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民宿
搜索文档
(乡村行·看振兴)山西寿阳:黄土地挖出新生机 潇河畔吃上“旅游饭”
中国新闻网· 2025-11-18 18:29
中新网晋中11月18日电 题:山西寿阳:黄土地挖出新生机 潇河畔吃上"旅游饭" (乡村行·看振兴)山西寿阳:黄土地挖出新生机 潇河畔吃上"旅游饭" 作者 杨佩佩 刘宇星 "看去不见村,入村不见人,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在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西洛镇南东村,5组明 代建筑错落分布,32处地坑院如"地下迷宫"般藏于黄土之下。如今,这里从黄土地里"挖"出了新生机。 南东村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国家级传统古村落,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该村相关负责人介绍, 村里修缮古村落,将古驿站改造为特色民宿,同时保留土炕、窑洞等原生态设施,让游客沉浸式体 验"地下村落"的风情。 南东村是西洛镇挖掘特色文旅资源的生动缩影。为文化资源真正"活"起来,西洛镇坚持"保护为主、合 理利用"原则,对多个传统古村落实施系统性保护开发。 32处地坑院如"地下迷宫"般藏于黄土之下。 李静 摄 林家坡村通过"众筹"模式修复明代武举人宅院,建成林家客栈,砖雕石雕与传统院落相映成趣;纂木村 守护皇恩寺元代建筑遗存,延续"四月初八"古庙会传统……为丰富游客体验,西洛镇还不断完善配套设 施,建成南东驿站、窝窝头山庄等10家民宿。 近年来,西洛镇锚定农文旅融 ...
行进的海岸线丨渤海湾畔“渔旅融合” 小渔村启动蓝色新引擎
央广网· 2025-11-10 10:28
行业转型背景 - 南排河镇是纯渔业乡镇,海岸线全长65.8公里,约占河北省海岸线总长的七分之一 [3] - 行业意识到单一依赖捕捞业“路子会越走越窄”,资源存在波动,转型成为必然选择 [3] - 公司所在区域是环渤海中心地带,为多种鱼类的产卵、索饵场,有“天然鱼仓”的美誉 [8] 核心业务与资源 - 公司全镇共有大小渔船400余艘,每年海鲜捕捞量超7万吨,形成以海洋捕捞为支柱的特色海洋经济 [8] - 主要海产品包括三疣梭子蟹、渤海湾皮皮虾等,在市场上是抢手货 [8] 新业务模式:渔业+旅游 - 公司依托旅游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渔业+旅游”,休闲渔业成为主导产业 [3] - 游客可体验出海撒网、亲眼见证捕捞过程,并直接在船上品尝新鲜海货如白灼皮皮虾、梭子蟹和鲅鱼蒸饺 [8] - 曾经的闲置老房蜕变成特色民宿,暑期旺季时房间需提前一个月预定,已发展至几十家 [11] 产业融合与拓展 - 公司设计旅游专线,将盐场、虾池、渔港、古贝壳堤、船模、蟹壳画等渔区资源和特色文化融合 [11] - 重点打造“三区一码头”,即赵家堡休闲渔业体验区、张巨河渔家民宿体验区、歧口北方第一渔村旅游区以及华忠旅游码头 [11] - 新业态帮助渔民从传统渔业的依赖者转变为特色旅游的参与者 [11]
“特色文化+”打开发展新空间
经济日报· 2025-11-08 06:17
政策支持与行业机遇 -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十五五”时期要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推动乡村发展融合生产、生活与生态[1] - 2024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规划提出深度开发乡村特色文化产业,9月七部门联合工作方案将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总体要求[1] - 特色文化产业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一系列政策出台利好行业发展[1] 行业发展现存挑战 - 行业受制于创意、人才、资本等要素,存在产品创新不足、产业链条不完善问题[1] - 行业面临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文化附加值不高等问题,影响产业创新和价值实现[1] 产业培育与创新路径 - 培育乡村特色文化IP需充分利用文化遗迹、非遗等,打通从文化资源挖掘到产业化、社区化的IP成长路径,案例如浙江嘉善县大云镇培育“甜蜜文化”IP发展巧克力、婚庆度假等产业[2] - 