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Robotics
icon
搜索文档
《人工智能 具身智能体应用框架及接口规范》标准正式立项
贝壳财经· 2025-07-07 22:41
行业标准制定 -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牵头《人工智能具身智能体应用框架及接口规范》团体标准在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正式立项 [1] - 当前行业面临平台异构、接口割裂、功能模块封闭等问题,导致适配成本高昂、能力复用性差、开发门槛高等三大突出问题 [1] - 标准旨在解决跨模型、跨本体、跨平台接入时的统一性问题,适用于人形机器人、智能服务机器人、工业协作智能体等具身系统 [2] 标准内容框架 - 标准首次系统性构建了具身智能体的分层应用框架与标准化接口体系 [2] - 创新性定义"基础模型层-基础模块层-开放功能层"的分层模块化框架结构 [3] - 重点规范四大核心接口:控制接口、反馈接口、管理接口和应用开发接口 [3] 技术影响 - 标准将推动AI能力与物理执行的解耦及高效能力复用 [2] - 通过统一接口规范促进不同厂商AI能力、机器人硬件平台及上层应用间的互操作性和能力复用 [3] - 降低机器人本体接入门槛,为上层任务开发与行为编排提供稳定接口 [5] 产业意义 - 标准是具身智能产业协同创新的重要成果 [5] - 将提升系统通用性与扩展性,构建可复用、可组合的开发生态 [5] - 填补关键接口空白,为具身智能系统研发部署提供核心支撑 [5]
Kraken Robotics Completes $115 Million Bought Deal Public Offering
Globenewswire· 2025-07-07 21:23
文章核心观点 - 公司成功完成43,240,000股普通股公开发行,总收益1.150184亿美元,预计将用于支持公司发展 [1][3] 发行情况 - 公司完成43,240,000股普通股公开发行,每股2.66美元,总收益1.150184亿美元,包括承销商全额行使超额配售权 [1] - 此次发行由Desjardins Capital Markets牵头,Cormark Securities等多家公司组成承销团,承销商获4%佣金,即460.0736万美元 [2] - 发行通过2025年6月30日的简式招股说明书完成,招股书可在SEDAR+网站查看,发行需经TSX Venture Exchange最终接受相关监管文件 [5] 资金用途 - 公司预计发行净收益用于支持公司成长为可扩展的全球主承包商,包括考虑更大增值收购、展示更强资产负债表以竞标大型合同及一般公司用途 [3] 公司表态 - 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表示此次股权发行获投资者支持,反映对公司愿景和战略的信心,公司有能力追求战略收购、扩大全球业务 [4] 公司介绍 - 公司通过3D成像传感器、电源解决方案和机器人系统改变海底情报,产品和服务帮助客户应对海洋挑战 [6] - 公司合成孔径声纳、海底成像和激光雷达系统分辨率高,耐压电池为水下航行器和海底储能提供高能量密度电力,总部在加拿大,业务覆盖超30个国家 [7] 联系方式 - 公司官网为www.krakenrobotics.com,可联系首席财务官Joe MacKay、总裁兼首席执行官Greg Reid、投资者关系Sean Peasgood咨询信息 [8]
瑞银:人形机器人市场五年内或难现“电动汽车时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7 20:35
市场规模与增长前景 - 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到2050年达到1.4万亿至1.7万亿美元 [1] - 未来25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40% [1] - 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年度需求将提升至8600万台,全球保有量突破3亿台 [2] 行业投资动态 - 2022年至2024年相关投资项目数量从33个增至75个,投资金额从4.77亿美元跃升至18.99亿美元 [2] - 中国和美国是人形机器人领域投资总额最大的两个国家 [2] - 截至2025年4月全球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数量超300家,中国企业数量超过150家 [2] 商业化落地路径 - 工业场景和服务业场景将率先实现落地,家庭场景最后进入 [2] - 工业场景对机器人要求相对简单,成本容忍度高,安全性要求较低 [2] - 家庭场景将是未来应用重点,人形机器人价格及成本有望在未来20多年内下降70%以上 [2] 技术瓶颈与挑战 - 最核心瓶颈在于机器人的"大脑",缺乏成熟的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 [3] - 数据收集在宽度、广度和数量上非常有限 [3] 产业链投资机会 - 短中期(3-5年)上游关键零部件和材料生产企业将最大受益,包括丝杠、传感器、芯片、半导体供应商及稀土精炼厂、永磁材料制造商 [4] - 整机厂商因研发成本高企,未来3-5年面临压力,长期主导权将回归中游整机厂 [4] 行业影响与趋势 - 人形机器人未来能逐步解决人口老龄化等结构性问题,重构低生产力行业中资本与劳动力的关系 [4] - 技术将持续重塑全球制造业供应链,改变生产模式与场景选择,推动制造自动化全面普及 [4]
