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分拼总成
icon
搜索文档
无锡振华20250809
2025-08-11 09:21
行业与公司 - 行业:汽车零部件制造及选择性电镀领域 [1][2] - 公司:无锡振华,成立于1989年,深耕冲焊件行业30多年 [3] 核心业务 - 冲压件业务:公司最初的核心业务 [3] - 分拼总成业务:2017年拓展,毛利率较高,为上汽乘用车配套 [3] - 选择性电镀业务:2023年通过收购无锡开翔进入,为发动机核心零部件(如高压喷油机和高压燃油泵)提供电镀服务,技术壁垒高且环保审核严格,具有稀缺性 [2][3] 客户结构 - 主要客户:上汽集团、特斯拉、理想汽车、小米汽车 [2][4] - 上汽集团:合作历史悠久且紧密 [4] - 小米汽车:增速迅猛,有望成为重要增长极 [4] - 产能布局:九个生产基地分布在七个城市,覆盖华北、长三角和华中等整车产能聚集区域 [4][5] 财务表现 - 收入和利润增长:2023年开始显著提速,2022年利润约1亿元,2023年选择性电镀业务并表后收入1.5亿元,2024年增至1.8亿元 [6] - 毛利率:选择性电镀业务毛利率高达80%,分拼总成业务2023年毛利率超40%,2024年降至22% [6][11] - 净利润率:从2022年的4.6%提升至2024年的接近15% [6] 原材料成本影响 - 核心原材料为钢材,价格自2021年以来呈下降趋势,整体盈利能力受益 [7] - 新客户定价模式与原材料价格联动,盈利能力受价格波动影响较小;老客户定价不联动,钢材价格下降对其有利 [7] 小米汽车的影响 - 小米汽车二工厂预计2025年8月投产,叠加下半年汽车行业增量及上汽集团四季度上量,将显著拉动营收增长 [8][9] - 公司发行5.2亿元可转债扩建廊坊产能,为小米提供就近配套,进一步降低成本 [10] 上汽乘用车业务表现 - 2023年收入5.9亿元,毛利率超40%;2024年收入降至4.4亿元,毛利率降至22% [11] - 2025年前7个月上汽累计销售43万辆,同比增长11%,预计分拼总成业务将受益于产能利用率提升 [11] - 上汽与华为合作推出20万元级别SUV,具备爆款潜力 [12][13] 电路业务表现 - 2023年收入1.5亿元,2024年1.8亿元,净利率均保持在60%左右 [14] - 主要客户:联合电子(博世和上汽合资) [14] - 未来增长点:功率半导体(IGBT和碳化硅),已获得上汽英飞凌功率半导体电镀底板定点订单 [14] 总体业绩与估值 - 2025年预计利润5.5亿元(同比增长超35%),2026年6.5亿元(同比增长超25%),2027年7.6亿元(同比增长超20%) [15] - 当前估值约15-16倍,相对于利润增长水平明显被低估 [15] - 从三季度开始,业绩加速,冲压业务、分拼业务及电镀业务均有显著提升空间 [15]
无锡振华拟募投不超5.2亿扩产 发展势能充沛5年研发费2.79亿
长江商报· 2025-05-20 07:28
公司融资与扩产计划 - 公司发行可转债申请获证监会批准 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5 2亿元 用于廊坊振华全京申汽车零部件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1][2] - 募投项目税后内部收益率为12 78% 投资回收期为7 74年(税后 不含建设期) 达产后将具备年产50万台套汽车零部件的生产能力 [3] - 公司现有客户小米汽车 理想汽车在京津冀地区有较大整车产能布局 募投项目将增强公司对下游客户的配套供应能力 [2][3] 产能布局与生产基地 - 公司已建立9个生产基地 形成"无锡+上海+郑州+宁德+武汉+廊坊"的多地联动布局 [1][3] - 2021年IPO募资5 61亿元用于武汉 宁德等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扩建项目 [2] - 目前通过租赁厂房在京津冀地区生产焊接零部件 产品种类和生产能力受限 需扩大生产规模以满足客户就近配套需求 [2] 主营业务与产品结构 - 主营业务为汽车冲压及焊接零部件和相关模具的开发 生产和销售 以及分拼总成加工服务 [2] - 截至2024年生产和销售冲压零部件3500余种 分拼总成500余种 [1] - 新能源业务占比稳步提升 与特斯拉 理想汽车 小米汽车等合作深化 成为业绩增长重要驱动力 [4] 财务业绩表现 - 2024年实现营收25 31亿元 同比增长9 23% 净利润3 78亿元 同比增长36 30% [4]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6 0亿元 同比增长22 5% 净利润9454万元 同比增长22 2% [4] - 2024年主营业务收入23 94亿元 同比增长11 60% 占总营收的94 60% [4] 研发投入与技术优势 - 2020-2024年研发费用累计达2 79亿元 分别为4788 6万元 4976 3万元 5414 4万元 6474 7万元 6281 7万元 [1][5] - 拥有148项专利 其中发明专利19项 包括"双向压边的拉深及压印一体化模具"等核心技术 [5] - 持续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生产工艺水平 增强市场竞争力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