产业链群创新需从注重企业集聚转向上下游协同,从内部产品创新转向衍生价值共创,案例如四川青神竹编小镇以“竹文化”为核心延长产业链,形成竹编、竹纸制品、旅游等产品服务体系[2] - 促进“特色文化+”跨界融合,将乡村文化与农业、制造业、旅游业、影视剧等产业有机融合以提升活力,案例如广东甘坑凉帽村在凉帽制作基础上发展动画片、特色民宿等产业[2] 技术赋能与产业升级 - 推动传统特色文化产业数智化转型升级,需挖掘传统文化内容并积极面向数智化提升产品创新价值[3] - 注重文化和科技有机融合拓展文化经济空间,案例如苏州薛氏刺绣与清华大学合作利用形状记忆合金、温感装置创作会动的苏绣[3] - 通过数智化赋能使乡村传统特色文化产业焕发新活力,变身独具乡村韵味的“朝阳产业”[3]
推动扩大服务消费 17项政策促住宿业高质量发展
北京商报· 2025-10-19 23:40
政策核心目标 - 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指导意见,从六大方面提出17项具体政策,旨在推动住宿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1] - 政策目标包括加强行业品牌建设、推动业态场景创新、智慧化转型、绿色化发展,并提升涉外接待能力 [1] - 政策旨在解决行业自主品牌建设不足、同质化竞争突出、绿色化发展水平不高等问题短板 [3] 品牌建设与主体培育 - 引导住宿经营主体通过连锁经营、集团化发展、特许经营等方式提升品牌影响力 [1] - 培育一批中高端酒店品牌和民宿品牌,并打造国际知名住宿业品牌企业 [1] - 鼓励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国潮品牌,并支持品牌企业在国外注册商标、设立研发中心 [1] 业态创新与产业融合 - 鼓励发展文化主题酒店、康养酒店、度假酒店、乡村酒店、特色民宿及电竞酒店、集装箱酒店等多元及创新业态 [2] - 推动住宿与文娱、旅游、健康、教育等产业融合,打造亲子旅行、康养旅居等主题客房 [2] - 支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演艺演出、体育赛事、旅游景区等合作打造特色住宿场景 [2] 智慧化与数字化转型 - 引导住宿经营主体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和智慧决策 [2] - 推动“人工智能+酒店”建设,扩大虚拟显示选房、智能语音控制、无接触机器人等服务供给 [2] 土地与金融要素支撑 - 支持地方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合理安排大型酒店项目,鼓励在文旅商业集聚区预留旅馆用地 [3] - 支持利用存量空间发展住宿业项目,并支持农村地区盘活存量住房资源发展旅游民宿 [3] - 鼓励住宿经营主体数据与金融机构对接,支持创新开发适应行业特点的融资和保险产品 [3]
侨乡红河迤萨:马帮古镇再现百年风华
中国新闻网· 2025-09-08 09:59
文章核心观点 - 云南省红河县迤萨镇通过深度挖掘马帮文化等历史遗产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并借助中老铁路通车和电子商务等现代基础设施 实现了从传统侨乡向现代化旅游景区的转型 再现百年风华 [1][2][5][6] 历史与文化背景 - 迤萨镇是云南省知名侨乡 全县在外华侨华人有1万余人 分布于18个国家和地区 [1] - 清末年间马帮商人开辟通往越南 老挝 缅甸等国的商道 使迤萨镇获得空前繁荣 被誉为"江外小上海" [2] - 镇内保存完好的中西合璧建筑群 拴马石柱 古老土司府邸等历史遗迹得到精心修缮 [5] 旅游产业发展 - 迤萨马帮古城于2024年升级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5] - 围绕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 全面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打造特色民宿 主题餐厅 文创商品等多元业态 [5] - 旅游业蓬勃兴起带动当地居民就业增收 [5][6] 现代基础设施与商业模式 - 中老铁路于2021年正式通车 连接中国昆明与老挝万象 实现朝发夕至 极大便利侨胞往来 [5] - 传统"马帮"商业模式转型为网络电商"驼队" 居民可借助互联网及电商平台足不出户与全球做生意 [5] - 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与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小镇注入新活力 [6]
