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计算机视觉
icon
搜索文档
一文搞懂人工智能行业发展趋势
搜狐财经· 2025-08-31 23:23
行业定义与分类 - 人工智能定义为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系统[1] - 行业分为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三类[1] 核心特征 - 以大数据为基底,算法为核心,通过数据挖掘形成知识模型[3] - 借助传感器等硬件实现人机交互与协作[3] - 具备学习推理能力,能随环境变化自动优化模型实现动态迭代[3] 发展历程 - 第一次浪潮(1956-1974):以符号主义为主导,受限于计算能力进入低迷期[6] - 第二次浪潮(1980-1987):专家系统商业化,因场景局限性和高维护成本遇冷[7] - 第三次浪潮(1993至今):深度学习理论突破,2012年ImageNet大赛错误率降至15%推动商业化[8] - 三次浪潮均始于算法突破,两次寒冬因算力和数据量限制[9] 市场规模 - 2021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达850亿美元[10] - 2022年市场规模同比增长20%至1017亿美元,2025年将突破2000亿美元,CAGR达24.5%[10] - 中国市场规模从2017年709亿元增长至2025年5460亿元,CAGR为29%[10] - 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技术支出687亿美元,2025年预计达2212亿美元,CAGR26.3%[43] - 中国2020年市场规模295亿元,2025年预计达1671亿元,CAGR41.5%[45] 政策支持 - 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三步走战略,2030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3][16] - 政策重点支持技术突破、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和场景应用[15] - 2022年政策强调工业互联网和数字产业发展,提升关键软硬件技术创新能力[16] 细分领域 计算机视觉 - 2019年核心产业规模633.3亿元,带动相关产业1438.6亿元[17] - 2025年核心产业规模预计1537.1亿元,CAGR15.9%,带动产业4858.4亿元,CAGR22.5%[17] - 市场CR3达39.5%,商汤科技占比23.1%[18] 自然语言处理 - 2024年中国市场规模126亿元,同比增长14.55%[18] - 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预计突破336.8亿美元,CAGR28.8%,2037年达7348.2亿美元[20] - 小样本学习使训练数据需求减少90%[19][21] 生成式人工智能 - 2025年全球支出预计6440亿美元,较2024年增长76.4%[22] - 80%支出用于硬件,潜在市场规模至少600亿美元[22] - 通用AI工具流量从25%增至55%,代码生成与DevOps工具持续攀升[23] 技术演进 - 计算智能:已成熟,如1996年深蓝计算机战胜国际象棋冠军[24] - 感知智能:不断完善,如自动驾驶通过激光雷达实现环境感知[24] - 认知智能:未来方向,实现主动决策[24] 底层技术 机器学习 - 包括有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半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25] - 算法涵盖线性回归、逻辑回归、BP算法、支持向量机等[27] 机器视觉 - 具备识别、测量、定位、检测功能,精度达256灰度级[28][30] - 快门时间10微秒,高速相机帧率可达1000以上[32] 自然语言处理 - 包括文本分类、信息检索、机器翻译等技术[33] 应用技术 智能芯片 - 分为传统芯片和专用智能芯片[36] - 通用计算芯片被Intel、Nvidia垄断[57] 生物识别 - 通过语音、人脸、虹膜等特征进行身份认证[39] - 