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
搜索文档
青绿不只此 “两山”韵悠长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15 11:53
生态修复投资与项目 - 2018年至2025年6月海南共启动13个中央资金支持和16个省级资金支持海洋保护修复项目 总投资26.397亿元[4] - 完成海岸带修复152.33公里 新营造和修复红树林1225.94公顷 新增修复珊瑚礁27.8公顷[4] - 2021年儋州湾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推进六大修复工程 改善周边19500亩区域生态环境[8] 水质与环境改善成效 - 黎安潟湖98%以上水域达到一类海水水质 新村潟湖90%以上水域达到二类水质标准[6] - 恢复区鱼类和贝类资源量比未修复区高出50%以上 沙虫重现潟湖标志底栖生境改善[6] - 儋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由17种跃升至50种 候鸟种群规模突破7万只[8] 红树林生态修复进展 - 儋州湾红树林面积从746公顷增至1016公顷 科学选择4025亩宜林区域开展生态修复[8] - 海南红树林面积约占全国近三分之一 计划到2035年全省红树林面积稳定在7948公顷以上[17] - 红榄李人工繁育取得突破 种子萌发率从天然3‰提升至50% 成功回归种植2000多株[15][17] 文旅与经济价值转化 - 陵水新村及黎安潟湖2024年接待游客165.57万人次 旅游收入达9.56亿元[20] - 疍家渔排民宿单间房每晚收费1000多元 暑期旺季全部订满[3] - 儋州市2024年累计接待游客1100万人次 实现旅游总收入89.2亿元[22] 社区转型与收入增长 - 黎安潟湖渔民人均年收入从2019年3.62万元增长至2022年4.33万元[20] - 创建生态入股制度 村民每年可获得红树林土地租金及1300元/亩产业项目分红[20] - 政府推出"海上护林员""生态导游"等转产方案 百余户渔民实现转型[22] 碳汇交易与防灾效益 - 2022年海口三江农场红树林修复项目完成碳汇交易3000余吨 交易额30余万元[24] - 2023年万宁市以110元/吨价格出售220吨红树林碳汇量给中国石油南方公司[24] - 儋州红树林防风消浪功能使沿海社区台风损失降低15% 年节省防灾成本超千万元[22] 生物多样性提升 - 海南野生鸟类名目达482种 2024年新增短耳鸮等8种鸟类新记录[12] - 三亚首次记录到世界最小鸭子棉凫 该物种在海南消失近百年后重新出现[12] - 三亚河红树林成为白鹭栖息地 秋末冬初形成成群飞翔的景观[9] 科技与创新治理 - 采用三维打印制作仿生珊瑚礁体 海草床覆盖率从30%提升至50%以上[13] - 建立智能生态监测系统 对水质水文、生态实景、鸟类信息实现一站式管理[14] - 文昌清澜获批228亩红树林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 保存75份种质资源涵盖14种红树植物[17]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丨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央广网· 2025-08-15 09:57
核心观点 - 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 形成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1][2][3][4][5] 生态保护实践 - 浙江安吉余村从采石挖矿转型为生态优先发展模式 实现环境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1][2] - 长江经济带实施化工企业关改搬转 排污口整治和十年禁渔措施 干流水质连续5年稳定保持Ⅱ类标准 [3] - 湖北宜昌运行全球载电量最大纯电动游轮"长江三峡1号" 实现零污染零排放 [3] 能源结构转型 - 2012年以来以年均3.3%能源消费增速支撑6.1%经济增长 构建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体系 [3] - 清洁发电体系规模全球第一 当前绿电占比达33.3%(每3度电含1度绿电)且持续提升 [3] - 船舶产业向高端化 智能化 绿色化转型 推动绿色生产方式 [3] 生态价值实现 - 全国12个地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4] - 300多条生态旅游路线创造超万亿元市场活力 [4] - 形成生态农业 生态旅游等七种转化模式和三种转化路径(护绿换金 聚绿成金 借绿生金) [4] 绿色生活方式 - 垃圾分类回收 公共交通出行 绿色建筑推广成为生活常态 [4] - 沈阳地铁碳积分平台引导市民从驾车转向地铁出行 提升绿色出行比例 [4][5]
