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DTC模式
icon
搜索文档
耐克回到起跑线
36氪· 2025-08-04 07:41
品牌历史与辉煌 - 2004年雅典奥运刘翔夺冠后耐克迅速推出广告片,精准捕捉中国对"第一"的渴望与自豪[1][2] - 耐克曾连续二十个季度实现双位数增长,在中国市场长期处于"躺赢"状态[8] - 创始人菲尔·奈特定义的"鞋狗"文化体现了品牌对运动本质的执着与热爱[18] 市场表现下滑 - 最新财季大中华区营收同比下滑21%至14.8亿美元,电商业务下滑31%,批发渠道下滑24%,自营门店下降6%[4] - 品牌与时代的"共谋感"逐渐消退,曾经的优等生成绩迅速滑坡[4] - 炒鞋热潮退潮后需求回归正常,但耐克未能重拾增长[28] 战略失误与组织问题 - CEO约翰·多纳霍主导的DTC改革使DTC营收比重从32%提升至43%,但削弱了渠道触达能力[15][17] - 组织架构从运动类别重构为性别类别,导致品牌精神消解[23] - 全球集权架构压制区域反应力,在舆论危机中表现出严重迟钝[28][30][31] 自救与改革措施 - 2024年启动Win Now战略,召回老将艾略特·希尔修复品牌文化[36][38] - 中国区启用本土高管董炜,放权本地创意中心Icon Studios[38] - 将ACG全球子品牌控制权交给中国区负责人,强化本地适应性[46] - 减少经典鞋款过度发售,重新聚焦专业技术鞋款[43][45] 行业趋势变化 - 中国消费者偏好从竞技转向生活方式,耐克缺席运动消费迁徙[45] - 安踏等本土品牌趁机崛起,耐克面临市场份额流失风险[45] - 渠道体系从分销转向DTC过程中失去下沉市场触达能力[23]
Quince获融资;大悦城地产拟退市;雀巢任命在华咖啡负责人
搜狐财经· 2025-08-02 11:33
DTC品牌Quince融资 - Quince在最新一轮融资中筹集2亿美元 估值超过45亿美元 较年初翻倍 [3] - 本轮融资由Iconiq Capital领投 显示资本市场对其商业模式及增长前景的强烈信心 [3] - 公司成立于2018年 主打"平价的奢侈品"定位 产品涵盖服装 配饰 家居用品等直销品类 [3] - 融资资金将用于加速产品开发与国际扩张 巩固全球市场竞争地位 [3] 菲仕兰出售罗马尼亚业务 - 菲仕兰将罗马尼亚业务出售给Bonafarm集团 涵盖Napolact乳制品品牌及相关生产设施 [5] - 交易需获罗马尼亚监管批准 预计2025年12月底完成 [5] - 此举旨在精简欧洲业务 更有效地整合资源 [5] 玛氏收购Kellanova进展 - 欧盟委员会暂停对玛氏360亿美元收购Kellanova的反垄断调查 等待公司提交所需数据 [7] - 收购完成后玛氏将新增Pop Tarts Rice Krispies等知名品牌 [7] - 调查将在信息提交后恢复 决策截止日期已从10月31日延长 [7] 大悦城地产私有化 - 大悦城地产拟私有化退市 以协议安排方式回购股份并撤销港股上市地位 [9] - 涉及4,729,765,214股计划股份注销 [9] - 公司业务涵盖商业住宅开发 购物中心 写字楼 酒店等领域 [9] 阿迪达斯业绩表现 - 第二季度营收60亿欧元同比增长12% 营业利润5.46亿欧元同比增长58% [12] - 上半年营收121.05亿欧元同比增长14% 营业利润12亿欧元同比增长70% [12] - 毛利率持续提升 第二季度51.7% 上半年51.9% [12] 杰尼亚集团财报 - 上半年营收9.277亿欧元同比下降3.4% 第二季度营收4.689亿欧元下降5.7% [13] - 杰尼亚品牌销售额微升0.8%至5.704亿欧元 Thom Browne下降22.5%至1.292亿欧元 [13] - DTC收入增长4.2%至6.98亿欧元 占品牌产品收入82% [13] - 大中华区收入下降16.2%至2.231亿欧元 美洲增长6.8%至2.627亿欧元 [14] 联合利华业绩与调整 - 上半年营业额下滑3.2% 净利润减少5.1% 仅冰淇淋业务微增0.2% [17] - 计划剥离冰淇淋业务并裁员7500人 现金流下降50% [17] - 大中华区市场因清扬 奥妙等品牌销售疲软拖累整体业绩 [17] 星巴克战略调整 - 将逐步关闭或改造纯数字化门店 优化线上下单算法 [19] - 强调"第三空间"消费体验 允许顾客不订餐使用门店设施 [19] - 2024年初约1/8顾客因等待时间过长放弃订单 [19] 人事变动 - Jil Sander首席执行官Serge Brunschwig离职 OTB集团CEO Ubaldo Minelli接任 [21] - 雀巢任命Pamela Takai为在华咖啡业务负责人 三季度起任职 [23]
运动品牌该如何走出中年危机?