具防伪性好、不易伪造等优点[39] 竞争格局 全球视角 - 美国技术领先,中国应用场景丰富,为第一梯队[46] - 欧盟、俄罗斯、德国、日本为第二梯队[46] 中国市场 - 基础层代表企业:阿里巴巴、华为、寒武纪[49] - 技术层代表企业:科大讯飞、云从科技、商汤科技[49] - 应用层代表企业:新松机器人、华为、小米[49] 产业链分析 基础层 - 包括数据资源、硬件设施和计算力平台[50][52] - 全球AI基础设施市场份额前三:浪潮16.4%、戴尔、HPE[54] - 计算力指数美国第一,中国第二[57] 技术层 - 包括通用技术、算法模型和软件框架[61] - 深度学习框架份额:TensorFlow 29.2%、Caffe2/PyTorch 28.2%、百度飞桨19.1%[62] - 近40个AI学习框架竞争激烈[64] 应用层 - 覆盖金融、教育、交通、医疗等垂直领域[67] - 中国企业包括华为、小米、阿里巴巴及众多中小企业[67] 社会经济价值 - 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70] - 在设计、生产、管理、营销等环节提升效能[73] - 2021年长三角人工智能竞争力超过京津冀[76] 市场前景 - 行业大环境持续向好,与5G、大数据等同列新基建[80] - 政策红利凸显,多地设立专项资金支持[82] - 2021年核心产业规模1998亿元,2026年预计超6000亿元,CAGR24.8%[90] - 市场份额向头部企业集中[90]
港投公司行政总裁陈家齐:用耐心资本重塑香港产业根系
证券时报· 2025-08-13 13:51
公司背景与定位 - 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为香港特区政府全资拥有投资机构 管理规模达620亿港元 旨在推动香港产业升级转型 发挥超级联系人及超级增值人角色 [1][2] - 公司于2022年10月由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宣布成立 2023年2月组建董事会 由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出任主席 同年10月任命陈家齐为首任行政总裁 [2] - 资金全部来源于香港特区政府 自2021年起陆续划拨成立香港增长组合及大湾区投资基金等投资组合 [2] 投资业绩表现 - 正式运营不足两年已投资超过100家企业 其中5至10家已有在香港IPO计划 [2] - 实现显著资本杠杆效应 每投入1元政府资金可带动4元市场长期资金跟投 [6] 投资策略与赛道选择 - 投资逻辑聚焦三重筛选:正确赛道 优质团队 能解决经济或社会痛点的企业 [3] - 核心投资赛道为硬科技 生命科技 新能源与绿色科技 呼应国家新质生产力战略 [3] - 在人工智能领域同时布局底层大模型与应用层(如AI+医疗 AI+制造) 强调技术落地价值 [3] - 要求被投企业实现用得到 用得起 用得好 追求财务回报与社会价值交集 [4] 合作模式与生态建设 - 近期官宣三项合作:与戈壁创投设立耐心资本专项基金 与蓝驰创投设立共同投资伙伴计划 与基汇资本设立国际策略拓展平台 [6] - 合作模式注重吸引海外主权基金 养老基金等长期资本 采取投早 投小 投硬科技策略 [6] - 通过双边与多边合作树立范例 以开放包容 互相尊重 互利共赢为原则 [7] - 国际策略拓展平台首阶段聚焦中东为核心的全球南方市场 助力香港品牌出海及科研成果转化 [6] 人才与战略定位 - 把握国际华人人才回流香港趋势 认为机遇跟随人才流动 [3] - 致力于促进国际资本通过香港引入内地 同时推动国际人才通过香港汇聚并流向内地 [6] - 在当前香港由传统金融地产转向科技创新驱动时期 服务国家战略并促进双向投资与经济融合 [1]
【私募调研记录】鼎锋资产调研海天瑞声
证券之星· 2025-08-05 08:07
