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氮化镓(GaN)
icon
搜索文档
罗姆总裁:台积电退出是重大打击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1-07 09:00
台积电退出氮化镓代工业务的影响 - 台积电决定于2027年7月前退出氮化镓代工业务,该决定基于市场动态和长期业务战略[2] - 业内人士指出,来自中国氮化镓晶圆厂日益增长的价格压力是促成台积电退出的因素之一[2] - 罗姆公司总裁表示台积电的退出对公司造成了巨大打击,因为工程师已结合双方技术专长[3] 相关公司的应对策略 - 罗姆公司正与台积电旗下提供8英寸工艺的子公司VIS进行洽谈,并考虑内部开发和合作开发等多种方案[2][3] - 纳微半导体在台积电退出决定后,于2025年7月1日宣布与力积电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 - 纳微半导体计划在2025年第四季度完成首批器件认证,100V产品量产于2026年上半年开始,650V产品在未来12至24个月内从台积电过渡到力积电[2] - 英飞凌科技公司曾将GaN Systems生产外包给台积电,但计划在目前情况下过渡到使用自身制造能力和技术进行产品发布[3] - 罗姆公司就英飞凌的决定评论称,为维持和深化合作关系,将探讨未来发展和生产结构的各种可能性[3]
中国取得新芯片材料第一名,遥遥领先于美国同行,助力军工飞跃
搜狐财经· 2025-11-03 00:44
全球芯片技术竞争格局 - 芯片技术竞争已从工艺扩展至全面性竞争,包括新材料、新技术等[1] - 硅基芯片技术日益接近物理极限,工艺提升幅度显著放缓,从早期每代提升三成降至近几代仅提升一成多[3] - 全球芯片制造巨头如台积电、Intel、三星在14纳米后转向等效工艺技术路径[3] 中国芯片技术的发展路径 - 中国在14纳米工艺后因难以获得EUV光刻机,面临巨大发展难度,EUV光刻机需10万多个部件及全球5000多家企业协作[5] - 公司积极发展先进芯片技术,在光子芯片、量子芯片领域与美国同属第一阵营[5] - 公司重点突破第三代芯片材料,以规避传统硅基芯片的技术瓶颈[5] 第三代芯片材料氮化镓的行业地位 - 在第三代芯片材料氮化镓领域,中国企业已取得全球领先地位[1] - 中国企业英诺赛科占据全球氮化镓材料市场30%份额,位居全球第一[7] - 其他主要竞争者包括美国企业Navitas(份额17%)、Power Integrations(份额15.2%)、EPC(份额13.5%)及欧洲企业英飞凌(份额11.2%)[7] 氮化镓材料的应用领域 - 氮化镓材料已广泛应用于手机充电器、新能源汽车、高铁等新兴科技行业[7] - 在军工技术领域,氮化镓可应用于雷达,将探测距离增加超过50%,并用于微波武器、电子对抗、防空系统及导弹制导[7] - 材料突破支撑了民用科技与军工技术的飞速发展[9] 中国在先进芯片材料的整体进展 - 除氮化镓外,公司在砷化镓、磷化铟、碳化硅等芯片材料方面均取得重大进展[9] - 新芯片材料的突破为公司诸多科技领域的飞跃提供了基础支撑[9]
国盛证券:AIDC电源管理终极方案 SST产业链上游材料与器件迎来发展机遇
智通财经· 2025-10-27 10:09
文章核心观点 - 固态变压器(SST)凭借高效率、小型化、主动灵活性及绿电适配性等优势,正从技术概念走向产业应用,有望成为满足高功率密度AI数据中心供电需求的核心解决方案,并带动上游碳化硅、氮化镓及高性能软磁材料的需求 [1][2][3] 数据中心供电系统变革 - AI算力爆发推动单机柜功率密度从传统的不足60kW向150kW乃至更高等级迈进,对供电系统效率、可靠性和空间利用率提出前所未有的要求 [1] - 在典型AI数据中心项目中,供电侧设施的价值量占比接近50%,是不可忽视的战略投资方向 [1] - 当前主流的UPS和HVDC方案存在效率瓶颈和占地面积大的问题,难以满足未来高密度AI数据中心需求 [1] 