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灌系统

搜索文档
*ST京蓝: 京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年度报告(更正后)
证券之星· 2025-09-05 00:17
公司财务表现 - 2020年营业收入为9.95亿元,同比下降47.65% [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4.00亿元,同比下降131.46% [2]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0.61亿元,同比上升111.31% [2][19] - 总资产为96.71亿元,同比下降20.19% [2]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69.79%,同比下降47.68个百分点 [2] 业务板块构成 - 土壤修复业务收入6.89亿元,占总收入69.18% [3] - 生态水利业务收入2.26亿元,占总收入22.66% [3] - 其他业务收入0.60亿元,占总收入6.06% [4] - 主要收入来源地区为华东地区(3.21亿元)和华中地区(2.27亿元) [11] 研发投入 - 研发投入金额为0.28亿元,同比下降38.81% [12] - 研发人员数量为120人,同比下降24.53% [19]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2.80%,同比上升0.40个百分点 [19] 资产状况 - 货币资金占总资产比例3.32%,同比上升0.16个百分点 [19] - 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例13.23%,同比下降2.99个百分点 [19] - 存货占总资产比例8.16%,同比上升2.54个百分点 [19] - 合同资产占总资产比例30.41%,同比上升3.97个百分点 [19] 负债结构 - 短期借款占总资产比例17.06%,同比上升2.79个百分点 [19] - 长期借款占总资产比例6.07%,同比上升4.83个百分点 [19] - 财务费用为6.39亿元,同比上升87.51% [12] 投资活动 -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35亿元 [19] - 公司新增2家子公司,注销3家子公司 [12] - 公司对杭州振甫投资管理企业投资2430万元 [19] 行业地位与技术优势 - 中科鼎实为土壤修复行业头部企业,拥有近100项授权专利 [13] - 公司拥有232项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68项软件著作权 [6] - 具备环保工程专业承包一级、地基基础工程一级等高含金量资质 [6] - 参与编制10余项行业及团体标准,获得多项科学技术奖项 [13] 战略布局 - 公司聚焦工业生态、生态水利、生态环境、智慧生态四大业务板块 [7] - 通过收购中科鼎实完善"水土共治"一站式环境修复解决方案能力 [8] - 与多地研究院及高等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模式 [9] - 重点规划企业级创新孵化器和技术研究院支撑业务发展 [10]
在南海看见森林——我国南海岛礁生态环保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中国新闻网· 2025-08-19 10:26
南海岛礁生态建设成效 - 南海岛礁已全部完成绿化覆盖 从海上戈壁转变为绿色岛礁和生态岛礁 [1] - 岛礁平均植被覆盖率达46% 部分岛礁植被覆盖率超过90% [3] - 官兵培育植物种类达120余种 形成乔灌草衔接互补的森林植物群落 [3] 生态技术应用 - 建成滴灌系统 海域监测系统和水质净化系统等生态环境保护设施 [4] - 垃圾实现高温消毒和微生物发酵降解 转化为有机肥料 [4] - 生活污水全部处理为中水 用于湿地涵养和林木浇灌 [4] 生物多样性保护 - 在永暑礁首次发现绿海龟产卵场 印证海洋生态环境优良 [4] - 海洋环境监测系统全时监控周边海域 彩色珊瑚和鹦鹉鱼种群活跃 [6] - 白鹭成为礁上常客 鲣鸟群在西沙东岛抗风桐林栖息 [4][6]
多元灌溉抗旱无忧
经济日报· 2025-07-28 06:15
农业灌溉技术应用 - 河南新乡县采用滴灌技术实现精准水肥输送,滴灌带每隔30厘米设小孔,可节省50%用水量并缩短灌溉周期至3天[1] - 当地推广浅埋滴灌系统,避免传统漫灌导致的根部受涝问题,提升玉米抽雄期生长效率[1] - 多元化灌溉体系包括喷灌(15万亩)、滴灌(3.1万亩)、管灌(13.5万亩),结合黄河水与井灌形成双水源保障[2] 农田管理智能化 - 新乡县每个乡镇配备地面监测站,实时传输土壤墒情与气象数据,7支农技服务队分片指导抗旱[2] - 技术员指导农户优化灌溉时段(避开正午高温)和水量控制(每亩20立方米),减少水分蒸发浪费[2] - 喷灌与微喷灌技术分别实现扇形水雾覆盖和田间降温,形成差异化保湿方案[1] 农户实践成效 - 种粮大户李绍林500亩土地采用滴灌后,玉米根系墒情显著改善,预计产量提升[1] - 郑纪昌等农户通过河灌+井灌组合模式,降低电费成本30%,缓解旱情排队压力[1] - 全县560亩夏灌土地已完成灌溉,玉米生长速度加快,预计两个月后进入丰收期[2]
中国中亚合筑生态治理“绿堤”(环球热点)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25 06:44
中国与中亚国家生态治理合作 - 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合作开展"光伏+棉花水肥一体化"种植试验示范区,通过棉花覆膜滴灌技术、光伏发电和智能水肥一体机,实现棉田智能滴灌和施肥,使棉花产量提高两倍以上,成本和用水量显著下降 [4][6] - 示范区棉田的籽棉平均亩产量达到307公斤,远高于当地120公斤的平均亩产量,且用水量仅约为当地的70%,滴灌和施肥所需能源主要来自于光伏发电 [6] - 咸海曾经是世界第四大湖,目前面积仅相当于原始面积的10%左右,干涸的湖床上形成了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的荒漠 [4] 技术应用与成果 - 新疆生地所与乌兹别克斯坦咸海国际创新中心合作制定了咸海治理方案,通过联合科考、盐碱地治理、沙漠化治理、节水农业等技术合作,探索咸海生态治理新模式 [7] - 中国科研人员在咸海周边推进光伏技术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集成、试验与示范项目 [7] - 中国与中亚国家已合作搭建上合组织农业基地、中国农业科学院中亚农业研究中心等平台,深化双边农业科技合作 [8] 国际合作与人才培养 - 中国同中亚五国发布阿斯塔纳宣言,推动在荒漠化土地和盐碱地治理开发、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畜牧兽医等领域开展技术与人才交流合作 [8] - 新疆生地所对参与合作项目的乌方人员进行遥感技术、实验室化验分析技术等科研能力的集中系统培训,并在具体治理项目中及时回应乌方技术人员遇到的问题 [8] - 中国开拓"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成立中阿、中蒙荒漠化防治中心,在中亚、非洲等地建立防沙治沙示范基地 [9] 行业影响与评价 - 乌兹别克斯坦政治观察家认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生态治理合作已见实效,是改善民生、增强信任的务实体现 [7] - 咸海国际创新中心主任认为中国在沙漠化防治、节水农业等领域积累了先进技术和丰硕成果,希望未来加强合作 [8] - 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局局长评价中国治沙模式对解决荒漠化问题的国家而言是"希望的灯塔",提供了通往成功的"路线图"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