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依苏帕格鲁肽α
icon
搜索文档
政策、资本、技术三重驱动 中国创新药实现“造船出海”
证券日报· 2025-10-31 00:50
当前,中国创新药产业正以强劲势头融入全球医药创新体系。从十年前以仿制药为主导,到如今在全球 创新药商务合作拓展(BD)交易中占比显著提升,从"跟跑""并跑"到在部分领域"领跑",中国创新药 凭借政策支持、临床突破与资本助力,实现了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的跨越。 在近日举行的第十届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上,《证券日报》记者对话多位医药行业领军人物,解码中国 创新药在全球格局重塑中的突围路径与远航方向。 多因素促产业升级 十年前的中国生物科技企业大多致力于仿制药研发,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型国际生物科技企业在中国积 极寻求创新疗法的合作机会。 中邮证券研报显示,中国在全球创新药商务合作拓展(BD)交易中的项目数占比从2019年的3%快速提 升至2024年的13%,交易金额占比从1%显著提升至28%。 艾昆纬(IQVIA)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药企与跨国药企达成61项合作交易。其中,针对中国 本土资产的交易总额持续攀升,2025年上半年达485亿美元,远超2024年全年。 "截至10月份,2025年中国创新药BD交易总额已超过千亿美元,单笔交易规模屡屡刷新纪录。BD交易 的持续放大,体现了全球市场对中国创新 ...
全球千余专家相聚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 寻找更多产业创新“最优解” 诺奖得主看好“创新药械最友好城市”
解放日报· 2025-10-18 10:05
活动概况 - 2025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于10月13日至17日在张江科学会堂举行 活动主题为“链动全球 赋能产业” 包含一场开幕活动 一场成果展览和15场系列专题论坛 [1] - 活动吸引千余位国内外专家参与 旨在通过交流合作寻找产业创新最优解 [1] 产业创新生态 - 上海具备支持创新药械发展的国际一流创新生态和政策环境 能显著降低生物医药创新创业综合成本并打通研发全链条 [1] - 上海国投通过搭建以全生命周期基金矩阵为底座的创新生态圈 聚力赋能生物医药的源头创新与产业集聚 [2] - 上海在脑机接口等前沿产业具备优势 上游芯片和电极材料属于科研和产业强项 并能源源不断供给研发人才 拥有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好的临床转化医院 [2] 前沿技术与源头创新 - 诺贝尔奖得主格雷格·塞门扎在论坛上介绍其最新科研进展 一种能同时靶向HIF-1α和HIF-2α的双重抑制剂在临床前研究中展现出癌症治疗潜力 [3] - 上海拥有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等顶尖高校 被视为孕育源头创新的沃土 高校与产业界紧密合作有望研发出从0到1的首创新药 [3] - 华东师范大学团队研发异体通用型CAR-T细胞 采用独特基因编辑策略 相关UCART产品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试验中取得很好疗效 论文发表于《细胞》期刊 [4][5] - 该异体通用型CAR-T细胞技术旨在解决现有自体CAR-T产品无法批量生产 价格高达百万元的问题 [4] 产业化与政策支持 - 华东师范大学的异体通用型CAR-T细胞项目已获得上海张江数千万元经费支持 正在建设GMP生产与转化平台以加快产业化进程 [5] - 上海推出“新优药械”支持政策 要求医疗机构在国家医保药品和“新优药械”产品更新发布1个月内以“应配尽配”原则配备使用 [6] - 在“新优药械”政策推动下 新药进全市医院的时间从过去几年缩短至现在几个月内 例如银诺医药的依苏帕格鲁肽α目前已进入42家上海医院 [6] - 截至今年8月 已有196种产品纳入上海市“新优药械”产品目录 包括64种药品和132种医疗器械 [6] - 银诺医药的依苏帕格鲁肽α入选上海市第五批“新优药械”产品目录 预计今年销售额将超1亿元 [6] 未来展望 - 展望“十五五” 上海计划进一步提升生物医药创新策源能力 健全产业发展体制机制 优化创新生态 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6] - 目标是将上海建设成“创新药械最友好城市”和“全球投资首选地” [6]
诺奖得主看好“创新药械最友好城市”
解放日报· 2025-10-18 09:06
