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XR
icon
搜索文档
CINNO Research:上半年中国XR消费级市场整体销量达26.1万台 环比增长9%
智通财经网· 2025-08-19 14:29
市场表现 - 2025年上半年中国消费级XR整体销量26 1万台 环比增长9% 主要增长动力来自AR眼镜新品上市 [1] - VR设备销量7 5万台 创近三年新低 主要因内容生态投入不足和缺乏重量级新品 [3] - AR设备销量18 6万台 同比增长35% 环比增长28% 受益于新品发布 国家补贴和618促销 [3] - 预测2025年国内XR整体销量60 6万台 同比增长6 5% 主要由AR设备带动 [3] 品牌格局 - VR市场小鸟看看(PICO)以46%市占率居首 Meta(28%)和Goovis(7%)分列二三位 头部厂商通过成本控制和生态整合维持份额 [4] - AR市场雷鸟创新以35%份额领跑 XREAL(22%)和星纪魅族分列二三位 雷鸟成功源于多维度战略布局 XREAL生态建设取得突破 [4] - AI眼镜作为新赛道崛起 Meta带头转型并带动PICO 大朋 HTC等厂商加速技术迭代 [4] 技术趋势 - VR设备Fast LCD屏幕份额回升至87% 搭配菲涅尔光学方案 Micro OLED仍以高端产品为主 [5] - AR设备Micro OLED屏幕占比87% 索尼主导市场 但视涯科技份额同比提升30个百分点 成为增长最快面板供应商 [5] - 光波导技术份额稳定在13% 鲲游光电 至格科技通过工艺优化将模组成本降低40% 并推出视场角突破50°的产品 [5] 投融资动态 - 2025年上半年全球XR融资37笔 金额445亿元 同比融资数减少34笔但金额增加335亿元 显示资本向头部项目集中 [7] - AR/VR投融资呈现资本集中化 技术核心化 场景生态化 地域集群化四大特征 资本转向实质性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落地 [7] - Micro LED 硅基OLED等核心器件国产化突破将成为重塑全球产业链的关键变量 [7]
进一步加强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西安日报· 2025-08-11 13:27
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思路 - 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以优势企业为核心,以产业链群为依托,以科教资源为支撑 [1] - 支持建设集模式创新、技术攻关、人才集聚、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于一体的产业创新中心 [1] - 促进科技供给和产业需求的适配对接,催生新技术、新产品,孵化科创型成长型企业,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1] - 采取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军民融合、成果分享的运行模式 [1] 重点产业领域布局 - 重点围绕大飞机、商用车、光伏、半导体及光子、能源(油气)、输配电、乘用车与智能网联、生物医药、新材料、低空经济和无人机、空天动力、人工智能、XR等产业方向布局建设 [2] 建设任务 - 构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 [2] - 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 [2] - 建设共性平台,提供公共服务,开展产品试制和标准创制 [2] - 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培育孵化高成长型科技企业 [2] - 深化成果转化、人才激励、科技金融等创新体制机制改革 [2] - 开展军民科技协同创新 [2] 组建方式 - 由市科技局会同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数据局采用"揭榜挂帅"等方式组建 [2] - 或由龙头企业会同相关创新主体申请建设,按产业领域命名为"西安市××产业创新中心" [2] 推进机制 - 组建由市级相关部门,相关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属国有平台公司等组成的工作专班 [3] - 加强市区联动,各相关区县、开发区提供要素保障和服务支持 [3] - 管理部门总结建设成效及经验做法,强化示范引领效应 [3]
亿道信息:杭州灵伴科技曾系公司关联法人,为XR领域的重要合作伙伴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30 16:44
公司关联关系 - 杭州灵伴科技曾系公司关联法人[2] - 目前双方已解除关联关系[2] 业务合作 - 杭州灵伴科技为XR领域重要合作伙伴[2] - 双方在技术研发及AR空间计算产品方面持续合作[2] 关联交易 - 每个财报周期与杭州灵伴科技存在大量关联交易[2] - 关联交易详情已在公司公告(公告编号:2024-003)中披露[2]
2025XR行业发展白皮书