一只会“猜拳”的灵巧手,握出宝安机器人产业新“温度”
南方都市报· 2025-07-07 20:35
产品发布与技术创新 - 兆威机电发布新一代"灵巧手"产品ZWHAND系列,包括LM06(6个微型电机)、DM17(17个微型电机)和DM20(20个微型电机)三款新品,实现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升级的跨越[3] - 新一代灵巧手具备6至20自由度,可完成抓握、弯曲、摆动等精细动作,单指负载达1000克,LM06型号可举起15公斤哑铃[5][6] - 产品内置"小脑自学功能",通过高速视觉捕捉系统和预测算法实现毫秒级预判反应,并在电子皮肤中集成多维传感器阵列模拟"真触感"[5][6] 行业前景与生态战略 - 2025年被业界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灵巧手作为交互"最后一厘米"将决定产业落地广度与深度[3] - 公司提出"灵巧手生态"构想,推出五种开放合作模式:完整产品矩阵、核心部件制造能力开放、联合开发、ODM定制及数据集开源[6] - 强调产业协同,定位为"链主企业",通过构建开放生态系统推动机器人普及[6] 区域产业支持体系 - 宝安区提供系统性政策支持,包括305条制造业工作举措,针对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组织论坛、白皮书发布等前瞻性服务[8] - 设立百亿级产业引导基金,推出"即投即补"技术改造政策,单项资助最高达1.5亿元,并引导超100亿元设备更新专项金融资产包[9] - 区域内形成机器人产业"热带雨林"生态,聚集超1.5万家相关企业,实现核心零部件供应、本体制造到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12] 企业发展规划 - 兆威机电加速海外布局并冲刺H股上市,计划持续推出未来灵巧手产品研发[13] - 公司发展路径体现区域生态协同效应,宝安区通过人才安居房、工匠激励体系等构建技术研发环境[10][11]
Nauticus Robotics Announces an Excellent Start to the 2025 Offshore Season
Prnewswire· 2025-07-07 20:13
公司运营进展 - 公司完成2025年第一季度运营季并重申与SeaTrepid合并的愿景 旨在结合传统ROV作业与自主技术推动行业变革 [1] - 第二季度为6家不同客户完成ROV项目 涉及美国东海岸风电行业和墨西哥湾能源领域 [2] - 第三季度将启动旗舰产品Aquanaut®的2025年首笔收入 标志水下自主车辆部署取得进展 [2] 财务与市场表现 - 2025年有望实现创纪录收入和技术里程碑 客户集中度同比下降显示市场渗透与多元化成效 [3] - 当前正为2025年剩余订单储备与现有及新客户洽谈 涵盖多个海上工业领域 [3] - Aquanaut®预计夏季末在2200米超深水执行项目 将创该深度首次收入记录 [4] 技术与产品发展 - Aquanaut®自主系统结合传感器、人工智能与自适应算法 可应对动态海洋环境 [6] - 新一代机器人正在测试认证 目标降低运营成本并提升海底基础设施数据采集能力 [6] - 技术产品线包括传统ROV改造方案及第三方平台升级 扩展商业化应用场景 [6] 行业影响与战略 - 公司推动跨行业海洋作业模式转型 2025年成为客户与利益相关方的标志性年份 [5] - 整合ROV与Aquanaut®的解决方案获市场认可 客户期待实地验证其性能 [3] - 服务模式通过数据采集与分析减少运营碳足迹 改善离岸健康安全及环保指标 [6]
机器人IPO,在港股扎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7 19:51
港股成为机器人企业融资宝地 - 今年以来已有10家机器人及相关产业链企业在香港联交所披露招股书,包括极智嘉、云迹科技等业内知名企业 [1] - A股机器人板块知名企业如埃斯顿、兆威机电、三花智控、石头科技等纷纷寻求打造A/H双上市平台 [1] - 三花智控已完成港股IPO,IPO后股价一度冲击26.90港元/股,H/A折价接近消失,显示机器人行业在港股的火爆程度 [1] 港股吸引机器人企业上市的原因 - 香港市场融资环境相对宽松,对新兴科技企业接受度较高,上市门槛较低 [2] - 机器人企业处于行业发展关键期,需要通过资本市场加速商业化进程 [2] - 港股对未盈利企业包容性较强,部分板块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适合需要大量研发投入的机器人企业 [7] - 香港上市流程短,更容易形成完整机器人板块,获得投资者关注和合理估值 [7] 细分领域龙头企业情况 - 极智嘉为全球最大仓储履约AMR解决方案提供商,连续六年领先,客户806家,累计交付56000台 [3] - 斯坦德机器人全球工业智能移动机器人解决方案提供商第五(市场份额3.2%),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第四 [3] - 仙工智能全球机器人控制器销量第一,适配300+种零部件,服务1500+集成商与终端客户 [4] - 云迹科技酒店场景机器人智能体市场全球第一,2023年收入1.38亿元,市场占有率9% [5] - 埃斯顿为重负载工业机器人第一股,三花智控为机器人热管理赛道第一股,兆威机电为一体化微型传动系统第一股 [5] 行业经营状况与挑战 - 近期申请IPO的10家企业中,7家处于亏损状态,仅三花智控、兆威机电、石头科技盈利 [6] - 极智嘉、埃斯顿2024年亏损均超8亿元人民币,云迹科技亏损超1.8亿元人民币 [6] - 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约30万台,同比下滑5%,6kg负载六轴机器人降价明显 [6] - 行业竞争加剧,企业尝试海外扩张以跳脱国内存量博弈市场 [6] 上市对企业的意义 - 上市可提供必要资金加速技术研发、市场扩展及品牌建设,增强透明度和公信力 [7] - 帮助依赖重资本投入的企业缓解财务压力,优化资本结构,推动业务发展 [7] - 头部企业因细分领域领先地位、技术研发能力和市场前景获得较高估值 [7]
预告︱机器人及人工智能领域近期相关活动预告
机器人圈· 2025-07-07 19:14
机器人产业政策与发展规划 - 机器人产业正深刻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1] - 2023年初工信部等十六部委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目标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翻番,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应用深度广度显著提升 [1] - 2023年11月工信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明确2025年实现批量生产目标 [1] 2025年7月机器人及人工智能领域重要活动 国内活动 - **技术会议**:2025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大会(齐齐哈尔)[2]、全国首届人形机器人线缆技术交流大会(江西吉安)[2]、第二届智能系统与机器人学国际会议(大连)[3]、第五届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国际会议(银川)[3] - **行业展览**:第二届中国(佛山)智能机器人博览会(潭洲国际会展中心)[2]、青岛国际机器人展览会APIE(红岛国际会展中心)[4] - **学术会议**:2025数智融合领袖峰会(北京)[3]、IDSAC2025国际学术会议(珠海)[3]、SPML2025国际会议(内蒙古大学)[4]、CACRE 2025国际会议(无锡)[4]、CSIAM-BDAI 2025科学大会(桂林)[4]、AIFM 2025国际会议(广州)[5] - **垂直领域**:第七届建筑机器人技术大会(济南)聚焦智能建造与建筑机器人 [4] 国际活动 - **日本**:东京工业展(千叶慕张展览中心)[2]、AIVR 2025国际会议(大阪)[3]、AMLDS 2025国际会议(东京)[5] 行业趋势与热点 - 技术聚焦方向: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人形机器人线缆技术、数智融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建筑机器人、基础模型与机器学习 [2][3][4][5] - 产学研联动特征明显,活动主办方涵盖高校(大连海事大学、内蒙古大学)、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行业协会(深圳市机器人特种线缆行业协会)及国际机构(日本国家信息与通信技术研究所)[2][3][4][5]
IRCTC 2025报告嘉宾重磅揭晓! 72小时后早鸟票关闭!
机器人圈· 2025-07-07 19:14
会议概况 - 2025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大会(IRCTC)将于2025年7月22-24日在齐齐哈尔市举办,主题为"具身智能与多模态交互技术的融合与突破" [1] - 大会由《机器人技术与应用》杂志社发起,获中国自动化学会等四大专业机构联合支持,涵盖仿生机器人、医疗手术机器人等九大前沿方向 [1] - 会议设置院士报告、学术征文、展览展示三大板块,包含2场午餐会和2场晚宴 [1][25][26] 核心议题 - 聚焦机器人领域五大维度:前沿技术(仿生机器人/具身智能)、共性技术(多模态交互)、产业化路径(标准化建设)、跨学科融合(医疗/工业应用)、伦理安全 [1] - 重点展示移动双臂机器人、灵巧手、连续体机器人等创新技术,覆盖医疗康复、工业装配等应用场景 [1][6][9] 嘉宾阵容 - 汇集12位顶尖专家,包括: - 张建伟院士(多模态具身智能理论/机器人开源系统) [3][5] - 王田苗教授(医疗机器人/国家863计划机器人主题专家组原组长) [4][6] - 孙立宁院士(微纳操作机器人/20余项国家863/973项目负责人) [8][9][11] - 甘中学教授(ABB原全球首席科学家/智昌科技董事长) [13] - 