36氪· 2025-08-01 10:28
行业现状与挑战 - 中国运动鞋服市场2024年同比增长仅5 9%至4100亿元 彻底告别过去10年中高双位数增长 全民运动红利期结束 [1] - 国产品牌份额超过50% 安踏+Fila+其他品牌合计超过20%坐稳第一 李宁9 4% 特步6 4% 国产替代进入深水区 [1] - 国内运动品牌CR5达到53% 中国成为全球集中度最高的市场 头部品牌要从进攻方变成防守方 强者不再更强 [1] - 安踏 李宁和特步完全跟这轮新消费牛市无关 安踏和FILA品牌连续6个季度个位数增长 李宁上半年流水低单位数增长 特步向低个位数靠拢 [3] 品牌运营与策略 - 国产品牌在国内依靠性价比 渠道建设和社会事件完成对耐克阿迪的反超 但品牌力严重缺位 未能将制造环节竞争力转化成品牌端话语权 [6] - 安踏通过收购FILA中国85%股权并成功运营 估值达千亿 总结出深挖品牌基因 明星代言 差异化门店的打法 迪桑特和可隆复制成功 [9] - 特步2019年接洽索康尼 2024年全面收购其中国区运营权 模仿安踏思路 当年成长为收入10亿元品牌 [10] - 国产头部品牌模仿耐克阿迪在一二线设旗舰店深化品牌形象 如安踏冠军店 李宁高效大店 特步九代店 [12] 小众品牌与垂类机会 - 小众垂类崛起使头部品牌份额下降 全球趋势显示更晚成立的品牌因更懂细分品类消费者而具后发优势 如安德玛 Lululemon Crocs HOKA等 [12] - 中国户外运动需求爆发 马拉松 登山 露营等小众需求给国产品牌重新树立品牌力机会 特步160X系列成马拉松国产第一 361洞洞鞋成爆款 [13] 渠道改革与质价比战略 - 国产品牌依赖经销商实现野蛮扩张 店效与全直营的优衣库差距大 安踏通过铁腕清除关系户完成直营化改革 进入渠道2 0时期 [15] - 安踏2020年启动DTC改革 直营+电商超80% 特步2024年融资10亿港元推动主品牌和索康尼DTC发展 [16][17] - 服装行业加价率高 优衣库加价率不到3倍 通过高效渠道将利润让渡给消费者 国产品牌需回归质价比本质 [21][22]
靠DTC模式大卖的安踏,开始降速了
核心观点 - 安踏面临DTC战略是否继续推进的抉择,尤其在耐克和阿迪反思DTC策略的背景下[1][3] - 安踏主品牌和FILA两大核心业务增长放缓,新兴品牌成为增长主力[6][7] - DTC模式带来毛利率提升和用户数据掌控优势,但费用压力增加[16][17][22] - 安踏DTC模式与耐克、阿迪不同,保留加盟商并实现业务协同[35][36][33] 安踏业务结构 - 主品牌和FILA合计营收占比超80%,但2025年Q2主品牌零售金额同比仅低单位数增长,FILA为中单位数增长[6] - 新兴品牌(不含狼爪)2025年Q2同比增长50%-55%,上半年达60%-65%增速,但营收占比不足20%[6] - FILA颓势从2024年显现,2024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仅增6.8%,低于主品牌的13.5%[7] - FILA业绩低于预期导致安踏股价单日大跌9%[8] DTC模式分析 优势 - DTC模式下毛利率从40%提升至70%(以1000元零售价、300元成本为例)[16] - 直接获取消费者数据,优化库存、营销和产品研发(如Lululemon案例)[17][18] - 掌控定价权并提高复购率,形成正向循环[16][19] 挑战 - 费用端压力显著增加,需承担原由经销商支付的租金、薪资等成本[22] - 经销商数量减少削弱去库存能力,促销成本转嫁至品牌方[21] - 耐克因过度DTC导致渠道冲突,前CEO承认策略"太过分"[25][26] - 阿迪2024年批发业务增长25%,高于DTC业务15%的增速[27] 安踏DTC策略特点 - 2020年启动DTC,借助疫情下线下低迷环境顺利回收门店[29] - FILA作为试验田,从50家门店起步验证DTC模型[30][31] - 形成"安踏-FILA-可隆"的老带新业务协同模式[33] - 保留加盟商体系:2024年DTC门店中加盟店占比56%(3024家 vs 直营2376家)[35] - 一线城市采用直营与加盟共存模式,提升费用利用率[34][36]
