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翼钢
搜索文档
“十四五”期间我国钢铁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新华网· 2025-10-31 16:40
同时,新产品特别是高端产品研发与制造不断加速。高端产品的代表性品种硅钢2024年产量约1800 万吨,比2020年增长48%。2200兆帕级特高强度桥梁缆索用钢、"手撕钢"、"蝉翼钢"等品种达到国际领 先水平。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在当天举行的中钢协信息发布会上介绍,制造业用钢占比从 2020年的42%上升到2024年的50%,预计2025年将突破50%;建筑业用钢占比从2020年的58%降至2024 年的50%。 新华社北京10月31日电(记者王悦阳)记者10月31日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获悉,"十四五"期间,我 国钢铁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推动汽车、家电、基础设施建设、建筑等基础用钢高端化,高度、耐 候、轻量化节能、焊接性等性能不断提升。 "中国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含绿量'不断提高,既对钢铁品种结构优化提出了高端、绿色等更高要 求,又为钢铁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发展前景。"姜维说,下阶段将做好"十五五"发展的总体 规划,抓好《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贯彻落实,强化科技创新着力高精尖特产品 研发,拓展钢铁材料应用,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 ...
科技赋能 智造未来--中国钢铁产业锻造高质量发展新范式观察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8-19 08:13
高端化转型 - 中国钢铁行业近10年投资1.2万亿元进行产能置换,完成近3亿吨产能重置,并支出超1万亿元研发经费推动产品高端化突破 [2] - 首钢集团MCCR生产线实现从钢水到钢卷仅需25分钟,轧制时间仅为传统工艺1/8,产品最薄达0.7毫米 [2] - 鞍钢集团热成形车轮钢强度为铝合金轮6倍,重量与精度媲美铝合金轮,综合成本仅为铝合金轮70% [2] - 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25年版)》,要求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工艺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 [3] 智能化转型 - 河钢数字WesCarber平台实现40余道工序510万条碳数据采集,自动化覆盖率75%以上,报告生成效率提升83% [4] - 中国宝武启动"2526"工程推动AI本地化应用,搭建钢铁行业模型化运行平台,加速大数据与AI技术深化应用 [5]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9部门提出到2026年钢铁行业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实现系统性数字化发展转变 [5] 绿色化转型 - 截至2025年6月全国完成5.98亿吨钢铁产能超低排放改造公示,预计年底覆盖80%产能,行业累计投入超3000亿元 [6][7] - 中国低碳排放钢评价标准获国际认可,中冶集团推出氢冶金"制-储-荷-用"一体化解决方案,中国钢研开发电炉高效冶炼技术 [7] - 中国钢铁行业构建覆盖生产全流程的绿色制造体系,超低排放标准为全球最严苛 [6][7] 行业活动与政策 - 第14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以"科技赋能·新质未来"为主题,探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路径 [1] - 科技创新成为钢铁行业转型升级核心引擎,推动产业向新质生产力跃迁 [3]
科技赋能 智造未来——解码中国钢铁产业转型升级新趋势
新华社· 2025-08-12 15:23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钢铁行业正通过科技创新驱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以高质量发展应对全球绿色复苏和产业链调整 [1] - 行业以“科技赋能·新质未来”为主题,探索创新实践与发展路径,旨在构建新质生产力并为全球工业低碳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1][8] 高端化转型 - 近十年行业投资1.2万亿元进行产能置换,完成近3亿吨产能重置,并支出超1万亿元研发经费推动产品高端化突破 [2] - 首钢集团实现技术突破,生产出厚度约0.06毫米的“蝉翼钢”,其MCCR生产线从钢水到钢卷仅需25分钟,产品最薄达0.7毫米 [2] - 鞍钢集团轧制热成形车轮钢,强度是铝合金轮的6倍,重量与精度媲美铝合金轮,综合成本为铝合金轮的70% [2] - 工信部印发《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25年版)》,提出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工艺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 [3] 智能化转型 - 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钢铁制造深度融合,推动全产业链向“数智化”发展 [4] - 河钢数字WesCarber碳中和平台实现40余道工序510万条碳数据采集,自动化采集覆盖率75%以上,报告产出效率提升83% [4] - 中国宝武启动“2526”工程,推动DeepSeek本地化应用,搭建钢铁行业模型化运行平台,用AI重新定义钢铁 [4] - 工信部等九部门提出目标,到2026年钢铁行业数字化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实现由单点向系统性、全局性的数字化发展转变 [5] 绿色化转型 - 截至2025年6月,全国已完成5.98亿吨钢铁产能的全过程超低排放改造公示,预计年底实现80%产能覆盖,行业增加投入超3000亿元 [7] - 中国低碳排放钢评价标准已获多个国际专业组织认可,超低排放标准被定义为世界最严苛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7] - 中国中冶推出氢能源“制—储—荷—用”一体化产业链解决方案,中国钢研开发电炉高效低成本冶炼等核心关键技术推动绿色转型 [7]
中国钢铁产业锻造高质量发展新范式观察
新华财经· 2025-08-11 07:37
高端化转型 - 首钢集团展示"蝉翼钢"技术突破,最薄处仅0.06毫米,相当于头发直径 [2] - 近十年行业投入1.2万亿元进行产能置换,完成近3亿吨产能重置,研发支出超1万亿元推动高端化 [2] - 首钢MCCR生产线实现钢水到钢卷仅25分钟,轧制时间仅为传统工艺1/8,最薄产品达0.7毫米 [2] - 鞍钢热成形车轮钢强度为铝合金轮6倍,重量精度媲美铝合金,综合成本仅为70% [2] - 工信部《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25年版)》强调科技创新,要求加大研发投入和知识产权保护 [3] 智能化转型 - 河钢数字WesCarber平台实现510万条碳数据采集,自动化覆盖率达75%,报告生成效率提升83% [4] - 中国宝武启动"2526"工程,推动AI本地化应用,构建钢铁行业模型化运行平台 [4] - 宝钢1996年开发的产销管理系统提升竞争力,当前智能化转型被视为标志性工程 [4] - 工信部等九部门提出到2026年实现行业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5] 绿色化转型 - 截至2025年6月全国完成5.98亿吨产能超低排放改造公示,预计年底覆盖80%产能,累计投入超3000亿元 [7] - 中国低碳排放钢评价标准获国际认可,中冶推出氢冶金一体化解决方案,钢研攻关电炉绿色智能化技术 [8] - 行业构建覆盖生产全流程的绿色制造体系,超低排放标准为全球最严苛 [7][8] 行业整体发展 - 第十四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主题为"科技赋能·新质未来",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路径 [1] - 科技创新成为转型升级核心引擎,推动产业向新质生产力跃迁,催生国际竞争力产品 [3][8] - 智能化技术(AI、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推动全产业链"数智化"拓展 [4][5] - 绿色转型通过超低排放改造、低碳技术研发和数字化赋能实现 [7][8]
这里为何能引来京津创新活水 ——来自河北唐山的调查
经济日报· 2025-06-10 05:42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的唐山产业升级 产业承接与平台建设 - 自2014年以来累计承接京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948个,总投资6065.92亿元,完成投资4917.75亿元,承接项目数量及投资额居河北省前列 [1] - 首钢京唐钢铁通过搬迁实现高端化转型,产品涵盖0.07毫米"蝉翼钢"及循环用水体系,带动曹妃甸示范区形成产业集群,吸引北京巴威、华润电力等企业入驻 [2][3] - 津冀(芦台·汉沽)协同发展示范区承接北京华瑞新材料科技等企业,2023年投产的高纯金属靶材项目依托临津产业园扩大产能 [4] - 玉田中华老字号产业园引入北京同仁堂、王致和等企业,同仁堂中药材加工车间年产能达400万公斤,形成完整中药产业链 [5][6] 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 - 北京理工大学唐山研究院研发卫浴陶瓷专用树脂材料,降低企业采购成本62%,并与中车唐山等企业合作推动数字化转型 [8] - 2024年引进京津科技成果78项,技术合同交易额168亿元,建成省级科技创新平台21个 [8] - 河北第六镜智能科技采用"北京研发+唐山生产"模式,热态长材检测装置服务钢铁企业智能制造 [9] - 京唐智慧港2017年以来引进26个京津项目,投资100亿元,包括国轩电池10GWh新能源电芯项目 [9] - 巨视机器人实现人工智能农业装备本地化生产,智能激光板栗划口机提升农产品加工效率 [10] 产业集群与转型升级 - 首钢京唐联合本地企业建设矿石码头、水渣细磨项目,带动循环经济及装备制造产业 [12] - 鑫华源智能停车设备公司利用曹妃甸钢铁配套优势,拓展立体车位及光伏支架市场 [12] - 乐亭县建筑支护装备产业园聚集70余家企业,2024年营收突破100亿元,供应雄安新区建设 [13] 人才引进与协同机制 - 实施"凤凰英才"计划,2020年以来全职引进京津研究生1170余名,柔性引进专家155人 [14][16][17] - 建立"通宝唐"人才一体化机制,2024年签约智力技术项目65项,举办197场引智活动 [15][17] - 北京-唐山高层次人才基地深化产学研合作,提供创业担保贷款(个人最高30万元)及50%贴息 [16][19] - 百川智能公司人才参与省级研发项目,实现地铁车顶智能检修机器人技术突破,获3项专利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