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捕集
icon
搜索文档
同兴科技:欧盟通过环保法案对公司未来经营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证券日报之声· 2025-11-12 16:41
公司战略与政策契合度 - 欧盟环保法案聚焦减碳、污染治理及可持续发展,与公司“一体两翼”战略布局相契合,对公司未来经营具有积极影响 [1] 大气污染治理业务 - 公司低温SCR脱硝催化剂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可广泛应用于钢铁、焦化、建材等20多个行业 [1] 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业务 - 公司自主研发超长寿命Tx-1碳捕集吸收剂,其抗氧化能力对比竞品提高20-300倍 [1] - 公司创新TXio碳捕集工艺,将碳捕集效率提升至90%以上,且能耗降至2.0-2.2GJ/tCO2,该工艺已成功应用于万吨级船用装置 [1] 钠离子电池业务 - 公司钠离子电池在-40℃环境下可保持近90%容量,适配欧洲户用储能等应用场景 [1] - 钠离子电池在生产过程中无需钴、少用或不用镍,钠资源丰富易提取,相较于锂离子电池具备显著低碳优势 [1] - 钠离子电池凭借低成本和高安全性,是大规模储能系统的理想选择,可有效存储风能、太阳能等间歇性能源,促进电力系统脱碳 [1] 未来发展展望 - 公司将持续关注欧盟环保政策动态,依托自身技术优势与市场布局,积极把握政策红利,推动相关业务拓展 [1]
同兴科技:公司钠离子电池在-40℃环境下保持近90%容量,适配欧洲户用储能等应用场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12 09:18
公司战略与政策影响 - 欧盟环保法案聚焦减碳、污染治理及可持续发展,与公司“一体两翼”战略布局契合,对公司未来经营具有积极影响 [2] - 公司将持续关注欧盟环保政策动态,依托自身技术优势与市场布局,积极把握政策红利,推动相关业务拓展 [2] 大气污染治理业务 - 公司低温SCR脱硝催化剂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可广泛应用于钢铁、焦化、建材等20多个行业 [2] 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业务 - 公司自主研发超长寿命Tx-1碳捕集吸收剂,抗氧化能力对比竞品提高20~300倍 [2] - 公司创新TXio碳捕集工艺,将碳捕集效率提升至90%以上,且能耗降至2.0-2.2GJ/tCO2,已成功应用于万吨级船用装置 [2] 钠离子电池业务 - 公司钠离子电池在-40℃环境下保持近90%容量,适配欧洲户用储能等应用场景 [2] - 钠离子电池在生产过程无需钴、少用或不用镍,钠资源丰富且易于提取,相较于锂离子电池具备显著低碳优势 [2] - 钠离子电池凭借其低成本和高安全性,是大规模储能系统的理想选择之一,可有效存储风能、太阳能等间歇性能源,促进电力系统脱碳 [2]
霍尼韦尔孙建能:可持续航空燃料需多路径破解成本困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4 20:52
文章核心观点 - 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对航空业实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中国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但面临成本高和原料瓶颈等挑战,需要政策与市场机制支持以及多技术路径突破 [1][3][4] - 中国“双碳”目标为行业提供了稳定政策预期,驱动企业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引领可持续发展,覆盖能源供给、供应链和全生命周期规划 [1][3][7] - 