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另类投资
icon
搜索文档
信息量大!太盟投资集团单伟建,重磅发声!
搜狐财经· 2025-08-03 12:15
【导读】太盟投资集团执行董事长单伟建:我国提振消费信心的基本条件已具备 中国基金报记者 吴君 吴娟娟 近期,太盟投资集团(PAG Group)联合创办人及执行董事长单伟建在接受中国基金报记者专访时表 示,伴随经济复苏、股市回暖,中国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表正逐步修复,提振消费信心的基础条件已初步 形成。他建议,此时政府若适度提高增长目标,释放强有力的信心信号,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去年9月至今,港股涨幅明显。单伟建观察到国际资本正在流入香港市场,他强调畅通的退出机制对吸 引海外长期资金至关重要。 太盟投资集团是亚洲另类投资巨头,其聚焦亚洲市场投资机遇,业务板块包含私市股权(PE)、房地 产、私市信贷(Private Debt)等,最新管理规模达550亿美元。 单伟建现任太盟投资集团执行董事长。他曾作为知青在内蒙古戈壁滩务农,后赴美国留学,先后获得旧 金山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硕士及博士学位,曾任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 教授。 单伟建曾在摩根大通、知名另类投资机构TPG等机构担任高管,并因成功改造深圳发展银行而闻名。他 是全球知名的财经畅销书中英文版《走出戈壁》《金钱博弈》《金钱风云》以 ...
信息量大!太盟投资集团单伟建,重磅发声!
中国基金报· 2025-08-03 12:01
经济复苏与消费信心 - 伴随经济复苏、股市回暖,中国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表正逐步修复,提振消费信心的基础条件已初步形成 [2] - 2025年全年增长目标设定为5%左右,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3%,全年大概率能够实现既定目标 [8] - 过去五年家庭存款规模超常规增长,总量达约160万亿元人民币,若释放10%将产生2.2万亿美元刺激效应 [8] 家庭资产负债表与消费行为 - 中国家庭财富构成中房地产占比近六成,金融资产约占20%,过去几年两大核心资产板块缩水导致负财富效应 [11] - 2020-2024年家庭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9%,但家庭存款年均增长13.4%,储蓄倾向显著增强 [11] - 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40元,名义增长5.3%,转移支付体系对购买力形成支撑 [14][15] 房地产市场与政策建议 - 6月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3%,二三线城市环比降幅0.2%-0.3%,房价疲软抑制需求 [17] - 1993-2023年城镇住房仅满足40%人口需求,城镇化率67%对应9.44亿城镇常住人口,需求依然庞大 [17] - 建议政府收购滞销房产以稳定房价,实现"止跌企稳",进而修复家庭资产负债表 [17][18] 企业竞争与资源配置 - 当前"内卷"现象源于地方政府对企业资源的"软约束",导致非理性竞争和亏损抢占市场 [21] - 以视频平台为例,当资本市场融资收紧后,企业提价实现盈利,说明"硬约束"促进行为理性化 [21] - 恶性竞争通过亏本压价争夺市场份额,但难以实现最终提价目标,反而造成物价压力 [20] 科技创新与基础科学 - 成为全球科技中心需五大条件:高等人才聚集、顶级研究机构、活跃风投、强大制造业、庞大单一市场 [23] -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30%,理工科人才储备庞大,基础科学领域进步迅速 [24] - 对比美国,中国已同时满足五大条件,将在基础科学领域持续突破 [23][24] 香港市场与国际资本 - 去年9月至今港股成为全球表现最好的主要市场之一,国际资金正积极流入 [26] - 2023年香港IPO数量全球第一,畅通退出机制对吸引长期资金至关重要 [26][27] - 资本市场赚钱效应是吸引外资的核心,需简化上市流程并减少限制 [26][27]
别人恐惧时它贪婪,黑石如何成为全球资本之王?
美股研究社· 2025-05-16 20:07
黑石集团发展历程 - 1985年由彼得·彼得森与史蒂夫·施瓦茨曼创立,初始资金40万美元,办公室不足30平方米 [4][5] - 采用"黑色"与希腊语"石头"组合命名,区别于华尔街传统命名方式 [5] - 创业初期采取开放式合作策略,强调利益绑定与风险共担,形成核心战略原则 [6] - 1989年以1340万美元收购美国钢铁运输部门,两年后获利48倍,年化回报130% [11] - 2007年IPO募资41.3亿美元,成为当年美股第五大IPO [13] 商业模式演进 - 80年代通过"杠杆收购+困境资产重塑"切入市场,早期聚焦房地产领域 [8][9] - 1991年确立"低买高卖+杠杆放大+主动管理"的经典模式,平均持有期5-7年 [11][17] - 2000年收购世贸中心7号楼抵押贷款,成功拓展债务市场 [12] - 2006年推出对冲基金业务Kailix Advisors,资产管理规模达800亿美元 [12] - 当前采取"2%管理费+20%业绩提成"的私募收费模式 [17] 战略布局与投资重点 - 1988年孵化贝莱德前身"黑石金融管理",1994年以2.4亿美元出售 [15][16] - 2008年以10亿元收购上海Channel1购物中心,开启中国地产投资 [23] - 近十年在华投资超500亿元,覆盖物流地产/写字楼/购物中心 [23] - 计划未来五年在中国数据中心/清洁能源领域投入至少150亿美元 [24] - 近五年斥资700亿美元收购QTS/AirTrunk等数据中心运营商 [25] AI与数字基建战略 - 提出2万亿美元数字基建计划,定位"AI时代输油管道拥有者" [25] - 打造"绿色数据中心闭环",投资风能/太阳能/智能电网 [25] - 在北美建设4100英里输电线路支持数据中心能源供应 [25] - 2025年逆势加速收购亚太数据中心资产 [26] - 计划全球布局超大规模环保数据中心,配套储能技术 [27] 创始人特质与关键决策 - 创始人组合:彼得森(政商人脉)+施瓦茨曼(执行力)形成互补 [4][5] - 施瓦茨曼中文名"苏世民",2013年捐赠1亿美元设立清华奖学金 [20][21] - 公开表态"中国是必须参与的机会",区别于主流华尔街观点 [23] - 坚持"市场总有定价错误"理念,与贝莱德"市场有效假说"形成对比 [17] - 投资哲学体现"别人恐惧时贪婪"的原则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