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投资

搜索文档
委外投资、组合脱碳与绿金实践:长线资金ESG投资经验启示:保险资管篇
浙商证券· 2025-07-21 15:2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保险资金开展 ESG 及绿色投资呈现长期性、战略性优势与特点,还具备市场塑造性,委外投资中的 ESG 整合对市场培育起关键作用 [1][2] - 大型资产所有者投资组合脱碳可考虑碳排放强度目标和碳排放绝对值目标两类 [1][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引言 - 报告为投资者解答国内保险资管落实 ESG 投资及绿色金融、保险资金委外投资对资管机构 ESG 投资实践的影响、海外头部保险资管脱碳实践对国内大型资产所有者的参考作用三方面问题 [11] 保险资金助力绿色金融的必要性 战略地位 - 保险资金是我国金融体系重要支柱和经济绿色低碳转型重要资金来源,截至 2024 年末,保险业资金运用余额突破 33 万亿元,保险机构在践行绿色投资和保险、服务实体经济、助推“双碳”目标实现中有关键作用 [12] 政策要求 - 监管当局持续引导保险机构发展绿色金融,2025 年 2 月发布的《方案》明确未来 5 年构建国际领先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体系目标,保险机构未来 4 - 5 年需增强绿色金融专业服务能力、提升碳核算等水平、推进国际合作交流、提升绿色金融业务比重 [13][14] 国内保险资金 ESG 及绿色投资的实践特点 优势与特点 - 长期性由保险机构业务属性决定,保险资金是“长线资金”,以 ESG 整合为代表的可持续投资理念将与保险资金投资理念更有机结合,如新华保险将 ESG 及绿色金融投资工作指引纳入投资指引 [18] - 战略性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决定,绿色金融是保险资金发力重点领域,大型保险机构加大对绿色低碳等产业支持力度,如中国人保 2024 年服务绿色发展投资规模达 1004 亿元 [19] - 市场塑造性方面,保险资金作为大型资产所有者,在直接投资中可引导被投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如人保资产推动被投企业 ESG 战略与治理融合;在委外投资中可将 ESG 考量纳入协议,如中国太保评估外部管理人 ESG 表现 [20][21] 委外投资中的 ESG 整合 - 全球险资委外投资概览:截至 2024 年底,90 家主要险资外部管理人合计管理约 16.65 万亿美元保险资金,占资管机构总管理规模 29%,贝莱德等排名靠前 [25] - 全球险资 ESG 投资偏好:99%的欧非中东保险公司、95%的亚太险企将 ESG 因素纳入投资考量,美洲市场仅 59%的保险公司纳入考量 [29] - 海外险资管理人 ESG 筛选:海外保险机构可构建标准化管理机制,如 Allianz 要求受托机构建立符合 FRSI 要求的治理机制和操作流程,其他头部海外保险机构也出台相关政策 [31][32] 业界实践 - 规模稳步上升:截至 2023 年 6 月,保险资金投向绿色发展领域余额达 1.67 万亿元,同比增长 36%,部分头部机构 2024 年底绿色投资规模有增长 [36] - 类型日益丰富:保险资金绿色投资产品向股权、另类资产等领域拓展,如中国人保股票投资规模增长,开展另类投资项目;中国人寿在多方面投资项目 [38] - 险企能力深化:绿色投资与险企业务实践和能力建设结合加深,体现在气候风险评估和组合碳核算方面,如新华保险、中国平安开展气候风险评估,中国太保、中国人保推动组合碳核算 [39][40] 他山之石:海外大型险资的脱碳目标与路径 海外大型险资脱碳目标概览 - 部分海外头部保险机构将《巴黎协定》温控目标转化为脱碳行动纲领,净零资产所有者联盟通过四大核心原则为成员提供脱碳指引 [46] - 保险企业制定整体性碳中和愿景与阶段性目标,围绕投资、保险、企业运营活动展开,脱碳目标分为碳强度目标和绝对值目标 [49] 脱碳战略与抓手 - 投资业务:从证券和不动产投资角度,采取被投企业脱碳、组合结构调整等策略,如深度改造建筑、参与被投企业转型、调整资产配置等 [53][54] - 保险业务:建立参与客户转型体系,优化组合构建调控机制,监测客户自身脱碳成效 [55] - 公司经营:从可再生能源转型、能效提升与智能化管理、绿色交通转型、碳足迹全周期管理四个角度减少碳排放 [56] 脱碳案例分析:安盛 - 气候转型计划:通过双重重要性评估识别风险和机遇,区分转型风险与物理气候风险;构建目标体系,设定投资、保险、运营端减碳目标;通过双杠杆体系推进脱碳,依赖外部系统条件 [59][63][64] - 投资战略: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建立投资限制标准,成效显著,责任投资委员会确保政策落地;支持转型方面,设立转型融资目标,参与推动被投企业转型 [67][73][79] - 保险业务战略: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将气候与生物多样性因素纳入承保管理;支持转型方面,增强客户参与,推出转型保险,提供适应解决方案 [77][79][83] - 公司经营战略:支持转型方面,实施供应链脱碳计划,设定采购目标;助力零碳排项目方面,购买碳排放额度资助符合标准的项目 [84][85][86]
“双碳”战略五年成绩单:绿贷余额超40万亿元,加强与国际标准对接|聚焦2025陆家嘴论坛
华夏时报· 2025-06-20 10:51
