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
搜索文档
最高补贴 15500 元! 海淀区推出国庆中秋购车优惠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30 16:00
活动概览 - 北京市海淀区商务局组织开展“京彩四季·悦动海淀 中秋购车与国同庆”汽车消费补贴活动,活动时间为10月1日0时至12月12日24时 [1] - 活动旨在激发汽车消费潜力,助力“金九银十”汽车销售旺季 [1] - 活动总补贴(含奖金)金额为3500万元 [1] 补贴标准 - 补贴额度根据单车售价分为多个档位,燃油车补贴金额从1000元至15000元不等,新能源车在同档位燃油车补贴基础上,若售价在20万元(含)以上则额外补贴500元 [1][2][3][4][5] - 具体补贴标准为:10万元以下补贴1000元,10万(含)-20万补贴2500元,20万(含)-30万补贴4500元(新能源车5000元),30万(含)-40万补贴6000元(新能源车6500元),40万(含)-50万补贴7000元(新能源车7500元),50万(含)-60万补贴9000元(新能源车9500元),60万(含)-100万补贴10000元(新能源车10500元),100万元(含)以上补贴15000元(新能源车15500元) [2][4][5] 参与方式与附加福利 - 活动面向自然人消费者,需通过“懂车帝”App平台搜索“海淀区汽车消费补贴”进入活动页面进行申请 [1] - 申请需提交姓名、手机号、银行卡信息、身份证、新车发票及行驶证等材料 [1] - 成功申请补贴的消费者可参与“拼好运摇号”幸运抽奖,共1000个名额,中奖者可额外获得500元幸运奖金 [1][3] - 参与活动的4S店还将为消费者提供店内优惠福利 [6]
奇瑞汽车今起招股,混改基金、高瓴、地平线为股东,预计9月25日上市
搜狐财经· 2025-09-17 16:32
港股IPO发行详情 - 公司拟全球发售约2.97亿股H股,其中香港发售2973.97万股,国际发售约2.68亿股 [2] - 招股期为2025年9月17日至9月22日,预期定价日为9月23日,股份预计于2025年9月25日开始在联交所买卖 [2] - 发售价区间为每股27.75-30.75港元,每手买卖单位为100股,联席保荐人为中金公司、华泰国际及广发证券 [2] - 已与多家基石投资者订立投资协议,基石投资者同意认购总金额约5.87亿美元的发售股份 [2] - 假设发售价为每股29.25港元且超额配股权未获行使,公司估计将从全球发售收取所得款项净额约84.41亿港元 [11] 公司业务与市场地位 - 公司是一家乘用车公司,设计、开发、制造和销售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 [3] - 以2024年全球乘用车销量计算,公司是中国第二大自主品牌乘用车公司和全球第十一大乘用车公司 [3] - 公司是2024年全球前二十大乘用车公司中唯一一家新能源汽车销量、燃油车销量、中国市场销量及海外市场销量较2023年均增长超过25.0%的公司 [3] - 2024年公司乘用车销量较2023年增长49.4%,增速位居全球前二十大乘用车公司之首 [3] - 2024年公司有八款车型的平均月销量超过10,000辆 [3] 品牌组合与产品线 - 公司拥有五大品牌:奇瑞、捷途、星途、iCAR和智界,每个品牌有独特定位以满足不同客户需求 [7] - 五大品牌的收入占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第一季度总收入的89.1%、92.7%、91.5%及90.3% [7] - 奇瑞是主品牌,面向大众和家庭用户,是中国最早突破百万辆销量的自主乘用车品牌,累计销售超过1,000万辆奇瑞品牌汽车 [7] - 捷途品牌自2018年首款车型推出至2024年1月,快速达成100万辆销量的里程碑 [7] 财务表现 - 公司收入由2022年的926.18亿元增加至2023年的1632.05亿元,并于2024年进一步增加至2698.97亿元 [10] - 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三个月的收入为682.23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549.10亿元有所增加,主要由于新能源汽车销量增加 [10] - 公司毛利由2022年的128.05亿元增至2024年的363.08亿元,2025年第一季度毛利为84.57亿元 [10] - 整体毛利率在2022年至2024年分别为13.8%、16.0%、13.5%,2025年第一季度为12.4% [10] - 公司利润由2022年的58.06亿元增至2024年的143.34亿元,2025年第一季度利润为47.26亿元,净利润率分别为6.3%、6.4%、5.3%和6.9% [11] 技术研发与全球网络 - 公司建立了全方位技术堆栈,包括鲲鹏动力、火星架构、雄狮智舱及辅助驾驶系统 [8]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在中国有3,663个经销商网点,覆盖逾310个城市,在海外有2,958个经销商网点 [8] - 除销售乘用车外,公司还向第三方汽车制造商销售发动机、变速箱和汽车组件及零部件 [8] - 销售汽车组件及零部件的收入在2024年为158.64亿元,占同期总收入的5.9% [8] 增长动力与市场拓展 - 2024年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乘用车销量较2023年增长56.0%,新能源汽车销量较2023年增长277.3% [4] - 2024年公司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于中国销量的增速在中国前十大乘用车公司中均排名第一 [4] -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公司乘用车已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累计销量超过1,300万辆 [6] - 自2003年以来,公司连续22年位居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公司乘用车出口量第一 [6] - 2024年公司在欧洲、南美和中东及北非地区销量位列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公司第一 [6] 募集资金用途 - 约35.0%的募集资金净额将用于未来一至三年研发不同车型和版本的乘用车,以扩大产品组合 [11] - 约25.0%将用于未来一至三年下一代汽车及先进技术的研发以提高核心技术能力 [11] - 约20.0%将用于未来一至四年拓展海外市场及执行全球化策略 [11] - 约10.0%将用于未来一至四年提升位于安徽芜湖的生产设施,另有10.0%用于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11]
【广发策略港股&海外】HIBOR快速攀升对港股有何影响?
