偿二代二期工程

搜索文档
寿险公司的保单未来盈余
13个精算师· 2025-08-05 17:34
偿二代二期工程与保单未来盈余 - 中国保险行业从2022年一季度开始实施偿二代二期工程,要求公司披露比一期更详细的数据和指标,并引入"保单未来盈余"这一新概念来衡量公司未来盈利能力[1] - 保单未来盈余定义为会计准备金与偿二代准备金之差(ACCIF),减去可能的10%所得税准备和现金价值保证影响,大多数中小寿险公司因无这两项影响,其保单未来盈余即为ACCIF[2] - 从2023年开始,部分公司实施IFRS17新会计准则,但可通过特定公式推导保单未来盈余,该公式适用于所有公司且无需知道所得税准备和现金价值保证情况[3][4] 保单未来盈余计算方法与验证 - 通过特定公式可验证公司偿付能力报告中会计准备金、偿二准备金等数据的内在一致性,公式涉及递延所得税负债(DTL)、实际资本(AC)、净资产(NA)等多项指标[6] - 公式中DTL需与其他认可负债中的DTL保持一致,无论公司使用抵销前还是抵销后的DTL,公式均成立[7] - 大多数公司(包括所有上市公司和几乎全部外资公司)在资产负债表中使用抵销后的DTA和DTL,但农银人寿等公司在计算偿付能力时使用抵销前的资产负债表数据[8] 行业保单未来盈余现状 - 66家寿险公司2024年底保单未来盈余总额2.26万亿元,占总资产8.8%,较2022年底下降约1500亿元[14] - "老七家"保单未来盈余1.86万亿元占行业总额82%,其占总资产比例约10%(太平最高13.3%,国寿最低7.2%)[14] - 五家公司比例超15%:友邦人寿(15.5%)、君龙人寿(18.6%)、复星健康(17.7%)、人保健康(16.7%)和泰康养老(15.1%)[14][27] - 仅三家公司在2024年底保单未来盈余为负:横琴人寿(-3.4%)、瑞华健康(-6.8%)和华贵人寿(-18.5%)[14][27] 公司变动分析 - 国寿、平安、太保和泰康人寿保单未来盈余下降明显,主要因历史分红险存量过大或主打分红养老年金产品[15] - 中邮人寿2024年保单未来盈余273亿元(占总资产4.3%),但因净资产仅64亿元(占总资产1%),2025年下调期交保费目标并向分红险转型[18] - 友邦人寿2024年保单未来盈余下降金额最大,中意和信诚人寿下降比例最大[15] 产品结构与影响因素 - 分红险保单未来盈余约为传统险的1/3,近年750天平均曲线快速下降导致两三年前承保的分红险在2024年可能已转为负值[16] - 2023年主流3.5%定价增额终身寿产品保单未来盈余差异大(首年保费10%-35%),2024年定价利率降至3.0%后,五年期交产品盈余上升至期交保费50%左右[17] - 负债评估曲线终极利率如从当前4.5%降至3.0%,将显著影响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和保单未来盈余[18]
险企开启资本竞赛!年内“补血”已超530亿,释放啥信号?
南方都市报· 2025-05-19 19:55
险企资本补充加速 - 2025年以来多家险企通过发债和增资补充资本 平安人寿、新华保险等发行永续债或资本补充债合计496亿元 另有4家险企增资获批实际规模36.73亿元 [1] - 华贵人寿、国联人寿等险企发布增资计划合计超100亿元 年内险企合计"补血"规模超530亿元 还有100多亿元增资在进行中 [1] - 2025年险企发债规模创新高 平安人寿发行130亿元永续债为单季最大 新华保险拟发100亿元永续债 泰康养老成为首家发永续债的养老险公司 [2] 永续债成为重要资本补充工具 - 自2022年监管允许保险公司发行永续债以来 2023年发行规模达357.7亿元 2024年增至359亿元 2025年前5个月已达496亿元远超2024年同期140亿元 [3] - 永续债可直接补充核心二级资本 提升偿付能力充足率 2025年票面利率降至2.18%-2.75% 融资成本显著下降 [4] - 永续债发行门槛较高 余额不得超过核心资本30% 净资产不低于10亿元 偿付能力充足率需超100% 主要适合大中型险企 [5] 险企增资案例与动机 - 国联人寿拟增资30亿元 2025年一季度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降至54.74% 接近监管50%红线 [6][9] - 华贵人寿拟募资25-45亿元 2025年一季度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31.11%呈下滑趋势 [6][9] - 鼎和财险增资13.57亿元 偿付能力充足率超500% 增资主要用于新能源和海外业务拓展 [6][10] 行业背景与监管动态 - "偿二代二期"工程实施后核心资本认定更严格 叠加利率下行导致资本消耗加速 监管将过渡期延长至2025年底 [1][12] - 2025年一季度行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04.5% 人身险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32.8% 财产险公司209.5% [8] - 金融监管总局引导完善资本补充机制 大型保险集团资本补充已提上日程 中小金融机构多渠道补充资本金 [10] 行业转型方向 - 仅依靠外源性资本补充难以破解资本困局 需摆脱粗放式发展模式 加强资产负债管理 实现精细化运营 [1][12] - 资本补充既能增强行业实力稳定发展 也能提升资金运用灵活性 为实体经济提供支持 [11] - 利率持续下行导致责任准备金和偿付能力承压 险企仍需通过股东增资和发债等方式补充资本 [12]
头部险企打响新“军备竞赛”
和讯· 2025-03-11 17:19
永续债成为险企资本补充重要工具 - 2025年开年保险公司永续债发行规模达237亿元,创历史同期峰值 [1] - 2023年永续债发行规模357.7亿元,2024年359亿元,2025年增速显著提升 [3] - 新华保险计划发行不超过100亿元永续债,显示行业持续扩容趋势 [3] 监管政策与市场环境双重驱动 - 金融监管总局明确引导保险资金投向早期、小型、长期及硬科技企业 [2] - 偿二代二期过渡期延长至2025年底,倒逼险企加速资本结构调整 [6] - 2025年永续债利率降至2.20%-2.48%区间,较2023年3%以上水平显著下降 [7] 永续债的发行主体与结构特征 - 当前发行主体集中于AAA评级头部险企,中小险企因条件限制参与度低 [4][5] - 监管规定永续债余额不得超过核心资本30%,赎回需满足偿付能力指标 [4] - 永续债兼具债股双重属性,利息可递延,成为现金流紧张时的优选工具 [3] 资本补充与权益投资联动效应 - 偿付能力充足率每提升50个百分点,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可增加2%-3% [9] - 永续债融资使险企权益类资产配置上限可达总资产45%,增强投资灵活性 [8][10] - 永续债长期性与险资长周期需求天然契合,有效规避期限错配风险 [10] 险资入市与金融创新协同发展 - 监管支持险资参与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试点,发债企业或优先获试点资格 [10] - 永续债发行既服务实体经济,又推动险资加码硬科技赛道 [10] - 产品创新丰富金融市场供给,为投资者提供更多元化选择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