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好房子营造体系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建筑前9个月新签合同总额32936亿元 同比增长1.4%
证券日报网· 2025-10-21 18:45
经营业绩摘要 - 2025年前9个月新签合同总额3293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 [1] - 建筑业务新签合同额3038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 [1] - 基础设施业务新签合同额1014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9% [1] 建筑业务细分 - 境内业务新签合同额2886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 [1] - 房屋建筑施工面积累计157051万平方米 [1] - 新开工面积1945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4191万平方米 [1] 地产业务情况 - 前9个月合约销售额2553亿元人民币,合约销售面积952万平方米 [1] - 9月单月合约销售额398亿元人民币 [1] - 新购置土地储备695万平方米,期末总土地储备7497万平方米 [1] 重大项目与战略举措 - 近期获得重大项目合计金额62.2亿元人民币,包括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旅游发展区项目和湖北武汉市轨道交通12号线工程 [1] - 公司发布“建证”大模型,支持200余项核心业务场景应用 [2] - “好房子”营造体系已有88个项目纳入试点,涵盖74个商品房项目和14个保障房项目 [2]
“好房子”离不开好标准好服务
经济日报· 2025-10-08 08:22
行业政策与标准建设 - 国家标准《住宅项目规范》于今年5月1日起实施,作为“好房子”建设的底线要求[1] - 上海市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本市住宅品质提升的规划资源若干意见》,从五个方面推动住宅品质提升[1] - 多个省市因地制宜出台文件,在国家层面标准基础上细化提升技术措施要求或出台指导意见[1] 示范项目与市场推广 - 河南省公布首批38个“好房子”建设项目案例,分为保障性住房等四类[2] - 河北省提出以“好样板”示范引领,从新建和既有住房改造两个维度打造“好房子”样板[2] - 公布案例和推进样板建设可起到示范带头作用,推动“好房子”理念加速落地见效[2] 企业战略与产业转型 - 行业从注重速度数量转向追求高质量、新科技、好服务,众多企业将建设“好房子”作为重点工作[3] - 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推出“好房子”营造体系,并为首批4个践行项目授牌[3] - 企业能为群众建设“好房子”和提供好服务,就能获得市场和发展未来[3] 产品与服务创新 - “好房子”需要好设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一些省市正在举办“好房子”设计大赛[3] - 行业着力推动新材料研发应用,发展绿色建材,提升建筑材料性能[3] - “好房子”建设需要好服务,各地应实施居住服务提升行动,提高物业服务水平,支持养老托育等生活服务[2] - 远洋集团椿萱茂以养老机构经验深入社区,在北京远洋天地小区设立社区养老驿站提供入户养老服务[2] 技术应用与建造方式 - “好房子”离不开科技赋能,绿色建造、智能建造等新型建造方式正在得到推广[3]
中国建筑在京举办首批“好房子”营造体系践行项目授牌
环球网· 2025-09-28 15:55
公司战略与品牌发布 - 公司在北京举行首批"好房子"营造体系践行项目授牌仪式 标志着自主研发的住房品质提升体系进入实践推广阶段 [1] - 公司发布"好房子"品牌标识 以人字形屋脊寓意"以人为本"核心理念 传递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住房价值 [1] - 公司明确"好房子"认证需满足好标准好设计好材料好建造基础要求 并进入好服务阶段 [7] 项目实践与试点规模 - 首批四个授牌项目为北京和瑞叁号院 北京中建宸园 北京都阙臺 上海海上和集 综合客户满意度均达90%以上 [3] - 试点项目总数达88个 包括74个商品房项目和14个保障房项目 总建筑面积1287万平方米 [5] - 试点覆盖1052栋住宅共计6.5万余户 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湖南等20个省市区 [5] 技术标准与质量要求 - 项目需解决101项百姓基础需求(六不六防三省三要) 可售住宅去化率需达90%以上 [7] - 交付时间要求不少于一个月 收房业主总体满意度需达到90%以上方可认证 [7] - 通过体系化全流程闭环管理确保房子设计建造服务全环节质量 [3]
服贸会|以营造“好房子”为使命 建筑业迈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新阶段
中国经营报· 2025-09-12 16:30
