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商业车险
icon
搜索文档
一年没出险,保费反而涨?电车保险为什么这么迷?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9-05 12:13
新能源车险市场现状与消费者感知 - 新能源车险普遍存在涨价现象,部分车主反映一年未出险但保费不降反升,甚至有自媒体称10万元左右的新能源车保费高达3万元[3] - 行业巨头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公开承认新能源车险费用高,用户抱怨贵,这已成为影响消费者决策和车企战略的重要因素[4] - 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持续攀升,截至2025年7月底渗透率已达45%,但保费问题与行业扩张形成矛盾[4] 保费定价的个案差异与实际情况 - 具体案例显示保费并非绝对高昂:理想ONE增程6座型续保总保费4000元出头,比首年6167元下降2000多元,其中车损险1605.86元,三者险1683.47元,交强险791元[8][9] - 不同车型对比发现,31万元腾势N8保费4300元,而24万元燃油车帕萨特保费5100元,说明新能源车险未必比同价位燃油车贵[11] - 社交媒体反馈差异显著:有用户称保费从5000+涨至9000+,也有用户表示17万元电车第四年保费仅2600元,与20万元油车保费项目一致[13][15] - 极端高保费案例(如3万元)通常源于特殊因素:高保额座位险(超11000元)、冷门附加险(近7000元)以及2年内6次出险记录[18] 车险定价机制与影响因素 - 交强险实行全国统一基础保费,价格差异主要源于交通事故和违法记录相关的浮动费率机制[19][21] - 商业险定价复杂,基于"从人、从车、从环境"多维度考量:"从人因子"包括驾驶员性别、年龄、驾龄及无赔款优待系数(NCD系数)[21];"从车因子"涵盖车型、车价、安全性能、行驶里程等[23];"从环境因子"涉及地域差异如南北方电池衰减速度不同[23] - 不同保险公司因风险模型、承保数据和赔付率差异(如A公司赔付率超100%而B公司仅75%)对同一车辆报价可能大相径庭[23] - 个体车主可能需为同车系车主群体的整体风险数据买单,导致"未出险却涨价"[25] 新能源车险亏损原因与行业挑战 - 行业整体承保亏损严重:2024年承保新能源汽车3105万辆,保费收入1409亿元,但承保亏损达57亿元,2795个车系中137个赔付率超100%[27] - 维修成本高企:电池、电机、电控"三电"系统损坏需专修点维修,配件昂贵,车主权衡后更易出险,推高出险率[27] - 智能配置与一体化设计增加维修成本:激光雷达、摄像头等设备碰擦维修费动辄数千元,配件局部损坏常需成套更换[30] - 车主群体风险特征:新能源车主35岁以下占比比燃油车车主高14个百分点,驾龄短,且车辆零百加速快,事故风险较高[30] 优化车险购买策略与行业展望 - 必选险种为交强险和车损险,三者险建议选300万保额(每增100万保额保费仅多100-200元)[30] - 实用附加险包括医保外用药责任险、外部电网故障险(公共充电桩刚需),驾乘险等单项价格通常在200-500元之间[30] - 选择保险公司需考量规模、品牌与服务体,比价时关注车企自营保险(如比亚迪、特斯拉在广东有区域价格优势)[32] - 行业需多方共建:车企通过辅助驾驶技术降事故频率、优化结构设计降维修成本;保险公司需按车型数据合理定价;政策层面需平衡补贴与售后体验[32] - 随着技术成熟与市场竞争加剧,新能源车险保费有望逐步趋于合理[33]
中国太保:朱永红辞去公司监事会主席、股东代表监事职务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9 09:04
公司人事变动 - 监事会主席兼股东代表监事朱永红因工作变动辞职 辞任自2025年8月27日起生效 [1] 财务结构分析 - 2025年上半年寿险业务收入占比达96.49% 为绝对核心业务 [1] - 产险业务中商业车险占比19.6% 交强险与农险均占比7.13% [1] - 健康险业务收入占比7.74% [1] 市值表现 - 当前公司市值达3842亿元人民币 [1]
