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捕集

搜索文档
中国机电商会倡议光伏企业抵制不正当竞争;内蒙古建成大型二氧化碳埋存基地|新能源早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6 07:04
光伏行业自律倡议 - 中国机电商会倡议光伏企业抵制不正当竞争行为,包括低于成本价出口等[1] - 倡议内容涵盖公平竞争、合理控制产能扩张、推动技术升级和遵守自律公约[1] - 行业目标从规模优势转向质量优势,促进可持续发展[1] 内蒙古碳捕集项目进展 - 内蒙古巴彦油田CCUS项目二氧化碳注入量突破7万吨[2] - 项目建成大型二氧化碳利用埋存基地,具有区域示范意义[2] - 技术应用对推动碳减排和绿色转型产生积极影响[2] 宇晶股份股东减持 - 实际控制人杨宇红减持178.72万股,占总股本0.88%[3] - 减持后一致行动人持股比例从39.39%降至38.51%[3] - 市场需关注减持对公司股价及经营的潜在影响[3]
首钢朗泽第二次叫停IPO,相关民事纠纷仍在持续
新浪财经· 2025-07-11 14:09
上市进程延迟 - 由于与首朗吉元相关的纠纷持续,公司决定进一步延迟全球发售及上市,且不会根据补充招股章程进行[2] - 公司及独家整体协调人正在谨慎评估全球发售及上市的更新时间表[2] - 公司最初于6月30日开始招股,7月2日晚宣布延迟上市进程,7月7日再次启动招股,原定于7月15日上市[2] 招股详情 - 公司原计划全球发售2015.98万股H股,每股发售价14.50港元~18.88港元,最多募资约3.81亿港元[2] - 招股日期为2025年7月7日~2025年7月10日,上市日期原定为2025年7月15日[4] - 发行比例为5.30%,上市市值预计为55.12亿~71.77亿港元[4] - 每手200股,入场费3,814.08港元[4] 公司业务 - 公司从事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行业(CCUS行业),专注于通过碳捕集和利用技术生产乙醇及微生物蛋白等低碳产品,并提供低碳综合性解决方案[3] - 公司是CCUS行业中首家利用经过验证的合成生物技术实现低碳产品生产商业化及规模化的公司[3] - 公司实现了全球首套利用钢铁厂、铁合金厂产生的含碳工业尾气通过生物发酵工艺生产乙醇及微生物蛋白的工业化装置等多个突破性创新[3] 保荐及包销 - 国泰君安国际担任独家保荐人及稳定价格操作人[2][4] - 包销商包括国泰君安国际、中信证券、复星国际证券、迈时资本、中银国际、建银国际、星展亚洲、民银证券、浙商国际、富途证券、利弗莫尔证券[4]
首钢朗泽再次启动招股;康耐特光学预计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超30%丨港交所早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08 00:38
首钢朗泽再次启动招股 - 公司定于7月7日至10日招股,拟全球发售2015.98万股H股,每股发售价14.50~18.88港元,预期于7月15日正式挂牌上市 [1] - 日前因涉诉推迟了上市时间,此次法律纠纷可能影响投资者对公司治理和未来潜在法律风险的评估 [1] - 发布补充招股章程,修订及补充内容包含额外资料、更新上市时间表等,此举显示了公司透明度,有利于增强市场信心 [1] 富卫集团上市首日表现 - 富卫集团正式登陆港交所主板,每股定价38港元,共发行9134.21万股股份,每手100股 [2] - 上市首日股价平开,一度走跌后又缓慢回升,截至收盘仅微涨1.05% [2] - 市场表现平稳,未出现大幅波动,反映出投资者对保险科技行业前景的谨慎态度 [2] 康耐特光学业绩预告 - 预期2025上半年股东应占净利润将较2024年同期增加不少于30% [3] - 增长主要由于高折射率产品及功能型产品销量增长强劲,有利的产品组合带动平均售价上升 [3] - 这表明公司不仅抓住了市场需求变化,还通过产品结构升级提升了盈利能力 [3] 汇景控股财务预警 - 公司股票继续暂停买卖,并披露2024年度可能录得亏损总额约3.35亿元 [4] - 亏损主要是2024年度收益较2023年度出现显著减少,存货减值亦有所增加 [4] - 财务成本由2023年度的约1.78亿元增加至本年度的约4.41亿元 [4] 港股市场行情 - 怕牛指数报23887.83点,下跌0.12% [5] - 恒生科技指数报5229.56点,上涨0.25% [5] - 玉企指数报8608.54点,微跌0.01% [5]
招股进行时,透视稀缺性标的首钢朗泽(02553.HK)的多重投资亮点与价值
格隆汇· 2025-07-07 08:34
