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船舶

搜索文档
绿色物流释放发展新动能
经济日报· 2025-07-04 06:06
绿色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 松宜铁路首台新能源牵引机车投入运营 实现"零排放" 运输同等重量货物时全年总费用降低50%以上 [1] - 松宜铁路计划3年内完成剩余7台内燃机车"油改电"改造 实现全线零碳排放 [1] - 长江沿线港口实现岸电全覆盖 船舶停港期间实现"零油耗""零噪音"运行 [2] 港口岸电技术应用 - 枝城港日均吞吐量超4万吨 岸电技术使船舶非装卸作业时间大幅压缩 [2] - 宜都市港口岸电设施覆盖全部经营性码头 共安装52套设备 [2] - 船舶累计接电量突破20万度 节省燃油42吨 碳排放减少139吨 污染物排放量降低94%-97% [2] 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发展 - 宜都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园规划占地585亩 总投资17.9亿元 [3] - 园区定位百亿级产业链 以新能源船舶设计建造为重点 [3] - 项目投产后预计年建造船舶14艘 总载重达8万吨 [3] 物流运输结构优化 - 宜都市推动铁路货运 港口作业 船舶制造等领域绿色发展 [1][2][3] - 新能源机车与岸电技术协同降低物流运营成本 [1][2] - 绿色船舶制造与港口电气化改造形成产业链协同效应 [2][3]
海洋经济发展的五个战略方向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01 10:54
国际海洋秩序变革 -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国际海洋秩序加速变革 将重新调整各国海洋活动并分配公海利益 对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1] - 海洋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 我国作为海洋大国需主动适用国际新规则抢抓战略主动 紧抓海洋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 [1] 绿色低碳船舶工业 - 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各国重要议题 船舶温室气体减排将在2030年实现零排放 欧美国家纷纷出台船舶更新换代计划 [1] - 我国是全球最大造船国 海运运力世界第二 需以科技创新驱动 加快交通运输和船舶工业绿色转型 提升船舶全生命周期低碳水平 [1] 海洋生物产业 - 美欧发达国家已完成深海生物遗传资源储备 进入大规模商业化阶段 美日德等国已申请1.3万项海洋遗传资源专利 [2] - 我国是全球少数具备深海遗传资源探采能力的发展中国家 需加大资源战略储备 推动AI赋能生物技术 加强产学研用融合 [2] 渔业发展与转型 - 国际社会将打击非法捕捞和防止过度捕捞作为海洋可持续发展路径 消除有害渔业补贴和划设保护区成为共同目标 [2] - 我国是全球最大海洋渔业养殖国和公海捕捞国 需推进渔船更新改造 发展深远海养殖 统筹建设现代化渔业 [2] 深海矿产资源开发 - 低碳产业推动铜钴锰镍等矿产资源需求上升 但法德智利等30多国因环保问题反对深海采矿 主张"冻结"相关活动 [3] - 我国需参与国际规则制定 发展绿色采矿技术装备 强化多场景适应性 降低环保"冻结"风险 [3] 海洋数字经济 - 海洋成为人工智能 云计算等前沿技术重要应用场景 我国拥有全球领先的5G 卫星遥感和物联网技术基础 [4] - 需构建空天海地一体化监测网实现实时数据采集 突破智能船舶操作系统和无人航运技术以提升运输效率 [4] - 应加大海洋数字基础设施投入 完善国家级海洋大数据中心 推动数字孪生 量子通信等技术在海洋场景落地 [4]
《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7月1日正式施行 挺进深海装备 深耕蓝色药库
广州日报· 2025-06-04 03:11
政策法规出台 - 《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已审议通过并将于7月1日正式施行 [1] - 条例支持广州等沿海港口城市与港澳共建世界一流港口群 [1] - 条例支持南沙等地在海洋领域市场准入、产权保护、人才引入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 [1] 海洋产业发展规划 - 条例将支持产业发展作为独立章节凸显,重点发展邮轮游艇、海上休闲运动、跨岛游等业态 [2] - 广东省将形成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未来产业竞相涌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梯次格局 [2] - 广东省将加速发展海洋新兴制造业,包括深海装备、蓝色药库、绿色智能船舶等领域 [3] - 前瞻布局海洋物联网、海洋低空产业、天然气水合物、海水制氢、海洋蓝碳等未来产业 [3] - 计划打造1-2个千亿级产业和若干个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 [3] - 改造提升海洋传统产业,延伸海洋化工产业链,提升海洋交通运输业 [3] - 加快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集群 [3] 科技创新支持 - 广东省海洋领域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省实验室3个、省重点实验室49个 [4] - 2024年全省海洋领域专利公开数超1.7万件 [4] - 条例鼓励成立海洋创新联盟,加强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4] - 支持企业承担海洋科技攻关项目,强化涉海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 [4] - 加强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4] - 健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打通从研发到中试到量产全流程创新链条 [4] 区域合作与国际交流 - 条例规定加强海洋产业、生态保护、文化等领域对外交流合作 [5] - 