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icon
搜索文档
何立峰发表署名文章: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人民日报· 2025-11-11 10:58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最活跃、技术最前沿、前景最广阔的生产力部分,代表生产力的演进方向 [4] - 2024年中国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经济活动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18% [5] -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自主可控现代化产业体系、赢得大国博弈战略主动的内在要求 [6]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与产业路径 - 强化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需加强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7] -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主要途径,需优化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并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 [8] - 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 [8] 绿色转型与市场基础 -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重要方向,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9] - 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是雄厚基础,需大力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 [10] - 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支撑,如"新三样"的发展所示 [10] 制度保障与生产关系调整 - 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是制度保障,需打通束缚发展的堵点 [12] -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12] - 激发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 [12] 因地制宜实施的基本要求 - 坚持全国一盘棋,加强顶层设计,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防止一哄而上和重复建设 [13] - 发挥各地比较优势,鼓励各地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合理设定目标 [14] - 强化企业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各自优势 [15] -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持久活力 [16]
何立峰署名文章《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人民网· 2025-11-11 09:58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系统阐述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核心任务举措及基本要求,为“十五五”及更长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指引 [1][2]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 新质生产力代表生产力中创新最活跃、技术最前沿的部分,其发展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全面提升,从机械化、电气化到信息化均印证此规律 [3] -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体现,2024年我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济活动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18%,在新能源汽车、第五代移动通信、清洁能源等领域具备国际领先能力 [4] -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赢得大国博弈战略主动的内在要求,需加快形成标志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和产业创新成果 [5]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任务举措 - 强化科技创新是核心驱动,需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投入、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6][7] -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主要途径,包括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及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 [8] -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重要方向,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需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 [9] - 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是雄厚基础,需大力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投向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以形成内需主导的增长模式 [10] -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价值取向,需加快培育高素质劳动者、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1] - 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是制度保障,需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以发展科技金融 [12]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要求 - 坚持全国一盘棋,加强顶层设计,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防止一哄而上和重复建设,增强整体效能 [14] - 发挥各地比较优势,鼓励各地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合理设定目标,科技资源丰富地区要抢占全球创新制高点,工业制造业优势强地区要向价值链高端延展 [15] - 因业分类施策,分业施策确定重点领域和任务,把准不同行业发展规律,加强产业技术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6] - 强化企业主体作用,发挥国有企业战略支撑作用和民营企业机制灵活优势,支持打造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和专精特新企业 [16] -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引导外资融入中国创新和产业生态,共促全球经济繁荣 [17]
何立峰谈新质生产力|宏观经济
清华金融评论· 2025-11-11 08:51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系统阐述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实施路径和基本要求,强调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赢得大国竞争主动权的核心战略[5][9] - 新质生产力代表创新主导、技术前沿的生产力形态,其发展将带动产业结构全面升级和社会生产力跃升[6][9] - "十五五"时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阶段,需要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转型等多方面协同推进[5][10] 深刻理解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历史逻辑 -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中创新最活跃、技术最前沿的部分,代表生产力演进方向[6] - 18世纪以来的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三次科技革命均通过新质生产力发展带动社会生产力极大跃升[6] -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新质生产力发展带动整体社会生产力水平提升[6] 理论逻辑 - 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更快更好发展生产力,2024年我国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经济活动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18%[7] - 在新能源汽车、第五代移动通信、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已具备国际领先的研发制造能力[7] - 需要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7] 现实逻辑 -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赢得大国博弈战略主动的内在要求[8][9] - 必须加快形成更多标志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和产业创新成果[9] - 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传统产业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沃土[9] 深入实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任务举措 