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利策略

搜索文档
红利策略是否可以一直持有不动,需要适时止盈吗?
雪球· 2025-07-24 16:19
核心观点 - 在A股市场波动加剧、长期利率下行的背景下,中证红利、红利低波等红利策略因其"低波动、高股息"特性,成为稳健投资者资产配置的重要选项 [2] - 红利策略长期持有具有合理逻辑,但也存在止盈的必要性,需根据市场环境、估值水平和投资目标灵活调整 [3][7][9] - 动态再平衡是兼顾长期持有和适时止盈的合理策略,可能实现收益最大化 [12] 长期持有的合理逻辑 - 天然低估值保护:股息率加权的红利策略通过调出高估值、调入低估值企业,被动实现高卖低买,始终具备安全边际 [4] - 股息锁定收益:成份股派发现金红利可及时锁定收益,降低市场波动风险 [5] - 复利效应:普通投资者择时胜率低,长期持有的累计回报大概率优于频繁操作 [5] 止盈的必要性 - 拿不住:红利策略作为权益产品,持有三年周期内最大回撤常接近或超过20%(如中证红利区间最大回撤-29.65%、红利低波-30.15%),需防止恐慌性抛售 [7][8] - 估值泡沫风险:监管政策可能导致股息率"跳升",需结合市盈率(如高于近十年75%分位)、市净率综合评估 [8][12] - 市场风格变化:低利率/弱复苏环境利于红利策略,而经济强复苏阶段应减配防御性品种转向成长风格 [9] - 投资目标达成:预设收益目标实现后应果断止盈 [10] 止盈策略选择 - 目标收益率止盈:设定明确收益目标不恋战 [12] - 估值触发止盈:股息率低于近十年50%分位或市盈率超过75%分位时分批止盈 [12] - 动态再平衡:通过资产配置比例偏离调整(如稳健组合"红利50%+固收50%"偏离5%时再平衡)被动实现高卖低买 [12]
多家银行热推红利策略产品,有的近1月年化收益率超17%!值得买吗?
新浪财经· 2025-07-22 19:42
银行热推红利策略理财产品 - 多家银行如农行、中行、华夏银行通过App、公众号热推红利策略产品,以固收资产打底(80%以上)并配置红利资产(20%以内)增厚收益 [1][2] - 农银理财"农银匠心·灵动360天"产品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4.36%,近3个月3.34%,成立以来3.08%,业绩比较基准2.4%-3.4%,风险等级R2 [4] - 中银理财"慧富权益类红利策略180天A"配置30%中证红利指数+70%中债指数,风险等级R4,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17.92%,成立以来9.28% [6][7] 红利策略产品结构与收益特征 - 红利资产分为被动指数型(优选红利类指数工具)和主动管理型(委外管理人精选个股),通过行业轮动、择时争取超额收益 [4] - 华夏理财"固收增强精选封闭式100号420天"含95%以上固收资产,业绩比较基准2.75%-3.45%,风险等级中低 [8] - 高红利配置比例产品收益弹性更大但风险更高,如R4产品权益仓位可达0%-90%,杠杆比例110% [6][9] 市场环境与配置逻辑 - 低利率环境下红利策略性价比凸显,中证红利股息率相对10年期国债收益率处于历史高位 [9] - 监管政策引导红利资产配置,如规范上市公司分红、鼓励长期资金入市 [9] - 险资积极举牌高股息银行股,如平安人寿年内增持邮储银行、招商银行H股,弘康人寿持股郑州银行H股比例升至8.04% [10][11] 其他投资机会 - 高分红蓝筹、央国企主题、绿色低碳资产、AI与数字经济成长板块及境外资产具备潜力 [12] - 债券市场中转债、信用风险可控城投债和利率债仍有配置价值,FOF/MOM多资产产品可分散风险 [13]
基金二季报里的“调仓密码”:过半主动权益加仓出击,3500点攻防“开战”
第一财经· 2025-07-16 19:48