“两山”理念的广西实践
广西日报· 2025-08-15 09:36
生态修复与保护成效 - 钦州市犀丽湾修复后沙滩平均波高衰减率达63.38% 绿化覆盖率超80% 带动2000多名当地群众就业[3][4] - 广西累计投资近40亿元实施10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整治岸线195公里 修复滨海湿地约3300公顷[4] - 荔江国家湿地公园投入1.15亿元实施生态修复 植被覆盖率从15%大幅提升[5] - 桂林漓江流域生态修复工程总投资54.91亿元 修复面积达47664公顷[6] - 忻城县石漠化面积减少500余平方公里 森林覆盖率从不足50%提升至67.22%[11][12]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 - 崇左市白头叶猴数量从2003年598只增至1400多只 年出生率增长2%-3%[1][7][9] - 渠楠屯通过自然教育基地年均接待游客超1000人 村集体年增收约10万元[9] - 广西建立223处自然保护地 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居全国第三[9] - 北部湾布氏鲸累计识别超70头 中华白海豚种群超400头[10] - 东黑冠长臂猿中国境内种群从3群19只增至5群39只 瑶山鳄蜥达510只[9] 生态产业发展 - 广西林草产业总产值2024年达1.069万亿元 在全国率先突破万亿大关[13] - 2025年上半年林草产业总产值5495亿元 同比增长24.3%[13] - 忻城县金银花种植面积10万亩 年产值1.5亿元 合作社单户销售额超200万元[11] - 农业领域打造多个千亿元产业 12个品牌总价值达906.8亿元[14] - 工业领域推进超3700项亿元以上补链强链项目 新能源等10多种产品产量全国前十[14] 环境质量提升 - 广西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从2018年91.6%提升至2024年97.1%[15] - 2025年上半年PM2.5浓度降至28.5微克/立方米[15] - 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连续7年超96% 2025年上半年7个设区市进入全国前十[15] - 近岸海域水质连续12年"优" 综合指标持续领跑全国[15] - 北海银滩和涠洲岛先后入选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15]
浙江深入践行“两山”理念20年——守绿水青山 促绿富同兴
人民日报· 2025-08-15 08:29
践行"两山"理念与经济发展成就 - 浙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从2004年1.15万亿元跃升至2024年超9万亿元 [1] - 20年来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45缩小到1.83 [8] - 2024年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达88.71 连续13年上升 [10]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 地表水省控以上断面优良水质比例从41.9%提升至98.6% [4] - 设区市PM2.5平均浓度从2013年61微克/立方米降至26.1微克/立方米 [4] - 2024年上半年23条国控入海河流总氮、总磷浓度较2020年分别下降16.7%和36.2% [2] 生态保护修复措施 - 舟山嵊泗县完成13.6千米海岸整治 温州洞头区拆除76.8万平方米养殖网箱 [2] - 浙江与安徽开展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 累计支付补偿金25亿元 [3] -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蓝色循环"模式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3] 绿色产业发展 - "十四五"期间对83个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 总投资超7000亿元 [5] - 浙江佳人新材料年处理废旧纺织品4万吨 