强化科技创新 -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特别是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将深刻重塑生产要素组合方式[10] - 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比重,实现更多"从0到1"颠覆性突破[10] - 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全链条推动重点领域取得决定性突破[10]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产业是生产力的载体,要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11] - 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11] - 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11]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要在绿色转型中孕育生成新质生产力[12] -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12] -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持续提高新能源供给比重[12] 建设强大国内市场 - 超大国内市场的规模经济效应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支撑[13] - 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等新型消费[13] - 发挥政府投资带动效应,支持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13] 推动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 -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为了满足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4] - 加快培育高素质劳动者,培养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等各类人才[14] -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推动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14] 加快形成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 需要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促进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集聚流动[15] -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形成良性循环[15] - 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等,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15] 全面把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要求 坚持全国一盘棋 - 加强顶层设计,统筹重大生产力布局,系统推进各类创新[17] -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17] - 防止一哄而上、重复建设,增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整体效能[17] 发挥各地比较优势 - 鼓励各地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合理设定目标[18] - 科技资源丰富地区要选好赛道,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18] - 工业制造业优势地区要加快运用数智、绿色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18] 因业分类施策 - 必须分业施策、有增有减、有进有退,确定重点领域、重点环节[19] - 把准不同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律,科学谋划发展方向和路径[19] - 加强产业、技术等政策针对性和有效性,打好政策"组合拳"[19] 强化企业主体作用 - 企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具有联结科技与产业的内在动力[19] - 发挥国有企业战略支撑作用,中央企业在推动战略性产业发展上要扛起"国家队"责任[19] - 支持民营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打造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19]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 扩大对外开放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条件,能够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20] - 持续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提升全球创新要素利用和配置能力[20] - 引导外资更好融入中国的创新和产业生态,与各国共享发展机遇[20]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人民日报· 2025-11-11 08:23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 新质生产力代表生产力中创新最活跃、技术最前沿、前景最广阔的部分,其发展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全面提升[3] - 2024年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经济活动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18%,在新能源汽车、第五代移动通信、清洁能源等领域具备国际领先能力[4] -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赢得大国博弈战略主动的内在要求,必须加快形成更多标志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和产业创新成果[5]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与产业载体 - 强化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需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以实现更多“从0到1”颠覆性突破[6][7] -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主要途径,需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8] - 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传统产业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沃土,农业、工业、服务业均可通过科技赋能催生新质生产力[5]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方向 - 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8] - 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加快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8] - 加快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以生产力“含绿量”提高经济发展“含金量”[9] 市场基础与要素配置 - 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雄厚基础,超大国内市场的规模经济效应有利于创造应用场景和分摊风险成本[10] - 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等新型消费,扩大有效投资支持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10] - 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激发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12] 企业主体作用与对外开放 - 充分发挥国有企业战略支撑作用,强化创新发展导向,中央企业在推动战略性产业发展上要扛起“国家队”责任[16] - 充分发挥民营企业机制灵活、适应性强的优势,支持其提升创新能力,打造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16] -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引导外资更好融入中国的创新和产业生态[17] 因地制宜发展要求 - 坚持全国一盘棋,加强顶层设计统筹重大生产力布局,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14] - 发挥各地比较优势,科技资源丰富的地区要选好赛道培育新产业,工业优势强的地区要加快运用数智、绿色技术推动产业升级[15] - 因业分类施策,确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任务,加强产业、技术等政策针对性和有效性[16]
何立峰发表署名文章