中国太保:8月28日召开董事会会议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9 03:50
公司治理 - 公司第十届第十六次董事会会议于2025年8月28日在上海召开 [1] - 会议审议了《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度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落实情况半年度报告》的议案 [1] 财务表现 - 2025年1至6月份营业收入构成中寿险占比96.49% [1] - 商业车险收入占比19.6% [1] - 健康险收入占比7.74% [1] - 交强险收入占比7.13% [1] - 农险收入占比7.13% [1] - 产险收入占比14.63% [1] 市场数据 - 公司当前收盘价为39.94元 [1] - 截至发稿时公司市值为3842亿元 [1]
2021年末北京保险业资产总规模1.3万亿元
新华网· 2025-08-12 14:29
行业规模与增长 - 北京保险业资产总规模达1.3万亿元 较年初增长19.4% 占全国比重5.1% 同比上升0.3个百分点 排名全国第二 [1] 财产险业务发展 - 非车险业务同比增速12.6% 业务占比接近六成 同比上升5.4个百分点 [1] - 货物运输保险、特殊风险保险及农业保险实现快速增长 [1] - 车险综合改革后商业车险单均保费下降近两成 车险综合成本率低于全国1.7个百分点 [1] 人身险业务特征 - 新单期交率同比上升4.8个百分点 [1] - 五年期及以上标准保费收入占比超四成 同比上升2.2个百分点 [1] 社会风险保障与赔付 - 全行业风险保障同比涨幅达2.9倍 [2] - 支付各类赔款838.5亿元 同比增长13.6% [2] 灾害预防与疫情防控 - 预付赔付款同比增幅24.3% 防灾防损费同比增幅11.1% [2] - 承保全国超90%新冠疫苗接种剂次 实现一二类疫苗接种异常反应基础保险全覆盖 [2] 健康养老领域探索 - 行业深化健康养老领域研究 补充完善北京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2]
“反内卷”金融看点
2025-08-05 23:42
行业与公司分析 期货行业 - 期货公司通道型经纪业务收入占比从2022-2024年的47%-50%降至2024年的43%,手续费率从2017年的万0.389降至2023年的万0.207,行业竞争加剧[1][3] - 新规禁止三类恶性竞争行为:手续费低于成本、高比例返还、极端低价吸引客户,旨在遏制行业内卷[3] - 政策引导行业从价格竞争转向服务质量、专业能力和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差异化竞争[3] 保险行业 - 商车综合费改使头部保险公司如中国财险和中国人保综合成本率降至100%以下,实现承保盈利[1][5] - 头部公司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从量价两个维度受益[5] - 保险行业渠道销售费用存在严重内卷现象[4] 证券行业 - 证券公司经纪业务手续费存在内卷现象[4] - 部分投行业务也存在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的问题[4] 政策影响分析 反内卷政策 - 政策可能提升金融行业整体收入和利润水平,帮助找回恶性竞争丢失的部分利润[1][6] - 政策并非限制正常竞争,而是引导避免恶性竞争,关注产品服务质量和转型升级[1][4] - 投资者应关注政策是否会扩展至其他金融领域,寻找潜在投资机会[1][6] 供给侧改革 - 当前政策思路为先供给出清,再进行需求刺激,类似2016年供给侧改革[2][22] - 商品价格通常比股票价格更领先,南华商品指数最低点出现在特定时间段[11] - 上游行业如煤炭、钢铁、能源金属等自7月以来涨幅最大[25] 市场表现与配置 资本市场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呈现哑铃配置:一端是银行红利板块,另一端是小盘成长板块[13] - 7月后行业涨跌幅集中在泛金融行业,中盘股开始追涨,高估值股票回暖[1][14] - 