霍尼韦尔公司基于中国市场的战略重要性,通过聚焦突破式创新、降本增效和本土适配的技术路线,参与并推动中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6][7][8] 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市场需求与挑战 - 中国SAF需求预计2030年达300万吨,2050年将大幅增长至8600万吨,长期呈现供不应求趋势 [1][3][4] -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路线图显示,航空碳减排约三分之二依赖SAF,其推广应用需求将持续扩增 [3] - 2024年SAF平均成本约为传统航空燃料的3倍,企业面临短期投资回报压力 [1][10] - 推动SAF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包括国际航线碳排放监管趋严、航空公司ESG战略需求以及长期政策信号与资本预期 [3] 原料瓶颈与技术路径 - 以地沟油(厨余油)为例,中国年可回收量约500万吨,全部用于生产SAF(按80%转化率)年产量约400万吨,远低于2050年8600万吨的需求预测,凸显原料瓶颈 [4] - 公司针对不同区域原料特点布局多技术路线,包括以废弃油脂等为原料的Ecofining工艺,以及利用绿氢与二氧化碳合成电子甲醇的eFining甲醇制航空燃料工艺 [8] - 必须同步探讨其他具备经济可行性的技术方案和路径,以应对未来的巨大需求缺口 [4][5] 政策环境与企业转型 - 中国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具备高度透明性,为行业参与者提供了稳定的政策保障和切实的操作指南 [2] - 政策体系构建了目标引领、技术支撑、市场驱动的完整闭环,对SAF、绿氢和碳捕集等关键领域赋能效应显著 [1][3] - 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实现深刻转变,从被动合规到主动引领,将可持续性提升至核心战略,甚至制定比国家目标更进取的时间表 [1][7] - 中国第一阶段SAF应用试点已覆盖3家航空公司、4个机场,具备条件的机场和航空公司数量持续增加,为强制政策推出创造条件 [3][4] 霍尼韦尔的技术布局与战略 - 公司技术研发重心聚焦突破式创新、降本增效和本土适配,以破解产业化落地核心痛点 [7][8] - 在绿氢领域,推出绿氢催化剂涂层膜技术,使单位面积氢气产量提高55%,并将质子交换膜水电解过程中电解槽堆栈支出成本降低35% [8][10] - 提供从转型组合(如“未来炼厂”方案)到循环组合(多种碳捕集技术)的解决方案,旨在形成“捕碳—制氢—合成燃料”的闭环 [9][10] - 公司不仅关注新项目,更看重中国约10亿吨的庞大传统石化炼化存量产能市场,合作空间广阔 [6] 行业协同与结构性挑战 - 能源转型面临跨领域协同机制缺失的挑战,绿氢制SAF涉及能源、化工、航空等多行业,但原料标准、碳核算规则尚未统一 [10] - 行业内缺乏真正的“集成商”进行全链条统筹,亟需技术实力雄厚的主体牵头整合,推动标准化发展 [8] - 技术组合落地需平衡经济可行性与短期效益,需要政策激励与市场机制的双重支撑 [10]
21专访|霍尼韦尔孙建能:可持续航空燃料需多路径破解成本困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4 20:51
文章核心观点 - 可持续航空燃料对于航空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中国SAF市场需求巨大但面临成本与原料瓶颈,需要政策与市场机制支持以及多技术路径协同发展 [1][2][11] - 中国“双碳”目标为行业提供了稳定的政策保障和具体操作指南,推动企业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引领 [1][3][7] - 霍尼韦尔公司看好中国市场,其技术路线与中国的绿色低碳战略高度契合,正通过多领域技术创新支持能源转型 [6][8][9] 可持续航空燃料市场需求与预测 - 中国SAF需求预计在2030年达到300万吨,2050年将大幅增至8600万吨,供不应求趋势将长期维持 [1][2][4] -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路线图表明,航空碳减排约有三分之二依赖SAF [2] - 欧盟对SAF的高需求核心源于强制添加政策,中国航空业是自主贡献目标的重要一环,试点工作已在推进 [3] 可持续航空燃料发展的驱动与挑战 - 核心驱动力包括国际航线碳排放监管趋严带来的市场需求压力、航空公司的ESG战略以及“双碳”目标释放的政策信号与资本预期 [3] - 主要挑战是SAF成本高昂,2024年其平均成本是传统航空燃料的约3倍,企业短期投资回报压力巨大 [1][11] - 地沟油等原料面临瓶颈,国内厨余油年可回收量约500万吨,全部用于生产SAF年产量约400万吨,远低于2050年8600万吨的需求预测 [4][5] 霍尼韦尔的技术路线与业务布局 - 在SAF领域构建多技术路线:深化以废弃油脂等为原料的Ecofining工艺,推广以绿氢与二氧化碳合成电子甲醇为原料的eFining工艺 [9] - 在绿氢领域推出催化剂涂层膜技术,可将电解槽单位面积氢气产量提高55%,并使电解槽堆栈支出成本降低35% [9][11] - 提供“未来炼厂”转型方案和多种碳捕集技术,形成“捕碳—制氢—合成燃料”的闭环解决方案 [10][11] 能源转型的结构性挑战与行业趋势 - 行业缺乏能够进行全链条统筹的“集成商”,参与者多聚焦单一环节,亟需技术实力雄厚的主体牵头推动标准化 [10] - 技术组合落地面临经济可行性挑战以及跨领域协同机制缺失,如原料标准、碳核算规则尚未统一 [11] - 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实现深刻转变,从被动合规到主动引领,行动从局部治理扩展到全生命周期规划,进程从概念倡导走向技术驱动 [7]
中国机电商会倡议光伏企业抵制不正当竞争;内蒙古建成大型二氧化碳埋存基地|新能源早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6 07:04
光伏行业自律倡议 - 中国机电商会倡议光伏企业抵制不正当竞争行为,包括低于成本价出口等[1] - 倡议内容涵盖公平竞争、合理控制产能扩张、推动技术升级和遵守自律公约[1] - 行业目标从规模优势转向质量优势,促进可持续发展[1] 内蒙古碳捕集项目进展 - 内蒙古巴彦油田CCUS项目二氧化碳注入量突破7万吨[2] - 项目建成大型二氧化碳利用埋存基地,具有区域示范意义[2] - 技术应用对推动碳减排和绿色转型产生积极影响[2] 宇晶股份股东减持 - 实际控制人杨宇红减持178.72万股,占总股本0.88%[3] - 减持后一致行动人持股比例从39.39%降至38.51%[3] - 市场需关注减持对公司股价及经营的潜在影响[3]
首钢集团旗下公司,IPO踩急刹车
搜狐财经· 2025-07-14 17:54
IPO进程 - 公司于2024年7月11日公告进一步延迟港股IPO事宜 原计划7月14日公布发售价并于7月15日挂牌[2] - 此次为第二次延后IPO 最初于2024年6月30日启动招股 但在7月2日临时宣布延迟[5] - IPO暂缓主因是与首朗吉元相关的法律纠纷持续 全球发售将不按补充招股章程进行[5] 法律纠纷详情 - 诉讼由持股宁夏首朗吉元42%的海南吉元君熠发起 指控公司两项违规行为[5][6] - 第一项指控:未经同意擅自增加合资公司投资额约1.598亿元人民币且未获股东大会批准[6] - 第二项指控:未经董事会或股东大会批准擅自设定乙醇产品售价损害投资权益[6] - 公司回应称对方诉求缺乏法律依据且成功申索可能性较低[6]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3.9亿元、5.93亿元、5.64亿元 2024年同比下降4.9%[7] - 同期毛利从5405万元骤降至-9335万元 亏损由2386万元扩大至2.46亿元[7] - 2024年产品销售收入5.37亿元占比95.3% 其中乙醇收入4.4亿元占比78.1%[7][8] - 低碳解决方案收入2613万元占比4.7% 微生物蛋白收入9082万元占比16.1%[7][8] 客户集中度 - 2022-2024年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分别为82.1%、86.0%和78.9%[8] - 最大客户收入占比同期分别为37.5%、46.5%和26.3% 2024年显著下降[8] 股权结构 - 首钢集团直接持股26.54% 上海铭大实业持股15.34%[9] - NZ Tang Ming持股9.48% 朗泽科技香港持股9.31% 睿泓投资持股7.27%[9] - 三井物产持股4.61% 上海德汇持股4.56% 其余股东持股均低于4%[9] 业务概况 - 公司成立于2011年 专注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行业[7] - 商业模式包括低碳产品销售(乙醇和微生物蛋白)和低碳综合性解决方案[7]
