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撕钢
搜索文档
从三晋大地走向世界舞台:山西大学留学生如何“读懂中国、链接世界”
中国新闻网· 2025-11-03 20:12
文章核心观点 - 山西大学构建了“语言筑基—专业赋能—文化融通”三位一体的留学生培养体系,旨在为全球学子铺就一条“读懂中国、链接世界”的成长之路 [1] - 学校的留学生教育实践致力于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文明书写者,为促进文明互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8] 教育体系与战略规划 - 学校将留学生培养纳入“双一流”建设整体规划,构建起独具特色的三位一体培养体系 [1] - 学校把留学生教学管理纳入全校统一管理系统,实行标准统一的教学管理与考核制度,确保了培养质量 [7] - 目前已形成涵盖语言、预科、本科、硕士、博士的多层次培养结构,留学生来自全球各大洲 [8] 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 - 为留学生量身定制“理解当代中国”课程,该课程已入选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优秀课程” [3] - 课程将语言教学与中国国情深度融合,以山西地域文化为窗口,通过“运城苹果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鲜活案例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象认知 [3] - 在课堂中,留学生们不仅学习知识,更培养了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3] 实践教学与能力培养 - 学校组织留学生走进企业、乡村,通过实地调研将理论教学与实践需求挂钩 [5] - 通过打造“会通”国际学生社区,开展琵琶、茶艺、书法、国画等传统文化实践活动,让留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中华文化 [5] - 实践教学让中国的社会治理经验内化为留学生的实践智慧,使其认识到中国经验是可复制的解题思路 [5] 文化传播与影响力 - 留学生在深入了解中国后,通过自己的方式向世界讲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例如埃及留学生李仁安学习山西天塔狮舞的视频在网络上走红 [7] - 留学生在“非遗正青春”校园演说大赛、“汉字缘”国际故事大会等多个国家级比赛中屡获佳绩,成为沟通中外的友谊之桥 [7] - 学校期望成就一批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新时代文明书写者,培养“心中有天下”的国际青年 [8]
“十四五”期间我国钢铁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新华网· 2025-10-31 16:40
行业结构优化升级 - 钢铁品种结构在“十四五”期间进一步优化升级,推动汽车、家电、基础设施建设、建筑等基础用钢向高端化发展,产品在高度、耐候、轻量化节能、焊接性等性能上持续提升[1] - 制造业用钢占比从2020年的42%上升至2024年的50%,预计2025年将突破50%[1] - 建筑业用钢占比从2020年的58%下降至2024年的50%[1] 高端产品研发与制造 - 高端产品研发与制造加速,代表性品种硅钢2024年产量约1800万吨,较2020年增长48%[1] - 2200兆帕级特高强度桥梁缆索用钢、“手撕钢”、“蝉翼钢”等品种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 未来发展重点 - 行业转型升级拥有广阔空间,下阶段将做好“十五五”发展规划,抓好《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的贯彻落实[1] - 强化科技创新,着力高精尖特产品研发,拓展钢铁材料应用,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1]
守好实体经济这个根基
人民日报· 2025-10-21 13:34
国家战略与政策导向 - 国家战略强调必须发展实体经济,推进工业现代化,提高制造业水平,不能脱实向虚 [1][2] -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进一步夯实实体经济根基 [1][3] - 实体经济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我国经济靠实体经济起家,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 [8][9] 制造业发展成就与规模 - 我国工业增加值从“十四五”初的31.3万亿元增至40.5万亿元 [8] - 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 [8] - 制造业增加值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 [8] - 2024年蝉联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新三样”产品出口突破万亿元 [8] 企业创新与技术突破案例 - 洛阳轴承集团高端轴承产值占比达70% [1] - 山西太钢将“手撕钢”厚度从0.02毫米降至0.015毫米并实现最薄量产 [4] - 徐工集团蝉联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第四名 [7] - 柳工集团2024年海外收入占比超过45% [7] - 工程机械企业推出全球最大最高风电动臂塔机、全球首台矿山电动无人装载机等创新产品 [7] 企业发展路径与产业集群 - 企业需坚持自主发展实业,心无旁骛做主业 [1][5] - 福建晋江企业坚守纺织、鞋服、食品等行业,聚焦“一双鞋”“一件衣”,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5] - 我国拥有超6300万家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50.4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4万家,“小巨人”企业1.46万家 [8] 代表性产业成果 - C919大飞机、国产邮轮、CR450动车组等高端装备取得突破 [7] - 碳板跑鞋单只重量仅160克,采用仿生材料的T恤具备自动通风功能 [5]
总书记的关切·落地的回响|守好实体经济这个根基
齐鲁晚报· 2025-10-21 11:08
文章核心观点 - 发展实体经济是国家的正确战略选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 [1][2][3] - 实体经济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守主业和勇于创新来夯实基础 [4][5][6] - 中国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取得显著成就,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 [8][9][10] 制造业发展成就 - 中国工业增加值从“十四五”初的31.3万亿元增至40.5万亿元 [9] - 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 [9] - 制造业增加值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 [10] - 2024年蝉联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新三样”产品出口突破万亿元 [10] 企业案例与创新成果 - 洛阳轴承集团高端轴承产值占比达70% [1] - 山西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成功实现最薄0.015毫米“手撕钢”量产 [4] - 福建晋江企业生产碳板跑鞋单只重量仅160克,并开发出仿生材料T恤 [5] - 柳工2024年海外收入占比超45%,徐工蝉联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第四名 [7] - C919大飞机、国产邮轮、CR450动车组等高端装备取得突破 [7] 产业生态与主体培育 - 中国拥有超6300万家企业,包括50.4万家高新技术企业 [9] -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4万家,“小巨人”企业达1.46万家 [9] - 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增强了实体经济韧性 [9]
总书记的关切·落地的回响 | 守好实体经济这个根基
人民日报· 2025-10-21 10:53
国家战略与政策导向 - 国家强调必须发展实体经济,推进工业现代化,提高制造业水平,不能脱实向虚 [1][2] -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保持制造业的合理比重 [1] - 国家战略定力体现在必须发展实体经济的明确态度上 [3][4] 制造业企业发展与转型 - 洛阳轴承集团坚持自主发展实业,高端轴承产值占比达到70% [1] - 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开辟新赛道 [1] - 山西太钢成功研发并量产厚度为0.015毫米的“手撕钢” [4] - 福建晋江企业坚守纺织、鞋服等行业,聚焦“一双鞋”、“一件衣”,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5] - 徐工集团和柳工集团通过创新推出全球首台设备,柳工2024年海外收入占比超45% [6][7] 实体经济与制造业宏观成就 - “十四五”以来,工业增加值从31.3万亿元增至40.5万亿元,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全球第一 [8] - 国内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0.4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4万家,“小巨人”企业1.46万家 [8] - 制造业增加值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2024年蝉联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新三样”产品出口突破万亿元 [8]
折叠屏、新能源汽车上有它们!世界上最薄的钢、最“小”的钢是怎样炼成的?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20 15:09