公司业务与增长驱动 - 全球AI技术快速发展推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和智能语音三大业务板块全面增长 [1] - 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业务占比提升 得益于技术突破和市场需求增长 [1] - 2025年收入增长核心驱动因素包括AI产业两大发展趋势和创新业务布局 以及与华为战略合作和东南亚数据交付体系 [1] 战略合作与市场拓展 - 与华为合作涉及昇腾DeepSeek数据飞轮智能体、陕西智慧文旅项目、京西智谷数字人平台及配音平台项目 [1] - 海外市场拓展通过并购菲律宾交付基地和加快全球化服务网络建设 全面推进全球化战略布局 [1] 数据业务与技术发展 - 训练垂向领域大模型数据来源分为公开数据、客户自有数据和垂直场景定向采集数据 [1] - 数据标注行业将更加智能化 数据安全及合规能力成为核心评价维度 [1] - 产品数据集业务是模拟数据 定制化服务业务是定向化需求的纯加工服务 [1] 行业地位与核心竞争力 - 在数据要素领域通过参与国家训练数据标注基地建设形成综合解决方案 [1] - 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服务产品双模式、技术平台能力、供应链资源管理和数据安全及合规能力 [1]
【私募调研记录】鸿道投资调研容百科技、海天瑞声等3只个股(附名单)
证券之星· 2025-08-05 08:07
容百科技调研要点 - 2025年上半年战略性投入前驱体、钠电、磷酸锰铁锂等产业导致利润下滑 但主营三元业务实际盈利7700万元[1] - 受美国关税政策影响海外客户销量下降 预计下半年好转[1] - 富锂锰基材料实现百公斤级出货 尖晶石镍锰正极材料高温存储性能提升[1] - 固态正极材料和固态电解质双线推进 高镍及超高镍正极材料实现吨级出货[1] - 同步开发硫化锂 小试工艺定型 加速建设电解质中试线[1] - 磷酸锰铁锂产品出货量达2024全年总量 商用车领域销量突破千吨[1] - 钠电正极产品实现百吨级突破 仙桃基地启动年产6000吨产线建设[1] - 欧洲市场较年初预期更乐观 波兰工厂加快产线设计[1] 海天瑞声调研要点 - 全球AI技术发展推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和智能语音三大业务板块全面增长[2] - 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业务占比提升 受益于技术突破和市场需求增长[2] - 通过参与国家训练数据标注基地建设形成数据要素领域综合解决方案[2] - 与华为合作涉及昇腾DeepSeek数据飞轮智能体、陕西智慧文旅、京西智谷数字人平台及配音平台项目[2] - 2025年收入增长核心驱动因素包括AI产业趋势、创新业务布局、华为战略合作及东南亚数据交付体系[2] - 海外市场通过并购菲律宾交付基地和加快全球化服务网络建设推进全球化战略[2] - 训练垂向领域大模型数据来源分为公开数据、客户自有数据和垂直场景定向采集数据[2] - 数据标注行业趋向智能化 数据安全及合规能力成为核心评价维度[2] - 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服务产品双模式、技术平台能力、供应链资源管理和数据安全合规能力[2] - 产品数据集业务使用模拟数据 定制化服务业务为定向化需求的纯加工服务[2] 鼎通科技调研要点 - 二季度生产订单饱和 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3] - 通讯业务占总营收80% 112G产品需求旺盛 224G和液冷产品将提高收入和利润[3] - 马来西亚子公司订单充足 上半年总收入5158万元 二季度开始盈利[3] - 三季度客户需求旺盛 预计环比仍保持增长[3] - 液冷产品二季度小批量出货 预计2025年底或2026年初开始量产[3] - Overpass系列产品二季度需求增长较缓 预计三季度表现更好[3] - 汽车业务上半年增长不明显 预计下半年与比亚迪、长安汽车合作项目及宝马BMS将起量[3] - BMS项目已有两条自动化产线安装完成 预计2025年底或2026年初开始量产[3] - 112G通讯产品月需求超150万套 预计三季度仍有环比增长[3] - 224G通讯产品已开始批量试产 预计下半年大批量量产[3] - 通过购买机器设备和增加组装线扩充产能 为后续产品上量做准备[3] - 224G通讯产品、液冷产品和BMS项目将贡献未来收入和利润[3] 机构调研背景 - 北京鸿道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3月由原华夏基金明星基金经理孙建冬创办[4] - 拥有证券私募基金"3+3"投资顾问资格 登记备案号P1000280[4] - 成功发行鸿道全球优选、创新改革系列等六十几只私募基金产品[4] - 核心人员来自国内大型基金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和证券公司[4] - 依托独立投资研究体系、投资决策委员会制度及三位一体投研风控体系实现前瞻性投资[4] - 秉持"研究创造价值"理念 把握趋势投资机会[4]
