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益基金
搜索文档
易方达规模首破2.5万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4 15:48
作者丨易妍君 李域 编辑丨姜诗蔷 继8月底突破36万亿元大关后,公募基金总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底,我国境内公募基金管理机 构共165家,其中基金管理公司150家,取得公募资格的资产管理机构15家。这些机构管理的 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36.74万亿元,较今年二季度末增长了近7%。 大型基金公司"强者恒强"。据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统计,截至9月底,易方达、华夏的管理 规模分别突破2.5万亿元、2.2万亿元,稳居行业第一、第二名;广发、南方、富国、天弘、嘉 实、博时、汇添富、鹏华的管理规模也都达到1万亿元以上,依次排在行业第七至第十名。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三季度,能够捕捉市场行情趋势的工具类产品成为各类投资者眼中的"香 饽饽":多只行业主题ETF、跨境ETF获得上百亿份的净申购。但与此同时,随着权益基金业绩 回暖,投资者获利了结情绪凸显。 公募基金行业的规模变化与股票市场的表现密切相关。今年4月以来,伴随A股市场震荡上 行,公募基金市场也在不断扩容。 截至今年9月末,公募基金总规模已达到36.74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4.56%。 相较今年二季度末,整 ...
公募狂撒近1700亿“红包雨”
国际金融报· 2025-10-28 08:43
公募基金分红总体情况 - 截至2025年10月27日,全市场公募基金今年以来合计分红3359次,分红金额达1689.09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1385.19亿元相比,同比增幅21.94% [1] - 分红总额中,债券型基金占比最高,达71.04%,权益基金(股票型与混合型)合计占比22.94% [2][3] 各类型基金分红表现 - 债券型基金是年内分红主力,分红次数2455次,分红金额1199.95亿元,同比增幅6.31% [2] - 权益基金分红同比大幅增长,其中股票型基金分红481次,金额336.78亿元,同比增幅99.72%;混合型基金分红242次,金额50.66亿元,同比增幅90.67% [2][3] - QDII基金分红增幅最为显著,分红35次,金额17.30亿元,同比增幅高达491.56% [2][3] - REITs基金分红83.92亿元,同比增幅44.84%;FOF基金分红0.45亿元,同比增幅32.02% [2][3] - 货币市场型基金是唯一分红金额同比下降的类型,分红0.02亿元,同比降幅8.86% [2][3] 推动分红增长的因素 - 监管部门持续引导公募基金行业从规模导向转向投资者回报导向,鼓励基金管理人增强回馈投资者的意识 [4] - 部分基金建立了"季度强制分红"机制,促进分红行为趋于常态化 [4] - 市场整体表现向好,债券市场运行平稳,为债券型基金积累了稳定的可分配收益 [4] - A股市场核心宽基指数涨幅显著,带动权益类基金收益水平提升,为实施分红提供了有利基础 [4] - 在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基金管理人通过分红能有效增强产品吸引力与市场竞争力,提升投资者的实际获得感 [4]
货币基金收益率持续走低,全行业逼近“1时代”
新浪基金· 2025-10-22 17:12
货币基金收益率走势 - 货币基金平均七日年化收益率正逼近甚至跌破1% [1] - 截至10月10日,市场上有65只货币基金的七日年化收益率已跌破1%,占比约17.5% [1] - 去年年底时,仅有28只货币基金的七日年化收益率跌破1%,且有15只收益率在2%以上 [1] - 广谱利率大概率继续下行,货币基金收益率规模性跌破1%只是时间问题 [1] 货币基金规模与市场地位 - 截至2025年8月31日,货币基金总规模为14.81万亿元,较6月底增长约5800亿元,较年初增长约1.2万亿元 [1] - 货币基金作为闲钱理财工具仍具备相当生命力,其核心价值在于本金的相对流动性和便捷性 [2] - 相较于传统定期存款,货币基金支持T+0或T+1到账,可随时申购赎回 [2] - 相较于活期存款普遍0.05%的利率,货币基金的收益率仍有优势 [2] - 部分货币基金深度嵌入消费支付场景,可直接用于线上支付,通过生活场景融合培育庞大用户基础 [2] 投资者策略与市场展望 - 在当前低利率环境下,货币基金收益率持续走低或维持在低位,大概率是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市场常态 [2] - 对于短期闲置资金,货币基金仍是优质的流动性管理工具 [2] - 对于中长期资金,投资者可考虑转向债券基金、"固收+"基金或权益基金等收益潜力更高的产品 [2] - 未来,货币基金在广大普通投资者的理财体系中,依然有望扮演重要角色 [3]
下降逾45%!公募新基金发行环比降温
