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能辅助驾驶解决方案
icon
搜索文档
投注“端到端”:AI驶向物理世界,阿里云加速“闭环”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9-27 20:43
行业技术范式变革 - 智能辅助驾驶技术架构正从“多模块多阶段串联”向“端到端一体化”变革,带来范式革命 [1][2] - “端到端”架构推动视觉、语言和行动能力深度融合的VLA架构模型发展,实现通过数据训练自主应对复杂场景 [2] - 产业界认为“端到端”范式革命的拐点已到来,但同时也面临新的技术难关 [1] 行业面临的核心挑战 - “端到端”技术对数据量与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主流智驾企业单次模型训练数据量需达10P-30P,远超传统的TP到几个PB [3] - 具身智能需要机器理解物理世界并执行复杂动作,涉及视觉、语言及摩擦、形变等物理规律,复杂性远超其他领域 [3] - 具身智能落地面临数据分散、算力需求特殊、通信要求苛刻等研发困境,需要算力、大数据、人工智能平台三位一体的云上AI基础设施 [3] 云厂商的战略布局与解决方案 - 阿里云观察到客户算力需求已处于万卡规模以上,对模型规模、多模态数据处理及合规要求提高 [4] - 阿里云大数据AI平台建立模型、AI基础设施、数据基础设施、端到端工具四大要素的技术支撑,投入Agentic AI落地的基础设施搭建 [4] - 阿里云智能辅助驾驶解决方案通过统一元数据管理实现对百PB级数据高效管控,并支持Lance格式训练加速与数据压缩 [4][5] 技术解决方案的成效 - 某车企采用阿里云解决方案后,实现百万级任务管理及开发调度,支持上万任务并发,产能达30w clips/天,效率较升级前提升2-3倍 [5] - 阿里云平台满足机器人数据预处理、分布式训练、数据大规模远程回传等需求,提升研发及模型迭代效率 [5] - 目前80%以上中国车企及多家头部机器人企业的数据处理与模型训推链路运行在阿里云大数据AI平台上 [5] 产业生态合作与竞争格局 - 阿里云与英伟达在Physical AI软件工具栈合作,集成Isaac Sim、Cosmos等工具,形成覆盖数据预处理、仿真测试的全链路平台支撑 [6] - 阿里云Data+AI在全模态兼容、弹性可扩展、安全合规等方面处于市场前列,正从技术供应商转变为产业变革引领者 [6] - 未来全球可能仅存5到6个超级云计算平台,阿里云正以饱和式投入推进AI基础设施建设,参与“超级AI云”竞赛 [8]
投注“端到端”:AI驶向物理世界,阿里云加速“闭环”
第一财经· 2025-09-27 20:39
行业趋势:AI技术范式革命 - 智能辅助驾驶技术架构正从“多模块多阶段串联”向“端到端一体化”变革,带来范式革命 [1] - 具身智能和智能辅助驾驶正推动AI从数字世界进入物理世界,Agentic AI时代到来 [1] - 行业看到“端到端”范式革命拐点到来,但面临新的技术难关 [1] 技术架构变革:端到端优势 - 传统自动驾驶采用模块化技术架构,受制于“感知-决策-规控”分阶段架构瓶颈,依赖人工定义规则 [3] - 端到端架构具备scaling law性质,实现视觉、语言和行动能力深度融合的VLA架构模型 [3] - 新架构只需关注数据和场景训练,就能实现复杂场景自主应对,带来能力快速迭代 [3] 基础设施挑战:数据与算力需求 - 传统自动驾驶训练需几个PB数据,当前主流智驾企业单次训练需10P-30P数据量 [4] - 数据量限制车企模型快速迭代,需要整体大数据并发能力提升 [4] - 具身智能需要掌握物理规律,数据分散、算力需求特殊、通信要求苛刻 [4] - 客户算力需求达万卡规模以上,对多模态数据处理和合规要求变高 [5] 阿里云解决方案:技术支撑体系 - 建立模型、AI基础设施、数据基础设施、端到端工具四大要素的技术支撑 [5] - 通过元数据管理实现对百PB级数据高效管控,降低数据备份、流动和处理成本 [5] - 支持Lance格式非结构化数据读写和训练加速,提升压缩能力减少存储空间 [5] - 架构升级加速千万级Clip数据生产和千亿级训练数据高性能检索 [5] 实际应用效果:效率提升显著 - 某车企使用阿里云方案后实现百万级任务管理,支持上万任务并发运行 [7] - 产能达30万clips/天,持续突破调度瓶颈,效率较升级前提升2-3倍 [7] - 满足机器人数据预处理、分布式部署、训练和数据远程回传需求 [7] - 80%以上中国车企和多家头部机器人企业使用阿里云大数据AI平台 [7] 生态合作与战略布局 - 与英伟达在Physical AI领域合作,集成Isaac Sim、Isaac Lab等软件工具栈 [9] - 形成覆盖数据预处理、仿真数据生成、模型训练评估的全链路平台支撑 [9] - 阿里云Data+AI在全模态兼容、弹性可扩展、安全合规方面市场领先 [9] - 公司正超越“技术供应商”角色,成为产业变革引领者 [9] 未来基础设施需求 - 具身智能对云计算有高可用性和“网存算一体”的极端通信需求 [10] - 新计算范式需要超大规模基础设施和全栈基础积累 [11] - 未来每个家庭、工厂、公司都需要众多Agent和机器人24小时服务 [11] - 每个人可能需要使用100张GPU芯片,全球可能只有5-6个超级云计算平台 [11]
宝马联手Momenta,跨国车企涌向中国智驾
北京商报· 2025-07-15 14:47
宝马与Momenta合作开发智能驾驶辅助系统 - 宝马集团宣布与Momenta合作开发面向中国市场的新一代智能驾驶辅助解决方案,基于国产宝马新世代车型的智能架构和硬件平台 [2] - 合作聚焦AI大模型驾驶辅助功能软件开发,支持全场景、点到点领航辅助驾驶,包括车位泊出、城区/高速行驶、车位泊入等跨城交通功能 [2] - 当前宝马在售车型仅支持基础功能如主动跟车巡航、转向辅助等,高阶功能如高速上下匝道、红绿灯通行尚未实现 [2] - 新世代首款国产车型iX3将于明年推出,搭载大圆柱电池、800V电气架构等与自主品牌看齐的技术 [2] 跨国车企加速与中国智驾企业合作 - 上海车展期间,通用别克、一汽丰田、本田中国、凯迪拉克、上汽奥迪均宣布与Momenta达成战略合作 [3] - 别克计划今年全面部署L2城区辅助驾驶技术,采用端到端大模型,不依赖高精地图 [3] - 丰田铂智7成为首款搭载华为鸿蒙座舱的D级轿车,上汽奥迪A5L Sportback为首款搭载华为乾崑智驾技术的燃油车 [3] - 奥迪自2019年起与华为深度合作,定制化应用乾崑智驾技术 [3] - 地平线、宁德时代等中国供应商展台吸引跨国车企考察团交流 [3] 中国智驾技术推动跨国车企转型 -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攀升背景下,自主品牌实现弯道超车,跨国车企以中国需求和技术为转型起点 [4] - 合资品牌消费者购车时对比新势力车型,智能化程度成为关键考量因素 [4] - 跨国车企通过本土供应链融合加速补齐智能化短板 [4] 中国智能驾驶市场现状与趋势 - 2023年上半年中国L2级智能辅助驾驶新车渗透率达55.7% [5] - 中国消费者对智能座舱、多场景出行与个性化配置的需求重塑全球汽车技术创新方向 [5] - 中国供应商能力已验证,吸引更多跨国车企采用本土解决方案 [5]
强监管下,高级别自动驾驶研发遇强则强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12 08:33
