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化工
搜索文档
年产20万吨,国内首个绿醇生产/加注/远洋航运全链示范项目启动
势银能链· 2025-10-31 12:21
项目概况 - 国内首个贯通绿醇生产、燃料加注、远洋航运全链条的绿色甲醇示范项目于10月30日在吉林四平启动创优建设 [3] - 项目由三家央国企共建,开创了央国企共建绿色液体燃料产业链的全新模式 [3] - 项目建成后年产绿醇19.72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约30万吨 [3] 技术路线与创新 - 项目创新采用风电制绿氢与生物质气化制合成气耦合的技术路线 [5] - 核心技术应用创新在于融合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与绿色能源生产,以秸秆为原料实现生物质资源能源化升级 [5] - 系统运行模式创新在于构建电-氢-化一体化柔性调节系统,实现无风不停机的行业突破 [5] - 产业协同路径创新在于将氢能技术与传统化工工艺有机结合,平抑化工合成过程中的波动风险 [6] 战略意义与市场影响 - 项目依托国家电投十五五绿色氢基能源产业发展路径,推动化工领域摆脱对化石能源依赖 [3] - 项目为吉电股份打开了远洋脱碳这个巨大的绿色能源市场 [6] - 项目首次将吉林丰富的风光资源与生物质资源创新耦合,探索出新能源赋能传统产业、农业资源助力能源转型的协同发展新路 [6]
点燃产业之火 内蒙古兴安盟“氢醇”正热
新华财经· 2025-10-11 22:11
项目核心进展 - 金风科技旗下金风绿能化工在兴安盟的绿氢制绿色甲醇项目一期,其气化炉核心工艺于10月5日验证成功 [1][2] - 项目一期规划年产能为25万吨,是国内首个成功落地的十万吨级以上绿色甲醇项目,产能居世界领先地位 [5] - 项目采用风-氢-储-生物质多能协同耦合技术,解决了风电制氢不稳定性和大规模生物质气化等技术难题 [5] 技术与认证优势 - 项目生产的绿色甲醇以当地风力发电制氢,并使用废弃玉米秸秆为原料,实现全生命周期低碳减排 [4] - 项目一期已获得全供应链ISCC认证,满足欧盟市场强制准入要求,绿色属性与国际接轨 [5] - 项目已入选国家能源局第一批绿色液体燃料技术攻关和产业化试点项目名单 [5] 产能规划与市场影响 - 项目二期、三期产能将同步推进,预计到2027年底总年产能将达到145万吨绿色甲醇,通过规模化生产进一步降低成本 [6] - 项目与知名船企马士基、赫伯罗特合作形成商业模式闭环,旨在解决绿色甲醇制备成本高、产能不足的市场挑战 [5] - 项目成功验证有望提振行业信心,推动绿色甲醇在交通运输、电力生产等领域的应用 [4][5] 产业链与集群效应 - 兴安盟经开区围绕该项目构建“垂直共生、树状发展”的产业生态,聚焦绿氢、绿氨、绿醇产业链 [7][8] - 园区通过招引电解槽、储能装备等上下游企业,实现基础设施共享,降低单个项目投资门槛,预计年产值突破200亿元 [8][9] - 园区内可实现35%的化工产品在园区内消纳,15%在兴安盟区域内消纳,50%在周边地区消纳的产业协作 [9] 区位与成本优势 - 兴安盟经开区提供全自治区最低的综合水价每吨4元,绿电电价每度最低0.36-0.38元,以及优惠的铁路运输价格 [10] - 为保障原料供应,当地成立金兴生物质加工公司,计划每年为金风项目提供至少15万吨玉米秸秆,并配套建设10万吨/年加工厂 [10] - 兴安盟玉米秸秆年收集量可达700万吨,为项目后续规模化扩张提供原料基础 [11] 基础设施与投资环境 - 经开区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54亿元,硬件设施已配套到位,包括企业服务中心、倒班宿舍和5条入企铁路专用线 [11][14] - 便捷的铁路连接确保产品可快速运抵锦州港、营口港等口岸 [11] - 截至今年7月,兴安盟经济技术开发区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6.4% [14]
向“新”而行 “疆”更美好
