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电源管理IC(PMIC)
icon
搜索文档
每日投资策略-20251118
招银国际· 2025-11-18 10:52
核心观点 - 全球模拟半导体行业出现分化,电源管理IC(PMIC)和信号链市场进入周期性复苏阶段,而移动射频前端(RFFE)仍承压,汽车射频前端成为新的战略增长高地[2] - 多家中国车企三季度业绩改善,新能源汽车出口加速,产品组合优化推动毛利率提升,盈利前景向好[5][7][8][9][10][11][12][13] - 美联储内部对降息存在分歧,未来几个月美国通胀可能重新下降,美联储可能在12月或明年3月再次降息一次[5] 半导体行业分析 - 全球模拟市场正在复苏,德州仪器在2025年进行了三轮产品涨价,意味着价格战结束,为毛利修复创造条件[6] - WSTS预计全球模拟收入在2025年同比增长3%,2026年增长5%,但增速落后于AI带动的逻辑与存储领域[6] - 中国市场表现突出,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25年模拟收入同比增长13%,2026年增长11%,受益于汽车、计算及国产化驱动力[6] - 行业竞争格局被重塑,力量包括供应链区域化、市场分化(广覆盖SKU vs 系统关键型专业能力)以及资本模式分野(Fabless灵活性 vs IDM产能控制)[6] - 重申对贝克微(2149 HK)的"买入"评级,目标价93.0港元,理由在于可扩展的SKU扩张策略、稳健利润表现及有吸引力估值[6] 射频前端市场动态 - 2024年移动RFFE市场收入同比下降11%至154亿美元,预计2025/26年仅实现2%温和增长,因5G手机RFFE价值量提升被架构简化、BOM成本压力和价格竞争抵消[7] - 真正显著复苏预计要等到本年代后期6G推动,汽车RFFE是关键增长赛道,Yole预计2023-29年收入复合增速达17%,受车联网、ADAS等需求驱动[7] - 行业战略核心是"整合",市场高度集中(前五大占比超80%),出现结构性变化:Skyworks–Qorvo拟合并提升规模并降低对苹果依赖;中国供应商受益国产化但面临竞争分散[7] 公司业绩与展望 吉利汽车(175 HK) - 3Q25收入同比提升48%,超预期约6%,得益于极氪车型价格韧性超预期;毛利率16.6%,同比提升1个百分点,略低于预期0.7个百分点[7] - 3Q25净利润达人民币38.2亿元,基本符合预期,产品组合改善:高毛利新车型(极氪9X、领克900、银河M9,毛利率区间20%-31%)将在4Q25和2026年贡献更多销量[7][8] - 预计三款新车总销量2026年同比翻倍以上增长至28.5万台,4Q25和FY26毛利率将分别达17.1%和17.8%;新能源出口加速,8-10月新能源月均出口销量达1.37万台,较前7个月均值翻倍[8] - 预计2026年新能源出口销量同比激增近两倍至30万台,FY25-26销量预测分别为308万台和342万台,净利润分别为174亿元和200亿元,维持"买入"评级和目标价25港元[8] 小鹏汽车(XPEV US/9868 HK) - 3Q25收入较预期低2%,整体毛利率达20.1%创历史新高,较预测高2.4个百分点,得益于大众研发服务收入超预期;但整车毛利率环比降1.2个百分点至13.1%,较预测低0.7个百分点[9] - 3Q25净亏损3.8亿元,较预测扩大1.1亿元;管理层预计4Q25来自大众研发服务收入与3Q25持平,为四季度盈亏平衡奠定基础[9][10] - 预计4Q25整车平均售价和毛利率环比改善,预测4Q25首次实现季度净利润转正约1.24亿元;2026年销量预计同比增长36%至61万台,毛利率微增0.1个百分点至18.7%,实现首次全年盈利[10] - 预测2026年净利润有望达41亿元;人形机器人"Iron"目标2026年底量产,2030年达年销100万台,定价与汽车相当,可能使小鹏2030年收入翻番,维持"买入"评级,美/港股目标价分别为29.0美元/113.0港元[10][11] 零跑汽车(9863 HK) - 3Q25收入环比增37%至195亿元(超预期5%),主因平均售价超预期;毛利率环比升0.9个百分点至14.5%,低于预期,因欧洲碳积分收入低且与一汽战略合作未在三季度贡献收入[11] - 3Q25净利润环比持平于1.5亿元,略低于预期;将2025年销量预测上调2万台至62万台,隐含4Q25销量环比增长29%至22.4万台,预计4Q25净利润环比翻4.5倍至6.77亿元[11][12] - 2025年10-11月欧洲新订单超2.5万台,预计2026年海外销量目标10-15万台可实现;在Lafa 5及四款新车型推动下,预计2026年总销量同比增52%至94万台[12][13] - 预计2026年净利润同比翻4倍至35亿元;维持"买入"评级,目标价下调至73.00港元,基于1.0x FY26E P/S(前值80港元),对应28x FY26E P/E及20x FY27E P/E[13] 全球市场表现 - 港股恒生指数单日跌0.71%,年内升31.53%;恒生科技指数单日跌0.96%,年内升28.84%;A股上证综指单日跌0.46%,年内升18.51%[3] - 美股道琼斯单日跌1.18%,年内升9.51%;标普500单日跌0.92%,年内升13.44%;纳斯达克单日跌0.84%,年内升17.59%[3] - 港股原材料、医疗保健与金融领跌,能源、公用事业与必选消费跑赢;南向资金净买入84.48亿港币,阿里巴巴、小米集团与美团净买入居前[5] - 美股金融、能源与材料领跌,通讯服务、公用事业与医疗保健跑赢;特朗普重要金主Peter Thiel三季度清仓英伟达,大幅降低特斯拉持仓,新买入微软和苹果[5]
