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保险

搜索文档
中国人寿财险云南省分公司:绿色金融护航美丽云南建设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8-16 10:40
转自:新华网 中国人寿财险云南省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加大绿色产 业金融支持力度,积极探索民生、水利、森林环境修护养护工程等工程保险,独家承保数十个光伏项目 等清洁能源项目。同时持续推广野生动物肇事责任保险,有效缓解了群众因野生动物破坏导致的经济损 失,为地方生态保护与民生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持。 编辑:马萌伟 作为绿色金融的践行者,近年来,中国人寿财险云南省分公司通过产品创新和服务升级,构建起覆盖多 领域的绿色保险体系,为云岭大地的绿色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中国人寿财险云南省分公司从交通意外、人身安全和机动 车第三者责任险角度发力,为群众绿色出行保驾护航。2024年累计对2.17万辆新能源汽车用户给予保费 优惠和增值服务,不仅保障了车主在交通事故中风险无忧,还进一步推动了绿色出行的普及。 "我们不仅提供绿色保险产品,还通过数字化技术让每一位客户享受到绿色、便捷的服务。"中国人寿财 险云南省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中国人寿财险App、中国人寿财险空中服务小程序等智能化工 具,中国人寿财险云南省分公司提供无纸化、快速便捷的理赔与投保咨 ...
76家财险公司上半年实现净利润超92亿元
证券日报· 2025-08-06 23:51
行业整体表现 - 76家财险公司上半年合计实现保险业务收入2594.89亿元,净利润92.52亿元 [1] - 剔除2家新成立险企后,74家财险公司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增长8.4%,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92% [1][2] - 68家财险公司实现盈利,合计盈利94.38亿元,8家亏损合计1.86亿元,亏损公司数量较去年同期22家显著减少 [2] 头部公司表现 - 国寿财险、中华联合财险和英大财险保险业务收入均超100亿元,分别为592.70亿元、423.87亿元和101.44亿元 [2] - 国寿财险和英大财险净利润均超10亿元,分别为24.28亿元和10.53亿元 [2] 盈利能力改善因素 - 承保端优化:综合成本率超100%的公司数量从去年同期44家降至40家 [3] - 投资收益回暖:资本市场回暖带动投资收益提升 [2] - 低基数效应:去年同期财险公司利润较低 [2] 综合成本率优化驱动因素 - 车险综合改革深化使定价更精准,成本降低 [3] - 非车险业务结构优化 [3] - 严格车险费用管理减少"拼费用"现象 [3] - 上半年自然灾害损失同比减少提升承保效益 [3] 新能源车险发展 - 新能源车险高赔付率问题受关注,四部门发布指导意见推动降低维修成本、建立风险分担机制 [3] - 险企风险控制有所优化,新能源车险市场初现改善迹象但仍面临电池成本高、维修生态不成熟等挑战 [4] 未来发展方向 - 产品结构优化:加大绿色保险、科技保险、网络安全保险等创新产品研发 [4] - 传统车险升级:结合智能驾驶技术开发差异化产品 [4] - 提升非车险占比:优化责任险、农业险等业务结构 [4] - 数字化手段应用:通过精准营销和定价提升产品竞争力 [4]
边界扩围 标准统一 绿色金融释放增长空间
中国证券报· 2025-07-28 05:06
绿色金融目录更新 -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新增绿色贸易、绿色消费门类,扩充绿色金融业务边界[1] - 目录涵盖节能降碳产业、环境保护产业等9大门类,首次系统性统一绿色信贷与绿色债券支持的经济活动边界[2] - 新版目录解决国内绿色金融标准不统一痛点,增加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要素并对低碳经济活动额外标注[2] 标准统一与市场影响 - 原银保监会绿色融资统计制度与人民银行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制度存在差异,新版目录历史性统一各类绿色金融产品标准[3] - 标准统一将增强绿色信贷与绿色债券等产品衔接,提升绿色金融市场流动性并降低识别成本[3] - 