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半夏宏观对冲基金
icon
搜索文档
时隔两年首次深度对话,李蓓剖白心迹:爱世界,更爱自己,在投资中“躺赢”|《天玉朋友圈》深度对话
搜狐财经· 2025-10-20 15:14
投资业绩与心态 - 截至8月31日,公司旗下低波动基金收益率跑赢沪深300指数(涨幅14%),高波动基金收益率约为低波动基金的两倍,显著跑赢指数[3][4] - 满意业绩表现源于在年初宏观判断错误且市场风格(科技成长小微盘)非公司擅长领域的情况下,产品仍能显著跑赢基准[4] - 投资理念强调在能力圈内行动,通过扩充团队拓展能力圈需要时间且存在融合风险,在能力圈外投资长期看容易亏损[5][6] - 对于非擅长领域(如科技成长),采用中证500股指期货(IC)等更安全、中性的工具参与,IC相比现货有约10%的年化贴水增强收益,且成分股涵盖多个科技主题,能实现更好的夏普比率[7][8] - 投资决策需克服贪婪心态,避免羊群效应,在能力圈内建立包含清晰持仓标准、决策逻辑和信息持续更新的框架,据此理性决策而非纠结于沉没成本[9][10] - 与投资者沟通强调事先明确投资框架和理念,管理预期,保持诚实并勇于认错,让投资人自主选择以实现长期匹配[11][12] - 心态调整后总结为“爱世界,更爱自己”,以包容心态看待市场泡沫和投资人行为,通过封盘、多沟通等方式管理,并注重个人身心健康和持续学习[13][14][15][16] 市场判断与观点 - 认为股票大上涨趋势尚在前半段,驱动因素并非经济基本面改善(通缩、房价下跌持续),而是流动性逆转(国家队入场、外资卖压衰竭、保险资金增配等)导致历史高位的股债收益差(曾达8%)开始修复[17][18][19][20] - 将牛市分为三阶段:当前第一阶段由估值回归驱动(沪深300PE约13-14倍,隐含回报7%-8%),第二阶段需等待房价、物价企稳回升后的基本面驱动,第三阶段为赚钱效应引发的全面风险偏好提升和可能泡沫化[25][26] - 居民资金通过高净值个人加配量化基金和储蓄向分红险转移(保底利率1.75%)间接进入股市,保险成为重要增量资金来源,此过程刚刚开始[21] - 政策范式发生变化,2023年后许多政策(如商品房收储、城中村改造)未落地或规模远低于计划,决策需基于政策实际落地和数据验证而非文件预期[22][23][24] - 依然认为地产行业面临十年一遇机会,依据是长期需求稳定在10-12亿平米(年折旧需求约10亿平米),且供给侧90%企业消亡后竞争格局改善,土地溢价下降,头部企业新推盘净利率已达10%-12%,但报表结算净利率仅约1%,未来有巨大提升空间[27][28][29][32] - 地产股投资目前处于买阿尔法(个股)阶段,需等待二手房价格环比企稳后转向买贝塔(指数),部分优秀企业股价已翻倍[30][33] - 明确不参与估值偏高(PE几百倍)且出现拥挤迹象的小微盘股,认为通过中证500股指期货(IC)参与科技行情是正确选择,因其表现优于小微盘且有贴水增强[34][35] - 当前持仓一半为顺周期高股息股票(适应保险资金流入偏好),一半为中证500股指期货,风格均衡,期待未来物价房价转正后的风格切换,认为届时顺周期属性将凸显[36][37][38] - 大宗商品市场整体趋势仍由需求决定,工业品需求同比下滑,PPI未有效回升,大趋势改变需等待财政政策切实发力,局部亮点由供给侧因素驱动[39][40] 投资策略与公司发展 - 宏观对冲策略涵盖股票、债券、商品多个资产类别,利用资产间负相关性降低波动,并在资产类别内部(如用股指期货对冲个股)和使用衍生品(特别是期权)实现不对称效果[41][42] - 策略更适合宏观经济趋势鲜明的单边市场,追求资产类别趋势而非个股阿尔法[42] - 公司长期战略定位为专注于宏观对冲策略,不进行多元化经营或打造大型平台型公司,以保持管理层舒适感和可持续性[43][44] - 认为资产管理公司穿越周期的核心是风险控制,包括业务合规和避免基金出现致命回撤,公司自成立即强调风控,措施包括单一个股持仓上限5%、行业集中度控制、动态风控(基于潜在最大回撤调整仓位)以及交易总管兼任风控的独立执行机制[45][46]
半夏宏观对冲2025年7月报
2025-08-27 23:20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者公司 * 半夏宏观对冲基金 具体为半夏低波动主基金[1][2][4][6] * 涉及大宗商品行业[10][14] * 涉及A股和H股权益市场[11][15][16] * 涉及利率债市场[13]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宏观经济与大类资产展望** * 实体经济状态为心动但帆未动 需求侧无明显变化[10] * 大宗商品走势将分化 供应端出现切实收缩的品种表现会相对强 供应端无实际变化的品种维持低迷[10] * 市场主要矛盾是从存量资金市场变为增量资金市场 增量资金流入源于低利率和资产荒背景[11] * 增量资金流入的两大主题是量化和保险 对应品种为A股小微盘和港股红利[11] * 小盘强于大盘 H股强于A股的趋势仍在持续[11] * 预计未来几个月银行坏账风险真正加速暴露后 财政政策尤其房地产领域政策将实质性发力 如大力度收储和大规模城中村改造[11] * 政策发力后市场风格将出现大切换 顺周期和大盘蓝筹将会跑赢小盘[11] **基金投资计划与持仓结构** * 黄金为少量配置[12] * 利率类资产配置一定比例的中短期国债期货 因基本面暂时未改善而资金面维持宽松[13] * 商品类多空都有 小幅净多 根据基本面差异进行多空选择[14] * 权益类持仓较上个月无显著变化[15] * 长线持仓占比40% 为长期看好的个股多头持仓 其中80%以上持仓同时具备顺周期、高股息、低市净率三个特征[15] * 中线持仓占比20%多 为股指期货多仓 高贴水给予了足够保护且短期看不到大跌驱动[16]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报告为半夏宏观对冲基金的月度工作报告 由上海半夏投资管理中心撰写[1][8][16][18] * 报告包含业绩表现、风险指标、归因分析和资产分布等信息 但具体数据未在提供内容中展示[2][4][6] * 报告附有详细免责声明和风险提示 强调其非投资决策依据且包含合格投资者标准[8][14][16][17][18][19]