安踏的高毛利方法,其他品牌学不会
晚点LatePost· 2025-07-23 23:49
核心观点 - 安踏体育通过DTC模式转型和高端品牌运营,毛利率突破60%,远超耐克、阿迪达斯和李宁等同行[7][9][18] - 公司成功收回近1万家门店产权,实现结构性收入增长[2][17] - FILA品牌直营模式的成功为安踏提供了零售经验和资金支持,其毛利率稳定在70%左右[13][19][22] - 公司通过租赁策略长期占据核心商圈资源,支撑高端品牌定位[24][26][28] - 收购德国狼爪品牌是安踏未来增长的关键,计划复刻DTC模式实现百亿级营收[35][36] 财务表现 - 安踏品牌毛利率从2019年41%提升至2021年52%,2024年达到近55%[13][14] - FILA品牌毛利率长期稳定在70%左右,2024年店均收入达1291万元[13][22] - 公司整体营收从2020年157亿元增长至2024年335亿元,实现翻倍[17] - 2024年公司总营收达708亿元,现金及等价物为114亿元[36] DTC模式转型 - 2020年启动DTC改革,2024年安踏品牌直营占比超90%[14][17] - 模式转变使产品按终端售价计营收,替代传统批发价计账方式[17] - 转型后净利率未下滑,显示渠道整合成功[23] - 公司为此支付高额收购对价,需强大零售管理能力支撑[19] 多品牌战略 - FILA品牌从2009年50家门店扩张至2024年约2000家[22] - 迪桑特和科隆品牌毛利率超70%,门店数维持在200家以下[29][30] - 高端品牌贡献过半营收,拉动整体毛利率[13][18] - 多品牌运营积累的方法论可复用于新品牌拓展[19][29] 未来增长点 - 狼爪品牌瞄准千亿户外服饰市场,当前最大参与者市占率仅5.5%[35] - 计划通过DTC模式和现有零售网络快速扩张[35] - 2024年发行15亿欧元可转债为项目融资,转股价溢价40%[36] - 需实现20%增速目标,可能继续收购新品牌[36] 行业比较 - 耐克、阿迪达斯和李宁毛利率长期低于50%[7][9] - 安踏60%以上毛利率体现独特竞争壁垒[4][18] - 直营模式更利于维持产销平衡,避免库存堆积[14] - 核心商圈资源被高毛利品牌占据,形成进入壁垒[24]
户外新消费机会挖掘
2025-07-16 23:25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户外服饰行业 - **公司**:亚马逊旗下品牌(始祖鸟、Salomon、Wilson、Atomic 等)、博西河、骆驼、凯乐士、雅马芬、安踏旗下 Aimer、GoPro、孙鸟、博熙和、VF 集团旗下北面、蕉下、狼爪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行业情况 - **市场规模**:国内户外服饰行业是百亿级市场,国际市场达千亿级规模,年增长率在 10% - 15%,部分乐观预测达 20% [2] - **竞争格局**:头部品牌有始祖鸟、Salomon、Patagonia 等,还有新兴品牌如挪威的 XHH 进入中国市场,中低端市场博西河蚕食骆驼份额 [2] - **营销模式和渠道**:主要通过电商、线下直营零售和批发渠道营销,亚马逊集团主要依靠零售和批发,DTC 模式占比不断提升,实体店多采取关小店开大店策略 [1][5] 亚马逊旗下品牌情况 - **销售表现**:2024 年全年销售额约 50 多亿美元,中国区是最大单一市场,占全球销售额 30%以上,考虑海外购买则占集团销售额 50%,始祖鸟占 60% - 70%份额,Salomon 和 Wilson 分别占 40%左右,Atomic 在高价滑雪商品领域占第一位 [1][4] - **品牌策略** - **始祖鸟**:2025 年后逐渐转变为正常增长状态,在中国市场发力,目标到 2030 