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管
搜索文档
加快保险资管产品发展 业界期待统一政策出台
新华网· 2025-08-12 14:19
行业发展趋势 - 保险资管机构应积极拓展财富管理市场 重点培育高净值客户 扩大资金来源和销售渠道 丰富产品类别 开发工具类产品 并提供资产配置咨询服务[1] - 资管新规落地 "房住不炒"政策实施 个人养老金制度推出 非标转标背景下资金端寻求产品替代 居民财富从住房和存款转移 个人养老三支柱入市构成财富管理市场发展三大主线[3] 市场规模与增长 - 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规模从2019年末1.25万亿元增长至2022年3月末3.45万亿元 年化增速达57.02%[2] - 行业组合类产品主要资金来源为银行自营及理财(占比51%)和保险公司(占比40%)[2] 投资业绩表现 - 近三年股票型及混合型保险资管产品平均回报较高 除指数增强型产品外收益分化明显[2] - 固收类产品表现稳健 近三年纯债保险资管产品业绩跑赢公募基金:中长期纯债型保险资管产品三年收益率中位数15.73% 高于公募同类产品11.34% 短期纯债型保险资管产品三年收益率中位数12.05% 高于公募短债基金10.05%[2] 竞争优势分析 - 负债端资金来源相对稳定 资金久期较长 在风险控制、长期资金管理及大类资产配置方面具有相对优势[2] - 投资范围更加广阔 可投资最高占比不超过35%的非标债权类产品[2] 发展挑战与劣势 - 资金来源相对单一 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且多为系统内保险资金 私募产品性质对个人投资者门槛较高[3] - 渠道力量相对薄弱 主要受历史监管不允许代销影响 而公募基金通过银行、券商及第三方渠道销售占比较大[3] - 产品代销处于起步阶段 合作模式和能力建设仍需持续深耕[3] 政策环境与建议 - 行业面临税负优惠不均问题 保险资管产品股票打新被认定为B类投资者 配售比例低于基金及养老金[4] - 建议统一资管行业财税政策 将公募基金税收优惠扩展至其他资管产品[4][5] - 呼吁放开年金、社保基金对保险组合类资管产品的投资限制 实现公平竞争环境[1][5]
保险资管市场化提速 组合类产品成抓手
新华网· 2025-08-12 14:19
行业监管与市场发展 - 《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定》将于9月1日起施行,推动保险资管机构向市场化、专业化方向发展[1] - 中国资管市场规模在2021年底达到134万亿元,保险资管作为重要分支,与银行理财、信托、证券资管等同台竞技[2] - 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规模从2019年末的1.35万亿元增至2021年末的超3万亿元,发展迅猛[2] - 2022年上半年新登记的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达到380多只[2] 产品结构与业绩表现 - 截至8月11日,公开披露净值情况的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有810余只,其中固收类528只,权益类148只,混合类132只[4] - 从今年以来的年化回报率看,固收类最高回报率为17.95%,权益类最高回报率为18.23%,混合类最高回报率为41.63%[4] - 近三年固收类产品中,混合型债券二级类收益率中位数为21.13%,中长期纯债型中位数为14.72%,短期纯债型中位数为11.48%[4] - 近三年权益类产品中,普通股票型收益率中位数为56.27%,指数增强型收益率中位数为44.30%[5] - 近三年混合类产品中,偏股混合型回报率中位数为47.79%,灵活配置型回报率中位数为30.03%[5] 业务模式与战略方向 - 保险资管公司可受托管理资金范围扩大,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等合格投资者资金[2] - 组合类产品中银行资金和其他资金占比超过半数,吸引第三方资金成为保险资管机构市场化发展的重要发力点[2][3] - 行业共识是持续提升第三方资管业务占比,例如太保资产坚持服务保险主业和拓展第三方业务两条腿走路[7] - 平安资管目标逐步提高第三方业务比例,未来计划参与第三支柱养老产品及与银行理财合作[7] - 国内保险资管机构可凭借大类资产配置优势,将高净值及养老金客户作为拓宽三方业务的重要突破口[7]
