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蒙座舱

搜索文档
直击CJ | 华为鸿蒙射击游戏亮相:外观炫酷,模拟枪战射击!
新浪科技· 2025-08-01 16:29
华为鸿蒙在ChinaJoy的展示 - 华为鸿蒙展台在ChinaJoy N3馆吸引众多观众 [1] - 问界M9展车展示车载大屏鸿蒙游戏功能,搭载HARMONYSPACE 5多媒体系统,提供统一娱乐入口 [1] - 用户可通过语音交互或触控在车中进行游戏,手机游戏可无缝流转至车机大屏,进度数据保持一致 [1] 鸿蒙游戏生态的创新 - 现场展示《抢滩登陆3D》游戏,采用华为独家游戏外设方案及接口,适配FPS游戏操作 [1] - 枪械控制器具备震动反馈,提供精准指向和仿真射击体验,增强沉浸感 [1] - 灵犀指向技术实现精准锁敌,优化大屏射击游戏体验 [1]
越野越聪明,2025的汽车新风口?
虎嗅APP· 2025-07-23 18:25
行业背景与痛点 - 传统越野车存在"周末5%的极致快乐,换来95%的日常折磨"的使用矛盾,90%使用场景在城区但设计偏重10%越野场景[5][7] - 非承载式车身导致三大痛点:车身笨重(质量普遍超2.5吨)、铺装路面稳定性差(悬挂行程过长)、操控灵敏度仅为轿车60%水平[7] - 行业长期存在两难选择:硬派越野车牺牲城市体验(舒适性下降40%)或普通SUV阉割越野性能(通过性降低50%)[1][3] 技术解决方案 - 东风猛士M817采用四大核心技术:磐石底盘(抗扭刚度提升35%)、智能全地形系统(10种驾驶模式)、极猛动力(超1000马力)、战甲车身(军工级防护)[7] - 全栈华为乾崑方案包含:ADS 4智驾(支持160种车位泊入)、鸿蒙座舱5(任务流转延迟<50ms)、鲸鳍通信(信号强度达行业2.8倍)[7][11][17] - 安全技术突破:GAEB异形障碍识别(覆盖200+障碍类型)、eAES边刹边避(135km/h生效)、哨兵增强模式(远程监控响应时间<2秒)[9][11] 市场趋势与定位 - 中国越野车市场将迎爆发:2025年硬派越野预计35.4万辆(占广义越野39.6%),2030年达51.7万辆(复合增长率8.2%)[23] - 2022-2024年超19款新品涌入赛道,但智能化渗透率不足20%,M817是首款"含华量"达95%的智能越野车型[15][23] - 消费场景迁移:露营/自驾游带动需求,用户期待"可城可野"全能车型(城区场景占比85%+越野场景15%)[22][23] 产品差异化 - 鸿蒙座舱实现三大体验升级:MoLA架构支持原子化车控(指令响应<100ms)、超级桌面覆盖50+越野专属APP、手车互联传输速率达1.2Gbps[11][16] - 智驾系统突破行业瓶颈:跨城通勤0干预(已实现高速ETC自动通行)、复杂路况通过率提升60%(对比传统AEB)[7][9] - 通信技术解决行业盲点:双网双待+离线地图(弱网流畅度提升25%),彻底改变传统越野依赖纸质地图的痛点[16][17] 行业变革意义 - 开创智能越野新品类:首次实现硬派越野车城区NPS值达80+(传统车型普遍<50),重新定义"移动智能空间"[13][20] - 华为乾崑成为行业标杆:装机量突破50万(2024年预计200万),覆盖全品类车型(15万-80万价格带)[17][19] - 复制历史性创新路径:类似丰田RAV4开创城市SUV(1994年)、特斯拉定义智能电动(2012年),M817引领第三代越野革命[1][24]
含华量最高的越野车来了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18 21:02
