **利柏特**:作为高新技术企业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注于核工程等领域的装置模块制造及管道预制业务;2025年2月13日,其全资子公司上海利柏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标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宁德二期5BDA、7BUG模块建造安装工程及临时泊位工程”项目,中标价格2.26亿元,该项目首次将模块化技术应用于“华龙一号”核电站柴油机厂房建安一体化综合建造安装工程 [11]
年度主线-核聚变及新型核能- 美国封锁涉核设备,近期行业热点事件全点评
2025-07-16 14:13
纪要涉及的行业 核聚变、核裂变、核电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看好核聚变板块年度级别发展 - 核聚变是与两年前的人形和之前的算力基建同等重要的板块,代表世界和国家发展大趋势的科技大赛道,不会只有一次性行情 [1] - 全球主要参与主体全面加入聚变赛道角逐,终极能源对各国诱惑力强,没有国家愿意放弃其发展,如欧盟、美国等均发布相关战略 [3] - 我国核聚变发展虽进展有限,但逻辑不断强化,如BEST核非BEST装置5月1日启动总装,成都新南合股理研究院环球三号突破10的20次方接近发电条件 [4] 核聚变商业化曙光渐明 - 全球主要国家均对标2030 - 2035年实现商业化,目前处于先导试验堆阶段,若2025年左右商用需经过先导试验堆、工程师范堆以及商业示范堆三代次以上迭代 [3][5] - 国外公司拿到大额融资,行业发展迅速,大部分国家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点火 [17][18] 投资机会显现 - 链主企业价值量占比不断提升,目前处于小市值状态,如国光电器、核断智能、联创光线等,未来有较大增长空间 [8] - 电源、电开关、电晶宫旗舰领域部分企业加热量占比相对较高,处于投资中早期,如四创电子、虚光电子、英杰电器等 [9] 行业催化因素增多 - 国产期待和反制:美国暂停核设备向中国发电企业出售产品许可,类似光刻机领域,我国在光刻机上已取得重大突破,相关企业有发展潜力 [2] - AI驱动的核能需求:Meta与美国核能公司签署20年核能采购协议,美国发布加快核能审批行政令,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受关注,适合企业或散热中心使用 [12][14][16] - 核聚变进展: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聚变时间点提前,我国核聚变发展也有新进展,如BEST装置总装启动、环球三号突破等 [4][17][18]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我国核聚变行业发展进展目前还未进入兑现期,国内催化链或行业发展进展相对较少 [4] - 核聚变产业链支出增长迅速,2024年全球核聚变功用链支出约是2023年的两倍,2025年预计持续增长 [24] - 合肥核聚变装置招标活跃,预计今年整体招标规模达50亿以上,大部分在下半年,决定企业收入和利润确认 [25] - 德国仿星器路线取得突破,其稳定性更强,更适合商业化 [23] - 科技企业开始布局核聚变,除投资传统核裂变外,谷歌支持TAE装置,OpenAI创始人奥特曼投资Helium等 [13][24]
核聚变BEST装置正式总装,提前两个月启动
2025-05-06 23:27
纪要涉及的行业 核聚变行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政策支持与发展机遇**:国家首次将核聚变纳入超长期特别国债使用范围,显示对该产业高度重视和未来发展预期,已批准总投资达1110亿元,接近算力基础设施投资规模,预示产业迎来战略性发展机遇[1]。 - **发展路径与赛道成型**:核聚变技术发展路径与2022年人形机器人相似,美国BEST装置第七代原型机点火及中国多地大量招标中标,预示赛道成型[1][4]。 - **投资规模与趋势**:2025 - 2030年平均年度投资约185亿人民币,远超过去几年全球累计投资额,今年开始达到百亿级别且明年预计更高,标志投资进入加速期[3][11]。 - **项目进展与成果**:BEST工程总装提前完成,预计2027年全部建成,总投资从45亿追加至150亿,今年预计释放超50亿招标量;成都环流3号首次实现双亿度参数;江西星星一号混合堆预计总投资超200亿等[1][3][8]。 - **产业链企业关注**:产业链上值得关注的企业包括链主企业(国光电气等)、电源类企业(旭光电子等)、超导磁体相关企业(九盛电器等)、材料类企业(安派科技等)[6][9]。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企业进展**:新奥集团氢硼聚变技术取得进展,“核龙2号”预计2027年建成;上海能量起点建成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红王70”;陕西西安循环聚能公司、成都汉海聚能公司等也有相关计划和进展[15][16]。 - **技术突破**: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在高温超导磁体技术上取得突破,磁场强度提升至20特斯拉以上,建成国内首条自动化产线[3][17]。 - **地区发展**:上海地区在超导材料产业形成集群式发展态势,成为重要的核聚变产业基地;安徽合肥、成都等地也有相关企业和项目发展[18][19]。 - **国有资本参与**:国有资本在核聚变领域参与度较高,如安徽巨元新能获中石油昆仑资本投资,成都线锯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获国光电器参与[19][20]。
中国首批核聚变创业者谭熠:它总在你绝望时又给你希望|TECH TUESDAY
晚点LatePost· 2024-07-30 21:15
核聚变行业发展现状 - 2021年起核聚变行业迎来创业热潮,美国公司Helion实现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加热,CFS开发出高温超导磁体,技术突破推动商业化进程[2] - 全球资本密集涌入,硅谷科技名流和机构累计投资超30亿美元,远超美国政府历史拨款总额[2] - 中国首批核聚变创业公司星环聚能、能量奇点成立,分别获得数亿元和4亿元人民币天使轮融资[2] - 核聚变工业协会报告显示,5家公司计划2030年前实现发电,21家定在2035年前[3] 技术路线与突破 - 磁约束路线为主流,高温超导技术可将磁场强度提升4次方,显著缩小装置尺寸并降低成本[18] - AI技术可优化等离子体稳定性,提升性能30%以上,通过数据拟合弥补理论空白[19] - 商业公司采用差异化技术路径:ITER路线(巨型托卡马克)、强场托卡马克(高磁场)、球形托卡马克(高磁场利用率)[20] - 星环聚能选择球形托卡马克路线,通过脉冲重复运行解决传统加热难题,成本较同行降低66%(12亿 vs 35亿)[25][40] 商业化进展 - 星环聚能首代装置279天建成并点亮等离子体,温度达1700万度,完成技术验证的20%进度[6][36] - 下一代装置计划2027年建成,目标Q值>10(输出能量达输入10倍),较当前最高纪录(JET装置5.2秒)跨越式提升[38][39] - 潜在应用场景包括数据中心供电、电动汽车充电、船舶动力等非电网领域[42] 行业挑战与机遇 - Scaling Laws(定标律)在JET装置以上存在数据空白,商业公司需验证技术路径延续性[39] - 资本支持仍不足,星环聚能需12亿元建设资金,当前融资缺口需说服投资人接受非主流技术路线[10][41] - 历史经验显示,等离子体常在技术瓶颈期出现意外突破,如1982年发现"高约束模式"[16][17] 研究历程与趋势 - 核聚变研究70年历经三阶段:1950s亢奋期→1990s低谷期(拨款降至峰值25%)→2010s复兴期[14][17] - "永远50年"说法源于冷战后期投入不足,当前资金与技术创新推动预期缩短至"10年内"[17] - 商业机构效率显著高于政府项目,ITER耗资200亿美元、2035年投运,而企业目标更激进[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