固态变压器的技术优势 - SST通过高频电力电子变换将系统效率提升至98%以上,显著高于传统HVDC的95.1%和巴拿马电源的97.5%,对年耗电量巨大的吉瓦级数据中心而言,每提升1%效率意味着每年节省数千万元电费 [2] - SST采用高频磁材和模块化设计,使得同等功率下变压器体积大幅缩小,其占地面积不足传统方案的50%,通过三级结构高度集成隔离、整流、逆变等功能,极大节约机房空间 [1][2] 固态变压器的功能与长期潜力 - SST本质上是一个“软件定义”的电能路由器,通过数字信号处理器或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实现实时调控,具备无缝并网、动态补偿无功功率、抑制谐波及故障自愈能力,提升供电系统智能性和韧性 [3] - SST凭借宽电压输入和多端口兼容性,可直接接入光伏、风电等直流绿电,避免传统AC-DC转换损耗,研究表明采用SST架构的新型电网对可再生能源的接纳能力较传统方案提升50%以上 [3] - SST采用的双有源桥拓扑支持双向能量流动,未来可在用电低谷时储存电能、高峰时向电网反馈电力赚取价差,降低数据中心运营成本 [3] 关键产业链与受益环节 - SST的普及将带动碳化硅和氮化镓等宽禁带半导体需求,其中碳化硅凭借高耐压和优良热管理能力主要应用于输入端,氮化镓则凭借极高电子迁移率主要应用于输出端 [1] - 纳米晶/非晶等高性能软磁材料因具备高磁导率、低磁滞损耗等特性,成为SST磁芯的理想选择 [1] - 据非晶中国大数据中心预测,全球固态变压器市场在未来5-10年内将以年均复合增长率25%~35%的速度高速增长,磁性材料与功率半导体将同步受益 [1] 相关公司进展 - SST系统领域关注四方股份(SST整机效率提升至98.5%,应用于多个国家级示范工程)、中国西电(子公司2.4MW SST已顺利投运)、金盘科技(已完成10kV/2.4MW样机开发)、新特电气(正在布局SST配套用变压器的研发) [4] - SST材料领域关注横店东磁(全球最大铁氧体材料企业)、铂科新材(新一代软磁材料频率可达10MHz以上)、云路股份(产品覆盖50Hz-100MHz宽频段,非晶合金全球龙头) [4]
中国工程院院士屠海令:国产化进程加速推进,半导体材料迎黄金窗口期
搜狐财经· 2025-10-23 12:03
产业发展历程与河南贡献 - 河南在中国半导体材料产业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1966年洛阳单晶硅厂作为中国首个引进全套技术的单晶硅企业诞生,设计年产能为多晶硅2.4吨、单晶硅1.4吨 [3] - 2005年洛阳中硅高科技公司年产300吨多晶硅项目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3] -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与洛阳单晶硅厂在人才培养、技术攻关等方面有深厚合作渊源 [3] 当前产业形势与市场前景 - 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预计在2025年达到700亿美元,中国大陆作为全球第二大市场,其关键电子材料规模预计在2025年突破17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超过20% [4] - 半导体材料国产化进程加速,半导体级硅材料国产化率已超过50%,抛光液等材料国产化率突破30% [4] - AI算力、新能源汽车等终端需求为上游材料企业创造了倍数级增长机遇,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如碳化硅(SiC)、氮化镓(GaN)正加速应用于新能源汽车、5G通信等领域 [4] - 产业发展面临挑战,12英寸大硅片、高端光刻胶等核心环节国产化率偏低,全球供应链存在不确定性,核心技术与人才竞争激烈 [4] 未来发展方向 - 