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分拼总成
icon
搜索文档
晨会纪要:2025年第170期-20251010
国海证券· 2025-10-10 09:03
固生堂核心观点 - 2025年上半年实现收入14.95亿元,同比增长9.5%,归母净利润1.52亿元,同比增长41.9% [3] - 就诊量达275万人次,同比增长15.3%,次均消费为544元/人次,同比下滑5.0%但环比企稳 [3] - 毛利率提升至30.63%,同比增加1.23个百分点,经调整净利率为11.40%,同比增加0.56个百分点 [3] - 已发布10大国医AI分身,覆盖8大中医专科领域,并上线AI健康助理以提升诊疗体验 [3] - 宣布派发2025年中期股息每股0.35港元,合计8230万港元,并在2025年截至10月3日回购519万股,占总股本约2.18%,回购金额达1.66亿港元 [4] - 预测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4亿元、42亿元、50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30亿元、5.44亿元、6.80亿元 [5] 绿的谐波核心观点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2.51亿元,同比增长45.82%,归母净利润为0.53亿元,同比增长45.87% [7] - 第二季度营业收入为1.53亿元,同比增长69.52%,归母净利润为0.33亿元,同比增长100.99% [8]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增长130倍,主要得益于营业收入增加及销售回款增加 [8] - 下游工业机器人产量截至2025年7月累计达44.71万套,累计同比增长32.9% [8] - 公司发展完善了新一代谐波啮合"P齿形"设计理论体系等核心技术,产品成功从研发迈入小批量生产阶段 [9] - 有序推进募投项目"新一代精密传动装置智能制造项目",重点围绕精密谐波减速器及行星滚柱丝杠进行产能扩张 [10] - 预测2025-2027年营业收入为5.50亿元、7.55亿元、10.20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1.13亿元、1.54亿元、1.87亿元 [10] 汉威科技核心观点 - 2025年上半年营收为11.77亿元,同比增长5.67%,归母净利润为0.59亿元,同比增长14.47% [12] - 第二季度营收为5.74亿元,同比增长10.37%,归母净利润为0.42亿元,同比增长13.51% [13]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增长45%,销售毛利率为30.47%,同比提升2.72个百分点 [12][14] - 公司在新加坡设立全资孙公司,并在马来西亚设立下属子公司以拓展海外市场,同时增资上海共进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和上海开普勒机器人 [14] - 电子皮肤业务已与近30家机器人整机厂及零部件厂商建立合作,苏州能斯达产线产能已饱和,新扩建产线已开工建设 [15] - 面向机器人领域布局了柔性触觉传感器、惯性测量单元等多维产品矩阵,构建覆盖"触觉-平衡-力控-嗅觉"的感知解决方案 [15] - 预测2025-2027年营业收入为25.51亿元、29.40亿元、36.24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0.93亿元、1.27亿元、1.98亿元 [15] 汇川技术核心观点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为205.09亿元,同比增长26.73%,归母净利润为29.68亿元,同比增长40.15% [17] - 第二季度营业收入为115.31亿元,同比增长18.99%,归母净利润为16.46亿元,同比增长25.91% [17]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0.20亿元,同比增长65.24%,国际化业务实现营收13亿元,同比增长39% [17] - 通用自动化业务实现营收88亿元,同比增长17%,其中伺服系统、通用变频器、PLC&HMI、工业机器人分别实现收入37亿元、27亿元、9亿元、6亿元 [18] - 公司的通用伺服系统、低压变频器产品、小型PLC、中大型PLC、工业机器人产品在中国市场份额分别位居第一名、第一名、第四名、第六名、第四名 [19] - 新能源汽车业务实现90亿元,同比增长50%,新增国内定点30+个、海外定点5个,配套新能源物流车产品销量超20万台,电机电控装机量份额占比超30% [20] - 智慧电梯业务实现收入23亿元,同比小幅下滑1%,轨道交通业务实现营业收入约2.2亿元,同比基本持平 [21] - 在AI业务方面完成并落地iFG平台架构,形成全链路工业AI软件体系,在人形机器人业务方面布局核心零部件和上肢部件 [22] - 预测2025-2027年营业收入为504.08亿元、667.95亿元、902.52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69.99亿元、81.66亿元、97.86亿元 [23] 无锡振华核心观点 - 公司专注于汽车冲压及焊接零部件,与上汽乘用车、理想汽车、特斯拉、小米汽车等知名整车制造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24] - 