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导质子治疗系统
搜索文档
“夸父”逐日!“人造太阳”向未来
新华社· 2025-11-05 18:38
记者在安徽合肥科学岛见到"人造太阳"时,恰逢夕阳给这个官方名称为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 装置(EAST)披上金色外衣。装置舱门大开,身着白衣、头戴蓝帽的工程师们进进出出,头顶龙门吊 升降腾挪,脚下切割机嗡嗡作响。这幅火热场景,正是中国聚变事业数年如一日执着追梦的缩影。 "夸父"园区11号厂房巨型的穹顶下,一个硕大的"橘子瓣"——八分之一真空室静卧中央。未来,八 个"橘子瓣"将精准拼接,构成下一代"人造太阳"的核心舱室。"从预研、研制、调试到正式建成并通过 验收,我们历时十年攻关,形成40余项发明专利。"八分之一真空室及总体安装系统负责人刘志宏自豪 地说,最近几个月,"橘子瓣"旁愈加热闹,偏滤器原型件给它装上超强"盾牌",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的 机械臂徐徐展开,如夸父伸出巨臂,精准探入装置内部进行检测。 "夸父"园区中央,一座夸父雕像立于一座金属山峰之上,他身体前倾,前后伸出双臂,仿佛飞翔。 远处塔吊林立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主机大厅已经封顶。就在今年国庆节当天,其首个 关键部件实现"毫米级落座",正式进入主机组装阶段。 "十五五"时期将是中国聚变能源发展的关键阶段,从实验堆到示范堆,从科学验证到 ...
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夸父”逐日!“人造太阳”向未来
新华社· 2025-11-05 18:15
新华社合肥11月5日电 题:"夸父"逐日!"人造太阳"向未来 新华社记者陈诺、戴威 记者在安徽合肥科学岛见到"人造太阳"时,恰逢夕阳给这个官方名称为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EAST)披上金色外衣。装置舱门大开,身着白衣、头戴蓝帽的工程师们进进出出,头顶龙门吊升降 腾挪,脚下切割机嗡嗡作响。这幅火热场景,正是中国聚变事业数年如一日执着追梦的缩影。 万物生长靠太阳,能否在地球上造一个"太阳",模拟其聚变反应,实现人类的能源之变?科学家想到编 织一个"磁笼子"容纳高温、高压的聚变反应。这个装置运行的时间是关键。聚变研究之初,我国老一辈 科学家用生活物资换回国外装置,在简陋实验室里手搓线圈、改造升级,运行时间仅以毫秒计。2006 年,中国自主建成EAST装置,当年实现3秒运行。 "十四五"时期,EAST先后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101秒、403秒等世界纪录。今年1月20日下 午,EAST创造"亿度千秒"世界纪录,这意味着装置以超过1亿摄氏度的高温稳定运行了1000秒,在实验 装置上首次模拟出未来聚变堆运行所需的环境。 经过十余万次实验、一代代"夸父"的接力,中国聚变研究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 ...
科技新观察|三地创新释放“裂变效应”
科技日报· 2025-08-06 13:33
前沿科技突破 - 北京怀柔科学城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亮度达太阳一万亿倍,是亚洲首台第四代光源,已开展实验并显示卓越性能 [1] - 合肥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实现1亿摄氏度高质量燃烧1000秒,刷新世界纪录 [2] - 怀柔科学城布局37个科技设施,累计产出重大科技成果329项 [2] - 合肥集中布局建设13个大科学装置,并建立科研成果应用转化的“沿途下蛋”机制 [2] 产业科技赋能 - 深圳联合飞机科技有限公司拥有自主研发旋翼驱动技术,已申请专利超600项,并在全球进行知识产权布局 [4] - 广东省低空经济规模超千亿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份额占全国95%,工业级无人机市场份额占全国54% [4] - 安徽江淮汽车与华为合作的尊界超级工厂配备超1800台智能机器人,制造环节精度达毫米级 [4] - 安徽省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量均居全国第一 [4] - 微元合成生物技术公司全球首创“一步发酵法”生产阿洛酮糖,大幅降低成本,其6万吨级产能改造项目将于今年10月投产,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阿洛酮糖生产基地之一 [5] 区域协同创新 - 天津、河北有300多家关键零部件企业进入北京整车供应链,2024年京津冀地区新能源汽车产量达67.6万辆,同比增长154% [7] - 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7] - 由香港与内地科学家在东莞发起的XbotPark机器人基地孵化出超140家硬科技企业,其中6家成为估值超1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 [8] - 粤港澳大湾区构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形成“前端研发—中端转化—后端制造”的创新闭环 [8]
【科技日报】三地创新释放“裂变效应”
科技日报· 2025-08-05 09:39