洛图科技&VRAR星球· 2025-05-23 07:1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报告围绕XR行业展开,分析其发展背景、宏观环境、市场规模、技术趋势、操作系统、行业应用等方面,指出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虽当前市场有分化,但未来成长潜力大,如智能眼镜在AI大模型推动下将爆发增长,显示技术也在不断演进 [20][9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PART01 行业发展背景与宏观环境 - 元宇宙及XR行业历经技术萌芽期(1968 - 2011年)、期望膨胀期(2012 - 2015年)、低谷期(2016 - 2018年)、调整期(2019 - 2024年),将进入成长期(2025年及以后) [11][14] - 宏观环境复杂,全球经济复苏有挑战,投资环境有风险,技术创新与融合发展,政策与监管方面,各国对XR行业支持力度不同,中国从国家和地方层面进行顶层规划和特色发展 [20][32] - 融资对行业企业至关重要,2015 - 2024年全球XR领域融资收购数量有变化,XR内容质量稳步提升,2024年末全球主流VR平台内容总数超2.1万款 [35][42] PART2 市场规模与发展现状 - XR产品分VR/AR/MR,VR用于游戏等娱乐场景,AR强调虚实结合,MR是虚拟与现实有机融合 [47][48] - 2024年全球XR设备出货量731万台,同比降10.3%,市场分化,VR/MR设备出货653万台,占89.3%,同比降14%,AR设备出货78万台,占10.7%,同比增37%,预计2025年全球消费级XR市场承压,规模达720万台 [52][54] - 中国XR市场分化明显,2024年全渠道销量53.6万台,同比降12.5%,VR/MR设备销量25.9万台,同比降34%,AR设备市场发展好,文旅等是重要应用场景 [55][57] - 2024年中国VR/MR消费级市场各季度零售量同比下滑,Vision Pro未拉高行业大盘,但带动产品均价上调,MR头显比例上升,国内VR市场PICO主导 [58][69] - AR方面,2024年Q4政策利好使市场升温,分体式AR占8成市场份额,3000元是分体式和一体式界线,市场品牌格局变动,雷鸟保持领先 [76][91] - 智能眼镜在AI大模型推动下发展,2024年全球出货156.8万副,同比增119%,中国出货16.7万副,同比增44%,消费者关注产品功能、交互等因素,AI拍摄眼镜成市场主流,三类产品价格梯度分布 [97][117] PART 03 技术发展与产品趋势 - XR市场多种显示技术并存,高清晰度硅基显示是未来趋势,VR以Fast - LCD + Pancake方案为主 [124][128] - VisionPro引领头显设备向空间计算、混合现实、超高清晰显示发展,Micro - OLED成AR主流显示技术,AR产品形态、功能分化,配件提升使用体验 [133][143] PART 04 操作系统、行业应用与场景案例 - 主流XR操作系统有Meta Horizon OS、苹果visionOS、谷歌Android XR、华为鸿蒙OS、PICO OS等,各有技术架构、核心优势和生态策略 [150] - 开源平台注重兼容性和生态整合,国际有OpenXR等标准,国内PICO等也有相关举措 [159][160] - 内容生态以游戏和影视为核心,VR大空间国内外发展模式有差异,中国市场发展需应对挑战 [161][164] - XR设备在文旅、户外运动、个人助手、医疗辅助、制造设计、航空飞行培训、辅助教学展示等领域有应用案例 [167][183] PART05 编撰方公司介绍 - 洛图科技是科技产业生态服务平台,在XR领域有独特研究视角和大数据支持体系 [188] - VRAR星球是中国领先的VR/AR产业垂直媒体,为业内提供前沿资讯,打造交流社区 [190]
一级市场最热最贵的杭州「七龙珠」,他凭什么能冷门地押中两个?|36氪专访
36氪· 2025-04-01 18:09
宇树科技投资分析 - 宇树科技最初因牛年春晚机器狗表演引发关注,2021年下半年融资时被敦鸿资产迅速跟进并成为联合领投方 [12] - 核心投资逻辑在于将机器狗视为"智能终端新物种",其首款C端产品Go1售价1.2万元,具备消费级市场开拓潜力,类比大疆发展路径 [13] - 团队技术迭代能力超预期,产品每2-3个月就有创新突破,从"地面大疆"定位跃升至人形机器人领域领先者 [14] - 商业模型具备双重保障:B端业务已实现稳定营收(2021年规模数千万),C端产品打开成长天花板 [14] 人形机器人行业前景 - 中国具身智能产业具备三大优势:算力需求适中(千卡规模)、三电技术领先、制造业场景丰富(客户愿支付20-40万元/台) [21] - 行业当前瓶颈在于机器人大脑(具身大模型)处于早期阶段,类似GPT3.0前迭代期,但硬件价格已现突破(宇树将价格降至9.9万元) [21][22] - 宇树科技硬件能力达全球顶级水平,其快速量产能力(2年交付数十台)在创业公司中罕见 [9][22] Rokid投资决策 - 选择逻辑基于AR长期优于VR的判断:AR适用工作/学习等多场景,VR局限家庭娱乐 [25] - Rokid团队具备三大核心能力:阿里云OS系统经验、硬件研发实力、消费电子运营经验(曾做蓝牙音响) [26] - 估值锚定未来AR终端亿级出货量预期,尽管当时技术未成熟但团队已踩过市场坑 [29] 硬科技投资方法论 - 终端优先策略:通过极米/宇树等终端企业反向布局供应链关键节点(电机/传感器/算法等) [32][33] - 出手时点严格把控:产品需通过市场验证(Pre-A轮后),避免技术团队缺乏商业能力 [35][36] - 赛道选择框架:参考智能投影案例,按10%渗透率测算AR潜在规模(当前百万台→亿级) [38] 团队特质与商业策略 - 创始人王兴兴兼具技术偏执与商业敏锐度:早期拒绝人形机器人但2年内实现量产转型 [9][19] - 团队组合采用"CTO+销售"模式:联合创始人陈立(海康背景)强化B端/G端拓展能力 [18][19] - 资源协同效应显著:敦鸿的媒体/芯片/电商资源直接赋能宇树C端业务发展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