金融机构可运用目录建立绿色资产分类体系,企业可明确项目绿色属性及碳减排贡献[6] 业务范围扩展 - 新增绿色贸易门类包括高效节能装备、新能源装备等贸易,绿色消费涉及新能源汽车、节能型设备等终端产品[4] - 绿色金融支持范围从生产环节扩展至贸易和消费环节,形成新增长点[4] - 绿色消费贷款纳入统计框架,推动"消费反哺生产"良性循环[4][7] 行业转型与工具创新 - 目录为钢铁、石化等高碳行业提供转型路径,支持其通过清洁生产改造等获得绿色金融助力[5] - 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达4.3万亿元,其中绿色金融债1.8万亿元,绿色贷款余额42.39万亿元且上半年增长14.4%[6] - 绿色债券发行成本优势突出,募集资金用途明确且市场利率较低,推动规模快速增长[7]
中国太平:上半年业务发展稳中有进
金融时报· 2025-07-25 09:01
公司业绩表现 - 上半年总资产达1.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6.4% [1] - 管理投资资产2.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0.4% [1] - 总保费收入1556.7亿元,同比增长2.6% [1] 业务发展亮点 - 科技保险保费收入增长7.3%,科技领域存量投资规模698.8亿元 [1] - 绿色保险保费增长17.4%,绿色领域存量投资规模583.6亿元 [1] - 农险保费增长33.9%,为小微企业提供风险保障超1.1万亿元 [1] 社会服务覆盖 - 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覆盖人群超3700万人 [1] - 惠民保覆盖超1000万人 [1] - 长护险覆盖1400万人 [1] 下半年工作重点 -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抓牢党建工作 [2] - 加快重点业务转型,推进高质量发展 [2] - 全力加强风险合规,守牢风险合规底线 [2] - 聚焦主责主业,进一步深化改革 [2] - 加强集团管控,全面提升管理能力 [2] 经营管理工作 - 提升服务国家大局质效 [2] - 聚焦主责主业做优做强 [2] - 强化经营特色优势 [2] - 提升数智化运营水平 [2] - 全力抓好整改落实 [2] - 全面夯实管理基础 [2]
委外投资、组合脱碳与绿金实践:长线资金ESG投资经验启示:保险资管篇
浙商证券· 2025-07-21 15:2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保险资金开展 ESG 及绿色投资呈现长期性、战略性优势与特点,还具备市场塑造性,委外投资中的 ESG 整合对市场培育起关键作用 [1][2] - 大型资产所有者投资组合脱碳可考虑碳排放强度目标和碳排放绝对值目标两类 [1][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引言 - 报告为投资者解答国内保险资管落实 ESG 投资及绿色金融、保险资金委外投资对资管机构 ESG 投资实践的影响、海外头部保险资管脱碳实践对国内大型资产所有者的参考作用三方面问题 [11] 保险资金助力绿色金融的必要性 战略地位 - 保险资金是我国金融体系重要支柱和经济绿色低碳转型重要资金来源,截至 2024 年末,保险业资金运用余额突破 33 万亿元,保险机构在践行绿色投资和保险、服务实体经济、助推“双碳”目标实现中有关键作用 [12] 政策要求 - 监管当局持续引导保险机构发展绿色金融,2025 年 2 月发布的《方案》明确未来 5 年构建国际领先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体系目标,保险机构未来 4 - 5 年需增强绿色金融专业服务能力、提升碳核算等水平、推进国际合作交流、提升绿色金融业务比重 [13][14] 国内保险资金 ESG 及绿色投资的实践特点 优势与特点 - 长期性由保险机构业务属性决定,保险资金是“长线资金”,以 ESG 整合为代表的可持续投资理念将与保险资金投资理念更有机结合,如新华保险将 ESG 及绿色金融投资工作指引纳入投资指引 [18] - 战略性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决定,绿色金融是保险资金发力重点领域,大型保险机构加大对绿色低碳等产业支持力度,如中国人保 2024 年服务绿色发展投资规模达 1004 亿元 [19] - 市场塑造性方面,保险资金作为大型资产所有者,在直接投资中可引导被投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如人保资产推动被投企业 