港股新股市场稀缺标的 - 首钢朗泽作为CCUS行业首家利用合成生物技术实现低碳产品商业化的公司,具备独特商业范式,将为港股ESG概念股注入新活力 [1] - 公司上市恰逢港股IPO市场情绪回升,布鲁可、蜜雪冰城等现象级IPO出现,基本面优秀企业有望获得较好估值表现 [2] 行业与市场机遇 - 全球CCUS行业年投资额预计从2023年126亿美元增至2028年768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43.5% [3] - 中国碳捕集需求到2040年将增长20倍以上,从2025年2000万吨/年增至2040年6.3亿吨/年 [3] - 工业尾气制乙醇细分市场2024-2029年复合年增长率达34.4%,显著高于粮食乙醇(4.4%)、甘蔗乙醇(3.3%)等传统路径 [5][6] 业务与技术优势 - 公司业务模式涵盖乙醇、微生物蛋白销售及工业低碳解决方案,是中国唯一利用工业尾气生产燃料乙醇的企业 [3] - 合成生物技术将碳捕集与利用结合,生产高价值环保产品(如乙醇、微生物蛋白),对比传统碳捕集下游产品(纯碱、小苏打)更具竞争力 [9] - 公司拥有241项授权专利及102项申请专利,覆盖菌株构建到工业应用全链条研发体系,实现一代减碳到二代负碳技术突破 [10] 竞争壁垒与成长性 - 公司技术是CCUS行业唯一经过商业化验证的合成生物技术,具备气体发酵国际领先技术和规模化生产设施 [10] - 先发优势显著,工业尾气制乙醇技术2020-2024年复合增长率达132.4%,技术商业化能力已获验证 [6][8] 上市前景 - 公司作为港股稀缺的CCUS赛道标杆,兼具行业爆发潜力与技术领先性,有望持续享受增长红利 [12] - 此次IPO正值港股新股回暖窗口,有利于价值释放 [12]
「合成生物+CCUS」第一股首钢朗泽推迟港股上市,涉民事诉讼
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 2025-07-06 12:05
首钢朗泽上市计划延迟 - 公司原定于7月9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但全球发售及上市计划延迟,将退回申请股款 [1] - 延迟原因是6月27日公司收到一份民事起诉状,被列为被告 [2] - 公司已通过港交所主板上市聆讯 [1] 公司融资及市场反应 - 计划发行约2,016万股H股,招股价介乎14.5港元至18.88港元,集资最多3.8亿港元 [4] - 公开发售部分仅占一成,每手200股,一手入场费3,814.1港元 [4] - 认购反应平平,孖展仅录超购5.41倍 [4] - 国泰君安国际为独家保荐人 [4] 公司业务概况 - 从事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行业(CCUS行业) [4] - 专注于通过碳捕集和利用技术生产乙醇及微生物蛋白等低碳产品 [4] - 乙醇可应用于车用燃料及香水、运动时装、清洁剂、包装材料等产品原料 [4] - 微生物蛋白是中国第一种新型饲料蛋白原料 [4] 公司财务表现 - 2023年收入5.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4.9% [6] - 2023年母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1.4亿元,同比扩大1.1倍 [6] - 2022-2024年财务数据详见表格 [7] 募集资金用途 - 37.9%用于内蒙古包头SAF生产设施建设 [8] - 21.2%用于河北首朗二期设施 [8] - 11.4%用于菌株、生产设备及工艺、智能生产管理系统的研发 [8] - 14.1%用于四个生产设施的技术升级 [8] - 5.3%用于新产品开发 [8] - 10%用于一般公司用途和营运资金需求 [8] 行业活动信息 -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SynBioCon 2025)将于8月20-22日在浙江宁波举办 [10] - 大会聚焦"AI+生物智造"赛道及四大应用领域: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未来食品、未来农业和美妆原料 [10]
港股上市前夕遭控股子公司小股东提起诉讼,首钢朗泽方面人士称对方为诬告 目前已推迟上市时间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05 00:42
上市推迟事件 - 首钢朗泽原定于7月9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HK02553),但因涉诉推迟上市时间 [1] - 公司在一家主要经营子公司的股东提起的民事诉讼中被列为被告,导致全球发售及上市延迟 [1] - 诉讼由控股子公司宁夏首朗第二大股东海南吉元君熠生物科技在平罗县人民法院提起 [2] - 公司称诉讼是因股东有不合理诉求,属于"诬告"和"恶意诽谤、敲诈行为" [2] 公司业务概况 - 公司从事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行业(CCUS),通过技术将工业尾气转化为乙醇及微生物蛋白等低碳产品 [4] - 四大生产设施合计年产能为21万吨乙醇、2.32万吨微生物蛋白 [4] - 是CCUS行业中首家实现低碳产品生产商业化及规模化的公司 [4] - 每生产一吨乙醇可减排约4.36吨二氧化碳 [4] 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分别亏损2385.5万元、1.1亿元和2.46亿元 [4] - 亏损主要由于2023-2024年乙醇平均售价大幅下降 [4] - 四大生产设施投资回报期在8-11年之间 [4] - 一套设施已在2022年实现盈亏平衡,其余三套预计分别在2026年、2026年和2027年达到盈亏平衡 [4][5] 子公司情况 - 在宁夏平罗县设有宁夏首朗吉元新能源科技和宁夏滨泽新能源科技两家控股子公司 [2] - 宁夏首朗股权结构为首钢朗泽持股58%,海南吉元持股42% [2] - 海南吉元由宁夏吉元循环发展全资控股,后者注册资本2.6亿元,员工1400人 [3]
