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特异性抗体

搜索文档
肿瘤领域的BD&L:如何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艾意凯咨询· 2025-06-12 10:0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肿瘤领域BD&L交易活跃,新兴生物制药公司成主力军,中国成创新重要来源,交易向后期研发管线转移,ADC与多特异性抗体兴起,生物制药企业需完善流程并精准战略聚焦 [4][7][1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背景介绍 - 肿瘤是全球制药行业市场规模最大的治疗领域,在全球处方药销售额中占比从2018年的13%增至2023年的18%,过去五年年均增长率超10%,增长得益于创新药上市及可及性提升 [3] - 癌症患者未被满足需求大,商业化潜力大,众多生物制药公司参与竞争,前十大企业以外公司销售收入占比从约30%提升至约45%,中小型公司深耕小众领域 [3] 肿瘤领域BD&L特点 - 生物制药行业中肿瘤领域BD&L交易最活跃,约占全球交易量50%,新兴生物制药公司发起的肿瘤临床试验占比达60% [4][5] - 中国研发聚焦新型作用机制,成肿瘤创新药重要来源,过去3 - 5年授权许可交易增多,ADC和双特异性抗体临床试验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约70%和125%,对外授权交易总价值增长超十倍 [4][7] - 2020年以来大型跨国药企倾向收购或授权引入后期开发阶段产品,应对专利悬崖和《美国通货膨胀削减法案》影响 [4] - BD&L是获创新资产重要途径,ADC和多特异性药物在早期研发管线交易中占比从2019年的10%提升至35% [4] 交易趋势转向后期研发管线 - 2020年肿瘤领域BD&L交易数量达峰值,之后总量下降,但大规模交易有韧性,2023年并购平均交易金额创新高,排除辉瑞收购Seagen案后仍是2019 - 2022年平均水平的1.8倍,2021 - 2023年间增长超三倍 [11] - 交易向高价值、后期研发管线转移,弥补现有产品组合挑战,后期研发管线竞争激烈,近年来大型跨国药企主导交易占比上升至约35%,倾向收购已上市产品 [12] - 肿瘤领域交易溢价高于十年前,2019 - 2023年有四起收购公司交易溢价超200%,大型跨国药企并购频率是中小型企业两倍,中小型企业约45%交易是授权许可 [14] 抗体偶联药物(ADC)与多特异性抗体的兴起 - ADC和多特异性抗体在早期研发管线BD&L交易中占比从2019年的10%跃升至35%,BD&L比企业自主研发更可行 [16] - 细胞疗法相关交易曾在2021年占约25%,近期下降,反映业内对其研发、生产和商业化挑战认识加深 [16] 战略启示 - 中国成全球肿瘤创新新发源地,成功交易关键是建立完善筛选与评估流程,关注市场动态,及时评估资产并报价 [17] - 生物制药企业需建立严谨尽职调查流程,确保交易条款竞争力和可持续性,中小型企业需精准战略聚焦 [17]
创新药企海外授权交易大单频频,VC/PE退出或可增添新路径
证券时报· 2025-03-28 11:59
日前,恒瑞医药公告称,公司与美国医药巨头默沙东(MSD)达成协议,将恒瑞医药的脂蛋白(a) [Lp(a)]口服小分子项目(包括名为HRS-5346的先导化合物)有偿许可给默沙东,默沙东将获得 HRS-5346在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范围内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的独家权利。 2025年以来,创新药企license out(许可输出)交易依旧持续火热,有数据显示,仅开年前两个月,中国 创新药BD(商务拓展)项目已达16项,合作领域从肿瘤延伸至自免等新兴方向。 在这背后,手握资金和资源的创新药VC/PE(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扮演创新药企的"赋能者", 帮助手上项目对接海外需求、拓展海外市场。 在这场浩浩荡荡的创新药BD交易背后,究竟谁在买卖?VC/PE投资如何补位,能否趁机退出? VC/PE化身BD"赋能者" 在创新药领域,BD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即药企将其在研产品的开发和商业化权益授权给其他公司,通 常以首付款、里程碑付款和销售分成等形式获得收益。但这两年屡创新高的交易量,不仅让药企BD重新 被聚焦,还刷新了全球对中国医药的认知。 进入2025年,药企BD依旧浪潮迭起。在恒瑞医药公告BD交易案之前,港股上市公司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