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浪能
搜索文档
我国加快推进海洋能规模化开发利用!海洋能是什么?一文了解→
搜狐财经· 2025-11-13 16:36
编辑:潘煦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推进海洋能源资源和海域海岛开发利用。当前,我国正加快推进海洋能规模化开发利用。力 争到2030年,海洋能装机规模达到40万千瓦。 目前,海洋能已成为国际能源竞争的重要领域,欧盟、英国、美国等主要经济体纷纷谋求将海洋能打造成为风电之后的 下一个海上能源产业。 (央视财经《正点财经》)海洋能,是以海水为介质,由潮汐、波浪、海流等物理海洋过程所蕴含的能量和以河口海域 水体盐度差以及表层与深层海水间温度差等形态贮存的能量,主要包括潮差能、潮流能、波浪能、温差能和盐差能。 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 ...
加快发展海洋新能源 推动广东经济绿色转型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7 06:20
海上风电发展 - 广东省海上风电装机规模全国第一,海上风电产业集群初具规模[2] - 需推进海上风电核心技术突破和技术标准建设,提高设备国产化率和供应链自主可控程度[2] - 在近海风电基础上,有序推进深远海风电开发,结合漂浮式风电和柔直输电技术提升技术经济性[2] 海洋氢能产业 - 广东省氢能装备产能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为海上氢能产业发展奠定基础[3] - 需研发高效率、低电耗、灵活性强的电解槽等氢能设备,突破海上氢能产业“卡脖子”技术[3] - 探索氢能技术在交通、电力、化工等行业的应用,并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布局研发中心,在云浮、潮州、湛江发展装备制造产业[3] 海洋能资源开发 - 利用广东省丰富的波浪能和温差能资源,推进海洋能全面发展[4] - 重点突破大功率温差能综合利用等技术,提高波浪能和温差能的转换效率[4] - 加快海洋能装备制造,对现有波浪能机组和电站装备进行升级改造,提高开发经济性[4] 海上光伏与协同模式 - 需解决海上光伏项目的稳定性和经济性问题,推动适应远海环境的光伏组件和新型储能设备研发[5] - 严格海上光伏项目选址审批,加强与科研平台合作以应对台风、梅雨等极端天气影响[5] - 整合海上风电、光伏、海水抽水蓄能和制氢资源,探索具有广东特色的“风光储氢”协同发展新模式[5] 生态保护与产业融合 - 坚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利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监测平台降低项目开发对生态的负面影响[6] - 推进海上新能源项目的生态修复,确保新能源开发与渔业发展平衡[6] - 发展风渔融合、海上能源岛等融合模式,强化海上新能源与海洋养殖、旅游项目的深度融合[6] 政策与资本支持 - 优化海上新能源领域的政策法规体系,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6] - 统筹规划广东省海上新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打造陆海资源优势互补的布局形态[6] - 鼓励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多元资本协同并发挥保险的风险分散作用以激发市场积极性[6]
青岛国信集团与中国华电山东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打造海洋产业“央地合作”新模式
大众日报· 2025-09-20 11:26
合作签约核心内容 - 青岛国信集团与中国华电山东公司于9月18日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海洋新能源、海洋装备、产融服务和城市运营等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 [1] - 双方将在重大项目投资、科技创新协同、先进试点示范上联合打造“央地合作”新模式 [1] - 青岛市相关市直部门领导出席签约仪式 [1] 中国华电山东公司业务布局 - 中国华电集团是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特大型中央企业,连续14年进入世界500强 [1] - 华电山东公司已形成涵盖煤电、风电、光伏、供热、港口物流的完整能源产业布局 [1] - 公司在青岛装机规模达到238万千瓦,拟在即墨投资建设200万千瓦大型海上风电项目,投产后年发电量达61亿度 [1] - 项目配套开发海水制氢、波浪能、漂浮式海上光伏等新型能源系统,并探索建设复合型海洋牧场体系 [1] 青岛国信集团战略定位与业务体系 - 公司是青岛市唯一将海洋产业纳入主业的市直企业,紧密围绕青岛现代海洋产业“4+4+2”产业体系 [2] - 公司构建形成海洋产业发展“三条曲线”,在深远海养殖工船、陆基循环水养殖基地、海洋食品全链条智能化工厂、海洋创新生物医药管线等领域夯实行业引领地位 [2] - 公司聚焦青岛海洋装备科技成果转化链条,设立海洋科创中心和海洋装备产业联盟,谋划建设海洋装备产业园,推动“产业+园区+链主企业+基金”模式 [2] 合作影响与战略目标 - 通过与华电海上风电项目合作,公司旨在强化产学研协同和产业链联动,吸引风电装备上下游企业集聚,提升本地配套率 [2] - 合作将加快提升港口设施功能,为青岛海洋装备产业发展打造高能级产业集群 [2] - 公司正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国际化”战略,定位为打造“海洋引领、产融支撑、运营高效的世界一流企业” [2] - 通过加快与华电等央企构建战略合作共同体,发挥各自优势,打造海洋产业“央地合作”高质量开放发展新模式 [2]