证券时报· 2025-09-29 02:28
新疆资本市场总体发展 - 截至2025年8月底,新疆共有61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超过9000亿元 [1] - 2025年上半年,新疆板块总营收3346.51亿元,合计归母净利润超100亿元,33家公司披露现金分红方案,预计分红总额116.08亿元 [1][4] - 新疆资本市场正稳步突破地域局限,加速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 [1] 上市公司质量与结构 - 截至2025年上半年,新疆上市公司总资产34554.88亿元,同比增长4.91%,营业总收入3346.51亿元,同比增长4.28% [4] - 28家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增长,其中15家公司涨幅超30%,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上市公司归母净利润涨幅分别为30.22%、111.34%、47.87%、33% [4] - 资本市场结构优化,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工业领域中电力设备和工程机械企业表现突出 [4] 重点行业发展动态 - 光伏硅料行业面临供需错配,大全能源领衔行业“反内卷”行动,主动将产能利用率下调70%,多晶硅产量5.08万吨,同比下降约60% [5] - 广汇能源启动绿色转型,制定氢能产业链发展规划,CCUS项目首期10万吨/年示范工程进入试生产运行阶段 [5] - 科技与消费领域快速崛起,熙菱信息、立昂技术等科技型企业上市,天润乳业、友好集团在消费领域表现亮眼 [5] 资本运作与战略整合 - 2022年至2025年8月31日,新疆共有9家上市公司累计完成8笔重大资产重组,交易总金额达132.8亿元 [9] - 广汇能源通过控股股东转让部分股份引入战略投资者,转让价款合计约62亿元,战略投资者作出五年不减持承诺 [8] - 宝地矿业拟收购新疆葱岭能源有限公司87%股权,交易完成后公司铁矿资源量、储量将显著增长 [9] 产业升级与未来规划 - 新疆坐拥丰富煤炭资源,“十五五”期间有望新增规划万亿级投资,广汇能源引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集群发展 [11] - 广汇能源在哈密淖毛湖区域建成先进煤化工基地,正全力推进伊吾广汇1500万吨/年煤炭分质分级利用示范项目 [12] - 大全能源在新疆石河子投资建设年产能10.5万吨的硅基新材料项目,并规划扩产和产业链延伸项目 [13]
专家访谈汇总:世界开始重新定义“军工强国”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5-11 18:12
前沿动态显示军工科技输出实力 - 丙烯腈和六氟磷酸锂价格小幅下跌,分别下调50元/吨和0.1万元/吨,新能源化工领域短期补库可能告一段落 [3] - 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签约455个重点项目,集中于AI、机器人、算力、互联网医疗等新一代数字产业链,释放国家在"算力+数据+应用"领域的持续战略投入信号 [3] - 巴基斯坦使用中国制造的歼-10C战机击落印度阵风战机,强化中国军工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对板块情绪具有阶段性正面推动 [3] 细胞培养肉获批上市 - 2025年中国合成蛋白市场规模突破150亿元,预计2030年达680亿元,年复合增速37.2%,产业进入"场景落地、政策引导与成本突破"三线共振的商业化阶段 [4] - 微生物蛋白、细胞培养肉和发酵蛋白三大技术路径形成清晰分工,合成蛋白从素食者小众选择转向食品安全与碳中和背景下的结构性供给重构 [4] - 