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储充产品

搜索文档
盈峰环境马刚:从顺德基地迈向全球市场,加大AI领域布局
南方都市报· 2025-07-18 20:36
公司战略布局 - 公司正推进"新基地、新总部、新产业"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将顺德基地定位为全球总部,作为参与国际投资和链接全球产业链的主要窗口 [3] - 战略升级为"智能装备+智慧服务+智云计算"新模式,与佛山市《人工智能赋能制造行动方案》高度契合 [4] - 构建"环卫机器人+数据标注+智能驾驶算法+环卫全场景应用"的全链条一体化AI应用新范式,目标打造全国领先的智慧环卫样板 [4] 生产基地建设 - 顺德环保产业园二期总投资约20亿,将于明年建成投产,总占地面积达300亩 [1][3] - 基地将聚焦小型环卫装备及光储充产品的研发制造,并依托顺德区位优势成为进军全球市场的核心跳板 [3] - 建成后的顺德基地将推动中国环保标准与技术方案的国际化应用 [1] AI与新技术布局 - 公司在顺德成立专业数据标注公司,承接自动驾驶、具身智能、视频质量判断等大模型应用场景项目 [4] - 获授佛山市首个数据标注基地称号,技术实力和产业规模达区域领先水平 [4] - 与多所高校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开创数据标注专业化人才培养新范式 [4]
祥鑫科技:冲压模具及精密结构件专家,机器人有望打开增量空间【国信汽车】
车中旭霞· 2025-06-19 09:48
公司概况 - 公司成立于2004年,是国内精密冲压模具和金属结构件领域领军企业,2024年营收67亿元(同比+18.3%),归母净利润3.6亿元(同比-11.6%)[2] - 收入结构:新能源车占比57%,储能设备18%,燃油车18%,通信业务6%[2] - 战略方向:以新能源车、光伏储能为基本盘,拓展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2][6] 股权与资金 - 实控人陈荣和谢祥娃夫妇合计持股33.1%,股权结构稳定[4][16] - 截至25Q1货币资金12亿元,为业务拓展提供保障[4] 业务布局与技术优势 - 核心技术:掌握数控铣削加工、冲压成型、热熔自攻丝等600余项专利,研发占比4%(24年投入2.43亿元)[6][45] - 产品矩阵: - 新能源车:动力电池箱体、热管理系统等高附加值产品(24年收入+4%)[26] - 储能设备:光伏逆变器及结构件(24年收入+123%)[26] - 人形机器人:联合科研院所开发灵巧手、机械臂等关键零部件[10][76] 全球化进展 - 海外业务:24年海外营收6.3亿元(同比+13%),毛利率30.3%(同比+6.5pct)[8] - 产能布局: - 墨西哥工厂规划产能2.5亿元,24年营收1亿元[58] - 泰国工厂聚焦新能源车、光储及算力服务器市场[8] - 计划欧洲/北非建厂覆盖斯特兰蒂斯、大众等客户[58] 客户资源 - 新能源车客户:比亚迪、宁德时代、广汽、蔚来等主流车企[29] - 储能客户:华为、Enphase Energy、蜂巢能源等[29] - 机器人合作方:广东省科学院、三度智能、武迪电子等[10][76] 财务表现 - 营收从2014年7.3亿元增至2024年67.4亿元(CAGR 26.4%),利润CAGR 17.7%[33] - 24年销售/管理/研发费用率分别为0.5%/4.1%/3.6%,降本增效显著[37] 新兴领域拓展 - 低空经济:与头部客户达成战略合作[51] - 人形机器人: - 投资台湾女娲机器人(持股1.25%),其商服机器人月租499美元[72] - 成立祥鑫智能机器人子公司整合相关业务[70]
绿能慧充: 绿能慧充关于参加2024年度沪市主板低碳新能专题集体业绩说明会召开情况的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5-28 19:20
充电桩业务 - 公司自主掌握新能源充电及储能技术,包括新型高效充电模块、充放电双向灵活变换和控制技术、环星大功率柔性充电技术等 [1] - 主要产品包括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充电产品、光储充产品、储能产品、充放电机器人等 [1] - 新推出移动储充机器人,支持自动寻找目标车辆、自动充放电 [1] - 海外市场拓展方向为欧洲、东南亚、中东、澳大利亚、日本、南美等区域,产品已通过欧盟CE认证 [2] - 海外产品线包括7-480kW欧标直流充电机和120/180kW日标直流充电机 [2] - 未来研发方向将更注重高效、智能、安全,包括大功率快充、自动充电产品、安全监测等功能升级 [5] 无人机业务 - 通过收购中创航空新增重载无人机业务,该公司专注于工业级无人直升机研发生产 [2] - 在售产品包括ZC300(最大载荷140kg)和ZC500(最大载荷300kg)无人直升机 [4] - 核心技术壁垒为自主研发的灵翔飞控系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4] - 应用场景包括应急救援、城市消防、电力吊装、物资投送等领域 [2] - 正在研发下一代重载无人机产品,预计最大载荷达500-600kg [5] 技术优势与创新 - 充电桩支持双机并联技术,最大支持800A液冷超充 [1] - 推出2.5MW分体式充电机满足商用车充电需求 [5] - 开发120kW/160kW充放电一体机支持V2G功能 [6] - 针对电网负荷问题推出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 [6]