产业界代表包括工信部赛迪研究院董凯处长(参与起草《中国制造2025》等10余项国家规划) [14][16] 产学研成果 - 王田苗教授孵化项目涉及3家上市公司(九号公司/天智航/埃夫特)和12家准IPO企业,涵盖水下机器人、农业自动驾驶等领域 [7] - 孙立宁团队获国家科技奖2项、省级一等奖3项,持有专利20余项,发表论文300多篇 [9] - 赵杰教授(哈工大)主持30余项国家级项目,获省部级特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200余项 [10][12] 会议注册 - 注册费分四档:学生1200-1500元、普通2500-2800元、企业3500-3800元、杂志会员2000-2100元 [25] - 缴费账户为北方科技信息研究所建行账户,需备注"姓名+单位+robot2025" [26] - 早鸟优惠截止2025年7月10日,退费需提前7天申请 [25][26] 配套活动 - 9大期刊联合征文,入选论文将在年底正刊发表 [1] - 设置高曝光商务合作展区,提供企业宣传机会 [1] - 会议资料包含《机器人技术与应用》杂志及技术白皮书 [25][26]
Tesla Stock's $1 Trillion Puzzle
Forbes· 2025-07-07 18:05
特斯拉面临的挑战 - 特斯拉Q2销量同比下降13.5% 延续Q1下滑趋势 [2] - Q1利润暴跌70% 品牌形象受马斯克政治活动拖累 [2] - 监管支持减弱 与中国电动车竞争中产品吸引力下降 [2] - Cybertruck市场反响未达预期 [2] 自动驾驶领域竞争格局 - Waymo月均付费自动驾驶订单超100万次 覆盖三座城市 两年前不足5万次 [3] - Waymo安全性表现优异 技术领先优势明显 [3] - 特斯拉自动驾驶估值溢价显著 市值达1万亿美元 超10家传统车企总和 [3] 特斯拉估值逻辑分析 - 2026年汽车业务每股收益预期2.9美元 30倍PE对应股价不足100美元 [4] - 仅汽车业务估值约3000亿美元 与当前市值差距反映AI/机器人预期 [4] - 投资者认为特斯拉在自动驾驶/机器人/AI领域保持领先 [4] 全自动驾驶与机器人业务优势 - 特斯拉FSD硬件成本优势显著 Model 3/Y基础价低于5万美元 Waymo单车成本15-20万美元 [5] - 潜在7500亿美元自动驾驶出行市场 特斯拉低价Robotaxi计划增强竞争力 [5] - Optimus机器人目标年产量数百万台 单价控制在2万美元以下 [6] 特斯拉制造与技术壁垒 - 超级压铸/高度自动化产线降低人工依赖 垂直整合优势突出 [6] - 工厂自动化水平远超传统车企 涵盖焊接/组装/物流环节 [6] - 马斯克重新聚焦公司运营 强化长期战略执行信心 [7]
MuJoCo具身智能实战:从零基础到强化学习与Sim2Real
具身智能之心· 2025-07-07 17:20
具身智能技术发展 - 具身智能正在全面崛起 重新定义人类与机器的关系 从Tesla的Optimus到Boston Dynamics的Atlas 全球顶尖科技公司都在布局这一领域 [1] - 具身智能将彻底改变制造业、服务业、医疗健康、太空探索等行业 使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灵活移动并做出智能决策 [1] MuJoCo技术优势 - MuJoCo是连接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重要桥梁 提供高保真、高效率的机器人训练环境 支持高度并行化计算 可同时运行成千上万个仿真实例 [4][6] - MuJoCo采用先进接触动力学算法 精确模拟机器人与环境的交互 提供视觉、触觉、力觉等多种感知模态 具有出色稳定性和数值精度 [6] - MuJoCo已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标准工具 Google、OpenAI、DeepMind等科技巨头都在使用 [8] 具身智能实战教程 - 课程采用项目驱动学习方式 包含六个递进式实战项目 从机械臂控制到人形机器人行走 再到多智能体协作和Sim-to-Real迁移 [9][12][13] - 项目一:构建六自由度机械臂模型 实现正逆运动学求解和PID控制 [15][16] - 项目二:为机械臂添加视觉感知能力 实现基于视觉的物体检测和抓取 [17][18] - 项目三:训练智能体学会复杂运动技能 如机械臂抛接球或四足机器人奔跑 [19][20] - 项目四:实现模型预测控制算法 进行实时轨迹优化 [21][22][23] - 项目五:设计多机器人协作系统 共同完成复杂任务 [24][25] - 项目六:通过域随机化技术实现Sim-to-Real迁移 在真实机器人上验证 [26][27] 技术能力提升 - 学员将掌握MuJoCo各项功能 能够构建复杂机器人仿真环境 实现高保真物理交互 [29] - 深入理解强化学习核心算法 掌握机器人控制理论和实践技巧 实现精确运动控制和轨迹跟踪 [29] - 具备完整项目开发经验 熟悉现代AI开发工具链 培养良好工程习惯 [31] 职业发展路径 - 技术专家方向:机器人算法工程师年薪30-60万 一线城市可达80-150万 [33] - 产品经理方向:年薪30-80万 有机会发展为技术总监或创业者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