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三号火箭
搜索文档
天龙三号火箭“一箭36星”分离试验取得成功
科技日报· 2025-10-28 16:48
据了解,天兵科技已构建起覆盖火箭自研、规模制造到专属发射工位的全链条布局,形成以北京、西 安、巩义、苏州、酒泉等为核心的航天智造与发射体系,初步具备年产30发天龙三号火箭及500台天火 系列发动机的制造能力。(记者付毅飞,图片来源:北京天兵科技有限公司) 据悉,传统多星分离技术,依赖爆炸螺栓或火工装置配合弹簧实现解锁,存在安全隐患大、成本高、对 卫星冲击大、污染大、射前不可检测、空间利用率低等缺点。天兵科技在国内率先开展"一箭36星"发射 技术攻关,研发出火箭与连接解锁机构一体化设计方案。该方案采用记忆合金解锁机构,在试验中完整 执行预紧力释放、解锁分离、机构锁定等一系列关键动作,充分验证了分离系统设计的正确性和可靠 性,在安全性、可测试性和冲击控制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实现冲击强度降低90%,重量降低60%,零 排放物无污染,且成本仅为传统方案的30%。 天龙三号是我国商业航天首款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有望超过20吨的运载火箭,全箭长72米,起飞重量约 600吨,计划于2025年底前首飞。该火箭大运力、低成本、可复用的特点,高度契合我国卫星互联网星 座建设对高频次、大规模发射的迫切需求,同时支持我国空间站大规模货物 ...
卫星通信将在更多领域落地!“宇宙级”大机遇来了
齐鲁晚报· 2025-09-20 09:45
政策推动与业务发展 - 工信部印发指导意见促进卫星通信业务开放和商业航天创新发展[1] - 中国联通获得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 中国移动相关许可预计近期落地[6] - 卫星通信业务将从行业应用向大众应用普及拓展 未来与地面移动通信融合发展[8] 天通卫星运营现状 - 中国电信自2023年9月起开通手机汽车直连卫星业务 用户规模达近300万[3] - 天通卫星月通话分钟数超过百万分钟 已推出35款直连卫星手机机型[5] - 累计出货量超过2300万台 主要应用于户外应急通信和防汛救灾保障[5] 技术应用与覆盖能力 - 天通卫星为高轨通信卫星 3颗组网实现中国全境及东南亚地区覆盖[1] - 汽车可通过卫星通信App连接3万多公里外卫星实现通话短信功能[1] - 卫星通信不需地面基站支持 在无移动网络区域仍可保持通信[1] 卫星互联网建设进展 - 我国规划发射上万颗卫星提供全球网络服务 7-8月完成47颗低轨互联网卫星部署[9] - 刷新国内卫星互联网高密度组网发射纪录 9月成功发射技术试验卫星[9] - 卫星制造产线满足年产100-150颗中型卫星 研制周期缩短80%[11] 火箭发射能力提升 - 长征八号甲火箭当年首飞即实施高密度发射 国际同类火箭中尚属首次[14] - 采用产品化设计实现大批量生产 预计明年春节前还有5次发射任务[14][16] - 按半个月一发能力部署 凸显低轨互联网卫星组网发射紧迫性[14] 新型火箭研发突破 - 天龙三号火箭完成静态点火试验 总推力超800吨刷新商业航天纪录[15][18] - 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超20吨 为大型液体可回收火箭计划年内首飞[18] - 朱雀三号、力箭二号、长征十二甲等多款可重复使用新型火箭有望年内首飞[20] 发动机技术突破 - 蓝焱液氧甲烷发动机推力达220吨 完成30多次地面点火试验[20] - 最高推力达50%工况 将服务于更大运力火箭研制[20] - 大推力对应大运载能力 使商业航天运载能力出现阶跃式提升[22] 产能瓶颈缓解预期 - 卫星等火箭和火箭等工位问题预计2026年重要缓解[24] - 多家火箭企业计划2025年底至2026年实施可回收火箭首飞[24] - 试验成功转入商业阶段后 运力瓶颈有望2026年后明显改善[24]
我国多款新型火箭冲刺首飞,业内人士:缺火箭问题明年有望缓解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19 20:36