产品发布与市场定位 - 东风猛士M817推出两个版本,Pro版预售价32.99万元,Max版预售价35.99万元 [3] - 预售价不到进口路虎卫士起售价(68.8万元)的一半,比一汽丰田普拉多起售价(44.98万元)低12万元左右 [4] - 预售30分钟小订5257台,预售1小时小订9713台 [4] - 定位为"智能越野第一车",填补豪华智能越野市场空白 [7] 华为技术合作与智能化配置 - 全栈华为技术加持,含华量最高的越野车 [6] - 五大华为核心技术:乾崑智驾ADS 4、鸿蒙座舱、乾崑车云、乾崑车控、鲸鳍通信 [8] - 鸿蒙座舱配备15.6英寸华为智慧屏等6块屏,支持四音区声源定位识别 [10] - 乾崑智驾ADS 4端到端延时降低50%,通行效率提升20%,重刹率降低30% [13] - 配备27个高感知辅助驾驶传感器,包括1个192线激光雷达和3个高精度4D毫米波雷达 [13] - 乾崑智驾累计总里程35亿公里,辅助泊车累计使用2.3亿次 [15] 动力与越野性能 - 采用两挡纵置11模PHEV架构,具备11种工作模式 [19] - 综合功率505kW,综合扭矩848N·m,零百加速5.2s [21] - CLTC综合续航1300km,馈电油耗7.24L/100km [21] - 接近角37.7°,离去角37°,最小离地间隙333mm,最高涉水深度900mm [23] - 配备VMC智能底盘域控技术,支持蟹行、原地掉头 [21] 安全性能 - 全车高强钢以上材料占比83.2%,2000MPa热成型材料总长12.48m [28] - 车顶前横梁最高承顶压20.2吨,关键位置顶压12.86吨 [28] - 安全电池通过10倍机械振动测试、200倍涉水测试等超国标测试 [30] - 安全气帘保压时长30s,为行业标准5倍 [30] 品牌战略与行业影响 - 猛士917实现从燃油到电动的技术升维,M817实现智能对新能源的超越 [35] - 开创智能豪华电动越野新品类,推动越野车市场向智能化发展 [38] - 引领中国越野SUV开启智能越野新时代 [39]
欧洲汽车巨头抱团补“软肋” 开源联盟能否挽救转型之困?
经济观察网· 2025-07-17 23:22
欧洲汽车软件联盟S-CORE成立 - 大众、宝马、奔驰等11家欧洲汽车巨头联合签署协议,基于开源模式共建汽车软件平台"S-CORE",旨在构建开放的软件核心架构,开发通用性非差异化车辆软件,打造独立开放的汽车软件生态系统 [2] - 联盟计划2026年发布量产适用软件架构,2030年实现整车级开源软件集成,加速欧洲软件定义汽车(SDV)转型进程 [2] - 合作模式突破传统"标准先行"方式,采用"代码优先"策略,成员企业直接贡献可运行软件模块,目标降低30%基础软件开发成本 [3][5] S-CORE项目特点 - 定位为"中间件",介于操作系统与应用层之间,通过开发核心中间件简化流程,智能驾驶等功能由各品牌差异化定制 [5] - 采用"代码优先"和"安全第一"两大核心策略,成员直接协作提交源代码,代码推动规范演进而非传统规范先行模式 [5] - 开发符合ISO 26262功能安全标准的开源软件认证流程,兼容现有行业标准以应对"标准碎片化"问题 [6] 欧洲汽车业软件困境 - 欧洲车企在软件算法、人工智能等领域落后于美国特斯拉、Waymo等企业,也逊色于中国车企在智能座舱、车联网方面的优势 [7] - 大众旗下Cariad软件公司五年数百亿投资仍陷困境,导致多个品牌电动车计划延宕,奔驰、Stellantis等也出现软件问题导致新车推迟 [7] - 车企和供应商对基础软件模块重复开发导致资源浪费,多个软件合作组织导致标准碎片化,软硬件协同效率低下 [7] 行业竞争格局 - 汽车智能化下半场已在中美车企主导下开启,欧洲面临掉队危机,数字服务和软件收入占比目标(大众60%、奔驰80%)未能持续 [8] - 欧洲此前已有AUTOSAR和COVESA两个软件开发联盟,新联盟中多家企业是这两个联盟的核心成员 [8] - 中国汽车业软件开源趋势加快,理想、比亚迪、吉利等车企实现技术平台开源,华为鸿蒙座舱已有十余家车企接入 [13] 联盟发展挑战 - 合作效率存在不确定性,欧洲软件问题根源复杂,涉及硬件路径依赖、人才短缺等多方面因素 [10] - 开源思路从安全标准切入可能增加软件复杂度和成本,导致创新减缓并限制技术路径多元化 [10] - 开发节奏面临时间窗口压力,2026-2030年计划期间中美竞争对手产品可能迭代两代拉开差距 [10][11] 中国市场影响 - 欧洲软件联盟成果进入中国市场存在不确定性,取决于技术进度、生态需求及法规等因素 [11] - 德国车企已在中国进行独立软件生态布局,大众与地平线、小鹏合作,奥迪搭载华为系统 [12] - 中国市场成熟的软件生态和需求促使跨国车企以快于欧洲的速度建立"中国版"软实力 [12]
华为发力具身智能!下一个“赛力斯”是谁?