首钢朗泽拟全球发售2015.98万股H股 7月9日上市
智通财经· 2025-06-30 07:31
公司招股信息 - 公司于2025年6月30日-7月4日招股 拟全球发售2015 98万股H股 其中香港发售占10% 国际发售占90% [1] - 发售价不超过每股18 88港元 预期不低于每股14 50港元 每手200股H股 预期H股将于2025年7月9日开始在联交所买卖 [1] 公司业务与技术 - 公司专注于碳捕集 利用和封存行业(CCUS) 通过碳捕集技术生产乙醇及微生物蛋白等低碳产品 并提供低碳综合性解决方案 [1] - 公司是CCUS行业中首家利用合成生物技术实现低碳产品生产商业化及规模化的企业 完成全球首套利用工业尾气生产乙醇及微生物蛋白的工业化装置 [1] - 公司开发了以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和氢气为原料的二代负碳技术 截至最后可行日期在中国成功运营四套规模化生产设施 [1] 财务表现 - 公司收入从2022年3 895亿元增至2023年5 93亿元 增幅52 1% 2024年收入降至5 64亿元 降幅4 9% [2] - 2022年 2023年及2024年分别亏损2390万元 1 10亿元及2 46亿元 同期EBITDA分别为3310万元 1420万元及-8250万元 [2] 募集资金用途 - 预计募集资金净额2 84亿港元(假设发售价中位数16 69港元) [3] - 37 9%用于内蒙古包头SAF生产设施建设 21 2%用于河北首朗二期生产设施 [3] - 11 4%用于菌株 生产设备及工艺研发 14 1%用于四个生产设施技术升级 5 3%用于新产品开发 10 0%用于一般公司用途 [3]
业界研讨工业碳捕集技术
中国化工报· 2025-06-27 10:35
学术沙龙主题 - 会议以"探索典型工业过程碳捕集技术新路径,构建碳捕集全链条高效协同新体系"为主题,聚焦工业领域碳捕集技术创新与应用 [1] - 碳捕集技术是实现工业降碳的重要手段,其发展水平和应用效果直接关系到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进程 [1] - 目前碳捕集技术面临成本高昂、与工业流程适配性不足等挑战,但蕴含巨大发展潜力和创新空间 [1] 技术成果与研究方向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构建了高浓度二氧化碳氛围下焦炭燃烧—生料分解耦合模型 [2] - 开发了宽燃料适应性的煤粉流态化自预热富氧低氮燃烧技术 [2] - 开发了多元燃料通用高温预热强湍动富氧低氮分级燃烧技术 [2] - 开发了用于二氧化碳分离的嵌段聚合物混合基质膜 [2] - 工程热物理所近期在高碳能源低碳利用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2] - 多位专家分别介绍了各自在碳捕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2] 会议目标与意义 - 会议旨在搭建开放、包容、高效的交流平台,推动关键技术突破 [1] - 助力我国工业领域的低碳转型目标,为碳捕集技术发展注入新动力 [1]
新股消息 | 首钢朗泽通过港交所聆讯 深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行业提供低碳产品
智通财经网· 2025-06-27 07:53
公司上市进展 - 北京首钢朗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港交所主板上市聆讯 国泰君安国际为其独家保荐人 [1] 公司业务与技术 - 公司专注于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行业 通过碳捕集和利用技术生产乙醇及微生物蛋白等低碳产品 并提供低碳综合性解决方案 [3] - 公司是全球CCUS行业中唯一一家利用合成生物技术实现低碳产品生产商业化及规模化的企业 [3] - 公司完成全球首套利用含碳工业尾气通过生物发酵工艺生产乙醇及微生物蛋白的工业化装置 [3] - 乙醇产品可应用于车用燃料及香水、运动时装等原料 微生物蛋白是中国第一种新型饲料蛋白原料 [3] 商业模式与产能 - 商业模式包括产品销售(乙醇、微生物蛋白)和为工业客户提供低碳解决方案 乙醇及微生物蛋白销售是主要收入来源 [3] - 公司在河北、宁夏、贵州运营四个生产设施 合计年产能为21万吨乙醇和2.32万吨微生物蛋白 [3] 行业前景 - 全球CCUS行业年投资额预计从2023年126亿美元增至2028年768亿美元 复合年增长率43.5% [4] - 中国CCUS行业年投资额预计从2023年216亿元人民币增至2028年993亿元人民币 复合年增长率35.7% [4] 客户集中度 - 2022-2024年五大客户收入占比分别为82.1%、86.0%、78.9% 最大客户收入占比分别为37.5%、46.5%、26.3% [4]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3.9亿元、5.93亿元、5.64亿元人民币 [4] - 同期年内亏损分别为2385.5万元、1.1亿元、2.46亿元人民币 [4] - 2024年销售成本6.57亿元 毛利亏损9334.5万元 研发开支4202.5万元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