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软件工程
icon
搜索文档
21专访|技能革命还是就业挑战?国际劳工组织谈AI职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8 18:45
(原标题:21专访|技能革命还是就业挑战?国际劳工组织谈AI职场) 南方财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郑青亭 上海报道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引起了人们对就业市场可能遭受冲击的深切担忧。 近日, 国际劳工组织(ILO)首席宏观经济学家埃克哈德·恩斯特(Ekkehard ERNST)在2025外滩年会期间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 尽管AI的总体影响尚未大规模显现,但其对不同技能、不同地区造成的差异化影响已然明朗,各国需通过积极的政策与投资,将挑战转化为包容 性增长的机遇。 ILO成立于1919年,是联合国处理劳动世界事务的专门机构。ILO的使命是促进工作中的权利和体面劳动,加强社会保障及工作领域的社会对话, 追求"只有基于社会正义才能建立世界持久和平"的愿景。 今年5月,ILO发布了一份有关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就业的报告。报告指出,全球四分之一的工作岗位可能受到生成式人工智能影响。其中,高收入 国家就业岗位受生成式人工智能影响的比例更高,达到34%。由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理论上能实现多种任务的自动化,文职类工作面临的风险最为 显著。 恩斯特表示,目前AI对全 ...
技能革命还是就业挑战?国际劳工组织谈AI职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8 18:40
南方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郑青亭上海报道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引起了人们对就业市场可能遭受冲击的深切担忧。 近日,国际劳工组织(ILO)首席宏观经济学家埃克哈德.恩斯特(Ekkehard ERNST)在2025外滩年会期间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尽管AI的总体影 响尚未大规模显现,但其对不同技能、不同地区造成的差异化影响已然明朗,各国需通过积极的政策与投资,将挑战转化为包容性增长的机遇。 ILO成立于1919年,是联合国处理劳动世界事务的专门机构。ILO的使命是促进工作中的权利和体面劳动,加强社会保障及工作领域的社会对话,追求"只有 基于社会正义才能建立世界持久和平"的愿景。 恩斯特:总体来看,目前人工智能对全球劳动力市场的整体影响尚不显著——无论是就业替代还是就业创造,规模都相对有限。当然,在特定行业和职业 中,影响更为明显。例如,过去五年,软件工程领域因AI发展创造了大量岗位。不过,目前该领域劳动力市场有所降温,部分原因是AI已展现出自主编写 新代码的潜力。 21世纪:这种影响在不同技能水平的劳动者之间有何差异?比如低技能、中技能和高技 ...
“上海样本”营商温度:“最后一公里”的实践答案
新华财经· 2025-07-26 23:02
营商环境优化实践 - 上海连续8年推出营商环境行动方案,从1.0版迭代至8.0版,在世界银行中国企业调查报告中创下22项全球最优成绩 [1] - 上海市发改委指导发布首届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案例,涵盖市级、区级、街镇三个组别的"十佳案例"及30个"优秀案例",从400余项申报案例中精选 [1] - "一区一品"、"一街镇一品牌"等微观案例成为改革落地关键,优化基层营商环境是提升企业获得感的"最后一公里" [1] 生态与科创融合 - 宝山庙行镇通过打通1.4公里滨水步道、营造2.73万平方米亲水空间,使园区入驻率提升8% [2] - 华阳路街道聚焦武夷路、愚园路等百年马路更新,释放10万平方米载体打造低成本科创空间 [2] - 青浦区联动江苏吴江、浙江嘉善共建跨省域高新区,引进21家企业平台入驻三塘村九浪科创小院,与复旦大学共建国家大学科技园青浦创新中心 [3] 科创资源集聚 - 杨浦区五角场街道在700米长的大学路聚集复旦、上海财大等高校资源,吸引爱回收、商米科技、声网等4500家企业,其中63家营收超5000万元、15家上市企业 [3] - "V聚场"落户大学路,构建"大学-大厂-大V"的"创新大三角" [3] 金融支持创新 - 徐汇区推出知识产权ABS模式,2024年11月发行上海首单全市场化增信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规模5900万元(储架5亿元),覆盖9家高新技术企业,估值4390万元 [4][5] - 虹口区推出"虹口秒贷"智能推荐算法模型,覆盖17家银行的20款产品,服务4900家企业 [5] 监管优化 -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全面应用"检查码",实现无码不检查、检查必亮码,34份轻微不罚清单覆盖28个执法条线,累计减免罚款超11亿元 [6] - 嘉定区马陆镇实施A级企业"无事不扰"、B级"指导为先"、C级"强化监管"的分级监管模式 [6] - 金山区推动执法力量向"不放心企业"倾斜,入企检查频次从2.34次/家降至1次/家 [7] 青年创业支持 - 徐汇区徐家汇街道打造上海首个商圈零工驿站,"15分钟就业服务圈"服务1600人次,助力700余人就业创业 [8] - 嘉定区"有'嘉'客栈"项目为外省市青年提供15天免费过渡住宿,覆盖1694个床位,服务1081家重点企业 [8]