年减碳7.2万吨 节约石油40万吨 [5] - 湖州长兴县电池企业从175家整合至16家 产值增加14倍 税收增加6倍 [6] 清洁能源与资源利用 - 20年来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8%以上 [7] - 2024年底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提升至46.4% 规模历史性超过火电 [7] - 丽水庆元县林下中药材种植2.7万余亩 年产值1.3亿元 [7] 城乡环境建设 - 温州文成县发展生态旅游和水资源深加工 提升每吨水经济价值 [9] - 杭州高架桥打造超500公里月季花带 主城区实现"5分钟可达绿道网" [10] - 实施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 开展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9]
延庆:“两山”实践20年,铸就生态之变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8-15 08:19
核心观点 - 延庆区通过"文化+生态"模式成功打造长城、世园、冬奥三张"金名片",实现生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与经济效益转化 [5][6][11] - 全域旅游体系通过科技赋能、农业联动及多元业态布局形成新增长极,2024年低空旅游接待1.7万人次,上半年农产品销售额达132万元 [14][16][18] - 未来规划聚焦三大板块国际化升级:长城大景区5A标准建设、世园国家级度假区打造、冬奥遗产可持续利用,构建多主题消费片区 [23] 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 创新"文化+生态"模式:通过夜长城光影秀、情境剧、智能AR伴游卡(如"明小兵")提升长城文化体验 [4][6] - 世园公园采用"会展+生态"模式:举办千余次活动,包括无人机秀、音乐节、体育赛事,形成"白+黑"全天候消费场景 [8] - 冬奥园区实施全周期绿色管理:通过高山滑车、"天空之镜"及"专业赛事+大众体验"双轮驱动实现赛区向景区转化 [11] 产业经济数据表现 - 低空旅游成为新增长极:2024年累计接待游客1.7万人次,融合空中游览、跳伞等项目 [14] - 农产品品牌化成效显著:"妫水农耕"品牌上半年线上线下销售额132万元,销售优质农产品4462吨 [16] - 绿色农业规模领先:拥有14家绿色食品认证基地、51家有机认证基地,绿色有机农产品总产量2.9万吨居生态涵养区首位 [16] 科技与业态创新 - 低空技术融合文旅:作为全国首批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延庆八达岭机场提供空中游览项目 [14] - 多元业态蓬勃发展:覆盖森林康养、气象研学、生态观鸟、沟域经济及精致露营等新业态 [20] - 民宿经济快速发展:通过"延庆人家"品牌体系实现乡村文旅"出圈出彩" [18] 未来战略规划 - 长城板块:按5A级标准建设世界级大景区,以中国长城博物馆(年底完工)为核心构建三层圈层文化消费圈 [23] - 世园板块:对标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打造集科普研学、亲子度假、运动休闲于一体的京郊目的地 [23] - 冬奥板块:建设国家级海陀国际体育休闲旅游度假区,打造国际顶级冰雪赛事中心 [23] - 多片区协同发展:规划八达岭低空旅游、龙庆峡山水观光、野鸭湖生态研学等主题消费片区 [23]
浙江深入践行“两山”理念20年——守绿水青山 促绿富同兴
人民日报· 2025-08-15 08:00
核心观点 - 浙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年 实现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从2004年1.15万亿元跃升至2024年超9万亿元[1] 生态保护成效 - 舟山嵊泗县完成13.6千米海岸整治 温州洞头区拆除76.8万平方米养殖网箱并建设15万立方米人工鱼礁[2] - 2024年上半年全省23条国控入海河流总氮、总磷浓度较2020年分别下降16.7%和36.2%[2] - 地表水省控以上断面优良水质比例从41.9%提高到98.6% 设区市PM2.5平均浓度从2013年61微克/立方米降至26.1微克/立方米[3] - 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中浙江累计向安徽支付25亿元补偿金[3] 绿色产业发展 - 