国际金融报· 2025-10-20 22:23
公募基金发行市场概况 - 10月20日至10月26日全市场共有30只公募基金开启认购,较前一周环比下降45.45% [1] - 新发基金平均认购天数为27.8天,较前一周明显延长 [1] - 本周有27家公募机构旗下有新基开启认购,其中24家机构仅1只新基开启认购,另外3家机构有2只新基开启认购 [3] 基金类型发行结构 - 权益基金是本周发行主力,共有23只权益基金开启认购,占比达76.67%,但环比发行明显降温 [2] - 被动指数型基金持续受热捧,在15只股票型基金中占11只,占股票型基金总量的73.33% [3] - 债券型基金发行维持平稳,本周共有3只债券新基开启认购,环比持平 [3] - QDII基金发行有所回暖,本周有1只QDII新基开启认购,而前一周数量为零 [3] 主要发行机构动态 - 汇添富基金和嘉实基金本周均有2只新基开启认购,混合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各1只 [3] - 南方基金开启认购的2只新基中,QDII基金和股票型基金各1只,其QDII基金成为本周唯一1只开启认购的QDII新基 [3]
“存款搬家”背后原因浮出水面
财联社· 2025-10-16 22:21
金融数据分析 - 前三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22.71万亿元,其中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4.81万亿元 [1] - 9月末住户存款增长12.73万亿元,较8月末的9.77万亿元大幅增加近3万亿元 [1] - 9月份非银存款数据出现明显回落,而居民存款大幅反弹 [1][2] 非银存款增长原因 - 非银存款高增主要与非银存款定期化、持有同业存单多增较多有关,并非专指证券公司的保证金类存款大幅增加 [1][2] - 7月份非银存款增加2.14万亿元,同比多增1.39万亿元;8月份增加1.2万亿元,同比多增5500亿元 [2] - 银行在政府债、专项债发行高峰期,因居民存款增长一般,有扩充负债规模的需要,导致非银数据增长 [3] 居民资产配置行为 - “存款搬家”是居民根据资产回报率变化,将储蓄存款转换为其他资产的资产重新配置行为 [1] - 部分存款可能绕道基金、理财存入同业,因同业存款利率相比居民存款利率相对较高 [3] - 三季度债券市场相对低迷,可能导致部分客户选择将资金赎回至银行账户 [6] 银行理财与基金销售情况 - 9月末银行理财存量规模较8月末减少1284.71亿元,降至30.82万亿元 [4] - 含权类产品销售占比年内有一定提升,但无爆发式增长,基金产品整体销量未出现大幅变化 [5][6] - 在含权类基金产品中,挂钩指数的产品比例相对较高,直接投向股市某个板块的产品并不受欢迎 [6]
《海外资管机构赴上海投资指南(2025版)》发布,今年有这些要点更新!(附全文下载)
第一财经· 2025-10-16 09:40
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深化 - 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2024年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达64.1万亿元,同比增长22.5%,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业务量覆盖189个国家和地区,参与者达1690家 [1] - 互联互通机制不断拓展,QFII/RQFII可投范围扩展至场内ETF期权,REITs纳入沪深港通、人民币股票柜台纳入港股通,"债券通"南向通扩展至非银机构 [2] - 外资持续参与中国市场,截至2025年6月境外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持债总量为4.23万亿元,893家境外机构获批QDII资格 [3]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提升 - 上海金融市场规模领先,2024年金融业增加值8072.73亿元,占全市GDP比重15%,金融市场交易总额3650.30万亿元,增长8.2% [4] - 上海金融机构显著聚集,截至2024年末持牌金融机构总数达1782家,较2019年增长7.41%,其中外资金融机构555家占比约三分之一 [5] - 外资机构高度集中于上海,总部设在上海的外资法人银行占内地总数一半,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及外资保险公司均占内地总数一半左右,全球资管规模前十机构已全部在沪展业 [5] 中国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加速 - 中国公募基金整体规模实现突破,截至2024年末开放式公募基金资产规模达3.98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四,截至2025年6月公募基金规模突破34万亿元人民币 [6] - 权益投资持续扩容,截至2025年6月开放式基金中权益基金规模为8.42万亿元,同比增长26% [7] - 