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高合HiPhi X
icon
搜索文档
倒闭车企的烂尾车,成了年轻人的香饽饽
36氪· 2025-11-02 10:08
文章核心观点 - 部分倒闭或濒临倒闭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旗下车型正以3-7折的低价在二手市场流通,形成“烂尾车”市场 [6][13][19] - 以Z世代为代表的年轻消费者正成为购买主力,其购车逻辑从追求品牌和智能驾驶转向看重核心硬件配置和极致性价比 [24][30][36] - 消费者对汽车价值的认知发生根本转变,从信任整车品牌转为信任核心零部件供应商,购车行为被视为一场“硬件赌局” [19][30][40] - 围绕“烂尾车”已自发形成包括第三方维修、配件拆车件、软件刷机、保险代办等在内的民间售后生态体系 [42][48][50] 市场现象与价格动态 - 市场上出现特定“新能源坟场”或停车场,集中停放并特价处理倒闭品牌的库存车,例如极越07从原价22.99万降至14.8万 [8][18] - 多款曾定位高端的车型出现大幅折价,例如高合HiPhi X从原价73万降至18万,威马W6从原价28万降至6万 [21][29] - 此类交易活跃于新能源车友群、小红书“捡漏”话题、闲鱼“倒闭车源”专区等线上平台 [14] 消费者行为与心态 - 年轻消费者购车预算集中在数万元至十万元区间,核心诉求是满足基础出行需求,对智能功能失效的容忍度较高 [8][30][55] - 购车决策依据主要是冰冷的配置单,重点关注电池(如宁德时代)、芯片(如高通8295)、悬挂等核心硬件 [16][40] - 部分消费者会自行或通过第三方对车辆进行改造,如刷机、加装Carplay、拆除智能网关等,将其转化为基础代步车 [30][33] 产业链与售后生态 - 车企倒闭导致官方售后缺失,原“终身质保”等承诺无法兑现,车主面临配件短缺、车机停服、保险拒保等风险 [43][47] - 催生了民间售后体系,包括专做倒闭车型配件的商家、提供刷机越狱教程的车友群、代办保险的经纪人等 [48][50][51] - 部分车型的配件甚至已形成二级市场,有第三方维修店开始专攻特定烂尾车型 [50] 行业背景与未来展望 -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经历洗牌,品牌数量从2018年的400多家锐减至2025年的40家左右 [54] - 行业报告预测到2030年,品牌数量将进一步从137个锐减至19个,意味着将有更多车企退出市场 [54] - 技术快速迭代(如宁德时代计划2027年量产全固态电池)使得当前“堆料”的烂尾车未来面临技术过时的风险 [54][55]
倒闭车企的烂尾车,成了年轻人的香饽饽
首席商业评论· 2025-10-31 13:08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经历洗牌后,大量倒闭品牌车型以3-7折价格流入二手市场,形成“烂尾车”现象 [7][14] - Z世代消费者对汽车价值认知发生转变,从追求品牌溢价和智能功能转向注重核心硬件配置和性价比 [18][24] - 倒闭车型催生了民间售后生态,包括第三方维修、配件二级市场和刷机服务,但车主仍面临保险拒保和技术过时风险 [27][34][38] 倒闭新能源车的市场现状 - 极越07从原价22.99万元降至14.8万元,高合HiPhi X从73万元降至18万元,跌幅分别达35%和75% [8][16] - 威马W6、哪吒U等车型以3-7折价格交易,例如6万元可购入原价28万元的威马W6 [14][20] - 部分车辆通过宁波工厂库存等渠道流入中亚市场,单场地月销量近10台 [12][14] 年轻消费者行为转变 - 95后程序员等群体将购车预算用于旅居,更关注宁德时代电池、高通芯片等硬件可靠性而非品牌存活 [8][25] - 00后用户通过第三方软件刷机、拆件互助维修,将车辆视为“移动硬件组合”,改装成本仅相当于一部手机预算 [20][22] - 消费者对智能驾驶需求退烧,更看重基础出行功能,认为车企仅是“组装厂” [20][26] 产业链与风险变化 - 保险公司将部分烂尾车型列入黑名单,导致保费暴涨或拒保,催生专门保险经纪服务 [32] - 第三方维修平台如途虎、天猫养车开始布局新能源专修,但难以消化存量市场需求 [34] - 行业需建立售后责任基金和核心配件标准化,但目前维修依赖车友群和拆车件二级市场 [34] 行业数据与趋势 - 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数量从2018年400多家锐减至2025年约40家,预计2030年将进一步减少至19家 [38] - 宁德时代计划2027年量产全固态电池,续航突破1500公里,现有烂尾车面临技术过时风险 [38] - 威马汽车于2025年9月宣布复产,但行业整体淘汰率仍居高不下 [38]
