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自热米饭
icon
搜索文档
2025中国酸辣粉行业发展报告-纳食产业研究院
搜狐财经· 2025-10-27 12:10
行业整体发展趋势 - 方便速食行业在消费需求升级、供应链完善及工艺革新驱动下,实现从品类单一到多元化竞争的转变,产品创新升级,新型产品层出不穷 [1] - 以螺蛳粉、酸辣粉为代表的地域特色食品突破地域限制,从地方美食转变为全国知名乃至走向国际市场,成为贯通一二三产业、促进饮食文化交流、激活内需潜力的重要经济载体 [1] - 酸辣粉行业在市场规模扩张、竞争格局优化、产品创新突破、产业链协同发展及线下餐饮场景拓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对带动地方就业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1] - 行业面临餐饮外卖普及、产品同质化加剧带来的发展压力,整体承压 [1][2] 行业转型与调整 - 酸辣粉市场发展逻辑从满足基础饱腹需求向追求品质消费升级,迈入以健康属性为核心根基、以高端体验为发展方向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2] - 行业推动全产业链从原料种植到终端服务各环节向健康化、精细化、标准化进阶 [2] - 行业进入阶段性调整期,加速向健康化、精细化、协同化、标准化方向迈进 [8] - 2024年10月河南酸辣粉产业联盟正式成立,推动产业抱团发展,引导企业规范化生产,为产品品质提升和品牌塑造提供支撑 [8] 市场规模与消费量变化 - 据世界方便面协会数据,2020-2023年方便面消费量减少40亿包,2024年消费量跌至438亿包 [2] - 2025年第二季度方便面销售额同比下滑8.9% [2] - 马上赢数据显示,2024年线下市场中螺蛳粉、酸辣粉、自热米饭、自热火锅等新型方便速食品类占比有所回落 [2] - 酸辣粉在部分线上平台仍保持增长,据魔镜洞察数据,2024年新兴线上内容平台保持9%左右的市场增长 [2] 企业战略与创新 - 丽星、京华、白家阿宽等企业拓展代工业务,与鲜风生活、盒马鲜生、沃尔玛、大润发、多乐屯等新兴零售平台共同打造自有品牌产品 [12] - 麻六记打破传统餐饮局限,通过"堂食+零售+电商"的全渠道模式,营造沉浸式用餐体验 [12] - 众多企业通过创新与合作积极面对行业变化,为行业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12] 竞争格局分析 - 消费者对方便速食的要求从填饱肚子升级为吃得健康、吃得精致,螺狮粉、酸辣粉、自热火锅、自热米饭、方便米线、预制菜等新兴产品与方便面形成差异化竞争 [16] - 2024年线下速食酸辣粉行业集中度CR10占比约66.14%,线上平台速食酸辣粉CR10占比约52.48% [19] - 酸辣粉市场集中度水平相对较低,线上平台竞争更为激烈,尚未形成绝对竞争壁垒,中小品牌仍能凭借渠道优势、特色口味创新和精准营销分得市场份额 [19] 原料价格走势 - 2024-2025年红薯淀粉价格处于周期交替阶段,经历从波峰到波谷震荡后逐步企稳回暖,2024年前期价格在9500元/吨左右并逐步走低,10月份到达低值 [23] - 2025年红薯淀粉价格有所上涨,长期来看随着新产能投产和市场调整,价格预计将逐步企稳 [23] - 2021-2023年国内木薯淀粉价格受中国需求激增和东南亚供应链波动影响震荡上行,2023年下半年均价达4500元/吨左右 [26] - 2024年起国内食品加工需求疲软叠加港口库存攀升,木薯淀粉价格持续回落,2025年二季度国外木薯淀粉均价3200元/吨左右,广西边贸市场主流木薯淀粉均价2900元/吨,国产木薯淀粉均价3400元/吨左右 [26] 未来发展展望 - 随着市场竞争格局演变及消费者需求持续升级,酸辣粉行业有望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驱动下,在产品创新、渠道拓展、标准化建设、出海及自有品牌发展等多个维度实现新突破 [14] - 行业整合存在潜在空间,预示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14][19]