被动投资快速发展,根据2025年中报被动指数型基金持有A股市值达3.41万亿元,已超过同期主动权益类基金2.45万亿元的总市值 [8] - 费率改革快速落地,在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指引下首批26只新型浮动费率基金在10日内快速获批,发行规模达到258.63亿元 [9] 上海基金行业规模持续领先 - 上海公募基金行业领跑全国,截至2025年6月底辖区公募基金管理机构有75家,产品数量5129只,管理规模12.74万亿元,均为全国第一 [10] - 上海私募基金虹吸效应显著,注册在上海的私募管理人共3701家,管理基金数量4.05万只,管理规模5.10万亿元,三项指标均为全国第一,89家百亿证券类私募中坐落于上海的有43家占比48% [10] - 上海成为外资私募进入中国市场的首选地,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KKR旗下开德私募、泰国开泰银行旗下开泰远景、宽立资本、淡明资本等均落户上海布局中国市场 [10]
股债“跷跷板” 债基调精度
深圳商报· 2025-10-16 07:06
文章核心观点 - 股债市场呈现显著的“跷跷板”效应,资金正从债券基金向权益基金转移 [1][2] - 部分债券基金因遭遇大额赎回而宣布提升产品净值精度,以保护持有人利益 [1] - 业内观点认为债市存在阶段性交易机会,但建议投资者谨慎追高并把握窗口期调整仓位 [1] 资金流向 - 权益基金吸金效应显著,富国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等7只权益基金资金净流入超过50亿元,另有56只权益基金资金净流入超过10亿元 [2] - 债券基金出现资金净流出,海富通上证投资级可转债ETF等5只债基净流出资金金额超过10亿元,海富通中证短融ETF等13只债基净流出金额超过1亿元 [2] - 资金净流入超过10亿元的债券基金为17只 [2] 基金业绩表现 - 今年以来股票型基金整体平均收益率超过26%,混合型基金收益率超过23%,而债券型基金的整体平均收益率仅为1.73% [2] - 股债“跷跷板”效应因显著的业绩差异而加剧 [2] 债券基金动态 - 永赢泰利债券C类份额、恒越短债D类份额、国泰君安安睿纯债C类份额等多只债券基金宣布提升产品净值精度 [1] - 提升净值精度的主要原因是基金发生了大额赎回,此举旨在确保基金持有人利益不受影响 [1] 市场分析与展望 - 情绪阶段性改善可能为债市带来交易机会,但策略上宜见好就收 [1] - 走出债市赚钱效应差的困境可能需要货币面宽松或海外冲击等外生因素影响 [2] - 市场关注点在于四季度央行是否会推出降息措施,以及海外冲击可能带来的影响 [2]
科创、港股成为公募基金重点布局方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4 10:24
基金发行市场概况 - 10月计划发行新基金92只,其中10月9日单日发行23只,10月13日至17日当周集中发售54只 [1][6] - 9月公募基金发行份额达1675.38亿份,创年内单月新高,平均发行份额为8.29亿份,为年内第二高 [9] - 2025年前9个月全市场新发基金1138只,较2024年同期的863只增长31.87%,发行规模合计8955.96亿份,同比增长约5% [11] 产品结构特征 - 权益基金是发行主力,10月计划发行的92只产品中权益基金占比76%(70只),包括35只被动指数基金、24只主动权益基金和11只增强指数基金 [3][6] - 被动指数型产品在权益基金中占比50%,在全市场今年新发的644只股票型基金中,指数型股票基金占比高达96.74%(623只) [6][11] - 非权益类产品包括10只债券型基金、7只混合型FOF以及债券型FOF、Reits和QDII等 [7] 重点布局方向 - 新基金布局重点围绕科创领域和港股市场,主题聚焦信息产业、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科技创新细分赛道 [4][7][8] - 10月新发基金中包含多只细分赛道指数产品,如大成创业板人工智能ETF联接、汇添富国证通用航空产业ETF联接等,另有9只指数基金名称包含“港股”字样及1只恒生指数增强基金 [7] - 指数基金布局呈现主题聚焦化、市场多元化、类型细分化三大趋势,重点覆盖科技创新、高端制造、金融服务等政策驱动明确的主题 [8] 发行主体格局 - 前9个月有128家公募机构发行新产品,其中61家新发基金数量不少于5只,37家不少于10只 [11] - 头部公司发行数量领先,富国基金新发51只居首,华夏基金和汇添富基金各发45只,易方达基金发行42只 [12] - 头部机构凭借品牌、渠道和投研优势快速响应市场,中小机构则聚焦细分领域或特色产品 [12] 市场驱动因素与展望 - 下半年发行提速得益于市场行情回暖、政策利好及基金业绩良好等因素 [10] - 科创领域受偏爱与产业政策驱动相关,政策重点聚焦半导体、国产替代芯片、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细分赛道 [8] - 港股市场因估值处于历史较低区间,对南下资金吸引力显著提升 [9] - 四季度权益类基金仍是发行重点,产品结构将更多元,投资主题可能集中在科技成长、内需、反“内卷”等领域 [12]
为什么无论牛市还是熊市,想真正赚到钱,都得做好这一点?