险资版ABS数量和规模均创新高 持续增长趋势有望延续
新华网· 2025-08-12 13:47
数据显示,2019年,中保登上线资产支持计划注册系统。2019年至2022年,在中保登注册/登记的保险 资产支持计划数量分别为8只、24只、37只、65只,注册/登记规模分别为115亿元、713亿元、1562亿 元、3045亿元。 从需求层面看,光大永明资产表示,目前流动性较为充裕,包括银行资金特别是理财资金在内的资金方 对资产的需求较大。同时,行业普遍认为,以底层资产分散作为重要特征的ABS在风险收益的匹配上更 具性价比,且作为非标产品,险资版ABS与标品ABS相比,具有一定的收益率溢价。 人保资本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简称"人保资本")党委书记、总裁万谊青近日在署名文章中提到,宏 观环境为险资版ABS业务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例如,稳经济专项政策在充实资产供给的同时,亦刺激 盘活存量资产的需求,市场对优质资产的需求强劲。同时,我国在基础设施等领域积累了大量优质存量 资产,亟待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进行盘活,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优质资产较为稀缺,险资版ABS市场具有增长快、空间大的特点,在供需双方的 共同推动下,市场规模还将持续快速增长。 11月30日,中保保险资产登记交易系 ...
连破关口!险资这一业务,收益率跌破3%
券商中国· 2025-08-12 12:57
收益率下行趋势 - 债权投资计划平均预期收益率降至3%+水平 优质资产项目收益率跌破3%关口[1][2] - 2024年新登记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6%-3.9% 收益率达4%以上产品占比显著减少[3] - 2023年平均投资收益率为4.6% 2024年降至约4.1% 较上年下降50个基点[3] 历史收益率变化 - 2015年基础设施债权计划平均收益率为6.61% 不动产债权计划达7.25%[4] - 2017年注册债权计划平均投资收益率为5.78% 2018年初普遍维持在6%以上[4] - 2019年多数产品收益率降至6%以下 2020年部分产品出现4.5%-4.6%水平[5] 资产投向差异 - 新型基础设施类债权计划收益率较传统领域高40个基点 投向包括5G基站/物联网/数据中心等[6] - 收益率与融资主体信用资质/增信状况/投资期限相关 更受市场整体融资需求影响[6] - 传统地产基建行业融资收缩 信贷超额投放导致非标业务受挤压[6] 产品创新方向 - 永续型债权计划具有竞争优势 2023-2024年登记多只产品如太平资本-广州高速永续债权计划[7] - 永续型产品对融资主体属权益工具融资 有利于优化资产负债率指标[8] - 险资可通过永续型产品获得较同资质债权更高收益 发挥长期资金优势[8] 行业转型策略 - 保险资管需以创新方式破解合意资产荒 重点投向新型基础设施领域[2][6] - 探索服务新经济/新产业路径 聚焦新能源基础设施/物流地产等重资产领域[6] - 与资产证券化业务结合成为新思路 应对当前融资主体提款较少困境[2]
前7个月“保险版”ABS登记规模超2200亿元 同比增长50.4%
证券日报· 2025-08-11 00:50
保险资管机构资产支持计划登记规模增长 - 中保登披露4只资产支持计划登记规模合计130亿元,业内称为"保险版ABS" [1] - 2023年前7个月保险资管机构登记资产支持计划50只,规模2218.77亿元,同比增长50.4% [1] - 7月单月登记12只资产支持计划规模417.81亿元,同比增长71.7%,去年同期仅6只 [2] 资产支持计划受险资青睐的原因 - 基础资产范围广、产品结构灵活、还款现金流明确、与股债相关性低 [1] - 利率下行背景下提供风险溢价高、长期稳定现金流的非周期性资产(如公共服务) [2] - 传统债权投资计划等非标产品登记规模下降,资产支持计划成为另类投资重要方向 [2] 政策支持与产品创新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等三部门明确支持保险机构投资资产支持计划等证券化产品 [3] - 基础资产延伸至蒸汽收费权、数据资产收费权、新能源电费收益权等新领域 [3] 利率下行背景下的资产配置转变 - 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降至1.99%,触发产品停售机制 [4] - 一季度保险资管创新型产品登记规模同比增长9.32%至1855.96亿元,主要靠资产支持计划及股权计划驱动 [4] - 资产支持计划在创新型产品中数量占比同比增幅最大 [4] REITs市场与未来展望 - 险资成为REITs市场关键配置力量,头部机构主导趋势明显 [5] - 预计资产支持计划规模将持续增加,底层资产种类扩大,险资风控能力将提升 [5]
保险资管机构加速布局“保险版ABS”
证券日报· 2025-08-08 15:26
行业增长态势 - 截至4月17日保险资管机构登记19只资产支持计划 登记规模达769.41亿元 同比增长57% [1][2] - 2021年注册制改为登记制后规模高速增长 2024年增长趋势曾减缓但当前再次加速 [2][3] - 分析预计未来资产支持计划规模和数量将持续保持较快增长 [1][6] 产品特性与优势 - 资产支持计划为保险资金开辟新投资途径 其固定收益特性与现金流多元化契合保险资金风险偏好 [3] - 产品帮助保险机构拉长资产期限 改善资产负债匹配 分散组合风险并优化投资回报 [4] - 基础资产类别涵盖绿色资产、小额消费、融资租赁等 且底层资产类别逐步丰富 [4][6] 业务模式与身份 - 保险资管机构具双重身份:代表保险资金配置资产(买产品)与扮演投行角色组合资产(发产品) [3] - 资产支持计划被称为"保险版ABS" 由保险资管机构担任托管人 投资低流动性但现金流可预测的基础资产 [2] 政策与实体支持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等部委联合发文支持保险机构投资资产支持计划等证券化产品 [5] - 资产证券化业务为实体企业提供股债外融资渠道 保理类资产支持计划可缓解应收账款周期拉长风险 [5] - 交易所ABS业务同步发展 2023年5家保险资管公司获准开展 截至2024年底发行6单项目规模61.5亿元 [6]
34家保险资管机构去年实现净利润超180亿元
证券日报· 2025-08-08 15:25
行业整体表现 - 34家保险资管机构去年合计实现营业收入416亿元,同比增长14%,合计净利润183.52亿元,同比增长18% [1] - 业绩增长与权益市场表现较好、新型业务拓展及保险行业资金增长相关 [1] - 保险行业保费延续较好增长趋势,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保持增长,投资收益亮眼 [3] 头部机构营收与盈利情况 - 国寿资产以67.03亿元营收居首,泰康资产(62.82亿元)、国寿投资(42.33亿元)、平安资管(40.45亿元)营收均超40亿元 [2] - 7家机构营收介于10-30亿元,23家营收不足10亿元 [2] - 33家机构实现盈利总计183.68亿元,1家亏损0.16亿元,国寿资产净利润38.57亿元位列第一 [2] - 21家机构净利润同比增长,1家扭亏为盈,11家净利润同比下降 [2] 监管政策与权益投资动向 - 金融监管总局上调部分档位偿付能力对应的权益类资产比例5%,扩大长期投资试点范围并调降股票投资风险因子 [4] - 保险资管需推进激励机制市场化、考核长期化,提高对高股息类资产的投资比例 [4] - 行业建议强化新质生产力股权投资、低利率时代存量资产价值挖掘、降低权益组合波动性及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 [5] 战略发展方向 - 保险资管需深化产业链龙头企业合作,提升资产定价与投后管理能力,构建多元化二级权益策略 [5] - 优化研究、决策及人才管理体系以应对复杂环境,把握投资机遇与风险防范 [5]
保险资管ABS业务加速发展
金融时报· 2025-08-08 15:25