前沿科技突破 -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亮度达太阳一万亿倍 为亚洲首台第四代光源 已产出光束并开展实验 [2] - 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实现1亿摄氏度1000秒高质量燃烧 创世界纪录 [4] - 怀柔科学城布局37个科技设施 累计产出329项重大科技成果 [3] - 合肥集中建设13个大科学装置 建立科研成果应用转化机制 [4] 产业技术应用 - 深圳联合飞机公司拥有600项专利 自主研发旋翼驱动技术获多国专利授权 [7] - 广东低空经济规模超千亿元 消费级无人机市占率95% 工业级无人机市占率54% [7] - 安徽汽车产量居全国第一 尊界工厂配备1800台智能机器人 制造精度达毫米级 [7] - 微元合成公司首创一步发酵法生产阿洛酮糖 6万吨产能改造项目将于10月投产 [8] 区域协同发展 - 京津冀300余家零部件企业进入北京汽车供应链 新能源汽车产量67.6万辆同比增长154% [10] - XbotPark机器人基地孵化140家硬科技企业 其中6家成为估值超10亿美元独角兽 [11] - 大湾区构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 形成研发-转化-制造创新闭环 [11] - 香港与内地合作建立新型研发机构 实现创新资源跨区域高效流动 [11] 创新生态建设 - 怀柔科学城吸引全球顶尖人才 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及国际科学家 [5] - 北京推进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与四链融合改革 加快培育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 [9] - 大湾区建立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涵盖基础研究至成果产业化全环节 [11]
活力中国调研行走进安徽 | 安徽合肥核聚变能加速冲刺:用一杯海水点亮万家灯火
环球网资讯· 2025-07-03 15:51
可控核聚变技术发展 - 可控核聚变技术借鉴太阳发光发热原理,利用氢同位素氘和氚结合释放巨大能量,氘可从海水中提取,氚通过氘和锂反应产生 [5] - 一升海水提取的氘发生核聚变释放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 [5] - 核聚变具有原料丰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特点,反应条件失效时会瞬间停止,不存在核泄漏风险 [6] 中国核聚变研究进展 -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实现多项突破:先后达到60秒、100秒、403秒长脉冲运行,2023年1月首次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运行刷新世界纪录 [6] -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于2023年5月启动总装,采用全超导技术路线,体积缩小但功率密度提升,聚焦能量输出超过输入的核心目标 [8] - 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夸父"项目)预计2023年底建成,将成为国际聚变领域参数最高、功能最完备的研究测试平台 [9][11] 核聚变产业链布局 - 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作为BEST装置实施主体,已孵化30余家核聚变相关企业,部分已上市并形成上下游产业链 [8][9] - 合肥汇集近60家核聚变企业覆盖超导线材生产、主机设备制造、设计运营等全产业链,2023年成立的聚变产业联合会已有200余家会员企业 [9] - 衍生技术应用广泛:太赫兹偏振干涉仪技术用于地铁安检,超导磁体等技术用于医疗产业 [8] 商业化发展路线图 - BEST装置预计2027年建成,2030年首次演示聚变发电,2035年建成工程示范堆,2050年前实现商业化发电 [11] - 核聚变商业化将推动能源结构变革:石油煤炭回归化工原料属性,风光电力退居补充角色 [11] - 核聚变装置本身构成巨大商业场景,仅BEST装置就可能包含数百万个零部件 [8]
助力中国科创 逐梦“星辰大海”
人民日报· 2025-06-10 06:46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进展 - 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吸引海内外2000多家企业、近200所高校院所参与,对接金额突破1000亿元[1] - 中国已建成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北京怀柔、粤港澳大湾区、陕西西安五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形成全国科技创新版图[1][5] -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四大领域,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5] 国家实验室与大科学装置布局 - 中国建成约10个国家实验室,北京和上海各占3个(如北京昌平国家实验室、上海张江国家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有广州实验室和鹏城实验室[7] - 合肥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运行世界纪录,拥有近2000项专利[9][10] - 上海光源累计服务数万名科研人员,2024年新线站投运后实验能力将跨越式提升[8] - 东莞散裂中子源每年开放超5000小时,已完成13轮全球科学家开放[10]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案例 - 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研发的康复机器人已进入2000多家医疗机构,AI大模型使技术迭代周期从3-5年缩短至半年[2] - 合肥"本源悟空"量子计算机完成全球最大规模流体动力学仿真,第三代超导量子计算机实现工程应用突破[13] - 上海光源支撑T1100级碳纤维量产(2023年底)和极紫外光刻胶技术突破,打破国外垄断[12] - 合肥科技成果包括火星磁强计(天问一号)、特种低温接收机(嫦娥五号)及"九章"量子计算机[13] 区域科技发展动态 - 北京怀柔科学城37个科技设施中29个已投入科研,累计产出329项成果,2024年新增开放机时43万小时[12] - 粤港澳大湾区启动人类细胞谱系、"鹏城云脑Ⅲ"等设施建设,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化+金融+人才"全链条创新生态[14][15] - 西安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将与北斗系统形成空天地一体化授时体系,计划迁移长短波授时系统至科学城[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