雪球· 2025-10-12 21:00
股债配置的核心价值 - 股债配置的终极目的是确保在牛市短暂而急促的急涨时段持有股票仓位以真正赚到钱[6] - 2019年以来中证全指日线出现四次阶段涨幅超过30%的"高光时刻",错过这些时刻就相当于错过牛市本身[6] - 动态再平衡是一种被动的高抛低吸,可以增厚收益并极大改善投资体验[9] 股债配置的基本方法 - 根据风险偏好和投资目标设定合适的股债比例并在相当长时间内维持不变,例如股债均配、股6债4[5] - 随意改变预先设定的股债比例不是股债配置而是随心所欲的投资方法[6] - 股债配置完成后因市场波动造成比例偏离时进行动态再平衡以恢复原定占比[8] 动态再平衡的触发条件 - 股债均配时权益向上偏离1、3、5、10个百分点分别需要权益上涨4.08%、12.76%、22.22%、50%[25] - 股债均配时权益向下偏离1、3、5、10个百分点分别需要权益下跌3.94%、11.32%、18.18%、33.34%[25] - 将股票资产净值发生10个百分点偏离作为启动再平衡标准,相当于宽基指数涨跌幅达到10%[27] - 2019年至2025年9月19日近7年时间里,按10%条件出现20次动态再平衡机会,平均每年约3次[27] - 20次动态再平衡中权益上涨11次需要止盈,权益下跌9次需要低吸[29] 动态再平衡的操作细节 - 按宽基指数10%涨跌幅启动再平衡时,每次再平衡部分仅相当于全部投资额3%不到的比例,摩擦成本几乎可忽略不计[29] - 心态超稳的投资者可将条件放宽至股票资产净值发生20个百分点偏离,但牛市途中很少出现20%以上跌幅[29] - 动态再平衡最大价值在于平滑波动和心理波动,确保能吃到牛市主升浪最丰厚的收益[31] - 可根据指数点位变化有计划调整股债比例,例如3000点股8债2、5000点股2债8[33]
财富自由基础门槛——存款300万,在国内到底算什么水平?
雪球· 2025-10-05 14:55
文章核心观点 - 300万存款在中国是衡量财富状况的一个关键节点,它代表了财务安全的门槛,但距离完全的财务自由仍有距离[4] - 300万存款在统计学上极为稀缺,仅能覆盖约0.03%-0.05%的家庭,是普通家庭的财富天花板[7] - 该数额的实质购买力和生活体验高度依赖于所在城市的地域经济水平[13] - 300万的长期价值并非静态,其未来购买力取决于投资策略和通胀水平,动态管理比静态持有更重要[19] - 300万的心理价值由个人欲望和生活方式选择决定,是实现特定生活目标(如教育、退休)的尺规而非终点[25] 财富稀缺性分析 - 全国住户存款余额145.5万亿元,人均存款10.7万元,家庭平均存款约30万元,300万是家庭平均存款的十倍[7] - 存款≥50万元的账户占比仅0.37%,≥100万元的账户占比约0.1%,300万存款家庭占比推测在0.03%-0.05%之间,即每2000-3000户中有一户[7] - 年收入15万元的家庭,每年储蓄5万元,积累300万需要60年,且需排除重大支出,现实中因房贷育儿等压力,多数家庭存款上限在50万-100万元之间[7] 社会阶层定位 - 在不含房产的家庭存款8级金字塔中,300万位于第6级“小富层”(100-800万)的中段[10] - 此财富水平使家庭成为“规则受益者”,具体表现为孩子教育选择自由、应对突发医疗开支能力强(如可立即拿出50万押金)、以及个人消费自由度提升(如无需等待带薪假期即可旅行)[11] 地域购买力差异 - 300万在不同城市的购买力差异巨大:在北京海淀可能仅为一套老旧学区房的首付;在成都高新区可全款购买精装四房并剩余30万购车;在县城则可一次性购买三套住房加一间铺面,实现每月6000元的租金收入[13] 长期价值与投资影响 - 假设年通胀率为3%,十年后300万的购买力将衰减至约220万[19] - 进行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投资,十年后价值差异显著:投资年化4%的固收+产品,十年后价值444万(折现后购买力约330万);股债均配组合(年化约7%)价值590万(购买力约440万);股7债3进取组合(年化约10%)价值778万(购买力约579万)[19] - 财富的阶层会因投资管理能力而升级或降级,动态曲线比静态截图更能决定300万的实际水平[19] 心理账户与生活目标 - 300万触及财务安全(抵御失业、重疾、养老等风险)的门槛,但未达到财务自由(不再为钱工作)的阈值,两者之间的差距由个人欲望水平决定[22][23][24] - 降低欲望(如专注于阅读、陪伴家人)可使300万成为生活“通关证”,而追求高端教育、环球旅行等则可能使其不够起点[24] - 300万的价值最终需通过回答具体生活目标(如城市选择、子女教育标准、退休年龄)来界定,从而从抽象数字转化为衡量与理想生活距离的尺规[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