首钢朗泽第二次叫停IPO,相关民事纠纷仍在持续
新浪财经· 2025-07-11 14:09
上市进程延迟 - 由于与首朗吉元相关的纠纷持续,公司决定进一步延迟全球发售及上市,且不会根据补充招股章程进行[2] - 公司及独家整体协调人正在谨慎评估全球发售及上市的更新时间表[2] - 公司最初于6月30日开始招股,7月2日晚宣布延迟上市进程,7月7日再次启动招股,原定于7月15日上市[2] 招股详情 - 公司原计划全球发售2015.98万股H股,每股发售价14.50港元~18.88港元,最多募资约3.81亿港元[2] - 招股日期为2025年7月7日~2025年7月10日,上市日期原定为2025年7月15日[4] - 发行比例为5.30%,上市市值预计为55.12亿~71.77亿港元[4] - 每手200股,入场费3,814.08港元[4] 公司业务 - 公司从事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行业(CCUS行业),专注于通过碳捕集和利用技术生产乙醇及微生物蛋白等低碳产品,并提供低碳综合性解决方案[3] - 公司是CCUS行业中首家利用经过验证的合成生物技术实现低碳产品生产商业化及规模化的公司[3] - 公司实现了全球首套利用钢铁厂、铁合金厂产生的含碳工业尾气通过生物发酵工艺生产乙醇及微生物蛋白的工业化装置等多个突破性创新[3] 保荐及包销 - 国泰君安国际担任独家保荐人及稳定价格操作人[2][4] - 包销商包括国泰君安国际、中信证券、复星国际证券、迈时资本、中银国际、建银国际、星展亚洲、民银证券、浙商国际、富途证券、利弗莫尔证券[4]
首钢朗泽再次启动招股;康耐特光学预计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超30%丨港交所早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08 00:38
首钢朗泽再次启动招股 - 公司定于7月7日至10日招股,拟全球发售2015.98万股H股,每股发售价14.50~18.88港元,预期于7月15日正式挂牌上市 [1] - 日前因涉诉推迟了上市时间,此次法律纠纷可能影响投资者对公司治理和未来潜在法律风险的评估 [1] - 发布补充招股章程,修订及补充内容包含额外资料、更新上市时间表等,此举显示了公司透明度,有利于增强市场信心 [1] 富卫集团上市首日表现 - 富卫集团正式登陆港交所主板,每股定价38港元,共发行9134.21万股股份,每手100股 [2] - 上市首日股价平开,一度走跌后又缓慢回升,截至收盘仅微涨1.05% [2] - 市场表现平稳,未出现大幅波动,反映出投资者对保险科技行业前景的谨慎态度 [2] 康耐特光学业绩预告 - 预期2025上半年股东应占净利润将较2024年同期增加不少于30% [3] - 增长主要由于高折射率产品及功能型产品销量增长强劲,有利的产品组合带动平均售价上升 [3] - 这表明公司不仅抓住了市场需求变化,还通过产品结构升级提升了盈利能力 [3] 汇景控股财务预警 - 公司股票继续暂停买卖,并披露2024年度可能录得亏损总额约3.35亿元 [4] - 亏损主要是2024年度收益较2023年度出现显著减少,存货减值亦有所增加 [4] - 财务成本由2023年度的约1.78亿元增加至本年度的约4.41亿元 [4] 港股市场行情 - 怕牛指数报23887.83点,下跌0.12% [5] - 恒生科技指数报5229.56点,上涨0.25% [5] - 玉企指数报8608.54点,微跌0.01% [5]
招股进行时,透视稀缺性标的首钢朗泽(02553.HK)的多重投资亮点与价值
格隆汇· 2025-07-07 08:34