年实现翻倍增长,注重提升单店效益,走高端化路线,通过社群运营维护用户粘性,拓展鞋类等新品类,开设女性专门店 [3][6][11][14][15] - **Salomon**:2025 年采取积极扩张策略,在一二线城市增加旗舰店数量,向下沉市场渗透,向 DTC 方向转型,目前增长依赖前期品牌形象塑造和需求释放,但未来需多元化收入、控制库存和成本、提升产品开发能力 [6][23][24][25] - **Wilson**:因网球运动兴起迅速增长,通过与 WTA 合作吸引关注,预计 2025 或 2026 年开设超 10 家门店 [7][8] 其他品牌情况 - **博熙和**:专注中低端市场,通过提供高性价比产品吸引大学生等群体,抢占贴牌品牌市场份额,预计保持较高增长率 [19] - **孙鸟**:优化产品设计和功能性,注重性价比,吸引大学生等群体,吃掉贴牌品牌市场份额提升销售 [18] 供应链壁垒 - 供应链壁垒是企业竞争优势重要组成部分,始祖鸟与 Gore - Tex 长期合作,享有优先使用最新产品权利,萨洛蒙外包生产降低成本并利用安踏资源优化运营 [1][9][10]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安踏旗下 Aimer**:在国内采取直营模式,经营效率较高,相比采用代理方式经营的品牌有优势 [16] - **GoPro**:在中国市场保持功能性户外定位难度大,需讨论不同发展方向和定位 [17] - **狼爪**:被收购后清理不赚钱业务和剥离低效部分,定位终端品牌向上发展,具体策略在讨论中 [28] - **海外市场**:第二季度较第一季度加速增长,北美和欧洲保持低或高单位数增长,东南亚增长强劲,预计 2025 年增速超当地 GDP 增速,未来全球增长重心可能从中国转移到东亚地区 [29] - **北美市场渠道**:DTC 渠道增速最快,但酒店渠道占比高,仍是主要推动力 [30]
英媒:一线明星如何搅动消费品行业
环球时报· 2025-07-11 06:38
明星进军消费品行业 - 一线明星正从传统娱乐领域转向商业世界 海莉·比伯以近10亿美元出售化妆品品牌 金·卡戴珊内衣品牌年销售额达10亿美元并计划上市 蕾哈娜通过美妆品牌成为亿万富翁 瑞安·雷诺兹涉足电信等多个领域 [1] - 明星企业已成为创新消费品的重要来源 与传统代言不同 新一代明星深度参与企业运营并持有股权 社交媒体和DTC模式降低了产品上市门槛 [1] 明星品牌的历史与现状 - 明星利用名气推销商品历史悠久 迈克尔·乔丹40年通过与耐克合作获利超15亿美元 乔治·克鲁尼代言咖啡获超4000万美元 胡克·霍根曾推广预制速冻食品 [1] - 当代明星更倾向于创建自有品牌而非单纯代言 通过直接触达粉丝和股权持有实现资本化转型 [1] 消费品行业的并购趋势 - 消费品巨头正收购成功的明星品牌以补充产品线 帝亚吉欧以约10亿美元收购克鲁尼持有的龙舌兰酒企 又以最高6 1亿美元收购雷诺兹持有的金酒生产商 [1] - 明星品牌初期依靠粉丝基础快速起步 后期依赖消费品巨头的渠道网络实现规模化扩张 [1] 明星品牌的成功要素与挑战 - 仅靠名人效应无法保证产品成功 化妆品店打折区常见明星美妆滞销库存 社交媒体加速消费者反馈传播 [2] - 优质明星品牌需兼具创新性和创造力 粉丝可能尝试新品但复购取决于产品体验 失败风险与演艺事业类似 [2]
独立站运营新解:SHOPLINE刘元喆称老客复购成本远低于新客
搜狐财经· 2025-07-10 11:48
独立站的核心价值 - 独立站不仅是品牌展示平台,更是品牌出海的重要武器,通过流量沉淀和购买归因可显著降低老客户复购成本至新客户获取成本的20%以下 [1][6] - 独立站区别于货架电商模式,更像是精品品牌门店,可自由营造氛围感和品牌价值感,避免平台规则制约 [3] - 独立站能将公域流量转化为私域流量,通过DTC模式深入分析消费者行为,为后续销售提供支持 [3][6] 独立站运营的常见误区 - 将独立站视为单一销售渠道或展示官网会限制其潜力,导致对销量和品牌建设的帮助大打折扣 [3] - 用货架电商思维运营独立站不可行,单纯商品陈列无法提升品牌曝光度 [3] - 