又一汽车巨头,自研芯片
半导体芯闻· 2025-09-30 18:24
公司战略与背景 - 公司是汽车制造商现代汽车的子公司,开始生产与韩国企业共同开发的新型汽车芯片以减少对进口的依赖 [1] - 公司计划在未来两到三年内推出10种以上不同的芯片 [1] - 公司举办首届"Auto Semicon Korea"大会,有23家合作公司共同参与 [1] - 汽车行业在2021年至2023年期间因汽车半导体短缺而面临困难,公司认为有必要制定根本性应对方案以防未来再次发生类似情况 [1] - 公司正与韩国企业合作开发10种不同的芯片,目标是推动芯片标准化以减少型号数量,但在未来提高单一型号的产量 [1] 技术开发与生产现状 - 公司迄今已与合作伙伴联合开发了16种系统半导体,并且已经实现每年生产2000万颗 [2] - 公司计划未来与合作伙伴开始制造电源管理IC,并计划在2026年生产Si-IGBT,同时计划确保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2] - 在功率模块方面,公司拥有6条生产线,用于制造7种型号 [2] - 公司与东远Anatech、DB Hitek和ASE Korea合作,正在开发一款集成车身控制单元芯片,该芯片集成了5项功能,计划于2026年推出 [2] - 公司与无晶圆厂Global Technology、晶圆代工厂SK Key Foundry以及封装企业东部LED合作,开发一款将LED与驱动IC结合的智能LED产品 [2] - 公司与三星代工、LX Semicon、Cadence、Synopsys和ADT合作研发一款网络SoC,该IC由公司自行设计并将进行验证 [2]
电源芯片,迎来革命
半导体芯闻· 2025-07-04 18:00
AI算力需求推动数据中心电力架构升级 - 随着AI算力需求暴增,数据中心电力架构正迎来十年最大升级,英伟达领军的800V高压直流(HVDC)技术预计2027年全面导入兆瓦级AI机柜[1] - 800V直流电技术可使相同尺寸导线传输功率增加85%,相较于传统架构,英伟达800V HVDC需多一道800V直流电降压至54V直流电的程序[1] - 该架构需使用高规格耐高压PMIC,但在个别Compute Tray中仍沿用原先中低压PMIC即可[1] 第三代半导体代工版图重组 - 台积电宣布两年内逐步退出氮化镓(GaN)市场,其大客户纳微半导体急寻新来源[1] - GaN应用于数据中心仍有安全性疑虑,因GaN on Si制程中两种材料晶体结构及热膨胀系数不匹配,遇高压易被击穿[2] - 不直接使用GaN衬底因主流仅发展到6吋且成本高,70%原材料如铝土矿或闪锌矿产能掌握在中国大陆业者手中[2] 台系供应链竞争格局变化 - 未来Compute Tray中Power IC需求将提升,如记忆体电压必须由54伏转到12伏,目前海外业者如英飞凌、MPS占据主要市场[2] - 台厂致新、茂达持续抢攻,从一般型伺服器入局,有望抢占相关商机[2] - 台积电进行产能最佳化,将老厂人力调往先进封装支援,在部分成熟、特殊制程节点进行取舍,使力积电等晶圆代工业者有机可乘[2] 台系PMIC厂商发展机会 - 海外PMIC大厂根据客户需求调整产品组合,使台系供应链有机会打入Tier 1客户[3] - 尽管短期未见明显业绩挹注,但依循正确产业方向投入研发将有机会大放异彩[3]
【IPO前哨】获宁德时代、小米入股,芯迈半导体有哪些看点?
金融界· 2025-07-04 10:32
公司概况 - 芯迈半导体是一家成立于2019年的功率半导体公司,专注于电源管理IC和功率器件的研发与销售,产品应用于汽车、电信设备、数据中心、智能手机等领域 [2] - 公司在全球消费电子PMIC市场排名第11位,在全球OLED显示PMIC市场排名第2位 [2] - 公司投前估值达到约200亿元人民币,并引入了国家基金二期、小米基金、宁德时代等知名机构投资 [3] 业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16.88亿元、16.40亿元和15.74亿元,呈现波动下降趋势 [4] - 同期年内亏损分别为1.72亿元、5.06亿元和6.97亿元,亏损持续扩大 [4] - 经调整年内利润从2022年的2.38亿元降至2024年的-0.53亿元 [4] - 毛利率从2022年的37.4%降至2024年的29.4% [4] 研发投入 - 2022-2024年研发支出分别为2.46亿元、3.36亿元和4.06亿元,持续增长 [4] - 研发支出占收入比例从2022年的14.6%提升至2024年的25.8% [4] 产品结构 - 电源管理IC产品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98.0%降至2024年的90.7%,仍是主要收入来源 [5] - 功率器件产品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2.0%提升至2024年的9.3% [5] 客户集中度 - 2022-2024年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分别为87.8%、84.6%和77.6% [5] - 最大客户收入占比分别为66.7%、65.7%和61.4% [5] 资金状况与上市计划 - 截至2025年4月30日,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6.67亿元 [6] - 拟将上市募集资金用于研发能力提升、战略投资、销售运营效率提升及营运资金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