四代公子开直播带货,年入10亿腊味老字号冲刺美股上市
搜狐财经· 2025-09-05 16:42
公司财务表现 - 2023年营收达1.34亿美元(约9.71亿元人民币),净利润1400.99万美元(约1.01亿元人民币)[2] - 2022年总营收1.31亿美元,较2021年1.34亿美元下降2.42%[3] - 腊肠产品2022年营收5343.74万美元,同比下降5.07%;腊肉产品营收1915.14万美元,同比下降17.54%[3] - 零食产品2022年营收3590.63万美元,同比增长4.29%;冷冻肉制品营收648.96万美元,同比增长58.32%[3] 业务构成与市场地位 - 腊味制品占总营收67.58%,其中腊肠占比40.86%、腊肉占比14.64%、其他腊制品占比12.08%[3] - 粤式腌肉制品市场份额达17.9%,居行业第二;整体腌肉制品市场份额达9.2%[8][15] - 拥有三大产品矩阵:传统腊味、"匠王"、"狂客"休闲零食品牌及冷冻食品[8] - 广东中山工厂拥有12条腊味生产线、6条零食生产线和2条冷冻食品线,2023年新增烘焙和包装生产线[8] 资本运作与上市计划 - 拟在纳斯达克上市,股票代码"WYHG",计划发行250万股ADS,发行价区间4-5美元[2] - 按发行价中值计算市值约1.55亿美元[2] - 上市筹备已超半年,2023年11月递交注册声明,2024年2月获中国证监会备案,3月向SEC提交招股书[8] - 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产能扩张和渠道建设[8] 公司发展历程与战略 - 创始于清光绪年间,现由第四代传人王显韬管理[4] - 2009年打破传统经销模式,在"黄圃腊味一条街"开设首家直营店,一年内收回成本[4] - 2012年布局电商,开设天猫旗舰店,后拓展至京东、拼多多、抖音等平台[6] - 2016年推出休闲即食腊肠、自热米饭等新品,2018年在韩国科斯达克上市[6] 股权结构与治理 - CEO王婷枫持股26.96%,董事长王显韬持股16.71%[6] - 王显韬名下关联公司达17家,在公开场合更为活跃[6] 销售渠道分布 - 现有7家自营门店和72家零售网点[8] - 覆盖7个电商平台,但线上销售占比仅2%左右,线下渠道仍是主力[8] 行业背景与竞争格局 - 粤式腌肉制品市场规模约50.22亿元人民币[15] - 行业前三名市场份额合计55.4%,其中第一名市场份额28.8%,公司以17.9%居第二[15] - 老字号企业近期集中寻求上市,如同仁堂医养集团拟赴港上市,宏济堂启动IPO辅导[10]
北京将迎新一轮强降雨 京东运动联合毕亚兹品牌向密云捐赠雨衣、雨鞋套
中金在线· 2025-08-01 18:58
公司应急响应机制 - 公司内部规定灾难发生时临近库房管理者无需汇报即可捐赠灾区所需物资 [5] - 公司第一时间成立应急保障团队确保救灾物资专车专送 [5] - 依托"平时服务 灾时应急"的一体化供应链保障体系迅速响应灾情 [3] 物资捐赠行动 - 向北京密云 怀柔等灾区捐赠第一批救灾物资包括面包 饼干 矿泉水 自热米饭等食品 [3] - 联合品牌方向密云冯家峪镇定向捐赠雨衣 雨鞋等应急雨具 [1] - 提供沙袋 警戒线 强光手电等救援装备支援灾区 [3] 物流保障措施 - 通过专人专车运送应急物资确保强降雨前及时送达 [1] - 物资运输由京东物流专项团队负责执行 [1][5] 持续参与计划 - 公司将持续关注强降雨地区需求 [5] - 在政府部门指导下参与防汛救灾及后续民生保障工作 [5]
京东首批救援物资运抵北京密云等地,刘强东曾授权库房自主捐赠
新浪科技· 2025-07-29 22:16
公司应急响应机制 - 京东于7月29日启动应急保障机制并筹备首批救援物资包括面包 饼干 矿泉水 自热米饭 方便面 花生油 雨鞋等生活保障品及沙袋 警戒线 强光手电等救援设备 [1] - 公司从北京周边最近仓库调集物资并通过专人专车运输支援多地防汛救灾工作 [1] - 京东创始人刘强东曾规定任何地区发生灾难时临近库房管理者无需汇报即可捐出灾区所需物资 [1] 物资配送与捐赠行动 - 首批救援物资已发车运往北京密云等受灾区域并于当日晚间抵达 [1] - 京东物流持续协助多家机构 爱心团体及民间组织送达捐赠救援物资 [1] - 京东健康联合海氏海诺 可孚健康等品牌通过北京缘梦公益基金会向灾区捐赠首批医疗物资包括医用伤口消毒喷雾 创口贴 酒精棉棒 外科口罩等发往北京密云 怀柔区 [1]
