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重疾险
搜索文档
盈利寿险公司的剩余边际分析
13个精算师· 2025-11-10 17:44
文章核心观点 - 偿二代二期工程实施后,通过分析保单未来盈余可推导出寿险公司的核心盈利指标“剩余边际”,该指标是分析公司经营状况的关键[1] - 剩余边际的变动主要受退保率影响,不同公司对退保率的精算假设差异会导致剩余边际计算结果显著不同,进而影响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判断[14][15] - 平安人寿的剩余边际在2023年和2024年出现大幅下降,降幅高达5%到7%,主要原因是其存量保单(尤其是重疾险)的退保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12][13] 偿二代二期下盈利寿险公司的剩余边际 - 推导出盈利寿险公司剩余边际的公式:保单未来盈余 = 会计准备金与偿二准备金之差(ACCIF) - 所得税准备 - 现金价值保证,进而可推算剩余边际[2][3] - 2024年底仅有27家寿险公司连续三年在税务口径下盈利,具备计算条件;人保寿险因未达盈利标准被排除在外[5] - 部分公司如新华人寿、工银安盛、建信人寿和交银人寿因未披露关键数据(如会计准备金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导致其2024年剩余边际无法准确计算[5] 剩余边际的变动分析 - 保单未来盈余下降的四个主要原因:分红险占比高、提高750天曲线综合溢价、高价值产品继续率低于假设、调整精算假设降低会计准备金[9] - 在现行会计准则下,存量保单剩余边际的变化基本不受750天曲线变动影响,精算假设调整和运营偏差(除退保外)对存量保单剩余边际影响有限[10][12] - 平安人寿近两年剩余边际大幅下降(2023年减少469亿元,2024年减少585亿元),而中国人寿和太保人寿同期剩余边际保持增长,凸显平安退保问题的严重性[12][17] 退保率假设对剩余边际的影响 - 退保率假设对增额终身寿等产品的剩余边际计算影响巨大,例如采用1%退保率假设计算出的剩余边际可比采用5%假设高出近一倍[14][15] - 平安人寿新单期交产品的合同服务边际率是上市公司中最低的,表明其采用了相对保守的退保率假设;若采用更激进假设,其剩余边际降幅会大幅减少[15] - 部分养老健康险公司通过销售低价长期重疾险积累了可观剩余边际,但其重疾险实际赔偿率已远超定价假设(A/E Ratio达150%),未来潜在亏损可能超过现有剩余边际[16] 主要寿险公司剩余边际数据 - 头部公司剩余边际规模:中国人寿(8,392亿元)、平安人寿(7,890亿元)、太保人寿(3,549亿元)、泰康人寿(2,710亿元)[17] - 剩余边际增长显著的公司:太平人寿(2024年增长202亿元)、泰康养老(2024年增长33亿元)、中英人寿(2024年增长28亿元)[17][19] - 友邦人寿剩余边际为936亿元(假设最低现价保证为0),若考虑20亿元的最低现价保证,其剩余边际将减少200亿元至665亿元[6][17]
人身险新版生命表发布 终身寿险保费或降
北京商报· 2025-10-30 00:40
2025版生命表发布概述 - 中国精算师协会于2025年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正式发布《中国人身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25)》,这是自2016年第三套生命表后行业核心基础工具的里程碑式更新 [1] 生命表编制背景与数据 - 生命表是以数理形式呈现保险人群生存和死亡概率分布规律的数据表,是保险产品定价、准备金评估和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工具 [3] - 2025版生命表编制采集了行业近十年全量保单数据,数据样本量全球保险市场第一,经过多轮测算论证,数据成熟可靠 [5] - 生命表编制工作已实现自动化,与第一版制定时需手工录入每组数据和每张保单相比技术进步显著 [4] 生命表反映的社会变迁 - 保险人群平均预期寿命持续提升,第四套生命表的预期寿命较第一套生命表增长了约10岁 [3] - 保险人群中少儿死亡率显著改善,各年龄段中少儿段的死亡率改善最快 [3] -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保险人群死亡率明显降低 [3] 对保险产品设计的影响 - 生命表的使用可推动保险产品设计更加科学合理,进一步丰富保险产品供给 [6] - 养老类业务表科学量化了保险人群人口老龄化与预期寿命演进趋势,有助于科学设定养老保障责任 [6] - 非养老业务一表和二表刻画了保险人群死亡率风险特征,有助于更好地提供死亡风险保障 [6] - 首次编制的单一生命体表切实反映了保险人群个体生命规律,有助于保险公司细分客群,实现更个性化的产品定价和责任组合 [6] 对产品费率的潜在影响 - 死亡率降低、预期寿命提高意味着身故类保险产品(定期寿险、终身寿险等)费率将有下降空间 [7] - 费率将呈现结构性分化:定期寿险、定额终身寿险价格有望降低;养老年金险因给付期延长价格可能上涨;终身重疾险因保障期内疾病发生概率增加面临涨价压力 [7] - 保险产品采用三要素定价法,第四套生命表的发布会影响定价死亡率,但对产品价格的具体影响以各家公司经营策略为主 [7] 监管规范与未来展望 - 金融监管总局制定《通知》规范生命表使用,自2026年1月1日起实施,要求规范人身保险产品费率厘定、法定责任准备金评估及分红保险红利分配对生命表的使用 [9][10] - 监管将严格生命表等各类精算参数监管,强化精算工作人员责任,引导行业科学运用基础工具 [10] - 展望未来,基于人工智能发展,保险人群的费率或可适时自动调整,实现更细化的风险分类和更公平的费率 [11] 行业整体意义 - 生命表的研制更新对保险公司、消费者和政府监管三方是正向有益的重大基础科研预测工作 [8] - 生命表包括对不同险种类别和特别地区的分析预测数据,使行业能够更加精准地制定费率、提取准备金,让公司财务更加稳健 [8]