新势力车企死亡报告
36氪· 2025-10-30 16:07
哪吒汽车的高光时刻与战略 - 2022年凭借哪吒U和哪吒V两款车型,以15.2万辆的年销量成为新势力销冠 [1] - 核心策略为“低价高配”,通过大空间进行错位竞争,哪吒V以7-9万元价格提供小型SUV空间,碾压同价位微型车 [3][4][10] - 哪吒U在11-16万主流价位主打超大后排空间,放弃部分科技感配置,精准满足家庭唯一用车对空间的刚性需求 [11][12] 威马汽车的早期优势与定位 - 创始人沈晖拥有辉煌职业履历,曾主导吉利对沃尔沃的并购,被誉为“中国汽车工业全球化第一人” [13][14] - 公司走自建工厂路径,早期获得腾讯、百度、红杉及地方政府投资,代表传统造车势力转型 [15][16] - 首款车型EX5定价11-21万元,2019年以1.68万辆销量成为新势力亚军,定位经济适用 [14][69][71] 高合汽车的顶级配置与高端路线 - 创始人丁磊是汽车行业元老,曾担任上汽通用总经理和浦东新区副区长 [17][18] - 首款车型HiPhi X定价57-80万元,配置豪华,包括NT展翼门、可编程大灯(成本超10万元)及英国调校音响 [19] - 2020年及2021年销量均超4200台,在高端市场获得认可,被视为挑战BBA潜力的品牌 [20] 高合的战略失误与失败原因 - 盲目照搬特斯拉由上至下战略,连续推出HiPhi X和HiPhi Z两款高价重叠车型,后者上市四个月仅售约1000台 [27][28][32] - 2022-2023年专注打磨HiPhi Z时,理想、蔚来等对手加速军备竞赛,公司错失竞争窗口 [34][35] - 2023年推出30万元级HiPhi Y求生,但市场已成红海,月交付仅千余台,最终因资金链断裂停产 [37][38] 哪吒的战略错误与市场误判 - 2023年行业价格战爆发,特斯拉、比亚迪等大幅降价,哪吒“低价高配”核心优势被侵蚀,销量同比出现负30%以上下滑 [42][44][46] - 错误实施品牌升级,推出20-30万元轿车哪吒S,年销量仅20278台,未获市场认可 [47] - 进一步投入10多亿资源开发小众双门跑车哪吒GT,月销量仅百台,打乱产品节奏并延误主力SUV哪吒L上市 [50][51][54] 威马的平庸之困与慢性死亡 - 品牌缺乏鲜明标签,车型EX5性能平平、设计主流,在10-20万元价格带上下不靠,未能吸引早期电动车核心用户 [61][74][75] - 产品质量问题频发,如自燃、漏风、掉电等,摧毁其“靠谱”形象,2020年发生11起自燃事故并召回1282辆车 [79][80] - 智能化采用多家供应商方案(科大讯飞、华为、小米),缺乏自研能力,电池采购分散导致品控失控 [85] 新势力生存关键:融资与上市 - 蔚来、理想、小鹏、零跑均在早期成功上市,获得二级市场融资能力,为后续竞争提供资金保障 [92] - 威马虽累计融资350亿元,但因自建工厂花费巨大,上市进程屡次受挫(科创板、港股、借壳均失败),最终最早暴雷 [93][94] - 高合总融资仅50亿元,2022年港股上市失败,沙特资金未到位;哪吒股权分散混乱,多次冲击上市未果,错过融资窗口 [95][101][103]
年轻人抄底烂尾车
投资界· 2025-10-28 11:15
