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石墨烯发热材料
icon
搜索文档
“好房子”引领建材发展新方向
经济日报· 2025-09-02 06:16
行业政策与方向 - 《住宅项目规范》于5月1日实施 支撑住宅项目高质量发展 [1] - 中共中央国务院8月发布意见 提出全链条提升住房设计建造维护服务水平 大力推进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建设 [1] - 建设"好房子"成为建筑材料行业共识 需加强建筑行业协同实现高质量发展 [1] 建筑材料体系与分类 - 中国已形成完备建材体系 覆盖水泥玻璃陶瓷等30个行业小类1000多种产品 [1] - 先进建筑材料包括节能材料创能材料功能材料智能材料 是建成"好房子"必需材料 [1] - 新材料产业产值从2012年1万亿元增长至2022年6.8万亿元 2023年有望达10万亿元 [3] 节能材料发展 - 高性能材料包括具超级绝热性能良好透光性及消音降噪特性的气凝胶玻璃 [2] - 复合化材料包括对智能温控重要的石墨烯发热材料 结合抗菌除醛等功能 [2] - 生物质材料以毛竹木材等天然材料为主体或以微生物为媒介 [2] - 性能与成本高度适配是新型先进节能材料应用推广核心因素 [2] 创能材料突破 - 发电玻璃在普通玻璃覆盖碲化镉为主的光电功能材料薄膜 实现光能到电能转化 [2] - "发电玻璃+储能"是未来建筑创能重要发展方向 适用于智慧城市极端环境等场景 [2] 功能材料创新 - 新型防水材料包括防水卷材防水涂料密封灌浆高分子防水材料等 [2] - 新型隔音材料包括发泡隔音地板减震隔声垫高性能岩棉隔音石膏板等 [2] - 建筑功能材料研发重点集中于系统集成功能复合低碳环保循环利用等领域 [2] 新材料发展阶段 - 新材料发展从规模扩张阶段跨越至以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升国际竞争力为主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3] - 未来将聚焦战略性与未来产业重大需求 围绕先进基础材料先进结构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等领域构建自主可控创新产业体系 [3] - 正经历材料研发范式变革材料性能需求变革材料制备场景变革 [3] 技术变革趋势 - 人工智能技术与材料设计研发深度融合 推动研发范式由数据驱动向人工智能驱动延伸 [3] - 信息科学前沿创新及基于新原理的颠覆性器件对材料品种性能功能及交叉融合提出变革性要求 [3] - 新一代智能制造系统智能机器人极端与极限制造对材料提出颠覆性要求并重新定义材料制备 [3] 行业发展目标 - 推动新材料从"好用"转向"多用" 以好材料支撑"好房子"赋能新制造 [4] - 打造国际领先材料体系 [4]
建筑材料转型升级 专家建议强化“好材料”创新支撑“好房子”
中国新闻网· 2025-08-27 16:29
建筑材料行业转型升级 - 行业提出以"好材料"创新支撑"好房子"建设的发展方向 通过科技改造老房子实现建筑系统新质生产力发展[1] - 中国已形成完备建材体系 涵盖水泥 玻璃 陶瓷等30个行业小类1000多种产品 成为全球最大建材生产国和消费国[1] - 行业需加强建筑协同 探索材料与建筑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路径 实现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进阶[1] 新型节能材料发展 - 高性能气凝胶玻璃具备超级绝热 良好透光及消音降噪特性 代表节能材料高性能化趋势[2] - 复合化材料如石墨烯发热材料实现智能温控 兼具抗菌除醛等多功能特性[2] - 生物质材料采用毛竹木材等天然材料或微生物媒介 成为新型建筑材料发展方向[2] 创能材料应用突破 - 碲化镉发电玻璃实现光能向电能转化 "发电玻璃+储能"模式成为建筑创能核心发展方向[3] - 发电玻璃技术对智慧城市 极端环境及离岛设施等场景具有重要应用价值[3] 建筑功能材料创新 - 新型防水材料涵盖防水卷材 防水涂料 密封灌浆及高分子防水材料等多类型产品[3] - 隔音材料包括发泡隔音地板 减震隔声垫 高性能岩棉及隔音石膏板等 解决老旧住房隔音串味渗透问题[3] - 功能材料研发聚焦系统集成 功能复合 低碳环保及循环利用四大重点领域[3] 材料应用核心要素 - 性能与成本高度适配成为新型先进节能材料应用推广的关键决定因素[3]
瞭望 | 中试夯基
新华社· 2025-07-14 17:18
"应以科技专项支撑一批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中试平台建设,凝练中试共性技术需求,支持极端复杂环 境试验、可靠性仿真分析、数字孪生等中试关键技术的突破,及计量、标准、试验检测、分析评价等基 础共性技术的研发。"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扈永顺 中试平台,是指面向制造业创新发展需求,汇聚各类产业资源,输出中试服务能力,加速创新成果转化 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作为现代化工业体系的关键一环,其能力强弱直接决定一个国家从技术创新 到产业落地的"变现"效率。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调研显示,未进行中试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成功率仅 为30%,而开展中试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成功率可以高达80%。 在业内专家看来,中试既不是纯科研的"放大版",也不是简单的量产预演,而是通过工程化验证、风险 过滤、资源整合,让技术创新获得"工业身份证"的必需环节。 打造强大的中试体系,强化实验室—中试—产业化的全链条,是实现创新驱动的必由之路。记者调研发 现,目前中试平台的发展尚不能满足需求,需要以政府、高校院所、企业、金融机构等多元主体构成的 生态系统为支撑,通过完善平台建设、加强标准提高质量、开放共享等系统性措施,打造中试发展良性 生态圈。 在雄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