鼓励涉海企业参与境外海洋经济领域投资和海洋资源开发 [5] - 深化与港澳在海洋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合作 [5] - 支持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在海洋领域进行创新探索 [5] - 加强与周边沿海同级人民政府在港航、渔业、旅游等领域的合作 [5] 海洋经济规模 - 2024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同比增长5.4% [5] - 成为全国首个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的省份 [5] - 连续30年稳居全国首位,约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 [5] - 广东海洋经济对地区经济名义增长的贡献率达27.3%,拉动经济增长0.7个百分点 [6] 海洋资源禀赋 - 广东海域面积41.93万平方千米(全国第二) [6] - 大陆海岸线长4084.5千米(全国首位) [6] - 海岛1963个(全国第三) [6]
研判2025!中国高技术船舶行业相关政策、行业现状及重点企业分析:首艘大型LNG船交付打破垄断,智能绿色技术推动中国船舶业跃升[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5-22 09:35
行业概述 - 高技术船舶是采用高技术、特种技术和尖端技术设计制造的新型船舶,具有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特殊技术性能和高附加值,属于技术密集、劳动密集和资金密集型产业 [2] - 高技术船舶融合新型材料应用、节能减排技术、智能控制系统等先进技术,在性能、环保、安全及经济性方面表现优越 [2] - 按用途分类可分为运输类、工程类、科考与特殊用途类、客运类等高技术船舶 [2] 行业发展历程 - 1949-1960年为奠基阶段,在苏联技术援助下奠定现代化基础,1953年签订"六四协定"引进军用舰艇技术 [4] - 1961-1978年为体系完善阶段,自力更生研制出核动力潜艇等第一代战斗舰艇,1966年成为世界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4] - 1979-1999年为技术引进阶段,1980年出口船舶2.34万吨,1994年成为世界第三大造船国 [5] - 2000-2010年为快速发展阶段,2002年交付30万吨级超大型油船,2008年交付14.7万立方米大型LNG运输船 [6] - 2010年至今为高质量发展阶段,成功设计建造40万吨级矿砂船、10000箱级超大型集装箱船 [6] 行业现状 - 2024年中国高技术船舶行业销售收入710.09亿元,同比增长14.53% [1][14] - 2024年中国造船完工量4818万载重吨(占全球55.7%),新接订单11305万载重吨(占全球74.1%),手持订单20872万载重吨(占全球63.1%) [11] - 上海三大船企2024年交付69艘船舶中,中高端船型占比达98% [11] - 成功交付全球首艘第五代大型LNG运输船,打破韩国垄断 [1][12] 重点企业经营情况 - 中国船舶集团2024年手持订单排至2028年,交付全球首艘第五代大型LNG运输船,承接卡塔尔18艘LNG船订单(总价400亿元) [16][18] - 江苏扬子江船业2024年营收265亿元,净利润66亿元,手持订单排至2030年,清洁能源船订单占比74% [20] - 沪东中华造船手持订单量排名第一,江南造船建造中国首艘LPG运输船,外高桥造船交付国产首制大型邮轮 [16][18] 行业发展趋势 - 绿色低碳转型加速,2024年中国新接绿色船舶订单国际市场份额达78.5%,LNG运输船氮氧化物排放减少85% [22] - 智能化发展显著,智能能效平台使超大型集装箱船单航次油耗降低15%,5G通信与AI系统实现自主避碰 [23] - 高端制造突破,2024年承接全球74.1%高技术船舶订单,长三角建立绿色燃料供应体系支持出口 [24] 产业链与政策 - 产业链上游包括钢材、有色金属等原材料,中游为生产制造,下游应用航运、国防军工等领域 [8] - 2025年政策推动绿色低碳船舶发展,支持LNG、生物柴油、绿氢等清洁能源应用 [9][10]
湖北船舶出口量暴增背后:专家建议尽快加强产业创新、壮大市场主体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4-27 23:17
湖北绿色智能船舶产业现状 - 湖北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在全国内河地区排名第一,是装备制造业重要内容和"51020"现代产业集群培育重点之一 [1] - 湖北拥有完整船舶产业链(研发/设计/制造/配套),宜都、黄州、武穴等园区投产,新洲、枝江、秭归等园区加速转型 [1] - 2023年湖北船舶工业总产值超700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达620亿元(同比+31.2%),拥有53家总装建造企业和300余家配套企业 [1] - 2024年湖北加工贸易船舶出口额突破20亿元达21.04亿元(同比+119.4%) [1] 行业发展瓶颈 - 内河船舶修造以中小企业为主,"小散"现象突出,高等级修造船企业稀缺 [1] - 长江航道船舶普遍技术落后、安全性能差、吨位小,高端环保供给不足 [2] - 缺乏掌握航运主导权的大型企业(如长航集团运营船舶仅占全国内河船舶量不足6‰) [2] - 电动化技术需升级,码头改造滞后,金融支持路径未打通 [2] 未来发展方向 重点突破领域 - 推动船舶制造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培育骨干企业,深化设计建造一体化 [2] - 加快电动化/智能化船舶应用,推动长江航运数字化转型 [2] 创新体系构建 - 加强"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三位一体动能,攻克"卡脖子"技术 [2] - 完善配套体系与服务,建立利益共享模式,发展规模化建造和专业化租赁经营 [2] 区域协同布局 - 武汉聚焦船舶设计(内河绿色智能标准船型/科考特种装备),补齐船海装备品牌短板 [3] - 宜昌建设长江中上游最大绿色智能船舶制造基地,推进"电化长江" [3] 应用场景拓展 - 改建新建绿色智能船舶,加强岸电配套,推动航运/旅游产业绿色化升级 [3] - 打造示范航线和典型应用场景,发展游艇/码头租赁等大众化消费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