ESG 战略与治理融合;在委外投资中可将 ESG 考量纳入协议,如中国太保评估外部管理人 ESG 表现 [20][21] 委外投资中的 ESG 整合 - 全球险资委外投资概览:截至 2024 年底,90 家主要险资外部管理人合计管理约 16.65 万亿美元保险资金,占资管机构总管理规模 29%,贝莱德等排名靠前 [25] - 全球险资 ESG 投资偏好:99%的欧非中东保险公司、95%的亚太险企将 ESG 因素纳入投资考量,美洲市场仅 59%的保险公司纳入考量 [29] - 海外险资管理人 ESG 筛选:海外保险机构可构建标准化管理机制,如 Allianz 要求受托机构建立符合 FRSI 要求的治理机制和操作流程,其他头部海外保险机构也出台相关政策 [31][32] 业界实践 - 规模稳步上升:截至 2023 年 6 月,保险资金投向绿色发展领域余额达 1.67 万亿元,同比增长 36%,部分头部机构 2024 年底绿色投资规模有增长 [36] - 类型日益丰富:保险资金绿色投资产品向股权、另类资产等领域拓展,如中国人保股票投资规模增长,开展另类投资项目;中国人寿在多方面投资项目 [38] - 险企能力深化:绿色投资与险企业务实践和能力建设结合加深,体现在气候风险评估和组合碳核算方面,如新华保险、中国平安开展气候风险评估,中国太保、中国人保推动组合碳核算 [39][40] 他山之石:海外大型险资的脱碳目标与路径 海外大型险资脱碳目标概览 - 部分海外头部保险机构将《巴黎协定》温控目标转化为脱碳行动纲领,净零资产所有者联盟通过四大核心原则为成员提供脱碳指引 [46] - 保险企业制定整体性碳中和愿景与阶段性目标,围绕投资、保险、企业运营活动展开,脱碳目标分为碳强度目标和绝对值目标 [49] 脱碳战略与抓手 - 投资业务:从证券和不动产投资角度,采取被投企业脱碳、组合结构调整等策略,如深度改造建筑、参与被投企业转型、调整资产配置等 [53][54] - 保险业务:建立参与客户转型体系,优化组合构建调控机制,监测客户自身脱碳成效 [55] - 公司经营:从可再生能源转型、能效提升与智能化管理、绿色交通转型、碳足迹全周期管理四个角度减少碳排放 [56] 脱碳案例分析:安盛 - 气候转型计划:通过双重重要性评估识别风险和机遇,区分转型风险与物理气候风险;构建目标体系,设定投资、保险、运营端减碳目标;通过双杠杆体系推进脱碳,依赖外部系统条件 [59][63][64] - 投资战略: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建立投资限制标准,成效显著,责任投资委员会确保政策落地;支持转型方面,设立转型融资目标,参与推动被投企业转型 [67][73][79] - 保险业务战略: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将气候与生物多样性因素纳入承保管理;支持转型方面,增强客户参与,推出转型保险,提供适应解决方案 [77][79][83] - 公司经营战略:支持转型方面,实施供应链脱碳计划,设定采购目标;助力零碳排项目方面,购买碳排放额度资助符合标准的项目 [84][85][86]
解码建设银行“双碳”实践的创新路径
犀牛财经· 2025-07-18 15:51
绿色金融债券市场动态 - 2024年银行间市场绿色金融债发行规模突破1700亿元,显著高于2024年全年2225亿元的发行规模,发行节奏明显加快 [2] - 近期银行间市场绿色金融债票面利率呈现持续走低态势 [2] - 建设银行计划发行2025年绿色金融债券(第一期),规模达300亿元,其中250亿元为3年期固定利率债券,50亿元为3年期浮动利率债券,募集资金专项用于绿色产业项目 [2] 国家绿色金融政策支持 -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绿色金融列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二十届三中全会倡导发展绿色金融等多种金融业态 [3]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与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在绿色金融领域的深入发展 [3] - 《实施方案》鼓励银行开发特色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支持银行开展能效信贷、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等业务,鼓励保险公司优化巨灾保险、开展碳汇价格保险 [3] 