行业价格趋势 - 9月份钢铁行业PPI指数持续回升向好,炼钢行业PPI指数为99.5%,较上月提高3.9个百分点 [1] - 行业PPI指数自5月份起开始明显回升,5月是行业首次开展整治“内卷式”竞争行动的时间点 [1] 行业发展战略转型 - 多家钢铁企业通过转型升级、走差异化道路等模式维护产业链整体利益 [3] - 解决内卷问题需要开辟新的发展道路和增长方式,特钢企业应静心做好基本功,调整品种结构,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5] - 中国特钢协会发布报告推动相关企业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型,走专精特新差异化发展路线 [5] 高端产品创新:超薄钢材 - 0.015毫米“手撕钢”实现全面化量产,日产量可达3吨左右,厚度不及一张A4纸的五分之一 [5][7] - 产品实现全行业最薄最宽,量产使产量提升五六倍,成本降低约30% [9] - “手撕钢”应用场景不断拓宽,已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软包材料、3C数码产品按键,能扩大电池容量并延长设备寿命 [9] - 在折叠屏设备中,“手撕钢”衬底将折叠寿命从最初的4-5万次提升至第一代20万次、第三代50万次,未来有望达到80-100万次 [11] - 生产工艺要求极高,对材料纯净度和轧制过程中20个轧辊的同步精准控制有苛刻要求 [11][13] - 未来将应用于医疗系统、精密仪器等多个领域 [13] 高端产品创新:粉末冶金钢材 - “粉末”钢颗粒直径最大仅500微米,最小颗粒直径仅相当于5根头发丝的厚度 [14][16] - 粉末冶金产品性能卓越,用于新能源汽车压铸设备时,其使用寿命从传统方法的6000模次大幅提升至2万模次,未来有望达到5-8万模次 [18] - 与传统特钢的“雕刻”式加工不同,粉末冶金采用“拼图”式制造,能有效节省贵金属原材料,产品性能较传统特钢设备提高2-5倍 [18] - 公司粉末冶金年产制粉能力达8000吨,产品已应用于复杂刀具、模具冲料、人形机器人高端轴承钢及核聚变用钢等领域 [20]
向着宏伟目标接续奋进
人民日报· 2025-10-19 06:02
历史的长河奔涌向前,奋斗的脚步永不停歇。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于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研究制定"十五五"规划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把'十五五'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战略 举措规划好实施好,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 领航定向 "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 一座新城,折射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 搬进河北雄安新区的新家,中国中化员工杨高敏的生活充满"小确幸",离家不远就是公园,乘公交上班 10分钟,"高楼越来越多,店铺人来人往,城市活力四射。" 从"一五"到"十四五",再到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在这一历史坐标系中审视即将走过的5年,几多 艰辛,几多不易,几多辉煌! 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新的更 大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勇于开顶风 船,善于化危为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如今,重温这一重要论述,回望"十四五",展望"十五五",我们感慨万千,豪情满怀。 今日之中国,江山 ...
钢铁业差异化发展见成效:高端特钢量产 既稳产业链又拓新市场
央视网· 2025-10-18 16:36
行业价格趋势 - 9月份钢铁行业PPI为99.5% 相较上月同期提高3.9个百分点 [1] 行业转型方向 - 多家钢铁企业正通过转型升级和走差异化道路来维护产业链整体利益 [1] - 行业政策推动企业向专精特新、智能化、高端化转型 [3] - 许多企业瞄准细分赛道 推出一系列特殊钢材 [3] 高端产品突破:超薄钢材 - 世界最薄钢材实现全面量产 厚度仅0.015毫米 不到A4纸五分之一厚度 [4][6] - 该超薄钢材日产可达3吨左右 因其特性被称为“手撕钢” [6] - 生产工艺要求极高 钢材颗粒径需降至1微米以下以避免穿孔破裂 [6] - 轧机需20个单元协同精准控制 类似20名师傅同时擀一张面皮 [6] 高端产品应用:超薄钢材 - 应用场景不断拓宽 包括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软包材料和3C数码产品按键 [8] - 该材料有助于扩大电池容量并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8] 高端产品突破:超细钢粉 - 世界最小钢粉颗粒直径最大仅500微米 [9][12] - 钢粉可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压铸设备 并能锻造成刀具和高科技产品 [12] - 粉末锻造方式更为便捷高效 [12]
1.6万亿订单取消!中国0.015mm手撕钢破局,欧美为何急下50%关税?