搜狐财经· 2025-07-16 10:04
华为布局具身智能赛道 - 华为云具身智能产业联合创新中心在深圳宝安区正式启用 首批9家知名企业(含6家上市公司)设立具身智能板块子公司 [1] - 华为发布CloudRobo具身智能平台 目标让一切联网本体成为具身智能机器人 [3] - 华为在具身智能领域的角色与智能汽车战略相似 提供技术底座而非直接制造终端产品 [8] 具身智能行业现状与发展 - 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成为国家战略规划的未来产业 [3] - 具身智能具备感知、行动并对外界物理刺激做出反应的能力 通过与环境互动获得知识 [3] - 预计未来五年具身智能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 2026年有望突破万亿元 [5] - 英伟达、特斯拉等企业布局"大模型+具身智能"赋能的机器人业务 视其为第二增长曲线 [5] 华为的产业协同模式 - 华为云不做机器人本体 将本体交给合作伙伴 [6] - 该模式与华为"不造车"但缔造新能源汽车产业资本神话的策略类似 [6] - 赛力斯在华为赋能下从亏损车厂跃升为中国市值第三大车企 市值超2000亿元 [6] - 赛力斯问界M9全年销量15.1万辆 在50万元以上豪车市场稳居第一 [6] 具身智能产业生态建设 - 华为云具身智能产业联合创新中心着力构建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应用的完整生态体系 [10] - 创新中心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 首批入驻企业包括亿嘉和、拓斯达等 [10] - 深圳宝安正打造中国首个"具身智能港" 孵化具身智能领域"独角兽"企业 [11] - 兆威机电发售新一代仿生灵巧手 标志具身智能组件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 [13] 具身智能应用场景拓展 - 华为与拓斯达联创工业具身智能工作站 面向智能分拣与码垛场景 [13] - 与亿嘉和在智慧能源、智能康养等领域展开探索 [13] - 与华龙讯达探索利用大模型进行洗衣机滚筒的智能点位焊接 [13]
宝马联手Momenta,跨国车企涌向中国智驾
北京商报· 2025-07-15 14:47
宝马与Momenta合作开发智能驾驶辅助系统 - 宝马集团宣布与Momenta合作开发面向中国市场的新一代智能驾驶辅助解决方案,基于国产宝马新世代车型的智能架构和硬件平台 [2] - 合作聚焦AI大模型驾驶辅助功能软件开发,支持全场景、点到点领航辅助驾驶,包括车位泊出、城区/高速行驶、车位泊入等跨城交通功能 [2] - 当前宝马在售车型仅支持基础功能如主动跟车巡航、转向辅助等,高阶功能如高速上下匝道、红绿灯通行尚未实现 [2] - 新世代首款国产车型iX3将于明年推出,搭载大圆柱电池、800V电气架构等与自主品牌看齐的技术 [2] 跨国车企加速与中国智驾企业合作 - 上海车展期间,通用别克、一汽丰田、本田中国、凯迪拉克、上汽奥迪均宣布与Momenta达成战略合作 [3] - 别克计划今年全面部署L2城区辅助驾驶技术,采用端到端大模型,不依赖高精地图 [3] - 丰田铂智7成为首款搭载华为鸿蒙座舱的D级轿车,上汽奥迪A5L Sportback为首款搭载华为乾崑智驾技术的燃油车 [3] - 奥迪自2019年起与华为深度合作,定制化应用乾崑智驾技术 [3] - 地平线、宁德时代等中国供应商展台吸引跨国车企考察团交流 [3] 中国智驾技术推动跨国车企转型 -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攀升背景下,自主品牌实现弯道超车,跨国车企以中国需求和技术为转型起点 [4] - 合资品牌消费者购车时对比新势力车型,智能化程度成为关键考量因素 [4] - 跨国车企通过本土供应链融合加速补齐智能化短板 [4] 中国智能驾驶市场现状与趋势 - 2023年上半年中国L2级智能辅助驾驶新车渗透率达55.7% [5] - 中国消费者对智能座舱、多场景出行与个性化配置的需求重塑全球汽车技术创新方向 [5] - 中国供应商能力已验证,吸引更多跨国车企采用本土解决方案 [5]
晚点独家丨广汽华望已规划两款新车,预计明年发布
晚点LatePost· 2025-07-10 20:30
合作模式与产品规划 - 广汽集团与华为合作打造的华望汽车规划了两款车型,包括一款轿车和一款SUV,动力形式涵盖纯电与增程,预计明年面世,定位30万级高端市场[4][5] - 华望汽车采用HI PLUS合作模式,华为参与整车定义、产品设计、研发及营销,"含华量"接近鸿蒙智行"五界"[7] - 广汽在华望项目上给予华为较大话语权,新车内外饰、三电、智能化与底盘等均带有华为技术特征[8][9] 华为汽车业务发展 - 华为汽车业务形成四种合作模式:零部件、HI、智选车及HI PLUS,HI PLUS介于HI与智选车之间,华为参与度显著提升[8] - 智选车模式通过问界M7等爆款车型验证华为定义车能力,带动车BU提前盈利,但资源有限导致合作门槛提高[10][11] - 车BU顺势孵化HI PLUS模式,与广汽、阿维塔、岚图等车企合作,旨在扩展业务规模并验证技术价值[11] 行业竞争与挑战 - 中国汽车行业进入淘汰加速期,传统车企通过提升"含华量"增强竞争力,华为合作需求激增[10] - 华为合作车企增多可能导致技术卖点稀释与产品线重叠,需平衡资源投入与差异化竞争[11] - 广汽为华望导入IPD流程并整合集团资源,支持其协调跨部门协作,强化项目执行力[9]
独家丨广汽华望已规划两款新车,预计明年发布
晚点Auto· 2025-07-10 19:09
华望汽车项目概况 - 广汽集团与华为合作打造的华望汽车规划两款车型(轿车+SUV),动力形式包括纯电与增程,预计2025年面世,定位30万级高端市场,风格接近当前20万以上热门品牌[3] - 华望项目采用近似华为HI PLUS模式,华为团队参与整车定义、产品设计、研发及营销,"含华量"接近鸿蒙智行"五界"[6] - 华望负责人为广汽集团投资发展部部长刘嘉铭,公司正招募研发、营销等领域人才,并导入广汽IPD集成开发流程,获得集团跨部门资源支持[6][8] 华为HI PLUS合作模式 - HI PLUS模式介于HI模式与智选车之间:华为参与整车定义与产品设计,提供营销支持,但不使用"界"字品牌名且不进入鸿蒙智行渠道[7] - 该模式要求合作车企建立新机制给予华为深度参与空间,广汽为此专门成立华望作为独立品牌[7] - 广汽在华望项目中赋予华为主导权,新车内外饰、三电、智能化与底盘均体现华为技术特征[8] 华为汽车业务战略演进 - 华为车BU从零部件供应商起步,后通过终端BG主导的智选车模式(问界/智界等)验证市场能力,2023年问界M7/M9等爆款带动车BU提前盈利[9] - 因智选车资源饱和,车BU推出HI PLUS模式拓展合作,已与广汽、阿维塔、东风岚图等车企达成合作[9] - 行业淘汰加速期促使传统车企提升"含华量",但华为需平衡资源投入与技术差异化问题[10] 合作车企动态 - 广汽2017年起与华为合作,2023年深化合作:传祺车型采用鸿蒙座舱+乾崑智驾,11月签署战略协议,2024年3月成立华望公司[6] - 广汽"番禺行动"改革中集中集团资源支持华望,赋予其跨部门协调权限[8]
岚图FREE+:还没上市就客流暴涨,华系SUV这么吃香吗?