释放山海魅力 秦皇岛推动文体旅融合
人民日报· 2025-09-08 08:38
核心观点 - 秦皇岛市通过文体旅融合发展模式 实现游客量和旅游收入双增长 从年初至7月底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11.7% 游客总花费同比增长13% [1] 长城文化资源开发 - 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打造"长城景观+山区生态"融合产品 包括特色民宿和满族文化体验项目 [2] - 环长城旅游公路串联15个景区 实现从点式景区向廊带公园拓展 培育10个最美长城村落 [3] - 北营子村游客超5万人次 村集体年收入达10万元 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3万元 [2] - 天女小镇2024年餐饮销售额近400万元 其中当地农产品创造价值超120万元 [3] 工业遗产文旅转型 - 西港区工业遗存重新改造 形成集工业文化/旅游/运动休闲于一体的4A级旅游景区 [4][5] - 港口工业旅游区涵盖帆船赛事/研学教育/主题文创等多元业态 [5] - 实施130个文旅项目 建设渔田七里海度假区/北戴河欢乐湾/不同艺术小镇等新业态综合体 [5] 赛事经济与体育产业 - 构建多层次赛事体系 包括全国帆船锦标赛等专业赛事和金梦海湾帆板公开赛等大众赛事 [6] - 连续举办21届北戴河轮滑嘉年华 承办中国自由式小轮车联赛总决赛等赛事 [7] - 2025年ILCA亚洲帆船锦标赛吸引国内外游客超14万人次 拉动当地消费场所营收超2300万元 [7] - 通过"体育+"模式实现多产业协同 促进培训/酒店/餐饮/交通等产业链发展 [7]
苏州绘就“两山”转化锦绣长卷
苏州日报· 2025-08-18 08:33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生态经济转型 - 苏州通过"生态+"模式融合农业、文化、旅游等新业态,建成5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1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城乡居民收入连续多年领跑全省 [1] - 冯梦龙村构建"特色文化+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多元产业体系,打造850亩林果基地和精细化研学线路,2024年接待游客91.2万人次,带动200余人就业,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2.6万元 [3][5] - 顾家浜村依托"昆山之链"工程盘活闲置资产,腾退13家污染企业,改建旧厂房为文旅设施,吸引20名年轻人返乡创业,形成农文旅融合产业链 [8][9] 特色乡村产业发展案例 - 冯梦龙村通过整治河道、打造湿地公园改善环境,农家乐和民宿项目达28个,节假日一房难求,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收益 [2][4][5] - 顾家浜村将零散鱼塘升级为垂钓中心,农田产出"乡恋"系列品牌农产品,并引入法国窑烤面包等新业态,节假日游客参与农耕体验和消费 [9] - 铜官山村从采石荒山转型为茶业主导的生态村,茶叶品牌溢价达2000元/斤,合作社年经营收入2860万元,"虞盛大米"获国家级奖项 [11][12] 生态修复与产业升级 - 铜官山村修复七峰山生态,种植500亩茶树并发展花卉、林果产业,成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通过"新农民故事会"推广产品 [11][12] - 常熟虞盛农产品合作社整合7村资源,拥有1.2万亩种植基地和2万平方米仓储设施,2023年加工大米4250吨,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12] - 铜官山村打造综合性生态修复基地,融合科普教育、文化康养等功能,形成乡村特色旅游示范模式 [13]
以整改整治实绩推动高质量发展
海南日报· 2025-08-10 07:19