绿色金融发展成绩 - 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中国绿色贷款余额超40万亿元人民币全球首位绿色债券与绿色保险市场规模全球前列[2] - 2024年末中国绿色保险保额近500万亿元四大上市保险集团绿色投资金额超5000亿元[2] - 交通银行绿色贷款占比超10%规模约8000亿元牵头制定上海市转型金融标准推动上升至国家层面[3] 金融机构实践案例 - 中国人保升级成立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巨灾保险共同体覆盖20省118地市为4.1亿人提供保障创新PICC气象指数保险定价模型[4] - 中国人保发展新能源车险绿色建筑保险构建正向激励机制通过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建立负外部性纠正机制[4] - 东方汇理银行支持中国政府建立首个国际绿色框架并协助发行首个主权绿色债券[7] 行业挑战与改进方向 - 现行绿色金融标准未覆盖高碳行业转型需求电力钢铁等八大行业占全国碳排放75%面临巨大资金缺口[5] - 碳市场价格发现功能不足缺乏期货期权等产品制约碳价格机制形成[5] - 绿色保险环境效益核算缺乏统一标准中国人保拟率先提出方法学填补空白[5][6] 国际合作与市场互通 - 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趋同推动绿色资本跨境流动[2][8] - 德国商业银行协助600余家德国客户进入中国市场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注册量超1000万辆占新车销售三分之一[9] - 安永建议中国企业应对欧盟ESG合规需多元化市场布局加强供应链透明度与韧性[9][10]
中信保诚人寿:坚持保险资金运用规律 服务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财经网· 2025-05-28 12:11
行业转型与政策机遇 - 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保险行业需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聚焦"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三大任务 [1] - 政策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保险资金投资权益资产空间扩大,成为资本市场长期稳定资金来源 [1] - 保险资金具有期限长、规模大、来源稳定的优势,是典型的"耐心资本",能增强市场内在稳定性 [2] 公司战略与投资机制 - 中信保诚人寿制定《股票中长期战略投资操作细则》,发挥保险资金长久期优势,追求中长期稳健回报 [2] - 建立量、质、效三维考核机制,将"执行国家战略"纳入考核,要求实体企业投资增速高于管理资产增速 [3] - 实施长周期考核,以"三年平均综合收益率"为导向,构建多层次风险偏好管理机制 [3] 服务实体经济方向 - 保险资金重点投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中小微企业等领域,支持国家战略 [4] - 2024年实体经济领域投资规模达2150亿元,同比增长17% [5] - 科技创新投资同比增长13%,包括杭州城西科创基金、专精特新基金及华虹半导体战略配售 [5] 绿色与基础设施投资 - 绿色低碳领域投资同比翻倍,岷江航电项目年减排115.56万吨CO₂,污水处理项目年处理污泥10.03万吨 [6] - 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3%,涉及贵阳轨道交通S1线、南充高速公路等项目 [6] - 普惠养老投资增长50%,布局健康产业基金及居家养老生态圈 [7] 资本市场参与 - 保险资金权益投资重要性提升,2025年3月权益二级市场规模超410亿元 [8] - 非投连账户股票配置比例从9.5%升至12%,加仓互联网龙头、AI应用等领域 [9] - 在市场下跌阶段逆向投资,2024年9月至2025年4月三次加仓,发挥市场稳定器作用 [9] 未来发展方向 - 依托股东资源强化长期资金管理优势,为经济和资本市场提供稳定支持 [10]
广发银行拓展绿色金融生态 激活未来产业引擎
财经网· 2025-05-06 10:59
绿色金融战略定位 - 绿色金融是实现双碳战略的核心引擎和经济结构绿色转型的关键抓手[1] - 公司围绕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1] 绿色信贷业务发展 - 2024年末绿色信贷余额突破2000亿元 较年初增长42%[2] - 重点支持动力电池、光伏、电网、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业[2] - 制定年度重点行业授信指引 成立专项工作专班[2] 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 绿色债券承销业务聚焦清洁能源和基础设施绿色升级领域[3] - 创新推出光伏贷、海洋碳汇贷、可持续发展挂钩贷等特色产品[3] - 绿色消费贷款余额达112亿元 同比增长92%[3] 绿色运营与社会责任 - 首家"零碳网点"建成 获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推广案例[4] - 开展"绿美广东"植树活动 捐赠资金支持1200棵树木种植[4] - 2024年荣获"绿色评价银行先进单位"称号[4] 组织管理成效 - 通过节能降耗措施降低水电燃气等资源消耗[4] - 绿色金融业务管理成效显著 服务质效持续提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