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链
搜索文档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公布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1-08 06:33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昨天,2024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公布,38位科学家、193项成果获奖。其中,企业作为排名前三单位 参与完成的项目,连续6年超半数;基础研究类获奖成果占总获奖成果的29.5%,占比进一步提升。北 京大学教授邓宏魁、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研究员董进荣获本年度突出贡献中关村奖。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的获奖项目中,企业作为主要参与单位完成的项目已连续6年超过半数。和京东方一 样,这些在京获奖企业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培育和壮大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高层次青年人才创新活力十足 获奖者中不乏一批年轻面孔,45岁及以下的青年人才占比超50%。其中,杰出青年中关村奖正是奖励在 本市重点发展领域中,具有重大发展潜力的青年科学家。他们的年龄都在40岁以下,却已在各自的科研 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 "我从小就被自然界的种种现象吸引,对生命为何如此精妙充满好奇。"这份兴趣,驱动着北京大学教授 刘颖选择了生命科学研究,"科研的魅力就在于未知——很多实验结果都与我们的假设不同,但正因如 此,每一次结果的出现都让我充满期待。" 基础研究类获奖成果占比近三成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体系的源头活水。本年度 ...
2024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公布
北京晚报· 2025-11-07 15:10
今天,2024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公布,38位科学家、193项成果获奖。其中,企业作为排名前三单位 参与完成的项目,连续6年超半数;基础研究类获奖成果占总获奖成果的29.5%,占比进一步提升。北 京大学教授邓宏魁、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研究员董进荣获本年度突出贡献中关村奖。 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国之重器"打造过程中,不乏北京科研团队的身影。获奖项目包括了百兆瓦级压 缩空气储能技术、月球钻取采样与拟实验证技术等重大科技成果,为首都率先形成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 心、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战略支撑。 企业创新主体 2024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邓宏魁、董进荣获突出贡献中关村奖;常凯、陈天石等26人荣获杰出青年中关村奖;马蒂亚斯·谢弗 勒、新井健生等10人荣获国际合作中关村奖。 57项成果荣获自然科学奖,包括一等奖15项,二等奖42项;24项成果荣获技术发明奖,包括一等奖6 项,二等奖18项;112项成果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包括一等奖29项,二等奖83项。 基础研究类成果 占获奖项目近三成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体系的源头活水。本年度获奖成果中,基础研究类获奖成果占比近三成。特别是在 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医 ...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公布,38位科学家、193项成果获奖
新京报· 2025-11-07 11:09
文章核心观点 - 2024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共表彰38位科学家和193项成果,涵盖基础研究、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等多个领域,重点突出了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医药健康、新能源和空天科技等前沿领域的突破性进展[1] - 获奖成果和企业项目体现了北京在强化科技创新体系、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以及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方面的显著成效,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动能[5][7][8][9] 获奖人物与机构 - 邓宏魁教授因在干细胞技术领域的贡献获奖,建立了化学小分子诱导体细胞重编程的新体系,并开展I型糖尿病临床研究,初步实现功能性治愈[2] - 董进研究员因主持研发自主可控区块链软硬件技术体系"长安链"获奖,包括全球首款96核区块链专用芯片,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工程[3] - 常凯研究员发现二维铁电、铁磁半导体材料并开发"纳米焊接"技术,为量子器件提供新材料[4] - 刘颖教授揭示细胞感应氨基酸和葡萄糖的新机制,提出线粒体监察概念,为代谢和衰老相关疾病治疗提供理论基础[4] - 张林峰主导开发深度势能算法,解决微尺度模拟计算的"维数灾难"问题,构建智能化科学研究基础设施[4] - 史晓刚攻克纳米光栅波导仿真设计等关键技术,研发的显示光学器件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应用于工业和安防领域[4] 基础研究类成果 - 