海南省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 - 全省各市县一体推进学查改,聚焦群众利益诉求深入查摆痛点堵点问题,推动整改整治见行见效 [2] - 精准施策促进发展成果惠及群众,增强群众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 琼海市潭门镇休闲渔业项目 - 潭门休闲渔业码头于今年6月竣工,总规模500万元的休闲渔船项目为渔民提供新增收渠道 [2] - 5艘休闲渔船预计年底前为50名村民提供近海观光、渔家乐等灵活就业岗位 [2] - 通过"政府搭台、村民参与、企业运营"机制,排港村老房子改造为民宿集群,2025年已有7家民宿入选"海南100家特色民宿" [3] 三亚市瓶装液化气配送改革 - 全市6万余户瓶装液化气用户实现统一配送全覆盖,取消用户自提充装 [3] - 统一配送车辆为国标正三轮车("小黄车"),共285辆完成登记上牌并纳入智慧监管平台 [4] - 全市39万余个液化石油气瓶配备专属二维码,实现全流程安全可追溯 [4] - 今年以来查处"黑窝点"7处,查扣"黑气瓶"336个、运输车辆6辆 [4] 文昌市北附中学审批案例 - 文昌市创新推行"容缺受理"机制,解决企业材料不齐、审批受阻问题 [5] - 建立企业、教育部门、审批人员三方联动机制,实现材料填报线上互动 [5] - 北附中学于6月13日顺利拿到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如期申报2025年秋季招生指标 [5]
湖北竹溪:好生态激活林下“凉经济”
经济观察报· 2025-08-04 17:13
森林资源保护与开发 - 湖北省竹溪县持续加强森林资源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 科学开展国土绿化 林相季相改造 森林质量提升 退化林修复 中幼林抚育[1] - 森林覆盖率达82.6% 植被覆盖率达87.3%[2]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 汇湾镇秦坪村结合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在林下修建游步小道 开展草坪整理 河边建小木屋等生态旅游建设 将林下经济与乡村旅游相结合 打造露营基地 水上游船 特色民宿 美食体验等农文旅项目[2] - 鄂坪乡慈孝沟村依托鄂坪水库下游汇湾河畔山水森林资源 保留河边原有的沙滩 柳树林 草地等原生态自然景观 引资修建停车场 防晒棚 添置游船 打造"竹溪小三亚"[2] - 新洲镇楠泥湾村利用占地约10亩的200余株珍贵野生楠木古树群 引资修建游步道 办民宿 农家乐 购置观光游艇 开设空中滑索与漂流项目 建设养生度假村 游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设施 开发水上游艇观光 亲水体验 林中赏景纳凉 垂钓探险等旅游路线[2] - 水坪镇大石门村依托古八景和丰富森林资源 建设集自然生态 娱乐休闲 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林下纳凉游乐园区"仙暇小镇" 自去年9月底建成开园后累计接待游客22.6万人次 实现收入300余万元[2] 文旅活动与景区建设 - 充分利用优质森林资源积极举办茶旅文化季 最美赏花季 音乐美食避暑季等文旅体活动[3] - 已建成八卦山 营盘山 龙王垭 夯土小镇 黄花沟 岱王沟 偏头山 十八里长峡等一批林下避暑休闲体验景区[3] - 今年1月-6月全县接待游客1074.86万人次 综合收入达55.71亿元[3]
夏游丽江:云南永胜万亩荷花盛开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7-21 20:28
文旅活动 - 永胜县举办第四届三川荷花季活动,包含"荷花仙子"评选大赛、短视频大赛、乡村大舞台天天演等系列文旅活动,吸引游客深度参与 [3] - 同步发布"程海研学游""片角温泉游""东山小村乡村游"三条精品旅游线路,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 [3] 产业发展 - 永胜县通过"农文旅"融合模式,将万亩荷塘打造为乡村振兴实践案例,提升农业附加值并带动乡村旅游、特色民宿、农家乐等关联产业发展 [5] - 荷花产业显著增加农户收入,结合历史文化底蕴举办文化节、非遗展示等活动,挖掘地方特色文化 [5] 旅游推广 - 永胜县三川荷花正值最佳观赏期,当地向全国游客发出暑期旅游邀请,主打荷风夏日与田园体验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