新闻解读20250608
2025-07-16 14:13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行业:科技、军工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国内市场潜在利好**:当前虽有小量级利好消息,但周五市场未反映,高级别谈判可能涉及关税、科技限制、稀土出口问题,大概率落地利好,因美国有现实需求,潜在利好或下周体现,科技赛道先受益[1][2][5] - **美国资产情况**:上周五美国资产不顾市场继续向上,源于发布的非农就业数据超预期,但该数据自2023年起真实性存疑,美股位置高、重心高,有向下修正压力,美元资产未脱离危险期,美债还在抢救,处于大分裂状态[6][7] - **行业发展趋势**:科技方向与热点重合度大,或借机发酵;军工板块前期调整后释放好消息,获海外大订单;外部环境回暖提升市场安全感和情绪,利于科技赛道发挥和成交量提升,若成交量上升,赛道轮动持续性或更好,科技细分领域值得关注[8][9]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美国内部情况**:美国内部和外部遭遇巨大扰动,有人攻击特朗普,将其与爱泼斯坦案关联,还发起成立美国第三党派投票,特朗普反击马斯克,双方对攻后经斡旋不再搭理对方;美国驱逐非法移民动作暴力引发骚乱,国家警卫队两三千人介入平息[2][3][4]
携手促发展 向新向未来——外国展商眼中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
新华网· 2025-05-24 10:00
博览会概况 - 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主题为"向新 向实 向未来",在宁波举行,展期22日至25日 [1] - 参展国家包括14个中东欧国家及英国、法国等9国,展区面积、参展商数量和商品数量均创新高 [1] - 中东欧展区面积达2万平方米,400多家展商带来8000多种商品,涵盖水晶、蜂蜜、奶酪等传统商品及智能家电等新品 [1] 主宾国与重点参展企业 - 斯洛文尼亚和斯洛伐克共同担任主宾国,斯洛文尼亚组织15家企业参展,涉及轻型飞机、化妆品等行业 [1] - 斯洛文尼亚企业通过科佩尔港与宁波港合作强化双边经贸联系,期待拓展汽车、文体产业合作 [1] - 一家斯洛文尼亚跨境合作企业近年促成中欧企业合作数量年均增速达30%,反映双方市场关注度提升 [1] - 斯洛伐克医疗植入物企业首次参展,使用3D打印和钛金属技术生产高生物适应性产品,寻求中方合作伙伴 [2] 物流与贸易便利化 - 中东欧商品采购联盟与顺丰速运合作,将商品进口周期从海运40-60天缩短至4天,运费从每公斤1.5-2欧元降至1欧元 [2] - 新物流方式促进果汁等保质期敏感商品贸易,推动中欧双边贸易发展 [2] 文化展示与市场潜力 - 首次设立魅力中东欧专区,通过旅游推介、时装秀等活动展示各国文化风情 [2] - 波黑精油企业瞄准中国中等收入群体消费潜力,计划通过展会精准对接超大规模市场 [2][3] - 匈牙利12家企业参展,覆盖消费品、软件工程和AI解决方案,数字合作成为亮点 [3][4] 企业合作与市场机遇 - 中国市场为欧洲企业提供销售、分销及合作伙伴寻找机会,博览会搭建高效对接平台 [2] - 匈牙利出口促进局强调匈中良好关系推动经贸合作,数字解决方案在中国生产使用 [3][4]
42 岁程序员因 AI 丢掉年薪 15 万刀的工作:投 800 份简历遭拒,被迫送外卖住拖车
程序员的那些事· 2025-05-16 10:44
科技行业就业趋势 - 科技行业裁员现象加剧,2024年已有15万科技人员失业,2025年上半年又有5万人被裁[5] - 微软近期裁员规模达六七千人[5] - 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显示软件工程是增长最快职业,但现实情况与官方数据形成强烈反差[4] AI对就业市场的冲击 - AI已深度介入招聘流程:80%公司使用AI筛选简历,面试环节也由AI主导[1] - Anthropic公司CEO预测:到2024年9月AI将能编写90%代码,2025年可能全面接管编程工作[4] - 传统技术人才面临生存危机,20年经验程序员投递800份简历未获真人面试机会[1] 职业转型困境 - 技术人才转行成本高昂:卡车司机培训费需数万美元[4] - 程序员收入断崖式下跌:从年薪15万美元降至依靠送外卖(单笔收入6.5美元)和二手交易维持生计[2][4] - 房产成为负担:持有三处房产但产生额外成本(如4%的Airbnb入住税),未能有效改善财务状况[4] 行业技术迭代影响 - ChatGPT崛起直接导致元宇宙项目热度消退[1] - 技术颠覆速度加快:类似智能手机淘汰功能机的现象正在编程领域重演[1] - 企业倾向用AI替代人力而非提升产能:1名开发人员+AI可替代10人团队,但未将生产力提升至1000倍水平[5] 行业认知差异 - 主流舆论尚未意识到AI对就业的即时威胁,仍将其视为未来问题[5] - 技术人才提出警示:当AI能完成所有工作时,需重新思考工作与生存的关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