冲压零部件业务为基盘业务,收入占比始终高于50%,随着新能源客户放量,该业务收入占比和毛利率持续修复提升 [24] - 分拼总成业务深度合作上汽乘用车,2024年产能利用率仅为56.36%,预计2025年上汽乘用车产销量回升将显著修复该业务产能利用率和毛利率 [25] - 电镀业务与联合电子深度绑定,无锡开祥为联合电子在精密镀铬工艺领域国内唯一合格供应商,HDEV5、HDEV6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 [26] - 拓展功率半导体赛道,拟投资2亿元建设车用功率半导体组件项目,实现年产200万套组件能力,并取得上汽英飞凌功率半导体电镀底板产品定点 [27] - 预计2025年全球第三代半导体市场规模突破400亿美元,中国产值或将突破1000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贡献超40%需求 [28] - 预测2025-2027年实现营业收入35.71亿元、45.54亿元、54.77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5.13亿元、6.17亿元、7.52亿元 [29] 行业动态核心观点 - 2025年9月29日至9月30日,汽车板块指数上涨1.7%,跑赢上证综指,其中乘用车、商用车、零部件、汽车服务分别上涨2.8%、2.1%、1.7%、0.7% [30] - 新势力9月交付量公布,零跑交付6.7万辆同比增长超97%,小米交付破4万辆同比增长约两倍,理想交付3.4万辆同比下滑37% [31] - 吉利汽车拟进行最高达23亿港元的股份回购计划 [31] - 特斯拉在美国正式推出售价低于4万美元的新款Model 3标准版及Model Y标准版,起售价分别为36,990美元和39,990美元 [31] - 特斯拉计划2025年底推出第三代人形机器人,并预计在2026年开始量产,马斯克预计2030年前将年产100万台 [32] - Figure宣布Figure 03将于10月9日正式发布,其脚部具有铰接式脚趾并配备感应充电功能 [32] - 在2024年以旧换新政策催化下乘用车销量超预期,2025年政策延续,结构上看好汽车高端化、智能化升级带来的机会 [33]
研报掘金丨国海证券:维持无锡振华“增持”评级,看好公司未来发展
格隆汇APP· 2025-10-09 14:49
公司业务概况 - 公司专注于汽车零部件领域,是能够提供汽车冲压及焊接零部件的模具开发、冲压件生产以及分拼总成加工服务的专业化供应商之一 [1] - 公司业务包括模具开发、冲压件生产以及分拼总成加工服务 [1] 核心客户与车型合作 - 公司当前合作的车型包括上汽乘用车尚界、特斯拉Model Y、小米SU7、理想L8和L9等 [1] - 公司的分拼总成业务深度合作上汽乘用车 [1] - 公司的郑州工厂和宁德工厂分别为上汽乘用车郑州工厂和宁德工厂的唯一车身分拼总成加工业务供应商 [1] 业务增长驱动因素 - 随着合作车型(上汽乘用车尚界、特斯拉Model Y、小米SU7、理想L8和L9)的发布或持续放量,公司冲压零部件业务有望持续放量 [1] - 分拼总成业务的收入和毛利率与上汽乘用车的产量高度相关 [1] - 主业汽车零部件冲压及焊接和相关模具业务受益于客户拓展和下游客户放量有望实现快速增长 [1] - 电镀业务已取得大客户定点,后续放量有望增厚公司收入利润 [1]
无锡振华(605319):中报高增符合预期,继续看好新势力客户放量+精密电镀新增量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9-16 21:13
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4][6] 核心观点 - 2025年上半年业绩符合预期 营业收入12.87亿元同比+15.2% 归母净利润2.01亿元同比+27.2% [4] - 新势力客户放量及精密电镀业务成为新增长点 毛利率显著提升至29.0%(同比+4.5pct) [6] - 产能扩张配套客户需求 廊坊/武汉基地投资8.5亿元提升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套能力 [6] - 上调盈利预测 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计5.30/6.76/8.01亿元 同比增速40.2%/27.6%/18.5% [6] 财务表现 - 2025H1分业务收入:冲压零部件8.54亿元(同比+41.1%) 分拼总成2.37亿元(同比+16.7%) 精密电镀0.89亿元(同比+0.12%) [6] - 毛利率表现:冲压零部件20.3% 分拼总成24.0% 精密电镀77.4% [6] - 2025Q2单季度营收6.87亿元(同环比+9.5%/+14.4%) 归母净利润1.07亿元(同环比+31.9%/+13.0%) [4] - 费用控制优化:Q2四费率7.5%(同比-0.7pct/环比-0.2pct) [6] 客户与市场 - 传统客户上汽集团销量回升:25H1上汽自主/上汽通用/上汽大众批发销量36.8/24.5/49.2万辆(同比+9.8%/+8.6%/-3.9%) [6] - 新势力客户放量显著:25Q2特斯拉/理想/小米销量19.2/11.1/8.2万辆(环比+11%/+20%/+8%) [6] - 原材料成本优势:25H1热轧卷板均价同比-14.95% 环比-3.45% [6] 业务发展 - 精密电镀业务通过收购无锡开祥切入 成为联合电子/德国博世合格供应商 行业壁垒高竞争格局优 [6] - 产能建设:宁德振德/郑州君润产能释放 廊坊全京申二期(投资6亿元)/武汉基地(投资2.5亿元)建设推进 [6] - 当前估值水平:对应2025-2027年PE为18/14/12倍 [5][6]