监管环境与政策 - 工信部要求汽车生产企业加强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 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 杜绝夸大和虚假宣传 [2] - 强监管政策规范市场秩序 明确自动驾驶车辆技术要求和测试流程 为车企提供明确发展方向 [5] 车企动态与技术进展 - 广汽埃安与滴滴自动驾驶推出首款前装量产L4车型 计划2027年面向个人用户 广汽承诺为L4车型安全担责兜底 [3] - 特斯拉CEO马斯克预计2025年下半年数百万辆特斯拉实现完全自动驾驶 [3] - 华为开发智能辅助驾驶解决方案 与多家车企合作推动技术普及 [5] 市场需求与消费者态度 - 中国消费者对完全自动驾驶车辆兴趣持续上升 年轻世代(Y/Z世代)兴趣更浓厚 [9] - 中国消费者自动驾驶信心指数50分 比美国高39% 但对安全性和技术成熟度仍有顾虑 [10] - 城市通勤、物流、港口矿山等场景对高级别自动驾驶需求显著 [6] 商业化路径与成本优化 - 矿山和港口场景已实现L4商用 易控智驾指出无人矿卡毛利增长空间巨大 [12] - 小马智行第七代Robotaxi系统成本下降70% 激光雷达成本降68% 计算单元成本降80% [13] - Robotaxi和物流领域探索按量/距离/时效收费模式 拓展广告和数据服务等增值业务 [14][15] 技术挑战与行业痛点 - 极端场景(恶劣天气/突发路况)处理仍是技术难点 需优化算法和传感器性能 [19] - 网络安全风险上升 需建立完善监测和应急机制 [19] - 激光雷达成本仍高 比亚迪半导体产品约2000元/颗 速腾聚创ADAS产品约2600元/颗 [20] 责任机制与行业影响 - 广汽承诺L4车型安全兜底 奔驰在欧洲对L3功能承担事故责任 [18] - 车企担责倒逼技术提升 需证明自动驾驶安全性比人类高数个数量级 [18][19] - 法规和保险体系尚不完善 事故责任认定和赔偿标准需明确 [20]
车展上拿下6家车企合作,Momenta为何成了“香饽饽”
经济观察报· 2025-04-28 09:22
核心观点 - 公司在上海车展上与六家主流车企达成战略合作,成为行业焦点 [1] - 公司首创的飞轮大模型技术是吸引车企合作的核心竞争力 [3] - 公司通过"一个飞轮两条腿"战略推动自动驾驶规模化发展 [4][5] 合作与市场表现 - 合作车企包括通用别克、一汽丰田、本田中国、凯迪拉克、上汽奥迪、智己 [1] - 量产车型从2022年1款增长至2024年26款,累计合作量产车型超130款 [2] - 车型搭载量呈现跨越式增长:第一个10万辆用2年,第二个10万辆用半年,第三个10万辆预计在2024年5月完成 [2] 技术优势 - 飞轮大模型经历多次技术迭代,保持行业领先水平 [3] - 2024年下半年将推出基于强化学习的Momenta R6飞轮大模型,具备自我学习能力 [3] - 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在极限场景(如绕行、夜间避让)表现优异 [3] - "无图"技术实现全域适配能力,覆盖中国、欧洲、澳新、中东、日本等市场 [3] 自动驾驶战略 - 公司聚焦Robotaxi规模化推广,计划将安全标准提升至人类驾驶的千倍、万倍水平 [4] - 2024年将推出行业首个前装量产Robotaxi方案,降低单车成本 [4] - 首批车端无人Robotaxi预计2025年底试运营 [4] - "两条腿"战略:智能辅助驾驶提供数据流,Robotaxi反馈技术流,形成协同效应 [5] 数据与目标 - 公司需攻克数百万个长尾问题,积累至少1000亿公里数据以实现规模化自动驾驶 [5] - 数据飞轮驱动技术迭代,通过量产产品与Robotaxi双向赋能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