基础研究类获奖成果占总获奖成果的29.5%,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医药健康等前沿领域涌现一批原创性成果[5] - "材料基因技术揭示高温超导普适物理规律"项目揭示高温超导转变温度与线性电阻间的普适规律,助力超导薄膜技术落地转化[6] - "新型薄膜光伏材料与器件"项目研制出高效率高稳定性钙钛矿光伏材料与器件,推动光电材料和能源光伏领域发展[6]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 "百兆瓦级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研发与应用"建成国际首套100MW和300MW示范电站,性能指标达国际领先水平,促进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消纳[7] - "轻质薄壁结构高质高效激光精密焊接成套技术装备"发明聚焦光场时空调控激光焊接新方法,成果应用于航天和新能源领域[7]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 企业作为前三单位参与完成的项目连续六年超半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8] - 京东方科技集团突破氧化物显示面板关键技术,显著提升器件寿命和产品分辨率,降低功耗,提升我国显示产业市场竞争力[8] - 图湃医疗科技攻克超高速高相干OCT关键技术,实现无创、精准、快速诊断眼底疾病,推动眼科诊断指南革新[8]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 "电子式大容量直流电压变换技术及其系列化装备"突破超大容量、超低损耗直流电压变换技术,在新能源发电、电网互联等场景规模化应用,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9][10] - "月球钻取采样与拟实验证技术及应用"攻克未知深层月壤钻取采样等三大核心技术,圆满完成中国首次月球和人类首次月背钻取采样[10] 青年人才贡献 - 全部获奖者中45岁及以下青年占比超一半,青年人才持续焕发科技领域新生机[11] - "多维域无人飞行器空地协同通信理论与方法"发现空地信道统计可控规律,提出语义驱动的空地视频通信智能调控理论,在洪涝灾害监测、边境巡检等任务中发挥重大作用[11]
2024年度北京市科技奖公布,38位科学家、193项成果获奖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1-07 10:58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11月7日,2024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公布,38位科学家、193项成果获奖。其中,企业作为排名前三单 位参与完成的项目,连续6年超半数;基础研究类获奖成果占总获奖成果的29.5%,占比进一步提升。 北京大学教授邓宏魁、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研究员董进荣获本年度突出贡献中关村奖。 基础研究类获奖成果占比近三成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体系的源头活水。本年度获奖成果中,基础研究类获奖成果占比近三成。特别是在 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医药健康等前沿领域,一批基础性、原创性成果集中涌现。 突出贡献中关村奖旨在奖励为我市重点发展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获奖者邓宏魁基于干细胞 技术开发治疗重大疾病的新策略,建立了化学小分子诱导体细胞重编程的新体系,提供了细胞命运调控 的全新手段,突破了功能细胞制备的关键瓶颈,为我国在干细胞治疗方面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获奖者董进主持研发了我国自主可控的区块链软硬件技术体系"长安链",并作为技术总设计师推动建设 国家级区块链网络,支撑贸易、金融等领域的一批国家重大战略工程。 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国之重器"打造的过程中,也不乏北京科研团队的身影。获奖项 ...
十二年,从跟跑到领跑!中关村用创新实践作答“时代之问”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3 16:31
核心观点 - 中关村作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示范区 在制度改革 技术创新和产业生态构建方面取得显著成就 2013-2024年园区总收入从3万亿元增长至8.74万亿元 年均增速超10% 综合实力持续位居全国178个国家高新区首位 [1][2][3] 制度改革创新 - 开展"新四条""新新四条""工商19条""食药12条"等多轮改革 累计30余项试点政策全国推广 率先探索外籍人才出入境管理 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等创新措施 [2] - 新一轮先行先试24条改革措施全面落地 部市出台配套政策50余项 财税人才等改革措施已在全国推广 [2] 技术创新与产业布局 - 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万亿级产业集群及医药健康 集成电路等9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合成生物制造 具身智能 商业航天等未来产业加速发展 [2] - 涌现人工智能大模型 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 自主可控软硬件技术体系"长安链"等世界级原创成果 实现从技术跟跑到领跑的转变 [2] - 2023年发布全球首个区块链开源存储引擎"泓" 小米牵头组建3C智能制造创新联合体 使国产手机核心零部件自给率提升至75% [3] 创新创业生态 - 构建"雨林式"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实现知识 人才 资本 技术等要素的密集流动与协同 [3] - 国家实验室与新型研发机构承担"从0到1"原始创新 科技企业聚焦"从1到N"产业化应用 [3] - 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关村创新创业文化 成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动力源 [3][4] 未来发展方向 - 加大量子信息 类脑智能 深海空天等前沿领域布局力度 [4] - 深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机制改革 构建新模式 [4] - 推动中关村标准与方案走向世界 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 [4]