建设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发展 - 建设银行发放绿色贷款余额达4.70万亿元,较2023年增加8149.73亿元 [5] - 2024年参与承销境内外绿色及可持续发展债券112期,发行规模1863.90亿元,其中承销绿色资产证券化项目7期,发行规模137.67亿元 [5] - 债券投资组合中投向绿色领域资金规模超2000亿元 [5] 建设银行ESG评级与治理 - 2024年建设银行明晟(MSCI)ESG评级跃升至AAA级,为全球市值前十大银行中唯一获得此最高评级的银行,也是中国内地银行首次取得最高评级 [6] - 建设银行将ESG要素全面融入战略规划、业务运营、风险管理及企业文化建设,建立了层次清晰的ESG治理体系 [6] - 公司持续提升ESG透明度,紧跟国际可持续披露标准,确保信息披露符合ISSB、港交所和上交所的最新要求 [7] 建设银行支持低碳经济案例 - 建设银行内蒙古鄂尔多斯分行为隆基光伏年产30GW单晶电池项目投放银团贷款2.98亿元,支持设备采购和厂房建设,项目投产后预计年减排二氧化碳约3000万吨 [8] - 建设银行重庆涪陵分行为通汇公司"涪陵LNG工厂二期项目"授信固定资产贷款超3亿元,项目建成后可年产液化天然气超20万吨,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50万吨 [9][10] - 建设银行通过精准支持绿色项目,实现从"资金提供者"到"绿色转型引擎"的转变,带动减碳千万吨级的切实飞跃 [10]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晋”彩答卷
搜狐财经· 2025-07-09 10:50
金融"五篇大文章"政策背景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明确总体要求和重点领域[1] -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1] -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1] 中国人寿战略定位 - 作为金融央企和寿险"头雁"发挥行业压舱石作用[1] - 定位保险业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1] - 制定三年行动方案打造县域金融生态山西样本[3] 科技金融领域 - 与山西联通战略合作强化销售队伍管理[1] - 战略新兴产业保险业务提前超额完成目标[1] - 借鉴先进信息技术助力客户服务[1] 绿色金融领域 - 2024年绿色保险保费收入1575万元同比增长33%[2] - 将绿色产业拓展方向纳入公司考核[2] - 超额完成目标为经济绿色转型提供保障[2] 普惠金融领域 - 老龄保险承保64万人提供9741亿元保障[2] - 计生保险承保129万人提供39584亿元保障[2] - 学生险承保17563万人[2] - 新业态人群保险承保2100人提供779亿元保障[2] - 涉农保险短期险保费234亿元同比增长726%[2] - 乡村振兴保险保费超8300万元同比增长3953%[2] 养老金融领域 - 个人养老金业务服务客户人数同比增长1513%[3] - 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保费129534万元[3] - 商业养老年金保险承保61万人[3] - 长期护理保险覆盖超8万人理赔金额超600万元[3] 数字金融领域 - 个人保全线上化率提升至9966%[3] - 柜面非人工窗口分流率达529%[3] - 理赔服务e化率达9989%[3] - 新建激活26个两乡网点优化农村布局[3] 县域金融服务 - 累计承保9027户小微企业提供522亿元保障[2] - 服务1042万就业人员[2] - 通过"保险五进入"提升当地保险覆盖面[3]
谋破局 寻新章 促进绿色金融创新发展
金融时报· 2025-07-09 09:53
绿色金融发展成效 - 我国绿色贷款余额已超40万亿元,位居全球首位 [1] - 绿色债券市场发行规模持续扩大,吸引大量资金流入绿色产业 [1] - 绿色保险加速发展,为实体经济绿色发展提供保障 [1] 碳市场动态与挑战 - 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成交均价为74.96元/吨,较去年11月高点下降约三成 [2] - 碳价下行受履约窗口、配额未收紧等因素影响,主管部门担忧高碳价加重实体经济成本 [2] - 欧盟碳价曾达约合人民币1000元/吨,高碳价有助于促进绿色技术研发与推广 [3] 碳市场国际化路径 - 强制碳市场因涉及各国定价权,短期内难以实现互联互通 [3] - 自愿碳市场规模较小,价格较低,具备跨境交易基础,互联互通可能性更高 [4] - 建议授权香港、澳门与其他国家签订碳信用合作协议,开展自愿碳市场互联互通试点 [4] 国家自主贡献目标(NDC)与信息披露 - 中国将宣布覆盖全经济范围的2035年NDC目标,推动地方及市场主体加速转型 [5][6] - NDC出台后,各地区及重点行业骨干企业需编制转型行动计划 [6] - 财政部发布《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试行)》,三大交易所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 [6] 转型金融发展 - 中国人民银行已编制4个行业(煤电、钢铁、建筑建材、农业)的转型金融目录,另有7个行业正在编制 [8] - 缺乏清晰的转型标准可能导致"洗绿""假转型"风险,打击金融机构积极性 [8] - 当前转型金融产品以债务类工具为主,股权类和保险类工具较少 [8] 股权类转型金融工具 - 转型企业有扩充资本金需求,建议支持股权类基金发展,设立"转型基金" [9] - 部分金融机构已考虑推出股权类转型金融工具,如"转型基金"等产品 [9] - 绿债市场流动性欠佳,银行持有大量绿债且不交易,绿债基金和ETF产品较少 [9]
刘锦涛:推动碳金融创新,可尝试“双向突破”
搜狐财经· 2025-07-03 16:15
碳金融产品创新面临的挑战 - 碳排放权价格受政策、市场需求、技术发展等多因素影响,市场不确定性增加 [3] - 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小型企业和绿色项目缺乏透明评估标准和可靠信息披露 [3] - 大量行业主体绿色转型需求不明确,缺乏参与碳市场的动力 [3] 金融机构的应对策略 - 加强对碳市场的研究分析,建立碳资产风险对冲机制 [3] - 定制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产品,提升客户参与碳市场的意愿 [3] - 兴业银行在碳市场启动首日完成两笔配额质押贷款业务,分别发放2000万元和1000万元 [2] 风险防控与信息披露 - 金融机构需建立坚实风险防控体系,同时强化绿色金融信息披露 [4][5] - 工商银行在绿色债券募集说明书中详细披露资金使用的环境效益和减排项目进展 [5] - 信息披露应包含绿色金融产品资金使用情况、环境效益、碳排放权交易数据等 [5] 国内与国际碳市场合作 - 金融机构可通过碳期货、碳期权等衍生品工具提高碳市场流动性 [6] - 中国逐步与国际碳市场对接,探索跨国合作与互认 [6] - 主要障碍包括政策监管差异、市场准入壁垒和信息标准差异 [6] - 未来可推动绿色金融标准国际对接,建立跨境监管合作机制 [6]
★中办、国办:到2027年碳排放权、 用水权交易制度基本完善
证券时报· 2025-07-03 09:56
政策文件核心内容 - 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的意见》,旨在建立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绿色转型 [1] - 目标到2027年完善碳排放权、用水权、排污权交易制度,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形成活跃的资源环境要素交易市场 [1] - 政策部署四大重点任务:配额分配制度、交易范围优化、交易制度健全、基础能力建设 [1][2][3] 配额分配制度 - 加强碳排放权、用水权、排污权交易与资源环境目标衔接 [1] - 健全配额分配和出让制度,在免费分配基础上探索有偿分配 [1] 交易范围优化 - 扩大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扩展交易主体、品种和方式 [2] - 推动用能权交易试点有序退出,丰富用水权交易种类 [2] - 深化排污权交易,建立省级排污权交易制度,探索跨省交易 [2] 交易制度健全 - 将碳排放权等交易纳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 [2] - 健全资源环境要素确权、登记、抵押、流转等配套制度 [2] - 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加强交易市场监管力度 [2] 基础能力建设 - 研究完善法律制度,制定修订相关标准 [2] - 加强碳排放、用水、污染物排放监测核算能力 [2] - 推动金融机构参与市场建设,开发绿色信贷、保险、债券等产品 [3] - 统一登记公示碳排放权等担保业务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