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强化基础研究与前沿布局,提升硅基材料品质与成本竞争力,并提前部署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二维材料等前沿方向 [5] - 需深化产业链协同创新,推动材料、设备、工艺紧密协同,构建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鼓励上下游企业联合攻关 [5] - 应拥抱绿色与智能化趋势,推进材料生产绿色低碳转型,利用AI大数据加速材料研发与产业化 [5] - 需构建坚韧的产业人才链,完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5]
机构:车用功率半导体市场有望翻三倍
半导体芯闻· 2025-10-22 18:30
行业核心观点 - 2025年是电力电子行业的转折点,尽管电动汽车销量增速放缓,但电动汽车电力电子市场规模预计到2036年将增至420亿美元,实现三倍增长 [1] 碳化硅(SiC)发展趋势 - 尽管纯电动汽车销量增速放缓,但SiC MOSFET的增长潜力依然巨大,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牵引逆变器中SiC MOSFET部署量的增加抵消了纯电动汽车增长放缓的影响 [2] - SiC MOSFET正逐步走向市场成熟,已成为比一年前更主流的电动汽车选择,主要原始设备制造商和一级供应商已宣布或公布采用SiC MOSFET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传动系统细节 [2] - SiC MOSFET总成本下降的主要推动力是碳化硅晶圆供应商竞争加剧,多家企业正在扩大200毫米碳化硅晶圆产能,碳化硅晶圆成本最高可占SiC MOSFET芯片总成本的一半 [3] - 中国企业已完成碳化硅晶圆生产的验证并扩大产能,为国内原始设备制造商供应链提供更强支撑 [3] 氮化镓(GaN)应用进展 - 汽车行业是氮化镓极具高增长潜力的市场,氮化镓已应用于激光雷达和低压直流-直流转换器 [4] - 长安启源E07的车载充电器将首次采用氮化镓器件,其功率密度可达6千瓦/升,远高于行业内现有车载充电器2千瓦/升的标准水平 [4] - 多家企业正致力于研发采用氮化镓的牵引逆变器,未来十年内氮化镓在性能和成本节省方面的优势将推动其技术成熟度提升和市场活跃度增长 [5] 其他电力电子行业趋势 - 混合逆变器是推动宽带隙半导体在电动汽车中应用的关键发展方向,通过并联不同类型的晶体管可在优化全负载性能的同时将成本降至最低 [6][7] - 嵌入式功率模块是另一种提升功率密度的方式,通过将功率半导体芯片嵌入印刷电路板中,无需引线键合并减少寄生参数和振铃现象 [7]
当算力重构遇上产业变革,这场论坛将定义未来 “芯” 格局
半导体芯闻· 2025-10-20 18:40
论坛核心观点 - AI大模型爆发式增长与全球供应链重构正驱动电子电路与半导体产业迎来技术跃迁与生态重塑的关键节点[1] - 计算核心数量十年间激增30倍,但内存带宽增速不足五分之一,存储瓶颈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命题[1] - 论坛聚焦存储技术突围、材料创新、AI+PCB智造、先进封装与EDA协同、产业链协同五大核心议题,旨在破解产业发展密码[1][10] 存储技术突围 - 聚焦传统存储升级,解析1γ纳米DRAM量产技术难点与3D NAND堆叠突破300层的关键工艺,探讨制程微缩与成本控制的平衡策略[5] - 深入RRAM阻变存储、STT-MRAM自旋存储的性能优化与可靠性提升方案,研判非易失性存储在消费电子、工业控制领域的替代节奏[5] - 重点研讨存储与RV实时虚拟化技术的协同架构设计,探索边缘计算场景下低延迟、高可靠的存储解决方案[5] 材料创新破局 - 解读AMB覆铜陶瓷载板的材料配方优化方向与性能提升路径,分析全球市场竞争格局下的技术壁垒构建策略[5] - 