市场首单平价风电场ABS发行 - 泰康资产成功发行市场首单以平价风电场为底层资产的持有型不动产ABS 总规模2.85亿元[1] - 该专项计划为碳中和产品 标志着风电资产证券化迈出关键一步[1] - 为保险资管公司拓展交易所ABS业务提供实践借鉴[1] 保险资管ABS业务规模数据 - 2024年保险资管公司累计登记37个资产支持计划 规模达1700.96亿元 同比增长16.61%[1] - 交易所ABS业务自2023年开办以来累计发行11个项目 总金额165.85亿元[1] - 资产支持计划规模2021年达1500多亿元 2022年突破3000亿元 2023年增至4600亿元 2024年小幅下滑至接近4200亿元[2] 业务模式与试点进展 - ABS业务以存量资产现金流为偿付支持 通过结构化设计发行证券[1] - 保险资管ABS业务包含资产支持计划和交易所ABS/REITs两类模式[1] - 国寿资产 泰康资产 太保资产 人保资产 平安资管5家公司获准开展交易所ABS及REITs业务试点[2] - 除已发行165.85亿元外 人保资产和太保资产另有3个交易所ABS项目在审 合计规模50亿元[2] 政策支持与发展意义 - 资产支持计划2021年9月由注册制改为登记制后实现快速发展[2] - 资产支持计划为保险资金提供新的可投资资产 符合保险资金风险偏好[2] - 金融监管总局等三部门联合发文支持保险机构投资资产支持计划等证券化产品[3] - 保险资管参与ABS/REITs业务可丰富产品供给 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3] 行业前景展望 - 从投资人转向管理人角色 促进保险资金与资本市场协同发展[3] - 可充分发挥基础设施领域投资管理经验 推动REITs市场生态建设[3] - 中诚信国际研究报告认为该业务对盘活基础设施项目具有积极意义[4] - 业内人士预测保险资管管理的交易所ABS和REITs产品将进一步扩容[5]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或将更名为“中国银行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
新浪财经· 2025-08-07 11:24
行业组织架构调整 -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将更名为中国银行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 [1] - 更名与银行理财公司加入该协会直接相关 [1] - 更名后协会将成为涵盖银行保险资管全行业的自律组织 [1] 行业整合动态 - 保险资管行业协会已召集会员召开审议表决会推进更名事宜 [1] - 该调整通过某保险资管公司内部人士于8月7日向媒体披露 [1]
两家保险资管总经理,人事调整落定!
券商中国· 2025-08-07 07:48
中邮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任命 - 张戬的总经理任职资格已获北京金融监管局核准通过,并于7月31日正式聘任[1][2] - 张戬为经济学博士研究生,此前任公司临时负责人、副总经理,并曾在中邮保险、中国人寿资产等机构任职[2] - 张戬是中邮资管首任正式获批的总经理,其前任阴秀生不再担任总经理临时负责人[2] - 中邮资管由中邮保险全资发起设立,注册资本5亿元,于2023年10月成立,是国内最新成立的保险资产管理机构[2] - 公司管理规模增长迅速,从去年9月末的5400多亿元增至目前超6000亿元[2] - 公司已获批参与第三批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获批金额为100亿元,主要通过投资私募证券基金方式长期持有二级市场股票[3] 光大永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任命 - 朱健拟任公司总经理,在取得监管批复前担任临时负责人,代为履行总经理职权[1][4] - 朱健已任公司党委书记,目前职务包括执行董事、临时负责人、临时首席合规官,其于2018年获批出任公司副总经理[4] - 原总经理程锐已被免职,并赴母公司光大永明人寿体系任职[4] - 公司于2012年4月开业,是原保监会核准的第12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注册资本5亿元,由光大永明人寿持股99%、中国光大集团持股1%[4] - 公司是第三方业务占比较高的保险资管公司之一,截至2024年末总资产管理规模超4000亿元[5] - 公司定位为“立足保险、重在资管”,并发挥中国光大集团金融控股优势,形成“资管投行、产融结合”特色[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