邓宏魁、董进获北京市突出贡献中关村奖
新京报· 2025-06-25 15:46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 - 授予邓宏魁、董进北京市突出贡献中关村奖 旨在奖励在科学研究中取得重大发现或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中取得重大突破的个人 [1] - 邓宏魁是北京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 被誉为"干细胞领域的魔术师" 在小分子化合物诱导细胞命运转变方面做出开拓性工作 [1] - 董进是国家区块链技术创新中心主任 主持研发了全栈自主可控的区块链技术"长安链" 推动其在国家重大数字工程中应用 [1] 人物奖 - 授予26位青年科学家北京市杰出青年中关村奖 [2] - 授予10位外国科学家北京市国际合作中关村奖 [2] 自然科学奖 - 授予15项成果北京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包括"葡萄糖转运蛋白的结构与机理研究"等 [2] - 授予42项成果北京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包括"复杂数据分析的最优模型平均理论与方法"等 [2] 技术发明奖 - 授予6项成果北京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包括"氮化镓基发光器件关键衬底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等 [2] - 授予18项成果北京市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包括"高分定量遥感空间辐射基准传递技术及应用"等 [2] 科学技术进步奖 - 授予29项成果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包括"人工心脏临床应用关键技术的建立及应用推广"等 [2] - 授予83项成果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包括"可控数据自驱的多样态AI训练数据高质效生产系统研发及应用"等 [2]
北京发布区块链创新应用发展行动计划,将实施三项重点行动
新京报· 2025-04-29 18:14
北京市区块链创新应用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核心观点 - 北京市发布《行动计划》,提出实施三项重点行动,包括区块链创新源筑基行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和示范应用标杆引领行动,目标是在2027年前实现区块链技术显著提升并在五大领域形成20个以上优秀应用案例[1][4][5] - 计划明确提出到2027年要在区块链专用芯片、隐私保护等核心技术领域取得10项以上突破性成果,初步建成国家级区块链枢纽节点[4] - 北京已初步建成区块链科技创新高地,"长安链"技术取得全球首创区块链专用芯片等多项世界领先成果,服务超20万家中小企业融资信贷额超1000亿元[2][3] 北京市区块链发展现状 - 北京是全国率先出台区块链专项政策的城市之一,经过5年发展已建成区块链科技创新、应用示范、产业发展和创新人才四大高地[2] - "长安链"技术产出全球首创区块链专用芯片、最大区块链开源存储引擎Huge"泓"和首个区块链专用计算硬件开放架构Buda"菩提"[2] - 区块链技术已在政务服务领域实现1568项全程网办事项和1873项"最多跑一次"事项,在金融领域服务超20万家中小企业融资超1000亿元[3] 未来发展规划 - 下一代区块链网络需在速度、规模和安全性三个维度提升性能,通过超大规模应用"聚链成网"[4] - 将加快基础理论、算法与开源平台、专用架构芯片及硬件研究攻关,支撑超大规模复杂场景试验验证[6] - 强化协同创新,推动区块链在经济、民生、社会治理等领域深入应用[6] 重点行动领域 - 示范应用标杆引领行动将在人工智能、医疗等五大领域打造一批示范应用[1][5] - 区块链创新源筑基行动将强化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5] -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将打造国家级区块链枢纽节点和共性技术服务平台[5]
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发布,北京区块链创新发展应用初见成效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4-29 17:13
北京市区块链创新应用发展行动计划 核心观点 - 北京市计划到2027年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区块链技术创新策源地和应用创新标杆地 [1] - 区块链技术已在政务服务、金融服务等领域实现深度应用,如海淀区政务服务平台实现1568项全程网办事项和1873项"最多跑一次"事项 [2] - "长安链"实现全栈技术自主可控,服务超20万家中小企业,融资信贷额超1000亿元 [2] 技术研发与生态建设 - "长安链"300多万行代码开源开放,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生态 [3] - 下一代区块链网络需在速度、规模和安全性三个维度提升性能,应对高吞吐量、低时延等技术需求 [3] - 计划在区块链专用芯片、隐私保护等核心技术领域取得10项以上突破性成果,包括PB级可信存储 [3] 应用场景与行业赋能 - 区块链技术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提升数据可信度和便民服务效率 [2] - 中国建设银行基于"长安链"打造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显著提升中小企业融资效率 [2] - 计划在人工智能、医疗健康、金融服务等五大领域打造20个以上优秀应用案例 [3][4] 未来三年行动计划 - 实施区块链创新源筑基行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示范应用标杆引领行动 [4] - 强化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打造国家级区块链枢纽节点和共性技术服务平台 [4] - 加快基础理论、算法与开源平台、专用架构芯片及硬件研究攻关,支撑超大规模场景验证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