车fans· 2025-07-04 11:00
岚图FREE+市场表现 - 预售开启后三线城市门店客流量翻两倍以上 日均看车客户从25组激增 其中70%专程为岚图FREE+而来 [2] - 单店10天内收获近80个小订订单 超50%客户因华为智驾与鸿蒙座舱下单 [2] - 与小米YU7同期发布但形成差异化竞争 部分因提车周期转投岚图的客户占比显著 [6] 目标用户画像 - 核心客群为30-40岁家庭增购及20-30岁首购群体 合计占比70% [4] - 用户高度关注外观、内饰、空间及配置 四驱版本因预售权益(电吸门/双头枕音响等)最受欢迎 [4] - 紫外紫内配色成行业热点 灰外米白内饰亦受青睐 [6] 产品竞争力分析 - 华为乾崑智驾ADS3.3系统获客户认可 识别精度与反应速度超预期 支持未来升级至ADS4 [11][16] - 鸿蒙座舱生态无缝衔接华为全家桶 交互流畅度与功能完备性形成差异化优势 [6][11][16] - 全铝底盘+空悬组合带来4.9秒零百加速 驾驶质感超越理想L6等竞品 [9][16] 核心卖点与创新设计 - 拓展接口支持外接支架/相机等设备 后备箱220V插座提升场景适用性 [14] - 女王副驾等舒适配置显著影响购买决策 家庭用户对健康环保材质需求强烈 [9] 竞品对比与市场策略 - 实际竞品为理想L6/问界M5/M7 客户权衡销量口碑与个性化配置 [7] - 高管营销话术意外引流 部分小米YU7潜在客户转向关注岚图 [6] - 预售权益包含2000抵5000及配置升级包 上市后或叠加售后政策强化吸引力 [17]
华为系首次突破5.2万辆,它是怎么做到的?
36氪· 2025-07-02 12:18
华为系首次突破5.2万辆,鸿蒙智行站上了新势力榜单第一。 6月份,鸿蒙智行总交付量达到5.27万辆。其中,贡献最大的就是问界品牌了,全系交付4.46万辆。问界M9月销继续稳定在1.3万辆以上,问界M8则超过 2.1万辆。说实话,这个数据有点恐怖了。因为这两款车的交付量,就来到3.4万辆了。宝马在中国销量不好的时候,月销也就3万来辆。 也就是说,问界开始真正站稳BBA的生态位了。这还是问界卖得比BBA更贵的情况下,所取得的销量。宝马5系、奥迪A6L、奔驰E级,入门款纷纷跌破 30万了,但消费者仍旧愿意高价买入问界,也不选BBA了。 问界M8起售价35.98万元,额外还要支付一万元华为智驾买断费用,随便再选配一下内饰,车漆、轮毂,落地价基本就是40万以上了。反向来看,这还是 没贴华为标的情况下,纯靠产品力打下来的销量。要是换装华为标,它的销量只会更大。 可以说,华为不造车,给BBA续了一大条命。要是华为亲自下场,标自己的标,BBA只会被冲击得更为惨烈。 但现在,鸿蒙智行已经拓展到四个界了,除了问界外,其他三个界,销量并不大。比如享界品牌,当前就只出了一款S9,月销也才刚刚突破4000辆。与 奇瑞合作的智界,销量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