港股新股市场稀缺标的 - 首钢朗泽作为CCUS行业首家利用合成生物技术实现低碳产品商业化的公司,具备独特商业范式,将为港股ESG概念股注入新活力 [1] - 公司上市恰逢港股IPO市场情绪回升,布鲁可、蜜雪冰城等现象级IPO出现,基本面优秀企业有望获得较好估值表现 [2] 行业与市场机遇 - 全球CCUS行业年投资额预计从2023年126亿美元增至2028年768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43.5% [3] - 中国碳捕集需求到2040年将增长20倍以上,从2025年2000万吨/年增至2040年6.3亿吨/年 [3] - 工业尾气制乙醇细分市场2024-2029年复合年增长率达34.4%,显著高于粮食乙醇(4.4%)、甘蔗乙醇(3.3%)等传统路径 [5][6] 业务与技术优势 - 公司业务模式涵盖乙醇、微生物蛋白销售及工业低碳解决方案,是中国唯一利用工业尾气生产燃料乙醇的企业 [3] - 合成生物技术将碳捕集与利用结合,生产高价值环保产品(如乙醇、微生物蛋白),对比传统碳捕集下游产品(纯碱、小苏打)更具竞争力 [9] - 公司拥有241项授权专利及102项申请专利,覆盖菌株构建到工业应用全链条研发体系,实现一代减碳到二代负碳技术突破 [10] 竞争壁垒与成长性 - 公司技术是CCUS行业唯一经过商业化验证的合成生物技术,具备气体发酵国际领先技术和规模化生产设施 [10] - 先发优势显著,工业尾气制乙醇技术2020-2024年复合增长率达132.4%,技术商业化能力已获验证 [6][8] 上市前景 - 公司作为港股稀缺的CCUS赛道标杆,兼具行业爆发潜力与技术领先性,有望持续享受增长红利 [12] - 此次IPO正值港股新股回暖窗口,有利于价值释放 [12]
「合成生物+CCUS」第一股首钢朗泽推迟港股上市,涉民事诉讼
首钢朗泽上市计划延迟 - 公司原定于7月9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但全球发售及上市计划延迟,将退回申请股款 [1] - 延迟原因是6月27日公司收到一份民事起诉状,被列为被告 [2] - 公司已通过港交所主板上市聆讯 [1] 公司融资及市场反应 - 计划发行约2,016万股H股,招股价介乎14.5港元至18.88港元,集资最多3.8亿港元 [4] - 公开发售部分仅占一成,每手200股,一手入场费3,814.1港元 [4] - 认购反应平平,孖展仅录超购5.41倍 [4] - 国泰君安国际为独家保荐人 [4] 公司业务概况 - 从事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行业(CCUS行业) [4] - 专注于通过碳捕集和利用技术生产乙醇及微生物蛋白等低碳产品 [4] - 乙醇可应用于车用燃料及香水、运动时装、清洁剂、包装材料等产品原料 [4] - 微生物蛋白是中国第一种新型饲料蛋白原料 [4] 公司财务表现 - 2023年收入5.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4.9% [6] - 2023年母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1.4亿元,同比扩大1.1倍 [6] - 2022-2024年财务数据详见表格 [7] 募集资金用途 - 37.9%用于内蒙古包头SAF生产设施建设 [8] - 21.2%用于河北首朗二期设施 [8] - 11.4%用于菌株、生产设备及工艺、智能生产管理系统的研发 [8] - 14.1%用于四个生产设施的技术升级 [8] - 5.3%用于新产品开发 [8] - 10%用于一般公司用途和营运资金需求 [8] 行业活动信息 -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SynBioCon 2025)将于8月20-22日在浙江宁波举办 [10] - 大会聚焦"AI+生物智造"赛道及四大应用领域: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未来食品、未来农业和美妆原料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