活动概况 - 2025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于10月13日至17日在张江科学会堂举行 主题为“链动全球 赋能产业” 活动内容包括一场开幕活动 一场成果展览和15场系列专题论坛 [1] - 活动吸引千余位国内外专家参与 旨在通过交流合作寻找产业创新最优解 [1] 产业创新生态 - 上海具备支持创新药械发展的国际一流创新生态和政策环境 能有效降低生物医药创新创业综合成本并打通研发全链条 [1] - 上海国投通过搭建全生命周期基金矩阵和多元伙伴协同的网络 聚力赋能上海生物医药的源头创新与产业集聚 [2] - 上海在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的上游芯片和电极材料领域具备科研和产业强项 并能源源不断地供给研发人才 拥有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好的临床转化医院以推动产品上市 [2] 前沿技术策源 - 诺贝尔奖得主格雷格·塞门扎在活动上介绍其最新科研进展 一种能同时靶向HIF-1α和HIF-2α的双重抑制剂在临床前研究中展现出癌症治疗潜力 [3] - 上海拥有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等顶尖高校 高校科研团队与产业界紧密合作 有望在未来全球创新药研发中扮演重要角色并研发出从0到1的首创新药 [3] - 华东师范大学团队研发的异体通用型CAR-T细胞取得突破 相关论文于去年7月登上国际顶级期刊《细胞》 该UCART产品已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试验中取得很好疗效 [4][5] - 企业已获得来自上海张江的数千万元经费支持 正在建设基因编辑与细胞治疗产品GMP生产与转化平台以加快产业化进程 [5] 政策支持与商业化 - 上海推出“新优药械”支持政策 要求医疗机构在国家医保药品和“新优药械”产品更新发布1个月内以“应配尽配”原则配备使用 [6] - 截至今年8月 已有196种产品纳入上海市“新优药械”产品目录 包括64种药品和132种医疗器械 [6] - 银诺医药的依苏帕格鲁肽α入选目录后 已在几个月内进入42家上海医院 预计今年销售额将超1亿元 相比过去新药进院需几年时间大幅提速 [6] - 展望“十五五” 上海计划进一步提升生物医药创新策源能力 优化创新生态 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建设“创新药械最友好城市”和“全球投资首选地” [6]
浦东生物医药企业竞逐“全球新”
新浪财经· 2025-09-30 19:05
公司进展 - 科望医药在杭州"国际免疫创新研讨会"上分享自研"巨噬细胞衔接器平台BiME"的最新进展 [1] - 科望医药专注肿瘤与自身免疫领域,已构建具全球竞争力的免疫疗法管线,4款FIC、BIC产品进入不同临床阶段,另有多项临床前管线,今年计划冲击港股 [1] - 2023年科望医药与安斯泰来达成超17亿美元全球合作,围绕BiME平台推进,标志着全球化布局提速 [2] - 劲方医药在港上市,超额配售权行使前发行规模2.33亿美元,行使后达2.68亿美元,募资额创2022年以来港股18A板块之最 [4] - 劲方医药是IPO阶段首个拥有上市产品及授权收入的18A企业,核心产品氟泽雷塞为国内首个、全球第三个KRAS G12C抑制剂 [4] - 银诺医药作为全球第三家、亚洲首家商业化阶段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人源长效GLP-1RA的企业,其核心产品依苏帕格鲁肽α1月获批后,8月即赴港上市 [4] 行业动态 - 中国创新药虽发展快,但部分领域存在跟随创新多、同质化等问题,本土企业瞄准"全球新",执行力强,差异化机会充足 [2] - 今年以来,浦东生物医药企业资本市场表现活跃:劲方医药、银诺医药已赴港上市,多家企业密集递交申请 [1] - 自2018年君实生物成为张江药谷首家港股18A上市企业后,浦东药企赴港上市热潮涌动,产业正从"量变"迈向"质变" [1] - 今年上半年浦东生物医药企业出海交易近30起,交易额占全国31%、全球14% [4] 技术平台 - 科望医药BiME平台聚焦肿瘤微环境,通过双重靶向激活巨噬细胞吞噬与抗原递呈能力,针对肝癌、胃癌等缺乏有效疗法的癌种推进项目 [2] 政策与支持 - 浦东新区近期发布《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功能提升方案(2025—2027年)》,首次提出打造全球创新药械首发地、科学家创新创业首选地、制度改革首创地,将在临床、注册等环节提前介入指导 [5] - 浦东正制定配套政策,实行"一赛道一政策、一赛道一专班",已配置100余名服务专员 [5] - 张江药谷的全球交流、人才聚集等优势,是科望医药将上海创新中心设于此的关键 [5] - 浦东将在2025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期间,围绕"源头创新 链聚全球"推出更多服务与政策 [5]
银诺医药-B(02591)已在中国完成核心产品(即依苏帕格鲁肽α)用于治疗肥胖和超重的III期临床试验的首例患者给药
智通财经网· 2025-09-30 17:13
公司核心产品研发进展 - 公司核心产品依苏帕格鲁肽α用于治疗肥胖和超重的III期临床试验已于2025年9月30日在中国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1] - 该III期临床试验计划招募约800位参与者 [1]
银诺医药-B已在中国完成核心产品(即依苏帕格鲁肽α)用于治疗肥胖和超重的III期临床试验的首例患者给药
智通财经· 2025-09-30 17:11
公司核心产品研发进展 - 公司核心产品依苏帕格鲁肽α用于治疗肥胖和超重的III期临床试验已于2025年9月30日在中国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1] - 公司计划就该III期临床试验招募大约800位参与者 [1]
银诺医药-B(02591.HK):已在中国完成核心产品用于治疗肥胖和超重的III期临床试验的首例患者给药
格隆汇· 2025-09-30 17:08