聚焦碳化硅SiC、氮化镓GaN衬底制备的晶体质量控制与成本优化技术,研讨车规级、能源级应用场景下的材料可靠性标准[5] - 针对AI服务器高功耗、高密度需求,研讨超低损耗基板材料的研发方向与性能指标,探索材料创新与PCB高密度互联设计的适配方案[5] AI+PCB智造升级 - 探讨AI技术在PCB设计、生产、检测全环节的应用框架,分析机器视觉、数据分析技术对缺陷识别精度与生产效率的提升潜力[5] - 解析基于AI的PCB关键工艺参数动态调整原理,研究大数据训练模型在不同基板类型、生产批次中的自适应能力[5] - 探讨小批量、多品类订单场景下的AI排产系统设计逻辑,分析智能调度、模块化生产对柔性制造的支撑作用[5] 先进封装与EDA协同 - 阐释系统级封装SiP与Chiplet技术融合的STCO架构原理,解析EDA工具在多芯片异构集成中信号完整性、电源完整性的优化方法[11] - 解读从封装设计规划、多物理场仿真验证到量产工艺适配的全流程解决方案,破解先进封装中的热管理、互联密度瓶颈[11] - 结合HBM高带宽内存与2.5D/3D封装的集成技术逻辑,说明EDA赋能下封装创新对AI芯片带宽、能效比的提升机制[11] 产业链协同新范式 - 探讨设备服务+材料制造、封装技术+系统应用等跨界整合模式的可行性,分析跨国技术合作、资源互补在突破技术壁垒中的作用[11] - 研究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建研发平台的运营逻辑,探索从实验室技术到量产应用的转化路径[11] - 解读地方半导体专项基金、先进封装扶持政策的落地效应,共商政策引导+资本支持+技术攻关的产业协同体系[11] 论坛议程聚焦 - 海外云计算与AI应用的国产化情怀议题由香港浪潮云服务有限公司高级战略销售总监张晟彬主讲[12] - AI驱动的智造革新议题由赛美特信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周秋艳解析从数据智能到决策智能的升级路径[12] - AI芯片时代先进封装全流程EDA赋能算力重构的STCO路径由硅芯科技产品市场总监赵瑜斌进行技术解读[12]
AI,点燃第三代半导体黄金时代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10-07 10:21
AI数据中心电力需求与挑战 - AI芯片算力爆发式增长导致电力需求激增,单个GPU功耗预计从目前的1000W激增至2030年的约2000W [3] - AI服务器机架峰值功耗将达到300kW以上,相当于传统服务器总功耗数十倍 [3] - 到2030年数据中心电力消耗可能占全球7%,约等于印度目前全国能源消耗量 [3] - 物理尺寸固定的AI服务器电源面临功率密度提升挑战,传统硅基设备已接近性能极限 [3] 第三代半导体技术优势 - 碳化硅(SiC)拥有更低导通电阻和更稳定温度特性,适合高电压、高温工作,尤其在AC-DC转换的功率因数校正应用中表现优异 [5] - 氮化镓(GaN)具备零反向恢复电荷和极低开关损耗,高开关频率特性适配高密度应用,在DC-DC转换的LLC转换器中表现卓越 [5] - 宽禁带半导体成为突破AI服务器电源性能瓶颈的关键技术 [3] 英飞凌技术布局 - 2024年6月推出专为AI服务器AC/DC级开发的CoolSiC™ MOSFET 400V系列,将功率密度提升至100W/in³以上,效率高达99.5% [7][8] - 开发3.3kW电源专用演示板,整合CoolGaN™、CoolSiC™与CoolMOS™技术,实现97.5%综合效率和96W/in³功率密度 [8] - 即将推出8kW和12kW全新电源,其中12kW参考板将成为全球首款达到该性能水平的AI数据中心电源 [8] 纳微半导体技术融合 - 2024年7月发布CRPS185 4.5kW AI服务器电源解决方案,实现137W/in³超高功率密度和97%以上效率 [9] - 通过GaNSafe™高功率氮化镓芯片和GeneSiC™碳化硅器件技术融合,打造高功率密度解决方案 [9] - 计划将功率水平从3kW提升至10kW,相关产品预计2024年第四季度推出 [9] 安森美半导体产品创新 - 最新一代T10 PowerTrench®系列与EliteSiC 650V MOSFET组合实现"小封装、高性能"平衡 [10] - EliteSiC 650V SiC M3S MOSFET满足Open Rack V3 PSU高达97.5%峰值效率要求 [10] - 通过先进封装技术提升散热性能,解决高功率转换过程热量问题 [10] EPC技术定位 - 聚焦低压GaN器件,满足48V转12V服务器电源转换器组件需求 [12] - 在2024年PCIM展会展示GaN技术在人形机器人和自动驾驶车辆LiDAR组件中的应用潜力 [11][12] 德州仪器合作布局 - 2021年与台达合作,基于TI的GaN技术和C2000™ MCU为数据中心开发高效大功率企业级电源 [13] - 在GaN技术和实时控制解决方案上积累十年以上研发经验,通过创新半导体制造工艺稳定生产高性能硅基GaN器件 [13] 英伟达行业引领作用 - 英伟达被比作"指挥大师",引导全球设计构建和运营数据中心新方法,推动向800V高压直流电力基础设施过渡 [14] - 联合英飞凌、纳微、德州仪器等半导体企业及台达、施耐德电气等系统公司形成全产业链技术联盟 [14] - 计划2027年推出Rubin Ultra GPU与Vera CPU,推动AI数据中心电力基础设施整体重新设计 [15] 技术应用场景分析 - 高功率高电压数据中心电源基础设施中SiC凭借耐高压特性占据领先地位 [16] - 800伏到50伏转换因空间限制需高开关频率,更适合GaN技术发挥优势 [16] - 54伏到6伏低压中间总线转换场景中,GaN与硅器件均可适用 [16] 市场竞争格局 - 英飞凌在SiC、GaN、硅半导体三大领域均具备强大技术实力,能覆盖AI数据中心电力链每个阶段 [17] - 纳微通过收购GeneSiC Semiconductor完善宽带隙IC产品组合,业务覆盖传统交直流转换器到近处理器供电技术 [18] - 英伟达技术推动可能使开放计算项目逐渐过时,导致数据中心重新陷入"技术丛林"状态 [19] 市场前景预测 - GaN在AI数据中心市场增长速度将超过SiC,SiC主要聚焦交直流转换场景,而GaN还可拓展至交直流转换领域 [20] - 未来三到五年SiC有约1亿美元市场增长空间,但GaN市场机会更大 [20] - 800V HVDC架构对GaN高开关频率、低损耗特性需求释放,为GaN技术打开更大市场增量空间 [20] 第三代半导体协同效应 - 碳化硅从新能源汽车外获得第二个重要增长引擎,在高电压高功率PFC应用中成为AI服务器电源核心器件 [30] - 氮化镓从消费电子快充领域扩展至AI数据中心,在高频高密度需求下重新定义电源转换效率标准 [30] - 随着800V HVDC架构变革推进,第三代半导体在AI数据中心领域应用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30]
2025 I.S.E.S. 中国峰会圆满举行:以创新与协作,共绘半导体产业新蓝图 (首日)
半导体芯闻· 2025-09-30 18:24
峰会概况与核心价值 - 国际半导体高管峰会(I.S.E.S. China 2025)于9月22日至23日在上海举办,是全球半导体决策层与中国行业精英交流思想、展示前沿突破的顶级盛会 [1] - 峰会聚焦半导体全产业链核心方向,通过主题演讲、圆桌讨论与专题分享等形式,为产业发展注入动能 [2] - 峰会强调在全球地缘政治复杂背景下,搭建中国与全球半导体产业沟通桥梁的重要性,并积极开拓中东市场(阿曼、沙特、阿联酋等)作为新的增长空间 [4] 全球化挑战与产业责任 - 半导体是高度全球化产业,但过去七八年间地缘政治带来巨大挑战,世界半导体理事会(WSC)合作功能因各方建立独立供应链体系而变得困难,全球市场面临割裂风险并导致成本急剧上升 [7] - 