公募基金调仓动向 - 已披露二季报的32只主动权益基金中,超半数产品股票仓位环比增加,21只产品保持90%以上高仓位运作 [1][2] - 同泰产业升级A股票仓位从一季度末的34.22%大幅提升至92.35%,单季度加仓超过58个百分点 [2] - 长城医药产业精选A股票仓位增加14.4个百分点至90.72%,前十大重仓股中半数为港股医药股 [2] 创新药赛道布局 - 长城医药产业精选重仓股科伦博泰生物-B持仓数量较一季度末增持31.29倍,热景生物、泽璟制药-U等增持超过27倍 [3] - 该基金最新十大重仓股年内平均涨幅达173.76%,年内回报102.52%,规模从0.1亿元增至11.32亿元 [3] - 基金经理认为创新药行业受政策鼓励、临床数据读出及海外授权基本面兑现推动,成为二季度市场主线 [3] 基金业绩表现 - 近七成主动权益基金二季度实现正收益,长城医药产业精选A收益35.86%,永赢科技智选A收益32.28% [3] - 八成产品规模环比增长,12只实现翻倍,中欧数字经济规模从1.17亿元增至15.27亿元,增幅12倍 [4] - 永赢科技智选、长城景气成长、银华泰利等单季度规模增幅超过3倍 [4] 市场板块轮动 - 上证指数在3500点关键点位多空博弈加剧,7月9日短暂突破后转入震荡格局 [6] - 银行指数7月先涨5.84%后回调1.33%,二季度以来42只银行股平均上涨17.24% [6] - 中欧红利精选减持华夏银行等6只银行股,转向机械设备、环保、家用电器等个股 [6] 投资策略调整 - 红利策略基金认为银行股涨幅过大导致股息率吸引力下降,转向市场化红利标的 [7] - 创新药领域三季度将聚焦管线海外授权及国内销售放量两个方向 [7][8] - 永赢医药健康基金经理认为创新药产业周期进入"收获季",下半年确定性较强 [8]
午评:沪指涨0.36%再上3500点 工、农、中、建四大行续创历史新高
新华财经· 2025-07-10 13:16
市场表现 - 沪指午盘报3505.58点涨0.36%成交3649亿元深证成指涨0.02%成交5577亿元创业板指跌0.30%成交2683亿元 [1] - 光伏稀土房地产银行板块领涨PCB消费电子军工游戏板块跌幅居前 [1] - 全市场超3100只个股下跌个股呈现普跌格局 [3] 板块及个股动态 - 银行股持续走强四大行股价续创历史新高 [2] - 硅能源光伏概念股震荡走高京运通等涨停稀土永磁概念拉升北方稀土涨停 [2] - 算力硬件股调整胜宏科技等多股跌超5% [2] 机构观点 - 恒生前海基金指出6月CPI同比上涨0.1%结束连续4个月下降经济景气度回升市场风险偏好有望提升消费与科技板块呈现双轮动格局 [4] - 广发证券认为社服板块需求复苏旅游市场韧性显著暑期旺季临近需关注客流及客单价变化酒店行业连锁化率提升免税销售企稳龙头业绩改善可期 [4] 行业数据 - 1-6月汽车产销均超1500万辆同比增逾10%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增41.4%和40.3%占新车总销量44.3% [5] - 上半年汽车出口308.3万辆同比增10.4%新能源汽车出口106万辆同比增75.2% [5] 资金动向 - 华泰柏瑞红利低波ETF规模达203.43亿元成首只超200亿元红利主题ETF全市场红利策略ETF规模1478亿元较2024年底增近50% [6] - 华泰柏瑞旗下红利主题ETF合计规模421亿元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6] 政策与调研 - 国资委主任张玉卓调研强调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企业科技攻关推动创新融合打造标杆企业 [7][8] - 调研涉及中国电科中国电子等央企及宇树科技深度求索等AI企业关注工业智能体平台研发与创新资源整合 [7][8]
ETF产品加速涌现,中长期资金更青睐哪些方向?