过度关注新流量获取而忽视流量沉淀和激活,邮件营销等复购激活手段可实现40%营收占比(行业平均10%) [6] SHOPLINE的服务与优势 - 提供一站式建站方案,涵盖AI优化设计、多渠道流量对接、支付工具支持等全链路服务 [5] - 主要服务中国跨境电商卖家和品牌出海企业,工具开发围绕客户需求拓展 [5] - 内部数据显示复购获客成本仅为新客成本的10%-20%,凸显独立站运营效率优势 [6] 行业发展趋势 - 跨境电商从早期"野蛮生长"转向规范化运营,监管加强和流量成本上升推动品牌化、精品化发展 [7] - 独立站将成为品牌出海的核心载体,行业加速迈向品牌建设新阶段 [1][7]
伯希和招股书解读:高性能户外服饰领先品牌,成长空间广阔
海通国际证券· 2025-06-29 22:57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安踏体育、申洲国际、李宁、新秀丽、特步国际、361度、子不语评级均为优于大市(Outperform)[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伯希和是中国领先高性能户外服饰品牌,深耕户外服饰十余载,打造四大产品矩阵,建立以DTC为核心的线上线下销售渠道,2024年营收17.66亿元,同比增长94.5%,冲锋衣销量增长成业务增长核心驱动力 [2][159] - 国内高性能户外服饰行业迈入千亿时代,增长空间广阔,2019 - 2024年市场规模从539亿元增至1027亿元,复合增速13.8%,预计2029年达2158亿元,2024 - 2029年复合增速16% [3][160] - 公司采用“内部创新 + 外部采购”双轨技术系统,研发投入增加,盈利能力提升,现金回收速度加快,但2024年经营性现金流受存货及应收账款影响为负 [6][7][161][162] 各部分总结 国内领先的高性能户外服饰品牌 - 深耕户外服饰十余载,打造广泛产品系列:2012年创立伯希和品牌,提供涵盖服装、鞋类及装备配饰的广泛产品系列,适用于户外活动、运动健身和都市通勤,2020年引入Excelsior品牌 [10][21] - 专业创始及管理团队,CEO与公司共同发展:创始团队及核心管理人员平均有超15年行业经验,创始人刘振有超25年管理领导经验,CEO马雨彪推动公司信息化变革 [11] - 创始人为公司的实控人,合计持股63.18%:实控人为刘振、花敬玲夫妇,合计持股63.18%,执行董事及CEO马雨彪间接持股4.78%,腾讯创业持股超10% [14] - 围绕四大产品矩阵,建立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开展户外服饰业务 - 营业收入高增,增速超90%:2022 - 2024年营收分别为3.79/9.08/17.66亿元,2023 - 2024年增速超90%,国内收入占比超98%且不断提升 [17][19] - 旗舰品牌“伯希和” + 引入品牌“Excelsior”双驱并进:伯希和为核心品牌,2024年零售额占市场份额5.2%,Excelsior 2020年引入,2024年二者收入占比分别为98.13%及1.87% [21] - 伯希和打造四大产品矩阵,覆盖产品全系列:服装贡献主要销售收入,占比超90%,冲锋衣为品牌标识基石;产品矩阵分巅峰、专业性能、山、经典四大系列,经典系列贡献超80%销售收入,专业及山系列增速快 [26][32][34] - 聚焦轻资产经营模式——OEM:产品规划基于消费者洞察等,采用OEM模式与超250家制造商合作,多渠道进行市场营销及品牌推广 [41][43][44] - 建立以DTC为核心的多渠道销售及分销网络:线上DTC销售渠道为收入增长引擎,2024年收入占比76.5%,线下DTC销售收入占比低但增速快,分销渠道扩大业务布局,各渠道统一定价 [45][55][63] - 公司对前5大客户及供应商的依赖度不高:前五大客户总收入集中度不到30%且逐年递减,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额占比逐年上升,2024年为38.0% [64] 