无锡振华20250809
2025-08-11 09:21
行业与公司 - 行业:汽车零部件制造及选择性电镀领域 [1][2] - 公司:无锡振华,成立于1989年,深耕冲焊件行业30多年 [3] 核心业务 - 冲压件业务:公司最初的核心业务 [3] - 分拼总成业务:2017年拓展,毛利率较高,为上汽乘用车配套 [3] - 选择性电镀业务:2023年通过收购无锡开翔进入,为发动机核心零部件(如高压喷油机和高压燃油泵)提供电镀服务,技术壁垒高且环保审核严格,具有稀缺性 [2][3] 客户结构 - 主要客户:上汽集团、特斯拉、理想汽车、小米汽车 [2][4] - 上汽集团:合作历史悠久且紧密 [4] - 小米汽车:增速迅猛,有望成为重要增长极 [4] - 产能布局:九个生产基地分布在七个城市,覆盖华北、长三角和华中等整车产能聚集区域 [4][5] 财务表现 - 收入和利润增长:2023年开始显著提速,2022年利润约1亿元,2023年选择性电镀业务并表后收入1.5亿元,2024年增至1.8亿元 [6] - 毛利率:选择性电镀业务毛利率高达80%,分拼总成业务2023年毛利率超40%,2024年降至22% [6][11] - 净利润率:从2022年的4.6%提升至2024年的接近15% [6] 原材料成本影响 - 核心原材料为钢材,价格自2021年以来呈下降趋势,整体盈利能力受益 [7] - 新客户定价模式与原材料价格联动,盈利能力受价格波动影响较小;老客户定价不联动,钢材价格下降对其有利 [7] 小米汽车的影响 - 小米汽车二工厂预计2025年8月投产,叠加下半年汽车行业增量及上汽集团四季度上量,将显著拉动营收增长 [8][9] - 公司发行5.2亿元可转债扩建廊坊产能,为小米提供就近配套,进一步降低成本 [10] 上汽乘用车业务表现 - 2023年收入5.9亿元,毛利率超40%;2024年收入降至4.4亿元,毛利率降至22% [11] - 2025年前7个月上汽累计销售43万辆,同比增长11%,预计分拼总成业务将受益于产能利用率提升 [11] - 上汽与华为合作推出20万元级别SUV,具备爆款潜力 [12][13] 电路业务表现 - 2023年收入1.5亿元,2024年1.8亿元,净利率均保持在60%左右 [14] - 主要客户:联合电子(博世和上汽合资) [14] - 未来增长点:功率半导体(IGBT和碳化硅),已获得上汽英飞凌功率半导体电镀底板定点订单 [14] 总体业绩与估值 - 2025年预计利润5.5亿元(同比增长超35%),2026年6.5亿元(同比增长超25%),2027年7.6亿元(同比增长超20%) [15] - 当前估值约15-16倍,相对于利润增长水平明显被低估 [15] - 从三季度开始,业绩加速,冲压业务、分拼业务及电镀业务均有显著提升空间 [15]
无锡振华拟募投不超5.2亿扩产 发展势能充沛5年研发费2.79亿
长江商报· 2025-05-20 07:28
公司融资与扩产计划 - 公司发行可转债申请获证监会批准 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5 2亿元 用于廊坊振华全京申汽车零部件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1][2] - 募投项目税后内部收益率为12 78% 投资回收期为7 74年(税后 不含建设期) 达产后将具备年产50万台套汽车零部件的生产能力 [3] - 公司现有客户小米汽车 理想汽车在京津冀地区有较大整车产能布局 募投项目将增强公司对下游客户的配套供应能力 [2][3] 产能布局与生产基地 - 公司已建立9个生产基地 形成"无锡+上海+郑州+宁德+武汉+廊坊"的多地联动布局 [1][3] - 2021年IPO募资5 61亿元用于武汉 宁德等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扩建项目 [2] - 目前通过租赁厂房在京津冀地区生产焊接零部件 产品种类和生产能力受限 需扩大生产规模以满足客户就近配套需求 [2] 主营业务与产品结构 - 主营业务为汽车冲压及焊接零部件和相关模具的开发 生产和销售 以及分拼总成加工服务 [2] - 截至2024年生产和销售冲压零部件3500余种 分拼总成500余种 [1] - 新能源业务占比稳步提升 与特斯拉 理想汽车 小米汽车等合作深化 成为业绩增长重要驱动力 [4] 财务业绩表现 - 2024年实现营收25 31亿元 同比增长9 23% 净利润3 78亿元 同比增长36 30% [4]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6 0亿元 同比增长22 5% 净利润9454万元 同比增长22 2% [4] - 2024年主营业务收入23 94亿元 同比增长11 60% 占总营收的94 60% [4] 研发投入与技术优势 - 2020-2024年研发费用累计达2 79亿元 分别为4788 6万元 4976 3万元 5414 4万元 6474 7万元 6281 7万元 [1][5] - 拥有148项专利 其中发明专利19项 包括"双向压边的拉深及压印一体化模具"等核心技术 [5] - 持续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生产工艺水平 增强市场竞争力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