行业核心现象 - 部分已倒闭或濒临倒闭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如威马、高合、哪吒、极越)的车型,正以3至7折的深度折扣在二手车市场流通,形成“烂尾车”或“电子孤儿”市场 [10] - 这一现象催生了一个全新的二手车生态,在车友群、社交平台和二手交易平台野蛮生长,其交易基础是冰冷的配置单而非品牌信仰或售后服务 [9] - 截至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数量已从2018年的超过400家锐减至约40家,超过30家车企在过去十年中退场,行业报告预测到2030年品牌数量将从137个进一步锐减至19个 [24] 消费者行为转变 - 购买主力为Z世代年轻消费者,其购车逻辑发生根本性转变:从看重品牌信仰和智能驾驶转变为“硬件赌局”,即赌核心供应链(如宁德时代电池、高通芯片、博世部件)比车企寿命更长 [8][9][18] - 消费者购车决策极度理性,核心关注点是车辆是否“堆料”,即硬件配置(如100度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高通8295芯片、双叉臂悬挂)和原价基础上的折扣幅度(如原价22.99万的极越07现价14.8万,原价73万的高合HiPhi X现价18万) [8][9][13] - 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等软件功能需求退烧,更看重“降本增效”,将汽车视为“移动的硬件组合”或基础代步工具,愿意通过第三方刷机、汽配城改装(如加装CarPlay、手机支架)来满足基本出行需求 [15][16] 市场影响与衍生业态 - “烂尾车”市场催生了新的民间生态,包括专做倒闭车配件的商家、提供刷机包和越狱教程的车友群、专攻特定烂尾车型的第三方维修店,甚至代办特殊保险的经纪人 [19][20] - 巨大的存量市场对现有售后体系构成挑战,尽管途虎、天猫养车等已开始入局新能源专修,但仍难以完全消化需求,抱团养车成为常见模式 [20] - 技术快速迭代(如宁德时代计划2027年量产续航突破1500公里的全固态电池)使得当前购买的“堆料”烂尾车未来面临技术过时的风险,但部分消费者因即时需求和预算限制(如10万内)仍选择购买 [24]
倒闭车企的烂尾车,成了年轻人的香饽饽
创业邦· 2025-10-27 11:28
文章核心观点 - 新能源汽车行业经历洗牌后 大量倒闭品牌车型以3-7折的深度折扣流入二手市场 形成新兴的"烂尾车"细分市场 [19][25][52] - Z世代年轻消费者成为该市场主要购买力 其汽车消费观念发生根本转变 从追求品牌和智能配置转向看重核心硬件配置和极致性价比 [29][35][37] - 购买行为被形容为"硬件赌局" 消费者赌的是宁德时代电芯 高通芯片 博世等核心供应链企业的产品质量比车企寿命更长 [8][17][38] - 催生了独特的民间售后生态 包括第三方刷机 拆车件交易 车友群互助维修等 以应对官方服务缺失的挑战 [28][41][48] 市场现象与价格动态 - 特定车型价格跌幅显著 例如极越07从原价22.99万降至14.8万 高合HiPhi X从原价73万降至18万 [8][21] - 这些车型被称为"性价比神车" 其吸引力在于"100度宁德时代三元锂+高通8295芯片+双叉臂悬挂+原价七折"等硬件堆料 [17][19][37] - 交易渠道集中在新能源车友群 小红书"捡漏"话题 闲鱼"倒闭车源"专区等线上平台 [15] - 部分车辆甚至出口至中亚地区 [13] 消费者行为与心态转变 - 年轻消费者购车心态务实 核心需求是"硬件够硬 既能遮风挡雨 又能装下电池和电机" 对智能驾驶等附加功能需求退烧 [29][30][39] - 购车预算集中在5-10万元区间 消费者视其为满足基本出行权利的高性价比入口 [7][32][53] - 消费者对汽车价值的认知从"品牌信仰"转变为"够用就行" 更信任核心零部件供应商而非整车品牌 [24][35][38] - 部分消费者会进行个性化改造 如加装Carplay 手机支架 音响等 全部花费约一部手机的预算 [32][33][34] 行业影响与衍生生态 - 行业整合加剧 新能源汽车品牌数量从2018年的400多家锐减至2025年的40家左右 预计到2030年将进一步减少至19个 [52] - 技术快速迭代带来风险 例如宁德时代计划2027年量产续航1500公里的全固态电池 可能使当前"烂尾车"技术过时 [52][53] - 催生了专门的"民间售后"市场 包括代办保险的经纪人 专攻特定车型的第三方维修店 以及拆车件交易渠道 [46][48] - 部分保险公司将烂尾车型列入"黑名单" 导致保费暴涨或拒保 增加了车主的使用成本 [45]
高合汽车死而复生!200亿的商业奇迹,还是10美元的金融骗局?