国内高性能户外行业迈入千亿时代,增长空间广阔 - 功能性服饰为所有细分市场中增速最快的赛道:2019 - 2024年功能性服饰复合增速10.3%,高性能户外服饰细分市场因户外活动参与度提升快速增长,2019 - 2024年复合增速13.8%,预计2025 - 2029年达16.0% [66][67] - 2024 - 2029年,国内高性能户外服饰市场CAGR预计达16% - 服装品类占比高,增速快:2024年服装品类占比69.3%,2019 - 2024年市场规模从359亿元增至712亿元,复合增速14.7%,预计2029年达1581亿元,2024 - 2029年复合增速17.3% [69][73] - 线上渠道零售额占比持续提升,2024年达38.2%:2019 - 2024年线上销售额从158亿元增至392亿元,复合增速19.9%,占比从29.3%提升至38.2%,预计2029年达981亿元,2025 - 2029年复合增速20.1% [75] - 国产品牌崛起,2019 - 2024年CAGR达17.8%:2019 - 2024年国产高性能户外服饰品牌零售额从145亿元增至329亿元,占比从26.9%提升至32.0%,复合增速17.8%,预计2024 - 2029年按21.8%复合增速增长 [80] - 高性能户外服饰市场相对分散,伯希和市占率为1.7%:2024年前十大品牌合计市场份额27.3%,伯希和市场份额1.7%,2022 - 2024年零售额复合增速127.4% [83] - 国内冲锋衣行业竞争格局呈多元化发展,市场集中度较高 - 冲锋衣裤零售额占比达29%,2024 - 29 CAGR达20%:2024年冲锋衣裤零售额300亿元,占高性能户外服饰行业规模29.2%,2019 - 2024年市场规模从129亿元增至300亿元,复合增速18.3%,预计2029年达754亿元,2024 - 2029年复合增速20.2% [85][89] - 国产冲锋衣裤品牌占比低,增速快:2019 - 2024年国产冲锋衣裤品牌零售额从33亿元增至106亿元,占比从25.6%提升至35.3%,复合增速26.1%,预计2024 - 2029年按27%复合增速增长 [92][93] - 市场定位不同,国产品牌及国际品牌产品价格带存在差异:天猫冲锋衣市场以400 - 500元为主,500 - 800元和1500元 + 呈增长趋势,国货品牌填补1000元以内价格带空白 [95][97] - 在竞争对手中,伯希和营业收入增速及毛利率亮眼:2024年伯希和营收增速94%,毛利率59.6%,与安踏仅差2.54个百分点 [100][103] - 伯希和线下店铺达百家,逐年递增:2024年伯希和直营门店14家,较探路者少28家,但店铺数量逐年递增 [104] - 伯希和线上平台发力,淘宝天猫抖音平台销售额增速超200%:2022/12 - 2023/11淘宝天猫平台销售额排第三,零售额增速222%,市场份额6%;2023/7 - 2024/6抖音平台销售额排第四,增速290%,市场份额6% [107][109] - 伯希和冲锋衣裤国内线上零售额CAGR第一:2024年十大冲锋衣裤品牌零售额合计占54.9%市场份额,伯希和市场份额3.9%,2022 - 2024年零售额复合增速164.6%,线上市场份额6.6%,排名第二,2022 - 2024年复合增速148.6% [114][115][116] 伯希和深耕科技,追赶冲锋衣行业领先科技 - 伯希和打造“内部创新 + 外部采购”的双轨技术系统:2022 - 2024年研发投入分别为0.13/0.19/0.31亿元,2024年增速近60%,2013年成立的PT - China平台孵化诸多专有科技,同时向全球顶尖户外材料供货商及性能科技公司采购面料及科技 [117][119][120] - 行业领先科技仍引领冲锋衣市场:冲锋衣行业演变,从硬核户外向城市与极限场景双向渗透,各品牌采用Gore - tex或eVent面料或自主研发面料,国产品牌和国际品牌在采用通用科技面料同时也自主研发 [122][125] 