2025年市场表现出明显趋势性超额收益,类似2016年情况[24] 商品与股票价格 - 商品价格从7月开始企稳上涨,反映供给受约束政策变化带来的弹性[12] - 股票价格在4月7日触及3,040点后持续攀升,商品价格滞后约1-2个月[12] - 如果南华商品指数未跌破5月底最低点,业绩拐点将逐步构筑[15] 其他重要内容 地方政府财政 - 地方政府财政恢复:一本账增速从去年三季度0%升至今年上半年2-3%[9] - 土地出让金收入降幅从-40%收窄至-20%[9] - 若财政进一步好转,政策可能深入重点产业产能治理和地方债务关系[10] 经济预期与利率 - 名义GDP增速持续弱于实际GDP增速,导致债务与低通胀负向反馈[16] - 需要有效货币宽松降低实际利率,使新增信贷需求企稳[16] - 资产价格上涨可能成为经济复苏驱动因素,而非结果[17] 市场结构变化 - 2024年全年分红回购体量近2万亿,改变了市场预期[17] - 过去一年半股价涨幅超过市值涨幅,显示投资结构重大变化[18] - 供给端有效约束使需求端在同等量需求下产生更大价格弹性[18] 投资建议 - 建议关注上游品种如钢铁、煤炭、玻璃等,估值仍处历史偏低水平[26] - 短线交易者可考虑切换至中下游领域,如消费及锂电领域[27][28] - 可收集低位筹码,目前估值处于历史中位甚至偏低水平[24][25]
@车主注意!警惕“交通安全统筹”陷阱
中国证券报· 2025-07-31 23:03
交通安全统筹的误导性销售现象 - 部分地区机动车车主在投保商业车险时被误导购买交通安全统筹 销售公司使用与正规保险公司相近名称混淆视听 并通过低价 赠送礼品 等同保险等方式诱导购买[1] - 交通安全统筹本是交通运输企业面向自有车辆开展的非经营性内部互助行为 但被有关机构或个人假借包装成商业保险对外销售 引发大量纠纷[2] - 部分业务员冒充保险公司业务员 将交通安全统筹包装成商业车险销售 在公司名称和报价单等方面模仿正规保险公司 模糊产品差异[2] 监管部门的规范措施 - 交通运输部 公安部 市场监管总局 金融监管总局 中华全国总工会五部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规范交通安全统筹有关事项的通知》 对交通安全统筹进行规范[1] - 通知明确交通安全统筹是以交通运输企业为发起主体 面向企业自有车辆开展的非经营性行业互助行为 任何机构不得面向不特定车辆开展 企业个体户名称和经营范围中不得包含机动车统筹 机动车安全互助 交通安全统筹等内容[2] -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 湖北金融监管局等部门发布风险提示 指出交通安全统筹属于非保险性质的互助行为 部分企业假借名义开展非法经营[4] 市场现状与风险 - 全国已登记注册的经营主体中 经营范围含机动车统筹 车辆统筹 交通安全统筹等内容的经营主体共826家 其中仅11家具备道路运输经营资质 其余均为交通运输企业之外的机构[2] - 交通安全统筹价格通常低于正规商业车险 业务员将低价作为吸引消费者购买的手段[3] - 机动车辆交通安全统筹经营机构不是持牌保险机构 缺乏偿付能力 准备金 消费者保护等监管约束 不具备履行保险类理赔业务的经营能力 一旦发生高额赔付可能以注销公司 卷款跑路等方式逃避赔偿责任[4] 消费者辨别与保障措施 - 消费者可向保险公司确认车险保单信息 或通过金事通App查询名下合法有效的车险保单信息[1][4] - 保险行业建立了高赔付风险分担机制 搭建车险好投保平台 新能源车主尤其是新能源货车 出租车和网约车车主可通过该平台投保以获得充足保险保障[4]
中国太保:7月30日召开董事会会议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30 18:55
公司治理 - 公司第十届第十五次董事会会议于2025年7月30日在上海召开[2] - 会议审议《关于修订的议案》等文件[2] 业务结构 - 2024年1至12月份营业收入构成中寿险占比64.61%[2] - 商业车险占比26.55%[2] - 交强险占比7.04%[2] - 产险占比13.46%[2] - 健康险占比5.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