科士达(002518):户储扰动减弱,数据中心业务迎Ai新机遇
长城证券· 2025-05-14 15:58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买入(维持评级) [4]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预计公司2025 - 2027年实现营业收入51.43、60.31、67.74亿元,归母净利润5.77、7.24、8.54亿元,同比增长46.3%、25.6%、17.9%,对应EPS分别为0.99、1.24、1.47元,当前股价对应PE倍数为23.9X、19X、16.2X [3][8] - 公司深耕数据中心行业多年,有望乘AI东风焕发新生,光储业务底部时刻已过,业绩反转在即,予以“买入”评级 [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财务指标 - 2023 - 2027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54.40、41.59、51.43、60.31、67.74亿元,增长率分别为23.6%、 - 23.5%、23.7%、17.3%、12.3% [1] -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45、3.94、5.77、7.24、8.54亿元,增长率分别为28.8%、 - 53.4%、46.3%、25.6%、17.9% [1] - ROE分别为20.2%、8.9%、12.0%、13.5%、14.2%;EPS分别为1.45、0.68、0.99、1.24、1.47元;P/E分别为16.3、35.0、23.9、19.0、16.2倍;P/B分别为3.3、3.2、2.9、2.6、2.3倍 [1] 事件情况 - 2025年4月25日,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与2025年一季报,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1.59亿元,同比下降23.54%,归母净利润3.94亿元,同比下降53.38% [1] - 24Q4公司实现营收/归母净利润12.47/0.37亿元,环比+22.25%/-72.87%,因公司对运营的光伏电站增加计提应收账款信用减值损失,影响年末盈利表现 [1] - 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9.43亿元,同比+13.51%,归母净利润1.11亿元,同比/环比 - 10.44%/197.37%,单季度毛利率/净利率29.37%/11.77%,环比+5.22/8.42个pct,整体业绩受行业淡季影响,数据中心业务支撑盈利能力 [2] 业务情况 - 数据中心业务:2024年出货246.99万套,同比+11.85%,实现营收25.97亿元,同比+3.51%,板块整体毛利率35.29%,同比 - 2.44个pct;公司有望把握AI时代“新基建”契机,随项目落地收获业绩 [2] - 光储充业务:2023下半年起受欧洲户储库存累积、竞争加剧影响,大客户提货放缓,订单执行不及预期;2024年新能源板块出货19.23万套,同比下降36.46%,光储充产品收入13.61亿元,同比 - 49.43%,板块整体毛利率16.63%,同比下降8.07个pct;公司拓展海外渠道,布局新市场新客户,叠加欧洲市场复苏,业务有望重归增长通道 [3] 股票信息 - 行业为电力设备及新能源 [4] - 2025年5月13日收盘价23.68元,总市值137.8709亿元,流通市值133.8389亿元,总股本5.8223亿股,流通股本5.6520亿股,近3月日均成交额4.9981亿元 [4]
宏英智能2024年净利增长280.17% 新能源业务布局见成效
证券时报网· 2025-04-30 15:46
财务表现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7.79亿元,同比增长94.56% [1] - 归母净利润1737.51万元,同比增长280.17% [1]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7478.46万元,同比增长1894.97% [1] - 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3元(含税) [1] 业务结构 - 新能源业务营收4.78亿元,占总营收61.4% [1] - 形成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业务及新能源业务双轨道并行发展格局 [1] - 主要业务板块为智能控制板块、新能源板块、三电系统板块 [2] - 主要产品包括智能电控产品、智能电控总成、光储充产品、三电系统等 [2] 新能源业务布局 - 新能源业务涵盖储能、光伏、风电、充电桩等多个领域 [2] - 储能系统覆盖工商业、电网侧及户用场景需求 [2] - 构建"风、光、储、车、充、换、算"综合能源解决方案 [2] - 重点打造"有电来"充换电品牌 [2] 战略规划 - 推进"3+1"战略规划,优化自动化、汽车科技、新能源领域布局 [2] - 加大国际化市场开拓力度 [2] - 行业类别调整为"仪器仪表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