关键时刻显担当,京东政企业务持续助力京津冀防汛救灾物资保障
搜狐网· 2025-07-29 17:15
灾情与应急响应 - 北京密云怀柔及河北承德张家口等地持续强降雨引发严重洪涝灾害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针对北京天津河北升级启动防汛三级应急响应[1] - 各地加紧抢险救灾 救援救治群众安置抢险抢修抢通工作持续进行[1] 公司应急保障行动 - 京东政企业务第一时间启动应急保障机制 迅速对接数十家公益机构紧急物资采购需求[1] - 协调大批生活保障物资包括面包饼干矿泉水大米自热米饭方便面花生油雨伞雨衣雨鞋 以及沙袋警戒线强光手电等救援物资[1] - 组织专车迅速送达此轮强降雨核心受灾区域 首批物资已陆续抵达密云[1][2] - 后续批次根据灾区实际需求紧锣密鼓调拨运输[2] 供应链保障体系 - 公司建立"平时服务 灾时应急"一体化供应链保障体系[1] - 通过与政府部门公益机构紧密合作 将资源调配和数智供应链能力融入国家应急保障体系[1] - 实现应急物资从储备到投放全过程高效运转与精准到位[1] - 持续与相关部门及公益组织保持紧密协同 确保救援物资精准调配高效送达[2]
智研咨询发布:自热食品行业市场动态分析、发展方向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搜狐财经· 2025-07-10 08:26
定义及分类 - 自热食品是指不依赖电、火等方式加热,而用自带发热包加热的预包装食品,具有美味可口、品种丰富、操作快捷、便于携带等优点 [4] - 自热食品主要分为自热米饭、自热火锅、自热螺蛳粉以及其他自热食品 [4] - 自热食品能够满足应急保障、救灾储备、户外作业等多场景下人体对饮食和营养的需求 [4] 市场规模 - 2020年中国自热食品行业受到疫情居家的影响,市场规模达到峰值 [2] - 2024年中国自热食品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76.4亿元 [2] - 未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消费者对便捷、快速的自热食品需求将不断增加 [2] 商业模式 生产制造模式 - 自热食品行业的生产制造主要分为代工生产和自有生产线两种模式 [6] - 代工生产是许多新兴品牌的首选,能够快速推出产品并降低前期投入成本 [6] - 自有生产线的企业通常规模较大,具备更强的品控能力和研发优势,但前期投入高 [6] - 部分企业采用混合模式,即核心产品自主生产,非核心产品或季节性产品外包 [6] 品牌运营模式 - 品牌运营是自热食品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企业通过差异化定位和精准营销塑造品牌形象 [7] - 线上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内容营销,通过KOL推广、直播带货等方式提高曝光度 [7] - 线下通过展会、试吃活动增强消费者体验 [7] - 部分品牌主打"健康便捷"概念,另一些则强调"军粮级品质"或"地方风味" [7] 销售渠道模式 - 自热食品的销售渠道以"线上+线下"双轮驱动 [8] - 线上渠道包括电商平台、社区团购和品牌自营小程序 [8] - 线下渠道涵盖商超、便利店、加油站和户外用品店 [8] - 部分品牌布局餐饮渠道,作为配套食品销售 [8] 行业政策 - 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支持自热食品行业发展,日趋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政策推动行业门槛提高 [9] - 2025年2月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印发《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要严守消费安全底线 [9] - 2025年3月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印发《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年)》,提出要研发调节肠道健康的食品,开发健康方便的即食食品 [9] 发展历程 - 自热食品早期主要是满足军事行动和野外作业需要,近几年拓展到民用领域 [12] - 自热型饭菜产品早在2007年就已经有企业在开发,2013-2014年市场进入导入阶段 [12] - 2016年下半年自热火锅开始在网络平台上发酵,2017年双十一自热火锅销量惊人,市场彻底爆发 [12] - 2021年后自热食品等预制菜行业监管日趋严格,行业不断规范 [12] 行业壁垒 品牌壁垒 - 品牌是综合实力的体现,知名度的形成需要经历较长时间 [14] - 良好的品牌形象是产品质量与服务的保证,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14] - 新进入者通常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品牌优势 [14] 销售渠道壁垒 - 建立优质和健全的销售运营渠道有利于企业在商品流通、营销推广等方面形成优势 [15] - 实现跨区域经营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和长期的渠道管理经验积累 [15] - 拥有健全、优质的营销网络是企业得以迅速发展的关键要素 [15] 供应链管理壁垒 - 产品质量控制能力与供应链整合能力对于企业至关重要 [16] - 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和供应链管理体系 [16] - 新进入者建立这些体系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6] 产品研发壁垒 - 消费模式的结构性升级使企业在产品研发领域面临诸多挑战 [17] - 消费者需求从单一转为多变,传统研发方法难以满足 [17] - 企业需要拥有良好的产品研发能力,及时了解消费者需求并调整研发策略 [17] 规模化经营壁垒 - 行业规模效应较为明显,企业需要达到一定规模才能有效降低经营成本 [18] - 规模化运作的企业具有与供应商更强的议价能力,能形成良性经营循环 [18] - 新进入者如果短期内达不到一定规模,将面临较大的被淘汰风险 [18] 产业链 - 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包括餐具、自热包、食品包装、调味品、预制食品等 [19] - 产业链中游为自热米饭、自热火锅、自热螺蛳粉以及其他自热食品的生产制造 [19] - 产业链下游为自热食品的销售渠道,包括线上电商平台、商超、零售店等 [19]
端午假期将至 这份铁路出行携带物品清单请收好
央视新闻· 2025-05-29 22:19
食品类物品携带规定 - 粽子、绿豆糕等传统节令食品可携带上车,建议密封包装 [1] - 榴梿、螺蛳粉、臭豆腐等气味特殊食品可密封携带,但不建议车上食用 [1] - 自热米饭、自热火锅若发热包含镁铝粉则禁止携带和托运 [1] 日常护理用品携带规定 - 香水、花露水等非自喷液体容器单瓶不超过100毫升,每种限带1件 [3] - 发胶、防晒喷雾等自喷压力容器单瓶不超过150毫升,每种限带1件,累计不超600毫升 [3] - 动车组列车内禁止使用喷雾类产品以防触发烟感报警 [3] 运动装备携带规定 - 折叠自行车、平衡车需硬质包装固定且禁止骑行 [5] - 小型无人机可携带但禁止铁路沿线使用 [5] - 钓鱼竿在动车组列车收缩后长度不超过1米3,普通列车不超过2米 [5] 其他物品携带规定 - 充电宝单块额定能量不超100瓦时,2万毫安规格可携带 [7] - 散装酒禁止携带,瓶装酒需密封完好且酒精度24-70度,累计不超3000毫升(约6瓶1斤装白酒)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