新浪财经· 2025-10-12 21:26
手撕钢技术突破 - 中国成功实现超薄手撕钢量产,厚度精确至0.015毫米,可反复折叠超过40万次 [1][6] - 技术突破使中国摆脱对进口高端特种钢的依赖,此前国内最薄仅能生产0.05毫米 [3][6] - 该材料耐腐蚀性和稳定性超越国外同类产品,应用领域扩展至折叠屏手机和卫星精密部件 [6][8] 手撕钢市场影响与竞争格局 - 中国官方叫停0.015毫米手撕钢出口,导致苹果公司折叠屏产品布局受阻 [1][8] - 日本企业因失去中国市场,年营收蒸发1.2万亿元,市场份额遭遇断崖式下滑 [12] - 欧盟出台限制措施,将年度钢铁配额削减47%,并对超额进口征收50%关税 [10][12] 华为折叠屏手机市场表现 - 借助手撕钢技术自主,华为折叠屏手机抢占先机,市场份额最高曾过半 [1][8] - 华为持续推出多代新机型,屏幕折痕变浅,刷新速度加快,在高端市场对苹果形成压力 [8] 其他中国技术突破 - 复旦大学研发出全球首块二维材料芯片,打破传统硅基芯片限制 [10] - 中国航天领域攻克可回收液氧甲烷发动机技术,使火箭发射成本降低70%以上 [10] 相关产业链进口替代 - 过去中国每年需花费1.64万亿元进口特种钢材等关键材料 [5] - 手撕钢量产成功后,1.6万亿元进口订单被立即叫停 [8] 国产护发产品技术进展 - 国产护发产品维新何首乌精华露采用古方与现代纳米技术,有效成分吸收率为普通产品3倍 [5] - 用户反馈显示,连续使用三个月后,87.5%的测试者毛囊健康状态明显好转 [5]
北疆草原“破圈”融入京津冀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0-11 15:25
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融合 - 北京至内蒙古多条高铁开通使呼和浩特、乌兰察布、赤峰、通辽等城市融入北京2.5小时通勤圈[1] - 交通改善促进两地资源双向流动,京津冀优质产业、教育、医疗资源进入内蒙古,内蒙古的牛羊肉、乳制品、农产品及高科技产品进入北京及周边城市群[1] - 国务院2023年10月意见指出内蒙古需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两年来这片118.3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已“破圈”融入[1]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呼和浩特创新中心将北京智能感算芯片与内蒙古养殖业结合,开发出可全面检测牛只数据的智能牛项圈[4] - 该中心将多通道边缘计算智能终端转化为24小时监测风力发电机运转的仪器,实现不停机检测,避免重大事故[4] - 中心已为内蒙古引进和转化27个颠覆性科技项目[6] -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拥有全国最大乳业产学研用一体化网络,汇集北京、内蒙古等地专家攻克“卡脖子”技术[6] - 乌兰察布一家冶炼企业与北京院校合作降低冶炼电耗,其手撕钢产品最薄达0.015毫米,可折叠20万次不变形,打破外国垄断[10][14] 现代农业与供应链优化 - 北京牧业公司在乌兰察布小老圈村建立现代化肉牛养殖场,可容纳两万头安格斯肉牛,村民收入比过去翻了两番[14] - 位于北京顺义区的内蒙古农畜产品共享前置仓面积一万平方米,于今年3月建成,是内蒙古产品进京中转站[14] - 该前置仓使内蒙古农牧产品能在12小时内从地头到达北京市民家里[14] 生态旅游与服务业发展 - 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经治理后面积扩大、水质改善,成为京津冀旅游网红打卡地[16] - 今年1-8月,从北京到内蒙古旅游的游客人数累计达1060.56万人次,创历史新高[16] 教育资源共享 - 北京一零一中呼和浩特分校北辰校区开学,有9位北京教师常驻,将北京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教育方式输入呼和浩特[22] - 孩子们通过云课堂与北京一零一中学生“同上一堂课”[22] - 今年以来,已有968名“京师”来蒙开展“同步课堂、同步教研”等活动,辐射全区近4万名师生[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