核心产品临床试验进展 - 公司核心产品依苏帕格鲁肽α用于治疗肥胖和超重的III期临床试验已于2025年9月30日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1] - 该III期临床试验计划在中国招募约800位参与者 [1] - 公司于2025年3月在中国启动了该核心产品用于治疗肥胖和超重的IIb/III期临床试验 [1]
银诺医药-B(02591) - 自愿性公告 - 有关於中国进行核心產品临床试验的最新业务进展
2025-09-30 17:03
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 - 2025年3月公司在中国启动依苏帕格鲁肽α治疗肥胖和超重的IIb/III期临床试验[2] - 2025年9月30日公司在中国完成该核心产品III期临床试验首例患者给药[2] - 公司计划为该临床试验招募约800位参与者[2]
丹麦巨头巨变,国产药千亿商机来了
投中网· 2025-09-28 17:16
以下文章来源于虎嗅APP ,作者陈广晶 虎嗅APP . 从思考,到创造 将投中网设为"星标⭐",第一时间收获最新推送 中国玩家们也正悄然集结。 作者丨 陈广晶 编辑丨 苗正卿 来源丨 虎嗅APP 九月的最后两周,减重药又成医药圈讨论热门。其中,手握药王司美格鲁肽的丹麦制药巨头诺和诺德 全球裁员9000人,掀开了全球减重药市场重构的一角:"一家独大"的黄金时代谢幕,"诸神混战"的 下半场拉开序幕。 按照诺和诺德9月10日公布的裁员计划,全球约9000个岗位将受波及,约5000个岗位在丹麦,调整 范围遍布各个部门,包括支持部门和总部职能。 关于中国区的裁员计划,还没有更多官方消息透露。一份业界流传的内部邮件显示,接下来两个月, 诺和诺德中国区员工也将收到来自上级的沟通。 只是,过程并不轻松,等待每个玩家的,是一场关乎速度、耐性与克制的残酷考验。 都是减重惹的祸? 按照诺和诺德的裁员计划,节省的资金将投入糖尿病和肥胖症治疗领域,包括商业执行计划和研发项 目。这两点也被认为是诺和诺德的核心失误之处。 表面上看,诺和诺德正处在高光时刻。司美格鲁肽今年上半年收入已突破160亿美元,全年销售额有 望逼近400亿美元大关。加 ...
丹麦巨头大裁员,掀开国产药千亿商机
虎嗅· 2025-09-27 10:12
诺和诺德战略调整与市场格局变化 - 诺和诺德宣布全球裁员约9000人,其中约5000个岗位在丹麦,此次调整是一次全公司转型和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1] - 调整后公司资源将进一步聚焦到降糖和减重领域,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1] - 司美格鲁肽2024年在中国区销售额突破60亿元人民币,其减重版价格是降糖版的两倍以上[4] 诺和诺德面临的挑战与战略失误 - 公司在营销策略上存在失误,在中国市场坚持主攻院内市场,忽视了对广阔院外市场的管控,导致市场出现套保买药等乱象[3] - 对市场需求预估不足,司美格鲁肽在美国上市初期供货不足,导致失去部分独家授权供货权利,让低价仿制药和药房调配药钻了空子[6] - 研发管线面临挑战,超长效GLP-1/GIP双效激动剂NN9650研发终止,下一代产品CagriSema胃肠道不良反应率高达79.6%[6] - 诺和诺德研发投入在TOP15药企中常年垫底,管线布局主要集中在大分子领域,导致多个管线试验失利后“没有牌可打”[6] GLP-1类药物市场现状与规模 - 司美格鲁肽今年上半年收入已突破160亿美元,全年销售额有望逼近400亿美元大关[3] - 加上礼来替尔泊肽等药物,GLP-1类药物市场总额将突破700亿美元,行业预计的千亿美元市场很快就要实现[3] - 到2031年,GLP-1类药物全球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500亿美元,相比2025年增长一倍以上[18] 中国减重药市场机遇与竞争格局 - 中国18岁以上居民超重率34.3%,肥胖率超过16%,到2030年超重、肥胖人口总数或将超过5亿人,将带来4178亿元人民币的医疗费用支出[11] - 业界预计到2030年中国仅减重药市场规模就将达到近25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700亿元以上)[11] - 司美格鲁肽在中国的化合物专利保护期将于2026年到期,目前全国已有20多款司美格鲁肽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至少8家企业产品已进入后期研发阶段[12] 中国药企的发展策略与机会 - 国产司美格鲁肽仿制药的竞争将非常激烈,早期布局者已拿到先发优势[12] - 差异化竞争是关键策略,例如信达生物与礼来合作的玛仕度肽布局脂肪肝适应症,银诺医药的依苏帕格鲁肽α半衰期超过200小时[13] - 国际化是中国药企的第三张牌,联邦制药以总规模20亿美元将三靶点药授权给诺和诺德,石药集团、恒瑞医药等也与海外企业达成合作协议[13] GLP-1类药物面临的行业风险与监管挑战 - GLP-1类药物具有胃肠道不良反应,严重的可能包括低血糖、肾功能损害、急性胰腺炎等,司美格鲁肽还存在减肌肉、停药后反弹等问题[15] - 此类药的使用只能用于特定人群,在中国需符合严格的BMI标准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15] - 监管部门、企业、医疗机构对其合理使用都非常重视,司美格鲁肽三期临床试验纳入了近2000人,远超普通药物[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