第一财经· 2025-07-02 22:03
ETF市场发展现状 - 中国ETF市场规模在2024年首次突破万亿元,目前达4万亿元,2019年后行业主题ETF带领行业进入爆发期 [2] - ETF产品以费用低廉、持仓透明、风格稳定、交易便利的特点受各类投资者认可,2004年首只产品诞生后快速发展 [2] - 驱动因素包括政策支持增强资本市场稳定性、主动基金跑赢指数难度加大推动资金转向指数、产品创新构建多元生态、"三投资"理念与指数化投资特征契合 [2] ETF产品设计考量 - 机构布局ETF产品首要考虑未来配置资金类型,而非急于布局赛道,宽基类和红利类产品因波动率低更受配置型资金青睐 [2] - 标的指数需具备足够投资容量以避免资金进出导致大起大落,宽基类和策略类产品数量少但规模大,更受ETF经营者偏好 [2][3] - 金融科技、数据积累及市场资讯捕捉能力助力热点指数快速发布,AI工具可提前研究热点主题如AIGC、新质生产力等 [3] 避免产品同质化策略 - 大型基金公司可布局宽基指数产品满足资金配置需求,中小型公司可开发特色宽基指数或自身策略如城市科技ETF [4] 中长期资金青睐的ETF方向 - 沪深300指数产品渗透率低且规模超1万亿元,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6] - 红利类策略型ETF契合低利率环境及投资者低波动需求,可能成为基础配置工具 [6] - 债券ETF和港股ETF因配置属性及互补性(如网络科技、创新药)具发展潜力,港股或成全球资金配置中国资产的一站式市场 [6] - 险资持有ETF规模约2600亿元,偏好权益类产品包括A股宽基ETF、行业主题ETF、策略ETF等 [6] 未来ETF创新方向 - 险资看好场内ETF、指数增强型ETF及QDII-ETF三类产品 [7] - 宽基指数作为核心配置工具,策略指数采用"核心+卫星"模式,多资产指数通过股债配置分散风险 [7] - 策略风格ETF在全球占比显著高于国内,随着市场成熟度提升有望迎来规模与占比双重扩容 [7] - 热点指数如茅指数、宁组合及AIGC等有望转化为ETF产品,推动市场多元化发展 [7]
杭银理财一产品近一月年化收益率冲12%?!打榜?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7 17:13
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趋势 - 短期高收益固定收益类持有期理财产品成为代销渠道推广主力,资金便利性强且投资范围较现金类产品更宽松[1] - 人民币现金类理财近6个月七日年化收益率均值仅为1.562%,促使市场转向"固收+"最短持有期产品[1] - "固收+"产品通过配置权益及衍生品类资产增厚收益,如交通银行代销的杭银理财产品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达6.54%[2][3] 高收益理财产品特征 - 部分短期产品年化收益率超10%(如杭银理财近1月年化12.72%),但实际收益可能低于宣传水平[2] - 净值短期暴涨后开放销售是常见策略,如杭银理财产品5月30日单日净值增长0.76%,后续增速放缓至0.02%以下[2][3] - 兴业银行代销的光大理财产品近1月年化达14.979%,但6月11-13日累计收益超1%后明显回落[3][4] 产品发行与销售策略 - 高收益产品通常额度有限,偏向私人银行客户,需在新发界面蹲点购买[6] - 大规模开放额度后收益率大概率走低,如光大理财产品开放后净值连续数日维持1.0189水平[4][6] 低利率环境下的产品创新 - 红利策略产品崛起,如工银理财配置高股息股票、农银理财优选红利资产,中银理财权益类产品配置优先股和红利指数基金[7] - 高盛工银理财新发红利策略产品挂钩中证红利指数收益率,起购金额20万元[8] - 多资产策略产品采用多元配置(如工银理财组合信用债、ABS、黄金,施罗德交银理财覆盖境内外股债另类资产)[8] 投资者策略建议 - 需高频观察周度/月度收益率变化,警惕实际持有收益可能低于宣传(如宣传5%实际2%)[9] - 含权策略产品波动更高,适合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投资者[9]