面向东盟蓝色经济合作发展论坛丨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张益国:中国—东盟海上能源合作前景广阔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7 15:28
论坛背景与主题 - 论坛以创新、绿色、智能和东盟蓝色新未来为主题 于广西南宁举行 由中国广西海洋局和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共同主办 中国与东盟国家500多人次代表参与研讨[1] 海上能源发展全球趋势 - 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共识 海上能源因资源分布广 可预测性强和靠近负荷中心成为重要组成部分[2] - 全球主要经济体将海上能源开发视为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的核心战略 欧洲起步早技术发展快 亚洲发展势头迅猛[3] - 全球海上风电进入大规模商业化阶段 向深远海 漂浮式和超大型机组方向发展[4] - 全球海上光伏快速兴起 目前以近海和湖面示范项目为主 未来潜力巨大[5] - 全球海洋能蕴藏量巨大 但技术挑战高 多数处于技术研发和项目示范阶段[6] 东盟海上能源发展机遇 - 东盟海洋能开发处于早期勘探与技术验证阶段 正成为全球经济和能源发展新增长极[7] - 东盟国家拥有长海岸线和广阔海域 海洋能源资源丰富 适合大规模开发和多场景应用 多能融合是重要方向[7] - 多能融合具体方向包括海上风电与海洋油气田 制氢氨醇 海洋牧场 海水淡化融合 与海上光伏 波浪能 潮汐能融合 以及与船舶通航 气象观测 生态监测和应急避险融合[7] 中国与东盟合作优先领域 - 加强政府间海上能源合作机制研究 利用中国—东盟清洁能源合作中心等机制 开展对话交流和联合战略研究 制定配套政策和规划[8] - 联合开展核心工程技术研发 聚焦东盟抗台风 热带环境适应和小规模分布式技术需求 攻关深远海漂浮式风电 高效波浪能转换 智能运维和远海输电等前沿技术 加强技术人才培养与交流[8] - 推动标志性重点项目落地 共同建设大型海上风电场或风光储一体化项目 探索合作模式 评测成本和积累运营经验 打造全产业链合作园区 带动本地化生产和集群发展[9] - 推动实验实证与标准互认 合作建设开放式海上能源实验实证基地 提供真实海洋环境测试认证服务 推动标准互认和规则对接 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供技术保障 通过软联通带动产业协同升级和区域竞争力提升[9]
张天:消费侧新能源资产是新蓝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30 06:46
投资框架 - 绿色转型是投资核心目标和定性衡量手段 技术创新是实现转型落地的工具 [1] - 投资决策最重要维度是绿色转型潜力 直接决定最终投资收益率和投资效果 [1] - ESG表现在资本端估值和认可中起重要作用 [1] 技术应用策略 - 资产类投资更倾向成熟技术 前沿技术商业化周期长需要孵化场景 [1] - 以绿色转型潜力为导向 将具体项目作为试验田和孵化场景落地整合创新技术 [1] - 落地技术包括波浪能 生物质循环等前沿能源技术 [1] 资产配置趋势 - 消费侧新能源资产如碳中和园区带动的光伏 储能 充电设施将成为主流资管平台大类配置重要组成部分 [2] - 中国已形成数万亿级新能源资产 消费侧资产在市场化和交易化属性方面愈发凸显 [2] - 新能源资产具有较高数字化信息化水平 可与区块链技术结合实现数据可追溯不可篡改 成为Web3领域具备良好信用性的生息资产 [2]
深石资本张天:消费侧新能源资产正成为机构配置“新蓝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9 18:53
绿色转型与技术创新联动 - 绿色转型是投资的核心目标和定性衡量手段 技术创新是实现转型落地的工具 两者与ESG呈"齿轮式联动"关系 [1] - 投资决策中最重要的维度是绿色转型潜力 直接影响最终投资收益率和效果 [4] - ESG表现在资本端估值和认可中起重要作用 [4] 深石资本投资策略 - 专注于城市碳中和转型的投资 运营和资产管理 强调ESG兼具社会价值与资本价值 [4] - 当前资产类投资更倾向成熟技术 前沿技术商业化需要孵化场景 [4] - 以深圳大梅沙"生物圈三号"项目为试验田 落地整合波浪能 生物质循环等前沿能源技术 [4] 新能源资产发展趋势 - 消费侧新能源资产如碳中和园区带动的光伏 储能 充电设施将成为主流资管平台大类配置重要组成部分 [5] - 中国已形成数万亿级新能源资产 消费侧资产市场化和交易化属性凸显 [5] - 新能源资产数字化 信息化水平高 可与区块链技术结合 实现数据可追溯 不可篡改 [5] - RWA等区块链金融创新有望助推新能源资产发展 深石资本探索将碳中和园区资产通过RWA形式实现多元化融资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