电动车公社· 2025-05-24 01:39
核心观点 - 高合汽车获得中东资本10亿美元投资及30亿美元海外订单,成立新公司并启动复工 [1][2][4] - 新资方EV Electra背景复杂,涉及加密货币融资,交易真实性存疑 [9][11][21][22] - 高合面临157亿元债务,需依靠中东资金重启生产,但存在资本运作风险 [34][36] 中东资本投资细节 - 黎巴嫩资本EV Electra宣布10亿美元重组高合,并带来3年10万台(30亿美元)海外订单 [1] - 双方成立注册资本10.29亿元的新公司,EV Electra持股69.8%,高合持股30.2% [2] - 盐城15万辆产能工厂已启动复工环评,员工将返岗 [4] 资方背景分析 - EV Electra自称"黎巴嫩首家电动车企",官网已展示高合XYZ车型 [7] - 实控人Jihad Mohanmmad涉足电信、代币领域,曾陷诈骗争议 [9][11] - 公司2021年推出参数落后的电动跑车QuDS Rise(160马力/400km续航),未实现量产 [13] 交易潜在风险 - EV Electra官网将高合车型宣传为"中国纯电迈巴赫",存在信息差营销 [21] - 同步发行12亿美元EVET代币融资,模式类似私募股权+比特币,被质疑空手套白狼 [21][22] - 10亿美元注资和30亿美元订单均未实际到账,仅签署合同 [23] 高合历史与现状 - 公司前身与FF存在专利纠纷,贾跃亭索赔数亿美元未决 [26] - 2023年HiPhi Y降价后销量回升至千台,但随后涨价导致现金流恶化 [29][31][32] - 截至2024年8月总资产59.83亿元,负债157.81亿元,已进入破产程序 [34] 未来计划 - 计划10月复产盐城工厂,依靠中东资金重启运营 [36] - 需优先解决债务问题才能继承现有车型和产能资产 [34][36]
中东资本入局,高合汽车要“重出江湖”?
中国经济网· 2025-05-22 21:33
公司成立与股权结构 - 江苏高合汽车有限公司于5月22日成立,注册资本1.43亿美元(约10.3亿元人民币)[3] - 股权架构中,黎巴嫩EV Electra Ltd出资1亿美元持股69.8%,华人运通出资4326.65万美元持股30.2%[3] 产品定位与市场表现 - 公司坚持超高端路线,首款车型HiPhi X售价68万-80万元,后续HiPhi Z售价51万-63万元,HiPhi Y售价33.9万-45.9万元[5] - 高售价与未站稳的品牌形象导致发展困境,2024年春节后传出停工停产消息[5] - 创始人丁磊称有3个月自救窗口期,外部资本或企业表达投资/收购意向[5] 危机事件与自救尝试 - 2024年3月法拉第未来起诉丁磊及华人运通涉嫌商业秘密侵权[6] - 2024年4月阿维塔科技辟谣并购高合[6] - 2024年8月华人运通被法院受理预重整申请,官网新闻停滞在2023年9月[6] 战略投资者介入 - 黎巴嫩EV Electra Ltd携1亿美元投资联合华人运通推动重组[8] - EV Electra Ltd专注电动汽车研发,曾投资底特律电动汽车公司并收购NEVS项目(后协议取消)[8] - 该公司2020年计划推出Quds Rise电动跑车未量产,2021年尝试扩展欧亚业务[8]