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翼钢

搜索文档
科技赋能 智造未来--中国钢铁产业锻造高质量发展新范式观察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8-19 08:13
高端化转型 - 中国钢铁行业近10年投资1.2万亿元进行产能置换,完成近3亿吨产能重置,并支出超1万亿元研发经费推动产品高端化突破 [2] - 首钢集团MCCR生产线实现从钢水到钢卷仅需25分钟,轧制时间仅为传统工艺1/8,产品最薄达0.7毫米 [2] - 鞍钢集团热成形车轮钢强度为铝合金轮6倍,重量与精度媲美铝合金轮,综合成本仅为铝合金轮70% [2] - 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25年版)》,要求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工艺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 [3] 智能化转型 - 河钢数字WesCarber平台实现40余道工序510万条碳数据采集,自动化覆盖率75%以上,报告生成效率提升83% [4] - 中国宝武启动"2526"工程推动AI本地化应用,搭建钢铁行业模型化运行平台,加速大数据与AI技术深化应用 [5]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9部门提出到2026年钢铁行业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实现系统性数字化发展转变 [5] 绿色化转型 - 截至2025年6月全国完成5.98亿吨钢铁产能超低排放改造公示,预计年底覆盖80%产能,行业累计投入超3000亿元 [6][7] - 中国低碳排放钢评价标准获国际认可,中冶集团推出氢冶金"制-储-荷-用"一体化解决方案,中国钢研开发电炉高效冶炼技术 [7] - 中国钢铁行业构建覆盖生产全流程的绿色制造体系,超低排放标准为全球最严苛 [6][7] 行业活动与政策 - 第14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以"科技赋能·新质未来"为主题,探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路径 [1] - 科技创新成为钢铁行业转型升级核心引擎,推动产业向新质生产力跃迁 [3]
科技赋能 智造未来——解码中国钢铁产业转型升级新趋势
新华社· 2025-08-12 15:23
在全球经济绿色复苏与产业链深度调整的背景下,中国钢铁行业如何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8月5日至 10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暨首届中国国际钢铁周在上海举行,活动围绕"科技赋能·新质未 来"主题探讨了钢铁行业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中的创新实践与发展路径。 高端化: 万亿研发投入重塑竞争力 在首钢集团展区,一张由钢铁制成的冬奥会明信片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明信片上冰墩墩热情灵动,而 整张明信片最薄处只有约0.06毫米,被称作"蝉翼钢"。"这薄度约为一根头发的直径,展示了我国钢铁 制造的技术突破和前沿发展。"首钢京唐公司融媒体中心主持人王宇说。 记者在大会上了解到,近十年,中国钢铁行业投资1.2万亿元进行"产能置换"——用全新产能替代旧产 能,完成了近3亿吨产能重置,并支出超1万亿元研发经费,推动产品向高端化突破。 "我们建设了MCCR世界首条具有灵活生产模式的第三代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现在从'钢水'到'钢 卷'仅需25分钟,轧制时间仅为传统热连轧工艺的八分之一,产品最薄能做到0.7毫米,水平全球领 先。"首钢集团智能制造软件产品总监孔志刚说。 中国宝武于今年2月启动了"2526"工程,推动DeepSeek ...
中国钢铁产业锻造高质量发展新范式观察
新华财经· 2025-08-11 07:37
高端化转型 - 首钢集团展示"蝉翼钢"技术突破,最薄处仅0.06毫米,相当于头发直径 [2] - 近十年行业投入1.2万亿元进行产能置换,完成近3亿吨产能重置,研发支出超1万亿元推动高端化 [2] - 首钢MCCR生产线实现钢水到钢卷仅25分钟,轧制时间仅为传统工艺1/8,最薄产品达0.7毫米 [2] - 鞍钢热成形车轮钢强度为铝合金轮6倍,重量精度媲美铝合金,综合成本仅为70% [2] - 工信部《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25年版)》强调科技创新,要求加大研发投入和知识产权保护 [3] 智能化转型 - 河钢数字WesCarber平台实现510万条碳数据采集,自动化覆盖率达75%,报告生成效率提升83% [4] - 中国宝武启动"2526"工程,推动AI本地化应用,构建钢铁行业模型化运行平台 [4] - 宝钢1996年开发的产销管理系统提升竞争力,当前智能化转型被视为标志性工程 [4] - 工信部等九部门提出到2026年实现行业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5] 绿色化转型 - 截至2025年6月全国完成5.98亿吨产能超低排放改造公示,预计年底覆盖80%产能,累计投入超3000亿元 [7] - 中国低碳排放钢评价标准获国际认可,中冶推出氢冶金一体化解决方案,钢研攻关电炉绿色智能化技术 [8] - 行业构建覆盖生产全流程的绿色制造体系,超低排放标准为全球最严苛 [7][8] 行业整体发展 - 第十四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主题为"科技赋能·新质未来",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路径 [1] - 科技创新成为转型升级核心引擎,推动产业向新质生产力跃迁,催生国际竞争力产品 [3][8] - 智能化技术(AI、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推动全产业链"数智化"拓展 [4][5] - 绿色转型通过超低排放改造、低碳技术研发和数字化赋能实现 [7][8]
这里为何能引来京津创新活水 ——来自河北唐山的调查
经济日报· 2025-06-10 05:42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的唐山产业升级 产业承接与平台建设 - 自2014年以来累计承接京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948个,总投资6065.92亿元,完成投资4917.75亿元,承接项目数量及投资额居河北省前列 [1] - 首钢京唐钢铁通过搬迁实现高端化转型,产品涵盖0.07毫米"蝉翼钢"及循环用水体系,带动曹妃甸示范区形成产业集群,吸引北京巴威、华润电力等企业入驻 [2][3] - 津冀(芦台·汉沽)协同发展示范区承接北京华瑞新材料科技等企业,2023年投产的高纯金属靶材项目依托临津产业园扩大产能 [4] - 玉田中华老字号产业园引入北京同仁堂、王致和等企业,同仁堂中药材加工车间年产能达400万公斤,形成完整中药产业链 [5][6] 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 - 北京理工大学唐山研究院研发卫浴陶瓷专用树脂材料,降低企业采购成本62%,并与中车唐山等企业合作推动数字化转型 [8] - 2024年引进京津科技成果78项,技术合同交易额168亿元,建成省级科技创新平台21个 [8] - 河北第六镜智能科技采用"北京研发+唐山生产"模式,热态长材检测装置服务钢铁企业智能制造 [9] - 京唐智慧港2017年以来引进26个京津项目,投资100亿元,包括国轩电池10GWh新能源电芯项目 [9] - 巨视机器人实现人工智能农业装备本地化生产,智能激光板栗划口机提升农产品加工效率 [10] 产业集群与转型升级 - 首钢京唐联合本地企业建设矿石码头、水渣细磨项目,带动循环经济及装备制造产业 [12] - 鑫华源智能停车设备公司利用曹妃甸钢铁配套优势,拓展立体车位及光伏支架市场 [12] - 乐亭县建筑支护装备产业园聚集70余家企业,2024年营收突破100亿元,供应雄安新区建设 [13] 人才引进与协同机制 - 实施"凤凰英才"计划,2020年以来全职引进京津研究生1170余名,柔性引进专家155人 [14][16][17] - 建立"通宝唐"人才一体化机制,2024年签约智力技术项目65项,举办197场引智活动 [15][17] - 北京-唐山高层次人才基地深化产学研合作,提供创业担保贷款(个人最高30万元)及50%贴息 [16][19] - 百川智能公司人才参与省级研发项目,实现地铁车顶智能检修机器人技术突破,获3项专利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