昌进生物将微生物蛋白成本从800元/公斤降至48元/公斤,低于进口大豆蛋白12%,饲料领域渗透率达19%;CellX推出"无血清培养基"使细胞肉成本较2020年下降92%,逐步接近动物肉红线 [4] - 未来五年是合成蛋白行业"技术路线淘汰赛+商业模式博弈战"的关键窗口期,需关注技术迭代、消费升级、政策驱动的三维演化 [4] 多只数字经济ETF发行 - 银行ETF优选(517900)、银行ETF易方达(516310)、银行ETF基金(515020)、银行ETF南方(512700)等涨幅靠前 [6] - 建议关注模拟芯片与汽车芯片国产替代链条,如中颖电子、华润微、纳芯微等 [6] - 数字经济ETF聚焦国资数字化转型方向,具备长期主题投资潜力,适合作为新基建+数据要素组合的核心配置工具 [6] 科技创新债券发行审核提速 - 中国人民银行与证监会支持股权投资机构通过科技创新债募资,扩展资金用途至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科技创新债转向引导长期资本投早投小的制度性通道 [6] - 上交所信息显示,抚州高新区财投集团等三只科技创新公司债获交易所反馈,部分项目受理时间长达半年,审查审慎但节奏持续推进 [6] - 中信证券、华泰证券、招商证券等累计发行科创债超160亿元,中国石化资本拟发行9亿元科创债投资新能源与新材料企业,国企资本向科技领域"股权+债权"双轮驱动布局 [6] 我国4月出口增长9.3% - 2025年前4个月中国出口总额8.3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5%,表现强于预期 [6] - 4月对美出口同比骤降21%,占出口总额比重从12.8%降至10.5%,关税战冲击快速显现 [7] - 对东盟出口同比大增20.8%,对越南、泰国、印尼出口维持20%以上高增速;对欧盟、日本出口分别增长8.3%和7.8% [7] - 拉美、日韩、澳大利亚等非美经济体进口回升显著,CCFI与SCFI运价指数底部震荡,东南亚航线集装箱运价回落 [7]
“风光氢氨醇”一体化产业链的堵点
第一财经· 2025-05-06 20:00
项目概况与投资规模 - 中国能建在吉林松原投资296亿元建设全球最大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规划新能源装机300万千瓦,年产绿氢11万吨、绿氨和绿色甲醇各80万吨[1] - 鹏飞氢美在内蒙古赤峰投资112亿元建设风光制氢醇一体化项目,规划风电装机262.5兆瓦,年产绿氢8000吨、绿色甲醇15万吨,预计年产值48亿元[1] - 截至2024年底,全国"风光氢氨醇"项目超过百个,累计投资额逾5000亿元,中能建、中广核、中煤、国电投等央企能源巨头纷纷入局[2] 产业发展驱动力 - 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达14.5亿千瓦已超过火电,但弃风率达6.2%,弃光率达6.1%,个别地区如西藏弃光率高达32.2%,全国每年废弃风光电近千亿千瓦时[3] - 通过一体化项目可有效降低弃风弃光,如新疆哈密某风光基地配套制氢后弃风率从12%降至5%[3] - 国际能源署预测2030年全球氢能需求达1.5亿吨,但2023年全球绿氢产量仅100万吨,我国绿氢产量30万吨不及总产量1%[4] 技术路径与市场应用 - 将绿氢合成绿氨、绿色甲醇可将氢从"燃料"升级为"工业原料",解决储运安全性和成本问题[5] - 2023年有539艘替代燃料船舶新船订单,其中125艘为甲醇双燃料订单占比近1/4,未来船运业甲醇需求达1.4亿吨可消纳2660万吨绿氢[5] - 年产60万吨绿色甲醇项目可年减排二氧化碳530万吨,相当于节约210万吨标煤或种植148万亩树[6] 产业链关键挑战 - 绿氢成本约18~25元/千克较灰氢高60%以上,碱性电解槽、质子交换膜电解槽等关键技术尚需突破[8] - 项目涉及风光出力预测、电氢协同、储能等多系统协调难度高,影响整体效率和终端成本[9] - 配置500MW风光单元需25亿元投资,加上制氢和化工单元总投资约50亿元,金融机构支持相对保守[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