人工智能与科技创新主题论坛 践行科技伦理 深化国际合作
苏州日报· 2025-07-17 08:22
人工智能与科技创新主题论坛 - 世界青年发展论坛人工智能与科技创新主题论坛在苏州举行 来自64个国家 七个国际组织的约150名青年事务部长 青年组织负责人及青年领袖参会 [1] -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 正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1] - 截至2024年底 中国已建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平台 在计算机视觉 自然语言处理 大模型训练等关键领域跻身世界前列 [1] 人工智能发展现状与倡议 - 会上倡议各国青年以责任为帆 以理想为舵 以开放包容胸怀拥抱合作 共同驾驭人工智能变革浪潮 [1] - 国家数据局数字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司负责人指出人工智能蕴含数据安全 隐私保护 虚假信息传播 技术滥用等风险隐患 [2] - 呼吁青年坚持智能向善理念 在技术创新中践行科技伦理 深化国际合作 构建包容普惠治理体系 [2] 论坛讨论议题 - 各国专家围绕人工智能赋能全球可持续发展机遇与挑战 人工智能支持全球青年交流合作 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产业发展的国际合作等议题进行主旨演讲 [2] - 青年对话环节聚焦人工智能重塑科技创新范式 人工智能与青年就业等话题 [2] - 东吴证券研究所联席所长张良卫就青年从事人工智能创新如何"避坑"进行详尽阐述 [2]
吴婷:AI城市战争
36氪· 2025-07-12 11:32
国家AI战略规划 - 国务院2017年提出"三步走"战略:2020年AI核心产业规模1500亿,带动相关产业1万亿;2025年核心产业4000亿,带动5万亿;2030年核心产业1万亿,带动10万亿 [3] - 截至2024年9月,中国AI核心产业规模已接近6000亿元,提前完成2025年目标的150% [3] - 各部委后续发布伦理规范、指导意见等配套政策,各地加速布局AI产业 [4] 北京AI产业优势 - AI综合实力全国第一:2023年核心产业规模3000亿占全国50%,2400家AI企业占全国40%,213起融资占全国30%,123款备案大模型占全国60% [5] - 顶尖人才聚集:全球AI 2000榜单中北京占中国280人中的121人,AI学者4.9万人中北京占1.5万 [7][8] - 产业生态完善:中关村聚集智谱AI、月之暗面、寒武纪、旷视科技等头部企业,清华北大孵化多个明星项目 [7][8] 上海AI产业特点 - 聚焦芯片与算力:张江形成最完整集成电路集群,燧原科技、壁仞科技等企业突破国产AI芯片方案 [10] - 算力基础设施领先:综合算力指数全国第一,吸引英伟达、特斯拉等国际企业设立研发中心 [10] - 产业定位清晰:与北京形成"芯"(上海)与"脑"(北京)的协同分工 [10] 深圳AI竞争力 - 制造业场景丰富:优必选Walker S1机器人广泛应用工业场景,具身智能发展迅速 [14] - 巨头引领生态:华为(盘古大模型)、腾讯(混元大模型)、大疆、比亚迪等头部企业带动产业链,华为前海创新中心签约16家合作伙伴 [15][16] - 政策支持力度大:发放"训力券"等补贴,2023年AI融资120起超越上海 [12][16] 杭州AI新势力崛起 - DeepSeek-R1大模型以低成本高性能引爆市场,宇树机器人占全球四足机器人60%份额 [18][19] - 浙大系创业活跃:AI成果发表量全球第三,深度求索等六小龙中三家出自浙大 [20] - 产业基础扎实:阿里云全球第三,吉利、海康威视等民企提供应用场景 [21][22] 其他城市差异化布局 - 广州、苏州、合肥等地结合本地禀赋寻找AI细分突破口,形成全国竞争协同格局 [23] - 地方竞争被视作推动AI产业整体发展的核心动力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