行业背景与需求 - 当前我国已规划发射上万颗低轨卫星以建设覆盖全球的网络服务 [1] - 行业面临上万颗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需求 [1] - 行业当前缺乏大运力和低成本的组网火箭 [1] 火箭研发进展 - 天龙三号火箭一子级于9月15日在山东海阳成功进行静态点火试验 [1] - 天龙三号是一款大型液体可回收火箭 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超20吨 [1] - 天龙三号计划在年内实现首飞 [1] - 业内预测年内还有朱雀三号 力箭二号 长征十二甲等多款可重复使用新型火箭有望实现首飞 [1] 核心发动机技术突破 - 我国自主研制首款推力达220吨的液氧甲烷全流量补燃循环发动机"蓝焱"已完成30多次地面点火 [1] - "蓝焱"发动机最高推力已到达50%工况 [1] - 该发动机有望服务于今后更大运力的火箭研制 [1] 产能瓶颈缓解预期 - 关于卫星和火箭等工位的问题 预计2026年将成为一个缓解的时间节点 [1]
事实证明,别像马斯克那样骂监管
搜狐财经· 2025-09-16 20:19
公司事件与成就 - 天兵科技在山东海阳东方航天港成功实施天龙三号火箭一子级动力系统试车,走出2024年6月30日事件的阴霾 [1] - 天龙三号一子级安装9台发动机,起飞总推力约800吨,是我国目前推力最大的商业火箭 [2] - 公司通过全面“归零”流程,最终形成127项可靠性改进和增长措施,包括采用新材料将连接结构安全系数提高至行业标准的1.5倍、增设冗余约束装置、联合第三方机构对63项关键技术进行复核复算 [5] 行业监管与政策环境 - 此次试车是商业航天行业“安全健康发展”的重要实践,也是国家航天局2024年7月《关于加强商业航天项目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新政的落地体现 [3] - 新政推出前,企业依据2019年通知开展试验,对在自有场地进行火箭动力系统试车等存在风险的大型试验的监督和指导存在模糊 [10] - 监管发现并避免了多种可能导致任务失利的过失案例,如更换设备未改操作手册、未检查却签字确认、程序员擅自修改关键代码等 [10] 行业发展模式与现状 - 我国民营商业航天取得的大系统层面、代表国家水平的成就,包括飞行试验、地面试车、高发射频次和成功率,均在监管完善的国家试验场所取得 [7] - 在新政落实前,企业在国家场所之外组织试验曾享有较大自由度,但未能实现弯道超车,反而产生了如6月30日事件等风险和负面事件 [7] - 行业当前主要矛盾是尽可能消除能力范围内的低级失误,制度建设、技术积累及人员能力尚未达到理想水平,有序监管和外部评估是必要的 [11][12] - SpaceX在猎鹰9号稳定基础上对星舰采用“以飞代试”是合理的,但国内航天新势力仍处于与后一种失利斗争的阶段 [11]
商业航天液体火箭天龙三号一级动力系统海上试车成功
经济观察报· 2025-09-16 11:54
天龙三号火箭技术突破 - 天龙三号火箭完成一级动力系统海上试车 验证方案正确性和工作协调性 刷新国内商业航天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纪录 [2] - 火箭采用9台天火十二发动机并联 近地轨道运力17-22吨 太阳同步轨道运力10-17吨 性能比肩SpaceX猎鹰9号 可实现一箭36星发射 [2] - 突破大推力发动机多机并联 大型箭体结构设计与制造 复杂测控与协同等技术难关 标志商业航天进入技术深水区 [2] 海上试车创新意义 - 国内商业航天首个海上热试车试验 覆盖推进剂加注 多机分批点火 稳定工作到程序关机等全流程 [3] - 开创海上作业新范式 突破防风 防晃 防雷 防盐雾 防噪 环境保护及发动机火焰高温防护等关键技术 [3] - 试车箭体将直接用于首次飞行任务 体现产品高可靠性和重复使用能力 [3] 技术创新与成本优化 - 应用液氮加温增压技术 将液氮罐置于液氧箱内部 使增压系统重量降低50%以上 成本降低10倍以上 [4] - 一子级尾段采用蜂窝式结构 为每台发动机提供独立包络空间 降低维护复杂度并提高故障隔离能力 [4] - 发动机90%零组件采用3D打印一体化制造 生产周期从5-6个月缩短至2-3周 