新浪财经· 2025-08-25 07:17
HIBOR上升原因及后续展望 - 本次HIBOR回升主要由于港币供给收缩(香港金管局回收流动性至500亿左右)和需求增大(南向资金流入)[1][22] - 港美利差收窄引发套息交易平仓 进一步推升HIBOR和港元[1][22] - 香港金管局在8月14-15日连续两天回收流动性 导致银行结余降至600亿以下[23] - 短期看HIBOR不具备大幅向上突破基础 中长期预计维持常态化[23] HIBOR对港股市场影响 - HIBOR上升20BP时 恒生指数当日下跌概率81% 中位数下跌0.8% 均值下跌1.9%[4][26] - 恒生科技指数当日下跌概率71% 中位数下跌0.7% 均值下跌1.1%[4][26] - 一周后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下跌概率均接近50% 表明下跌不具备可持续性[4][26] - HIBOR通过挂钩融资利率间接影响港股 如盈透融资融券利率为HIBOR+1.5%~2.5%[39] 港股与银行间流动性关系 - 银行间流动性对股市影响微乎其微 资金无法直接流入股市[35] - HIBOR不同于SHIBOR 香港各类利率均挂钩HIBOR 包括贷款利率和融资利率[39] - 杠杆入市核心取决于投资者对经济基本面和股市预期 而非融资成本[12][39] 港股后市展望与配置策略 - 支撑因素包括宏观流动性(美元降息预期上修) 市场流动性(南向资金需求)和政策预期(9月政治局会议)[15][43] - 建议采用杠铃策略:稳定价值类资产(AH溢价较高个股)作为底仓 景气成长类资产追求弹性[15][43] - 外资可能流入中国具备全球竞争优势的核心资产 如恒生科技(互联网 新能源车)[44] - 南向资金本周净流入179.04亿港元 重点买入阿里巴巴-W(23.64亿港元) 美团-W(33.62亿港元)和小米集团-W(36.28亿港元)[52] 全球资金流动情况 - A股主动外资净流出1亿美元(规模收敛) 被动外资流入5.5亿美元(逆转上周流出)[55] - H股主动外资净流出0.01亿美元(规模收敛) 被动外资流入0.15亿美元(逆转上周)[55] - 美股主被动资金均转流出 主动流出8.74亿美元 被动流出15.93亿美元[59] - 日本市场资金流出22.11亿美元 发达欧洲市场流出23.26亿美元[62] - 黄金板块资金流入减少至1.37亿美元 加密货币资金转流出7.22亿美元[64]
中汽协发倡议,众专家亮观点(三)| 郑赟:借鉴国外经验制度,避免无序价格战
经济观察报· 2025-06-04 10:44
行业现状与价格战特征 - 汽车行业自2025年5月23日起爆发新一轮价格战,多家车企跟进降价,引发行业恐慌 [1] - 本轮价格战呈现三大特征:力度更大(促销幅度达10%-30%,部分车型超40%)、范围更广(燃油车与新能源全品类卷入)、节奏更快(48小时内响应速度较2023年提升50%) [5] - 价格战深层原因包括库存压力(2025年4月库存预警指数62%,新能源车周转天数增至75天)和消费需求结构性疲软 [4] 价格战负面影响 - 企业利润受挤压,头部车企2025年净利润率预计从8%降至5%以下,研发强度从2024年5.2%降至2025年4.1% [7] - 供应链承压导致电池安全、芯片供应等系统性风险,长期影响技术迭代与产品安全性 [7] - 消费者对"降价=减配"认知度达78%,品牌忠诚度与行业信誉受损 [7] 专家建议与解决方案 - 建议参考德国VDA经验,由行业协会制定《价格竞争合规指引》,建立降价幅度与成本变动挂钩机制 [9] - 政府需加强监管,借鉴欧盟《汽车安全召回条例》完善质量追溯制度,对违规减配最高罚款销售额5% [9] - 行业组织应搭建协同平台,提升供需预警机制影响力 [10] - 行业需从"零和博弈"转向"价值竞争",通过技术创新与服务升级构建良性生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