运作报告半夏宏观对冲2025年6月报
2025-07-19 22:02
涉及行业和公司 涉及美国AI领域、中国房地产行业、银行业、黄金市场、利率市场、商品市场、权益市场等 [12][13][20] 核心观点和论据 - **经济和市场回顾** - 美国经济:AI领域资本开支和财政高赤字抵消私人部门收缩影响,劳动力市场景气,股市涨回新高 [12] - 中国经济:政策未发力,经济仍处通缩,二手房每月跌1%,PPI和CPI为负,企业盈利负增长,但权益市场因资产荒获资金流入 [12] - 商品市场:国内定价工业商品供应收缩价格获支撑,海外定价商品因财政扩张预期走强,原油因中东战争上涨 [13][14][15] - **经济和市场展望** - 银行坏账风险:居民中长期贷款余额近60万亿,占银行体系总资产约20%,二手房指数跌幅若超30%,2020 - 2022年发放的按揭和经营贷坏账率将加速上升,持有银行股风险大于收益 [16][17][18] - 政策和市场风格:银行坏账风险加速暴露时,财政政策将发力,市场风格将切换 [18][19] - **投资计划** - 黄金:因全球稳定币规模加速,减少黄金配置比例 [20][21] - 利率类:中短期国债期货与现券基差收窄,资金面平稳,回购利率低,重新配置中短期国债期货 [22] - 商品类:工业商品需求处最低点,价格接近或低于现金成本,持有一定净多仓 [23] - 权益类:较上月无明显变化,长线持仓40%,80%以上具备顺周期、高股息、低市净率特征;中线持仓15% - 20%股指期货多仓 [25]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二季度银行股上涨由保险的OCI账户推动,买入银行股的保险资金曾在地产周期高位买入地产股和地产债 [18] - 报告是半夏增值服务,仅供投资人和合作机构阅读,有免责声明和风险提示等内容 [27][28]
准备好打持久战,但依然不怀疑国运
半夏投资· 2024-01-23 16:19
市场表现与投资策略 - 今年以来市场表现显著弱于预期,半夏宏观对冲基金净值下跌幅度大于沪深300但小于中证500,自去年年中高点以来最大回撤达25% [1] - 公司认为二十年一遇的牛市仍会到来,但可能需要多等待若干个月或几个季度的底部震荡分化 [2] - 投资策略出现偏差主要由于对中短期政策响应机制理解不够深刻,忽略了政策因素作为扰动变量的影响 [3][4] 政策分析与市场影响 - 去年三季度转向乐观是基于政策持续转向的趋势,包括7月28日政治局会议明确加强逆周期调节和政策储备 [5][6] - 地方债务问题得到缓解,央行设立应急流动性金融工具并推出1.5万亿特殊再融资债,重点区域城投利率从7%下降到3%多 [7][8][9] - 财政刺激力度加大,去年8月起12个月滚动财政赤字回升,10月24日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将2023年财政赤字率由3%提高到3.8% [10][11] 地产行业政策与市场反应 - 地产政策包括城中村改造指导意见、10万亿总投资项目入库、1万亿政策性金融支持计划等 [12] - 预期地产销售将在2024年初回升,但实际政策落地力度和执行速度显著低于预期 [13][14] - PSL第一批3500亿大部分未落到项目上,租赁住房贷款仅选8个城市试点共1000亿额度,导致1月地产销售进一步下滑 [20][21][22] 经济指标与市场分歧 - 管理层更看重实际增长指标如工业产出和实际GDP,而市场更关注名义增速(含价格因素) [23][25] - 过去一年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量走势完全背离,这种分裂短期内难以逆转 [26] - 决策层认为数量指标已超计划完成,因此政策节奏回摆,而市场期望的政策落空 [28] 投资组合调整 - 去年底组合包括进攻性地产股、大盘宽基指数和防守性高股息类 [32] - 已平仓止损地产股和地产链持仓,等待地产销售回升信号 [32] - 当前持仓以大盘宽基指数和高股息类为主,高股息类PB仅0.6,PE仅5.5倍,分红收益率6.5% [33] 长期经济展望 - 中国城镇化率相当于1965年日本,人均GDP相当于1983年日本,居民杠杆相当于1986年日本,仍有上行空间 [45] - 中国住宅新开工比高点已下滑60%,更接近美国而非日本的地产调整模式 [45][48] - 中国制造业持续升级,出口份额维持全球第一并持续提升,经常项目顺差保持高位 [44] 历史比较与制度分析 - 1950年美国与当前中国有相似之处,包括经济增速下台阶、国际竞争受挫、股市低估值等 [37][39] - 当代经济体制多为国家干预下的市场经济,各国差异主要在政策幅度而非本质 [43] - 中国基础设施完善、企业家勤奋好学,在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优势明显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