财联社· 2025-11-11 07:23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十五五”时期的关键战略部署,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2][3] -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主导、代表生产力演进方向的核心力量,其发展将带动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全面提升 [4] -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赢得大国博弈战略主动的内在要求,大国竞争的焦点在于新质生产力的竞争 [6] 深刻理解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 从历史逻辑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全面提升,例如18世纪的机械化、19世纪的电气化、20世纪的信息化均推动了主导产业迭代升级 [4] - 从理论逻辑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2024年中国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经济活动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18%,在新能源汽车、第五代移动通信、清洁能源等领域具备国际领先能力 [5] - 从现实逻辑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赢得大国博弈战略主动的内在要求,必须加快形成标志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和产业创新成果 [6] - 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主导和引入全新要素组合,其载体不仅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传统产业通过科技赋能也能催生新质生产力 [6] 深入实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任务举措 - 强化科技创新是核心驱动,需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及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7][8] -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主要途径,需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并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8] -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重要方向,需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 [9] - 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是雄厚基础,需大力提振消费(如数字消费、服务消费)、扩大有效投资(如新型基础设施)、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 [10] -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价值取向,需加快培育高素质劳动者、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着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1] - 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是制度保障,需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如发展科技金融) [12] 全面把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要求 - 坚持全国一盘棋,加强顶层设计,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防止一哄而上和重复建设 [13] - 发挥各地比较优势,鼓励各地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合理设定目标,科技资源丰富的地区要抢占全球创新制高点,工业优势强的地区要向价值链高端延展 [14] - 因业分类施策,针对不同产业的发展阶段和技术周期分业施策,加强产业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4][15] - 强化企业主体作用,发挥国有企业战略支撑作用和民营企业机制灵活的优势,支持打造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 [15] -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引导外资融入中国的创新和产业生态 [16]
何立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人民日报· 2025-11-11 07:04
文章核心观点 -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十五五”规划的重要部署,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 -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主导、技术前沿的生产力,其发展将带动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全面提升 [2] -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强化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升级、推动绿色转型等多项重大任务举措 [5]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 从历史逻辑看,新质生产力发展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全面提升,如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等历次科技革命均推动了主导产业迭代升级 [2] - 从理论逻辑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能够更快更好发展生产力,2024年我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济活动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18% [3] - 从现实逻辑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赢得大国博弈战略主动的内在要求,需加快形成更多标志性、原创性科技和产业创新成果 [4]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任务举措:科技创新 - 强化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需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6] - 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比重,实现更多“从0到1”颠覆性突破 [6] -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全链条推动重点领域取得决定性突破 [6] -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重大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 [6]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任务举措:产业结构优化 -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途径,要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7] - 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推广运用数智、绿色技术,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 [7] -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实施产业创新工程,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 [7] -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创新监管方式,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和风险分担机制 [7] - 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提高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水平,推进服务业数智化 [7]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任务举措:绿色转型 -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8] -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 [8] -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持续提高新能源供给比重,推进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 [8] -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推动煤炭和石油消费达峰,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 [8]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任务举措:强大国内市场 - 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雄厚基础,超大国内市场的规模经济效益有利于创造应用场景、分摊风险成本 [9] - 大力提振消费,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等新型消费,扩大服务消费 [9] - 扩大有效投资,发挥政府投资带动放大效应,支持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高质量推进“两重”建设 [9] - 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加强财政、货币政策协同,促进形成内需主导、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 [9]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任务举措:人才培养与共同富裕 -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价值取向,需更加重视投资于人 [10] - 加快培育高素质劳动者,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培养各类人才 [10] - 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 [10] - 着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推动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10]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任务举措:完善生产关系 - 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制度保障 [11] -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强化规划衔接政策协同,形成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 [11] - 加快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激发各类生产要素活力,健全数据要素基础制度 [11] -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研究同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大力发展科技金融 [12]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要求 - 坚持全国一盘棋,加强顶层设计,统筹重大生产力布局,系统推进各类创新 [13] - 发挥各地比较优势,鼓励各地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特色产业 [14] - 因业分类施策,分业施策、有增有减,确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和任务 [15] - 强化企业主体作用,发挥国有企业战略支撑作用和民营企业机制灵活优势 [15] -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16]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人民日报· 2025-11-11 06:41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系统阐述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任务举措及基本要求,强调其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赢得大国竞争主动的关键驱动力 [1][2][5]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 新质生产力代表生产力演进方向,历史表明其发展能带动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大跃升,如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革命 [3] - 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能更快更好发展生产力,2024年我国新产业新业态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在新能源汽车、5G、清洁能源等领域具备国际领先能力 [4] -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赢得大国博弈战略主动的内在要求,需加快形成标志性、原创性科技产业成果 [5]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与产业载体 - 强化科技创新是核心驱动,需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实现"从0到1"突破,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攻关关键核心技术 [6][7] -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主要途径,需优化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赋能千行百业 [8] -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需加快绿色技术应用、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进碳达峰,提高经济发展"含金量" [9] 市场基础与制度保障 - 强大国内市场是雄厚基础,需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新技术提供应用场景和风险分摊 [10] - 需加快形成相适应生产关系,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深化财税金融改革以引导资金赋能科技创新 [12]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路径 - 坚持全国一盘棋,加强顶层设计,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防止重复建设和"内卷式"竞争 [14] - 发挥各地比较优势,科技资源丰富地区抢占创新制高点,制造业优势地区向价值链高端延展,自然资源富集地区打造开发利用新模式 [15] - 因业分类施策,确定重点领域和环节,形成针对性政策环境,强化企业主体作用,发挥国企支撑和民企灵活优势 [16] -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营造全球竞争力开放创新生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注入持久活力 [17]
湖南怀化国际陆港今年班列量破千 高附加值产品成“新常客”
中国新闻网· 2025-11-05 14:29
运营业绩 - 截至11月2日,怀化国际陆港今年已发运班列1002列,较上年提前近两月突破1000列大关 [1] - 陆港已开通196条国际国内线路,物流网络覆盖全球69个国家和地区、216个港口和站点 [1] - 中老、中越、中缅等7条国际物流大通道已实现常态化运行 [1] 货品结构优化 - 传统低货值产品占比从2023年的55%显著下降至2025年的16% [1] - 高附加值产品如高冰镍、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等占比持续提升,成为班列上的“新常客” [1] - 运营初期货物以矿石等大宗资源类产品为主,货值相对较低 [1] 本地产业出口表现 - 箱包产品出口达1190标箱,同比增长82% [1] - 竹木制品出口达364标箱,同比增长56% [1] - 本地箱包、竹木、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依托陆港平台加速融入全球市场并快速发展 [1] 冷链物流发展 - 目前已累计发运冷链果蔬3038标箱 [2] - 湘滇澜湄线冷链班列已实现常态化运行 [2] - 下一步将以火龙果、榴莲、龙眼等为重点拓展冷链班列,目标打造西南地区冷链产品集散分拨中心 [2]
2025绵阳企业50强发布!附完整榜单
搜狐财经· 2025-10-26 05:05
活动概况 - 2025绵阳企业50强发布会于10月24日在四川绵阳工业园举行 [1] - 活动由四川省及绵阳市多家政府单位和协会指导,中国(绵阳)科技城企业之家、绵阳市企业联合会、绵阳市企业家协会联合主办 [1] 企业榜单发布 - 发布会公布了2025绵阳企业50强、制造业企业50强、服务业企业50强、建筑业企业50强以及数字经济企业20强榜单,其中建筑业企业50强为首次发布 [4] - 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四川九洲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位列2025绵阳企业50强前三名 [9] 50强企业整体业绩 - 绵阳50强企业总体营收达4925.69亿元,资产总额突破1.1万亿元,同比增长4.99% [4] - 净利润实现74.71亿元,逆势微增0.23% [4] - 千亿级企业有2家,百亿级企业有7家,头部企业带动作用明显 [4] 产业结构分析 - 第二产业企业数量占72%,营收占比高达84.91%,凸显工业主导地位 [4] - 电子信息、食品饮料、先进材料三大产业营收占比合计超75% [4] - 电子信息产业营收规模达2365.71亿元,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4] 所有制结构与地域分布 - 国有企业以52%的数量贡献了65.1%的营收和84.84%的税收,继续发挥主力军作用 [6] - 民营企业占比48%,营收贡献达34.9%,展现出蓬勃活力 [6] - 涪城区、科技城新区、安州区、江油市及市管国企集中了66%的50强企业,营收占比高达93.54%,区域集群化发展格局强化 [6] 政府支持与发展方向 - 绵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开展一线纾困行动,打造"企业之家"服务枢纽,着力破解企业在要素保障、融资、用工等方面的难题 [3] - 鼓励企业聚焦主业、锐意创新,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为科技城建设注入更强动力 [3] - 建议绵阳企业坚持创新驱动,突破技术瓶颈,聚焦主业实业,优化产业生态,培育新质生产力 [6]
专家建议加严空气质量标准,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一财经· 2025-10-24 19:49
空气质量改善成效 - 自2013年实施清洁空气行动以来,全国PM2.5浓度水平大幅下降,2024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整体PM2.5年均浓度相比2013年下降59% [3] - 重污染天气减少九成以上,重点区域及部分城市实现空气质量历史性改善 [1][3] 地方治理最佳实践 - 上海市工业源VOCs治理从2007年起步,历经试点探索到2020年开启深化治理新阶段,形成“先行先试、以点带面、稳步推开”的推进模式 [2] - 上海大气污染治理模式从“一厂一策”升级为“一行一表、照表施治”,实现从个性化方案向标准化管理的跨越 [2] - 上海通过搭建多源融合数据信息底座,形成重型柴油车全天候实时监管,建立算法驱动的全链条智慧化监管,构建全过程闭环管理体系 [3] - 成都市开展近零碳施工工地试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推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2] 未来政策与标准导向 - 多位专家建议尽早加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以25微克/立方米作为目标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5] - 实施更严格标准将驱动能源结构转型,推动电力部门向清洁能源转型,表现为煤电占比下降、清洁能源发电占比增长 [5] - 标准加严会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污染行业产出下降,低污染行业产出提升 [5] 深度攻坚挑战与方向 - 大气污染防治步入深度攻坚新阶段,面临产业升级、能源结构调整和绿色交通等综合措施同步推进的挑战 [4] - 跨区域污染传输问题对区域协作提出更高要求 [4] - 下一步需提升PM2.5及其主要组分浓度精准预报能力,完善减排清单,提升重污染天气应急监管效能 [4] 结构性调整核心领域 - 专家建议聚焦能源、产业与交通三大领域的结构性调整措施 [6] - 具体措施包括加快能源结构优化、优化供热与终端用能体系、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与布局优化、以交通结构优化和清洁化终端为抓手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