燃料选用煤基航天煤油使单位成本降低超50% [6] 产业化与产能布局 - 公司形成火箭自研 规模制造加专属发射工位全产业链布局 具备年产30发天龙三号和20发天龙二号火箭的制造能力 [7] -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设国内首个民营液氧煤油火箭专用发射工位 并启动第二个工位规划 保障每年30次以上发射任务 [5] - 构建北京研发中心 西安动力研发中心 郑州发动机智造及试验中心 江苏智造基地的"三大中心五大平台"航天智造体系 [7] 市场应用前景 - 火箭有望为超3万颗卫星互联网大规模组网提供低成本 高频次发射解决方案 支持我国空间站货物运输及中高轨卫星发射需求 [2][5] - 推动商业发射服务从零散定制化需求转向规模化 标准化星座组网部署 为卫星制造与应用企业打开商业闭环瓶颈 [6] - 标志国内商业航天正式具备支撑国家"新基建"战略的产业化能力 进入产业模式和生态效率主导的新发展阶段 [6] 质量保障体系 - 通过归零机制形成127项可靠性改进措施 包括连接结构安全系数提高至行业标准1.5倍 增设冗余装置 对63项关键技术复核复算 [5] - 建立严格完备的地面验证体系 确保试车前充分暴露并解决所有潜在风险 体现快速迭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瞭望 | 商业航天新坐标
新华社· 2025-05-12 19:17
行业发展概况 - 中国商业航天自2015年《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后迎来十年高速发展,2024年行业进入高光时刻,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列为新质生产力代表 [1] - 行业规模从2020年1万亿元增至2024年2.3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22.9%,预计2025年达2.8万亿元 [5] - 商业航天企业数量从最初不足10家增至2024年年中的546家,银河航天供应链合作伙伴从2018年100多家扩展至超1000家 [5] 技术突破 - 可回收火箭技术取得关键进展:蓝箭航天"朱雀三号"完成百米级和10公里级垂直起降回收验证,并实现国内首次空中二次点火,多款可回收火箭计划2025年首飞 [6] - 卫星制造进入批量生产阶段:头部企业建立卫星流水线,银河航天中型卫星研制周期缩短80%,吉利卫星工厂量产速度提升10倍至28天/颗 [6][10] - 发射能力突破: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2024年11月投用,形成发射载具-场地-载荷的完整产业链三角结构 [6][7] 市场应用与资本动态 - 卫星互联网加速组网:千帆星座2024年4个月发射54颗卫星,2025年计划以"一箭十八星"模式发射数百颗 [9] - 国际化布局启动:银河航天推动卫星技术出海,助力"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 [11] - 资本持续加码:深蓝航天2025年3月完成近5亿元B4轮融资,重点投向可回收火箭商业化 [11] 未来发展方向 - 成本控制目标:东方空间计划通过火箭回收技术将发射成本降至1万元/公斤以下,远期目标5000元/公斤 [12] - 基础设施扩建: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二期2025年1月开工,新增两个液体火箭发射工位 [12] - 政策需求:行业呼吁开放更多关键资源给民营企业,建立包容监管机制以支持颠覆性技术创新 [13][14] 企业动态 - 云遥宇航2024年12月实现商业卫星数据首次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获得国家订单认可 [4] - 蓝箭航天预计2026年实现"朱雀三号"火箭一子级重复使用,深蓝航天计划2025年完成"星云一号"二次回收验证 [11][12] - 东方空间"引力二号"火箭具备15吨运力,计划2025年底首飞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