伯希和财务:盈利能力提升,现金回收速度增快 - 销售成本占营收比逐年递减:2022 - 2024年销售成本分别为1.73/3.79/7.13亿元,占营收比从45.7%降至40.4%,采购成本占总成本约95%,物流成本约5% [130][133] - 毛利率持续提升,鞋类及线下渠道毛利率最高:2022 - 2024年毛利率从54.3%提升至59.6%,鞋类业务毛利率维持在64%以上,2024年达67.24%,线下DTC渠道毛利率维持在70%左右 [136][138] - 销售费用率占比达30%以上:2022 - 2024年期间费用率分别为44.62%、37.87%及40.82%,销售及分销费用最高,2024年费用率33.2% [140] - 盈利能力大幅提升:2022 - 2024年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0.28/1.56/3.04亿元,2023 - 2024年增速分别为465.2%及95.1%,经调整净利率从7.3%增至17.2% [142] - 现金回收速度增快:2022 - 2024年存货周转天数从279天降至189天又增至213天,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47天降至35天,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从155天降至111天,现金周转天数从172天降至137天 [148] - 变现能力增强,资产负债率逐年降低:2022 - 2024年流动比率从1.36提升至2.6,资产负债率从61.2%降至36% [151] - 存货及应收账款增多,公司现金流质量降低:2024年经营性现金流为负,主要受存货及应收账款增多影响,存货及应收账款同比分别增长149.8%及124.2% [153]
狼爪:一场非典型的“安踏式救赎”
观察者网· 2025-06-24 16:49
人事任命与品牌战略 - 姚剑被任命为狼爪品牌总裁,直接向安踏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世忠汇报,7月1日生效[1] - 姚剑曾带领亚玛芬大中华区收入比重从2020年不足10%增至2024年超20%[1] - 安踏集团收购狼爪旨在补齐大众专业户外板块拼图,与现有高端户外品牌形成差异化定位[1] 品牌定位与市场竞争 - 狼爪全球品牌力及市场定位与北面相当,安踏意图与北面、哥伦比亚等中端户外品牌竞争[3] - 安踏集团通过"超级安踏"和"安踏冠军"布局中端市场,前者定价比安踏品牌便宜30%,瞄准迪卡侬生态位[3] - "安踏冠军"价格带939-2999元,与狼爪、哥伦比亚和北面(除"巅峰"系列)相似[4] 运营策略与挑战 - 安踏集团擅长运营海外品牌,但狼爪定位大众户外、垂直性较弱,与之前成功案例不同[6] - 狼爪可能复制FILA高端运动时尚打法,通过本土明星营销和DTC模式深耕一二线商圈[6] - 狼爪面临扭转消费者固有印象的挑战,因历史转手、破产重组、假货泛滥等问题[7] 市场环境与增长潜力 - 中国户外运动市场增长确定,但中端市场前景不及高端品牌和初创品牌[11] - 始祖鸟2025年Q1同比增长28%,2024年中国市场单季增速超53%[11] - 北面亚太市场2025财年同比增长19%,哥伦比亚2024年中国市场增长20%[12] 收购背景与战略考量 - 安踏集团以2.9亿美元收购狼爪,低于Topgolf对狼爪2025年业绩预期3.25亿欧元[14] - 收购狼爪反映安踏集团增长焦虑,进行"防御式"布局[14] - 安踏集团2023年收购MAIA ACTIVE,补足女性及瑜伽垂直场景[15] 产品与品牌问题 - 狼爪产品研发偏保守,未跟上行业"轻量化"趋势[14] - 狼爪已陷入衰败期,安踏运营能力可能无法改变其品牌周期[14] - MAIA ACTIVE被收购后战略调整有限,仍延续原有垂直、产品驱动和DTC模式[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