行业转型背景与机遇 - 建筑业发展逻辑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市场重心从新建项目转向城市更新,2023年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万个,“十四五”期间存量建筑改造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0万亿元 [2] - 行业发展动能从规模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价值创造从建造环节延伸至涵盖策划、规划、设计、投融资、建造、运营维护及社区服务的全生命周期 [2] - 建设“好房子”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核心任务,需坚持绿色低碳与智能化深度融合,实现从规模扩张向品质引领的根本转型 [5] “好房子”建设核心框架 - “好房子”需满足“安全、舒适、绿色、智慧”标准,部分企业已推出相关体系,如中国建筑集团的“好房子营造体系”,聚焦集成、标准、设计、材料、建造、运维六大维度 [4] - 建设需要坚持系统思维,实现从规划设计、建造到运行维护的全流程统筹,并注重新建住宅品质与城市更新并重 [4] - 核心路径是“三造融合”与“四化协同”,即以制造体现实力、创造体现软实力、建造体现系统能力,并协同推进绿色化、智慧化、工业化、国际化 [6] 具体实施路径与技术应用 - 绿色建造方面需加强顶层机制设计,建立碳量化管理机制,全产业链协同减碳,并攻关节能降碳关键技术 [6] - 智能建造驱动需发展智慧设计、智能生产、智慧工地与智慧运维,并突破关键软件的“卡脖子”问题,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平台 [7] - 工业化建造升级需树立产品化思维,建立标准化体系以推动模块化设计,并打造全产业链协同模式 [7] - 需推动数字技术与建造技术深度融合,融入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前沿技术,例如北京正大力推进BIM、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 [4][8] 展会与平台作用 - 服贸会工程咨询与建筑服务专题展是推动建筑业绿色化、智能化升级的重要平台,集中呈现了行业在“好房子”建设与“智能建造”等领域的创新实践 [7]
中国建筑上半年实现营收1.1万亿元 利润平稳增长
证券日报网· 2025-08-29 19:45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1万亿元 归母净利润304亿元(同比增长3.2%) 基本每股收益0.73元(同比增长2.8%)[1] - 新签合同总额2.5万亿元(同比增长0.9%) 其中境外收入598.1亿元(同比增长5.8%)[1][2] 业务板块表现 - 房建业务营业收入6963.8亿元 新签合同额14964亿元 公共建筑新签合同额占比提升至62% 工业厂房/学校/仓储物流合同额分别增长约16%/14%/18%[1] - 基建业务营业收入2734.3亿元(同比增长1.5%) 新签合同额8237亿元(同比增长10%) 能源工程/市政工程/水利水运合同额分别增长约34%/44%/31% 合计占比达66%[1] - 地产业务销售额1745亿元 营业收入1318.8亿元(同比增长13.3%) 中海地产权益销售额居行业前列[1] 战略区域与新兴业务 -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新签合同额占比约80% 完成投资额占比近90%[2] - 城市更新项目覆盖150多个城市 新签合同额1600亿元(同比增长10%)[2] - 战新产业营业收入916亿元(同比增长3.5%) 重点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节能环保领域[2][3] 运营管理与创新 - 实施专项资产盘活行动 上半年盘活存量资产914亿元[4] - 建立"好房子"营造体系 在38个项目落地应用 推出11大类产业化产品包括新建好房子/BIPV系列产品等[3] - 推进数字化创新 扩大BIM系列软件/智慧建造平台/建筑工业机器人应用[3]
新签2.5万亿元,营收1.1万亿元!中国建筑2025年上半年业绩出炉
证券时报网· 2025-08-29 18:23
财务表现 - 新签合同额2.5万亿元 同比增长0.9% [1] - 营业收入1.1万亿元 归母净利润304亿元 同比增长3.2% [1] - 基本每股收益0.73元 同比增长2.8% [1] - 利润总额498亿元 同比增长0.1% [2] - 毛利率9.4% 营收利润率4.5% 同比稳中有升 [2] - 经营性净现金流同比改善259亿元 营业收现率提升6.3个百分点 [2] 业务板块表现 - 房建业务营业收入6963.8亿元 新签合同额14964亿元 [2] - 公共建筑新签合同额占比提升至62% 工业厂房/学校/仓储物流合同额分别增长16%/14%/18% [2] - 基建业务营业收入2734.3亿元 同比增长1.5% 新签合同额8237亿元 同比增长10% [2] - 能源工程/市政工程/水利水运合同额分别增长34%/44%/31% 合计占比提升至66% [2] - 地产业务销售额1745亿元 营业收入1318.8亿元 同比增长13.3% [2] 区域市场策略 -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新签合同额占比约80% 完成投资额占比近90% [3] - 境外营业收入598.1亿元 同比增长5.8% [3] 新兴业务发展 - 城市更新新签合同额1600亿元 同比增长10% 覆盖150多个城市 [4] - 战新产业营业收入916亿元 同比增长3.5% 重点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等领域 [4] 科技创新与应用 - "好房子"营造体系在38个项目落地应用 推出十一大产业化推广产品包括新建好房子/旧改好房子/模块化建筑/BIPV系列产品等 [6] - 持续扩大BIM系列软件/智慧建造集成平台/建筑工业机器人等数字化技术应用 [6] 管理效能提升 - 实施专项资产盘活行动 上半年盘活存量资产914亿元 [7] - 出台《机构评价与治理管理办法》 建立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评价模型 [7] - 制定《市值管理规定》 发布估值提升计划 [7] 可持续发展 - 迭代升级ESG指标体系 编制发布2025年度绿色发展报告 [7] - 开展节能降碳专项行动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