绍兴佳人新材料年处理4万吨废旧纺织品 生产3万吨再生产品 年减碳7.2万吨 节约石油40万吨[4] - "十四五"期间对83个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 总投资超7000亿元 打造多个百亿级再生资源产业[4] - 湖州长兴县电池企业从175家整合至16家 产值增长14倍 税收增长6倍[5] - 2024年上半年高技术产业投资1980亿元 同比增长15.2% 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达9.8%[5] 生态资源价值转化 - 丽水庆元县林下中药材种植2.7万余亩 年产值1.3亿元 2024年林业总产值90.1亿元 较2022年增长34.2%[6]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8%以上 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提升至46.4%[6] - 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45缩小至1.83[7] - 温州文成县通过生态旅游和水资源深加工提升每吨水经济价值[8] 人居环境改善 - 宁波东钱湖镇通过生态修复实现工业区向旅游打卡地转型[8] - 杭州建成超500公里高架月季花带 主城区实现"5分钟可达绿道网"[9] - 2024年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达88.71 连续13年上升[9]
守绿水青山 促绿富同兴
人民日报· 2025-08-15 05:51
生态保护与修复 - 通过源头治理、陆海统筹、自然与人工修复相结合完成13.6千米海岸整治并拆除76.8万平方米养殖网箱、建设15万立方米人工鱼礁 [2] - 全省23条国控入海河流总氮、总磷浓度较2020年分别下降16.7%和36.2% [2] - 采用科技手段如颗粒物光量子雷达进行24小时监测以动态绘制大气污染地图实现精准科学治污 [2] - 与邻省开展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累计支付25亿元并合作共建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推动生态共保向产业共兴延伸 [3] -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3] 环境质量改善成果 - 浙江地表水省控以上断面优良水质比例从41.9%提高到98.6% [4] - 设区市PM2.5平均浓度从2013年的61微克每立方米下降到26.1微克每立方米 [4] - 2024年浙江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为88.71分连续13年上升 [10] 循环经济与绿色产业 - 企业通过科技赋能每年处理4万吨废旧纺织品生产3万吨再生产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2万吨节约石油40万吨 [5] - “十四五”期间对83个省级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总投资超7000亿元打造废旧纺织、塑料、金属等百亿级再生资源产业 [5] - 铅酸蓄电池行业经重组整合企业数量从175家减至16家产值增加14倍税收增加6倍 [6] - 全省高技术产业投资额达1980亿元同比增长15.2%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达9.8% [6] 林业与清洁能源发展 - 累计种植林下中药材2.7万余亩年产值达1.3亿元全县林业总产值达90.1亿元较2022年增长34.2% [7] - 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8%以上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提升至46.4%规模历史性超过火电 [7] 生态旅游与城乡发展 - 保护水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水资源深加工等产业提升每吨水的经济价值 [9] - 通过加强环境保护修复调整产业结构使人居环境大幅改善 [9] - 城市以绣花功夫优化环境主城区基本实现5分钟可达绿道网打造超过500公里月季花带等亮丽风景线 [10]
财经聚焦|观鸟经济持续升温 催生消费新业态
搜狐财经· 2025-08-14 22:17