中国半导体产业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凭借约8亿活跃消费者群体为全球化做出贡献,应尽最大努力维护全球合作体系 [7] - AI快速应用(如DeepSeek 7天获1亿用户)预示中国可能成为AI领域重要参与者,但对美国技术的过度依赖和供应链不确定性是未来发展巨大挑战 [7] 汽车半导体与功率电子创新 - 峰会主题论坛“驱动出行:半导体重塑汽车未来”探讨电动智能汽车三大发展趋势:更智能、更强性能、更经济 [11][13] - 博世已向中国头部整车厂商交付超4200万颗碳化硅MOSFET,并计划从2025年起逐步提升8英寸产线产能 [15] - 圆桌讨论汇集奇瑞、吉利、汇川动力、安森美等专家,共同探讨车规芯片质量、标准与供应链的破局之道 [19] - 新型高频半导体与先进热管理技术正助力提升系统能效,同时降低电气化成本 [22] 宽禁带半导体技术进展 - 意法半导体强调材料创新与智能设计是推动电动汽车、工业系统及基础设施领域功率电子技术进阶的关键 [21] - 碳化硅MOSFET技术从平面结构演进至沟槽结构,下一代器件将在汽车及其他领域突破性能边界 [16][25] - 氮化镓(GaN)技术在数据中心应用预计将迎来爆发,到2030年半导体市场规模将达1万亿美元 [34] - Lam Research阐述了在充电器、数据中心等大批量应用场景中,氮化镓规模化生产的工艺能力与核心挑战 [33] 产业链协同与系统方案 - 日立能源探讨功率半导体如何保障能效、可扩展性与双向能量流动,为构建稳定、碳中和的电网奠定基础 [26] - 瑞萨电子通过集成微控制器、电源管理集成电路、高压氮化镓等核心组件,实现全系统能效提升,打造面向未来的电动汽车架构 [28] - 功率半导体技术正重塑移动出行与性能的发展边界,涵盖碳化硅、氮化镓及高频开关技术 [21] 行业平台与生态建设 - I.S.I.G.作为峰会母公司,是专业活动组织平台,提供咨询服务、投资对接、高层管理人才招聘等多维度支持 [43] - 平台已汇聚超过230家会员企业,涵盖AMD、ASMPT、英特尔、大众汽车、英飞凌等产业链上下游知名公司,形成强大生态网络 [44] - 平台每年举办12场活动,汇聚近500名会员,覆盖英伟达、台积电等巨头及设备商、材料商、终端用户,成为行业决策者核心交流平台 [4]
精准锚定未来产业:广东秋招“头炮”打响,百万年薪揽才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4 13:20
招聘活动概况 - “百万英才汇南粤”2025年N城联动秋季招聘活动在北京上海同步启动 提供超过12万个优质岗位 [1] - 该行动计划自2025年2月启动 目标吸纳100万高校毕业生来粤留粤就业创业 截至2025年7月中旬已提前实现揽才目标 [1] - 参聘单位将分赴全国超过100所重点高校进行招聘 [1] 科技创新与研发人才需求 -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全面启动建设 科研人才需求强烈 [2] - 鹏城国家实验室提供研究员工程师博士后等百余岗位 最高年薪达100万元 [2] - 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深圳综合平台围绕碳化硅氮化镓等开展技术攻关 2025年计划招聘30位应届毕业生 [2] - 深圳理工大学发布超过140个科研岗位 青年教授年薪可达75万元 并提供畅通的人才成长通道 [2][3] - 深圳理工大学与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共建医疗器械产业技术研究院 构建基础研究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3] 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聚焦 - 