面对上千只ETF,投资者却更迷茫了
36氪· 2025-06-27 08:21
行业痛点与监管方向 - 监管层希望通过简单、便捷的稳健型策略产品解决"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行业痛点 [1][15] - 主动权益基金面临信任危机,指数化投资因透明、低成本优势规模首超主动权益基金 [2] - 普通投资者在1200只ETF中难以有效配置资产,催生Smart Beta策略需求 [2] Smart Beta策略发展 - Smart Beta策略通过纪律性选股逻辑(如红利、价值、质量、低波动)优化风险收益特征 [3] - 美国市场Smart Beta ETF管理规模达17275.10亿美元,十年增长23倍,占权益ETF规模的20% [5][8] - 中国市场Smart Beta ETF规模仅1200亿元,占权益ETF规模的3%,红利因子策略占主导 [8][9] 自由现金流策略表现 - 自由现金流是衡量企业财务健康度的核心指标,中证全指自由现金流指数近10年年化回报7.77%,远超中证全指-3.95% [10][13] - 截至2025年6月18日,全市场已有27家基金公司发行32只自由现金流相关指数基金 [11][12] - 华泰柏瑞基金较早布局红利策略后,又发行自由现金流ETF及联接基金(563390、024622) [12][14] 监管与行业转型 - 《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要求从重规模向重投资者回报转型 [15] - Smart Beta中的红利、自由现金流策略因稳健表现成为解决行业痛点的关键工具 [16] - 自由现金流ETF为长线资金提供新选项,未来表现值得期待 [16]
创历史新低!160万亿存款动手?
格隆汇APP· 2025-06-08 18:39
货币基金收益率下行 - 余额宝7日年化收益率创历史新低至1.165% [1] - 前15大货币基金收益率同比普遍下降30-50基点 [2] - 天弘余额宝最新收益率1.19% 规模达7992.97亿元 [5] - 货币基金主要投资短期货币工具 收益率与市场利率高度挂钩 [7] 居民资产配置趋势 - 居民金融资产占比2024年达47.6% 较2018年提升6.3个百分点 [7] - 金融资产贡献比例2024年首次超过100% [7] - 居民存款中定期存款占比33.6% 显著高于美日 [9] - 4月居民存款同比少减4600亿元 非银机构存款同比多增1.9万亿元 [9] 资金流向变化 - 货币基金4月规模单月增长6648.39亿元 占公募总增量的74% [11] - 理财规模5月突破31万亿元 短期限产品"存款替代"效应显现 [13] - 中金预计货币市场利率补降将利空货币基金规模增长 [13] 国际比较与政策导向 - 中国居民财产净收入80%依赖利息 分红仅占10% [15] - 38国平均分红占比达55% 政策强调提升股息率 [16] - 中日韩同步推动股市改革 提升估值成共同目标 [17] 中特估ETF发展 - 规模超10亿的中特估相关ETF共30只 [17] - 华泰柏瑞红利ETF规模198.79亿元居首 [19] - 瑞银预计优质公司潜在上升空间10%-30% [21] 利率环境与投资策略 - 一年期存款利率跌破1% 低利率时代持续 [7] - 中信证券建议拥抱波动并拓展多元资产配置 [13] - 政策高度重视股市 资金涌入风险资产逻辑强化 [22]
港股红利ETF规模超350亿 首只百亿级跨境策略ETF诞生
快讯· 2025-05-07 08:18
港股红利ETF规模增长 - 全市场11只港股红利主题ETF最新规模超350亿 [1] - 摩根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ETF规模达101.58亿元,成为首只百亿级跨境策略ETF [1] - 该ETF今年以来规模增长超40亿元 [1] 红利主题基金市场表现 - 尽管市场短期波动较大,红利主题基金仍展示超强吸引力 [1] - 港股红利策略ETF规模创新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