观鸟爱好者规模与增长 - 截至2023年末中国内地观鸟爱好者约34万人 [1] - 中国观鸟记录中心用户超5万名 2023年新增鸟类记录近360万条 [5] - 抖音观鸟话题播放量超7亿次 小红书相关笔记阅读量超10亿次 讨论量超700万 [5] - 小红书近一年观鸟笔记发布量为过去10年总和的1.2倍 [5] 观鸟旅游市场表现 - 扎龙生态旅游区2024年1-7月接待游客58万人次 [1] - 明溪县2024年上半年接待国内游客78.4万人次 旅游收入6.82亿元 [11] - 九江市2025年1-6月观鸟客流量49万人次 旅游增收1428万元 [11] - 西双版纳飘海鸟塘2024年接待游客近3000人 其中80%为摄影爱好者 [5] 观鸟产业链发展 - 明溪县1100余人从事观鸟相关工作 观鸟经济带动相关创收超6000万元 [11] - 福建明溪县"鸟导"达30余人 单次服务收入约1000元 [8] - 西双版纳定制观鸟游团费每人300元以上 [12] - 齐齐哈尔观鸟摄影俱乐部年接待游客超5000人次 [5] 区域观鸟产业布局 - 福建明溪县培育12个生态观鸟森林康养基地 [16] - 江西推出鄱阳湖"观鸟+旅游"精品线路 [16] - 江西都昌县"候鸟书屋"自2021年开放后接待游客超1万人次 [11] - 西双版纳么等新寨鸟塘吸引国际观鸟爱好者 [5] 行业发展趋势 - 观鸟社群呈现年轻化趋势 "以鸟会友"成为新社交方式 [5] - 观鸟经济从单一观赏向文旅/康养/教育等多元消费场景延伸 [7] - 生态全链条服务模式逐步成熟 涵盖旅拍/文创/农产品销售等 [12] - 鸟类资源正成为激活乡村振兴和区域发展的经济增量 [16]
观鸟经济持续升温 催生消费新业态
新华社· 2025-08-14 21:53
行业规模与增长态势 - 截至2023年末中国内地观鸟爱好者规模达34万人 [1] - 中国观鸟记录中心用户超5万名 2023年新增鸟类记录近360万条 [2] - 抖音平台观鸟话题播放量超7亿次 小红书相关笔记阅读量突破10亿次 [2] - 小红书近一年观鸟笔记发布量为过去10年总和的1.2倍 [2] 区域市场表现 - 黑龙江扎龙湿地2024年1-7月接待游客58万人次 旺季民宿需提前一月预订 [2] - 福建明溪县2024年上半年接待游客78.4万人次 旅游收入6.82亿元 [4] - 九江市2025年1-6月观鸟客流量49万人次 旅游增收1428万元 [5] - 西双版纳飘海鸟塘2024年接待游客近3000人 其中80%为摄影爱好者 [3] 产业链发展模式 - 明溪县形成"观鸟+"产业生态 1100余人从事相关工作 带动相关创收超6000万元 [4] - 专业"鸟导"服务兴起 明溪县拥有30余名鸟导 单次服务收入约1000元 [4] - 西双版纳推出定制观鸟游 徒步观鸟环线团费每人300元以上 [5] - 江西都昌县"候鸟书屋"2021年以来接待游客超1万人次 [5] 业态创新与多元化 - 观鸟经济延伸至文旅/康养/教育领域 形成生态全链条服务模式 [1][5] - 福建明溪培育12个生态观鸟森林康养基地 [7] - 江西推出鄱阳湖"观鸟+旅游"精品线路 [7] - 业态覆盖旅拍/文创/农产品销售等多元收入结构 [5] 国际化与年轻化趋势 - 西双版纳鸟塘吸引英/法/西/韩等多国观鸟爱好者 [3] - 观鸟社群呈现年轻化趋势 摄影俱乐部年接待观鸟游客超5000人次 [2] - "以鸟会友"成为新型社交方式 200人规模观鸟团成为常态 [2]
财经聚焦丨观鸟经济持续升温 催生消费新业态
新华网· 2025-08-14 21:19
行业规模与增长 - 观鸟爱好者人数达34万人且持续增长[1] - 中国观鸟记录中心用户超5万名 2023年新增鸟类记录近360万条[4] - 抖音观鸟话题播放量超7亿次 小红书相关笔记阅读量超10亿次且近一年发布量是过去10年总和的1.2倍[4] 区域市场表现 - 黑龙江扎龙湿地2024年1-7月接待游客58万人次 旺季周边民宿需提前一个月预订[2] - 福建明溪县2024年上半年接待游客78.4万人次 旅游收入6.82亿元 观鸟经济带动创收超6000万元[8] - 江西九江市2025年1-6月观鸟客流量49万人次 旅游增收1428万元[8] 产业链发展 - 形成涵盖文旅/康养/教育的完整产业链 催生"观鸟+"新业态[1][6] - 福建明溪县1100余人从事观鸟相关工作 "鸟导"提供一站式服务且单次服务收入约1000元[6][8] - 云南西双版纳定制观鸟游团费每人300元以上 鸟塘年接待游客近3000人其中80%为摄影爱好者[4][8] 国际化与年轻化趋势 - 云南鸟塘吸引英国/法国/西班牙/韩国等国际观鸟爱好者[4] - 观鸟社群呈现年轻化趋势 摄影俱乐部年接待观鸟游客超5000人次[4] 政策与产业支持 - 江西推出鄱阳湖"观鸟+旅游"精品线路 福建明溪培育12个生态观鸟森林康养基地[11] - 建立人才培训基地 培养乡村科普员宣传员传播护鸟理念[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