招聘活动精准锚定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机器人集成电路前沿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赛道 [4] - 参聘单位依据重点高校及专业清单制定针对性揽才计划 实现专业对口人岗适配 [4] - 针对计算机人工智能软件工程等专业投放智能网联智能驾驶算法工程师等技术类岗位 [4] 参会企业阵容与业务发展 - 活动汇聚超3100家次粤港澳大湾区知名单位 涵盖央企国企头部民企高校科研院所及医疗机构 [5] - 知名企业包括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华为腾讯广汽集团比亚迪小鹏汽车亿航智能等 [5] - 鲲云信息有AI芯片研发AI算法研发等三大业务板块 放出20多个校招岗位 [5] - 深圳拓竹科技提供3D打印整机及配套软件研发岗位 公司业务处于蓝海赛道迅速发展 [5] - 2025年前7月 大湾区内地9市出口我国超八成3D打印机 深圳形成全产业链被誉为消费级3D打印第一城 [5] 低空经济与区域优势 - 广东省低空经济规模超千亿元 集聚全国超三成低空产业链企业 [5] - 亿航智能高管表示广州发达供应链可保障每天出样板 而其他大城市每周出两次样板已属快速 [6] - 据测算低空经济领域无人机操控员岗位缺口达100万 各岗位总人才缺口约500万 [6] - 粤港澳大湾区被描述为世界上唯一同时拥有机电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地区 是做智能硬件的天选之城 [6] 人才引进政策与服务 - 活动配套覆盖安家落户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的政策大礼包 [6] - 广州市黄埔区为外高校应届生提供求职入职双15天免费住宿 博士研究生可享10万至20万元安家费 [7] - 入选广州市创新创业团队项目最高可获得1000万元项目补助 [7] - 广州开展“助企青奇兵”活动 面向全国重点高校毕业生提供200个优质实践岗位 [7] - “助企青奇兵”20版组织高校学生在2025至2026年求职季与暑期分批来穗开展助企实践和走读广州活动 [8]
台积电,发力SiC?
半导体芯闻· 2025-09-17 18:24
文章核心观点 - 台积电正全面转向12吋碳化硅(SiC)基板技术以应对AI/HPC时代散热挑战 逐步退出氮化镓(GaN)业务 此战略转型标志散热管理从辅助技术升级为核心竞争优势 [2][5] 半导体散热技术转型 - 传统陶瓷基板(如氧化铝/蓝宝石)热导率不足 难以满足3D堆叠/2.5D封装的高热通量需求 碳化硅基板热导率达500 W/mK 显著优于传统材料 [2] - 散热管理成为芯片制程突破关键瓶颈 尤其在高密度应用(AI加速器/AR眼镜)中直接影响安全性与稳定性 [3] 碳化硅基板技术优势 - SiC兼具高热导率(500 W/mK)/强机械性/抗热冲击性 在2.5D架构中支持水平散热 在3D堆叠中可搭配钻石/液态金属形成混合冷却方案 [4][5] - 12吋SiC基板可沿用现有晶圆产线 降低单位成本并提升制程均匀性 但需克服切片/抛光/平坦化技术挑战 [3][5] - 技术重点从电性缺陷控制转向体密度均匀性/低孔隙率/高表面平整度 以保障先进封装良率 [3] 台积电战略调整 - 2027年前逐步退出GaN业务 资源转向SiC领域 因SiC在热管理全面性与可扩展性更符合长远布局 [5] - 推动SiC跨出电力电子领域 拓展至导电型N型SiC散热基板(用于AI加速器)和半绝缘型SiC中介层(用于chiplet设计) [5] 行业竞争格局 - 钻石(热导率1000-2200 W/mK)和石墨烯(3000-5000 W/mK)因成本与规模化问题难以主流化 液态金属等替代方案存在整合性挑战 [6] - 台积电凭借12吋晶圆制造经验加速SiC平台建设 Intel则聚焦背面供电与热-功率协同设计 显示散热技术成为全球龙头厂商核心竞争力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