2025金融街论坛|人身险第四套经验生命表重磅发布,终身寿险保费有望下降,年金险保费或涨
北京商报· 2025-10-29 22:22
2025版生命表发布概述 - 中国精算师协会于2025年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正式发布《中国人身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25)》[1] - 这是自2016年第三套生命表发布后,行业核心基础工具的里程碑式更新[1] - 生命表是以数理形式呈现保险人群生存和死亡概率分布规律的数据表,是保险产品定价、准备金评估和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工具[4] 生命表反映的社会变迁 - 保险人群平均预期寿命持续提升,第四套生命表的预期寿命较第一套生命表增长了约10岁[3][4] - 保险人群中少儿死亡率显著改善,少儿段死亡率改善最快[4] -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保险人群死亡率明显降低[4] 生命表编制方法与数据基础 - 此次编制采集了行业近十年全量保单数据,数据样本量全球保险市场第一[5] - 生命表依据各种数据,使用最科学的底层模型和数学模型来模拟未来风险的发生率,是一项行业重大的科研成果[5] 对保险产品设计与供给的影响 - 生命表的使用可推动保险产品设计更加科学合理,进一步丰富保险产品的供给[6] - 养老类业务表科学量化了保险人群人口老龄化与预期寿命演进的趋势,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养老保障需求[6] - 非养老业务表刻画了保险人群死亡率的风险特征,有助于更好地提供死亡风险保障[6] - 首次编制的单一生命体表切实反映了保险人群个体生命规律,有助于保险公司细分客群,实现更个性化的产品定价和责任组合[6] 对各类产品费率的潜在影响 - 随着死亡率降低、预期寿命提高,身故类保险产品(定期寿险、终身寿险等)费率将有下降空间[8][9] - 养老年金险因给付期延长,价格可能上涨[9] - 终身重疾险因保障期内疾病发生概率增加,也面临涨价压力[9] - 实际费率还受预定利率、公司策略等因素影响,调整幅度可能较温和[9] 监管指引与未来展望 - 金融监管总局制定《通知》规范生命表使用,自2026年1月1日起实施[11] - 《通知》规范人身保险产品费率厘定、法定责任准备金评估以及分红保险红利分配对生命表的使用[11] - 展望未来,基于人工智能发展,保险人群的费率或可适时自动调整,实现更细化的风险分类和更公平的定价[12] - 未来十年,保险产品的设计、模式、形式和形态可能发生巨大变化,向“我的智能保障方案”演进[13]
保险预定利率降至2%及以下 “末班车效应”下多款产品受追捧
中国经营报· 2025-08-03 22:57
行业动态调整机制 -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公布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 99% 连续两个季度低于现行2 5%上限 触发调整机制[1] - 多家险企已公告调整新备案产品预定利率 普通型从2 5%下调至2% 分红型从2%下调至1 75% 万能型最低保证利率从1 5%下调至1% 8月31日前完成切换[1] - 这是行业建立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以来首次触发利率下调[2] 调整规则与幅度 - 监管规定预定利率最高值取0 25%整倍数 当连续2季度高于研究值25个基点及以上时需下调 2个月内完成产品切换[3] - 普通型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从2 5%下调至2% 万能型最低保证利率最高值从1 5%下调至1% 均下调0 5%[3] - 分红型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仅下调0 25%至1 75% 为后续产品开发留空间[4] 市场反应与产品趋势 - 预定利率下调导致"末班车效应" 8月出现2 5%产品销售小高峰[2] - 增额终身寿险搭配万能账户或分红账户 以及高现价年金险如"快返年金"受市场欢迎[6] - 2025年上半年新推出分红险259款 占寿险新产品总量33% 头部公司如中国人寿分红险首年期交保费占比达51 72% 平安人寿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增长170%[8] 产品收益与成本影响 - 预定利率调整不影响已投保保单 但新产品收益将下降 如100万元投入40年收益差距可达44 7万元减少41%[7] - 长期保障型保险保费或将上涨 如终身重疾险预估最高涨30%[7] - 险企转型浮动收益产品如分红险 可降低负债成本 维持利差空间[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